天鉴网 天鉴网 如实知见 查看内容

在线读经研修------《相应部》犍度篇 蕴相应 封滞品

2013-3-1 10:46| 发布者: 技术支持| 查看: 5307| 评论: 0|原作者: 破茧生|编辑 |删除

摘要: 第二 中五十经 第一 封滞品 第一 封滞1 一~二在舍卫城……乃至…… 三“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者,则解脱。 四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于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长 增广 ...
第二 中五十经
第一 封滞品
[五三] 第一 封滞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者,则解脱。
四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于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喜而住,令生长
增广。……乃至……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令生长增广。
五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死
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六~一O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于想界……于行界……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
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54 一一 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知足,知足故无恐
怖,无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九a)。

[五四] 第二 种子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种之种子。以何为五耶?[谓:]根之种子,茎之种子,枝之种
子,节之种子,种子之种子是。
四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不腐、不害于风热,有坚核2,虽善贮藏,若
无地、无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五 “诸比丘3!此五种之种子,坏、腐、害于风热,核不坚4,不善贮藏,若有地、
有水者,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也。”
六 “诸比丘!此五种之种子,不坏……乃至……善贮藏,若有地、有水者,诸比丘!
此五种之种子,得生长增广耶?”
“大德!是也。”
七 “诸比丘!地界者,譬如可见四识住5。诸比丘!水界者,譬如可见喜贪。诸比
丘!五种之种子者,譬如可见识与食6。
55 八 诸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依喜而住,生长、增
广。
九 诸比丘!于受封滞而住识者,乃……近依喜而住,生长、增广。
一O 诸比丘!于想封滞……乃至……
一一 诸比丘!于行封滞而住识者,以行为所缘,而止住于行,近倚喜而住,生长、
增广。
一二 诸比丘!如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
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一三 诸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四~一六 诸比丘!比丘若于受界……想界……行界……
一七 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一八 于识无依止、无增益,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
不恐怖,不恐怖而自般涅槃,知: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八c)。
2 “有坚核”(saradayini)用原注之读法,原本及暹罗本均作saradani.
3 “诸比丘”此节暹罗本缺。
4 “无坚核”原本无否定辞。
5 “四识住”业识所缘之色受想行的四蕴。
6 “食”者缘也。

[五五] 第三 优陀那1
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二 于此,世尊为唱优陀那曰:
非我非我所2
应无我我所3
56 若如是胜解
则断下分结
三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以何为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所。
比丘若如是胜解者,为得断[五]下分结耶?”
四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见色是我,我以
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识是我,识以我有,我中有识,
识中有我。
五 彼不如实知色是无常为色无常,不如实知受是无常为受无常,不如实知想是无
常……乃至……行是无常为行无常,不如实知识是无常为识无常。
六 不如实知色是苦是为色是苦,不如实知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
识是苦是为识苦。
七 不如实知色是无我为色无我,不如实知受是无我为受无我。不如实知想…行是
无我为行无我,不如实知识是无我为识无我。
八 不如实知色是有为为色有为,不如实知受是有为……想是有为……行是有为
……识是有为是识有为。
九 不如实知色是应坏,不如实知受是应坏……想是应坏……行是应坏……识是应
坏。
57 一O 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之法,见善知识,
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乃至不观受……想……行……识是
我。
一一 彼如实知色是无常是为色无常,如实知受是无常……想是……行是……行是
无常……识是无常是为识无常。
一二 色是苦……乃至……识是苦……
一三 色无我……乃至……识无我……
一四 色有为……乃至……识有为……
一五 如实知色应坏,如实知受……想……行……识应坏。
一六 于彼色坏、受坏、行坏、识坏故、如是比丘,非我、非我所,应无我、无我
所,比丘若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
一七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如是胜解者,则断[五]下分结。大德!又如何知?如何见?以得
无间诸漏尽耶?”
一八 “比丘!此处有无闻凡夫,于无畏之处,生起恐畏。比丘!无闻凡夫于非我、
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生恐畏。
一九 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无畏之处,不生怖畏。比丘!有闻之圣弟子,于非
我、非我所,应无我、应无我所者,不生怖畏。
58 二O 比丘!于色封滞而住识者,则以色为所缘,止住于色,近倚于喜而住,生长、
增广。
二一~二二 比丘!于受封滞……于想封滞……
二三 于行封滞而住于识者,则以行为所缘,止住于行,近倚于喜而住,生长、广
大。
二四 比丘!如彼说“我离于色、离于受、离于想4、离于行,而施设于识之来往、
死生、长益、广大”者,无有是处。
二五 比丘!比丘若于色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之所缘、依止。
二六 比丘!比丘若于受界……
二七 比丘!比丘若于想界……
二八 比丘!比丘若于行界……
二九 比丘!比丘若于识界断贪者,以断贪故有分断,无有识所缘、依止。
三O 于识无依止,无增长,无现行而解脱。以解脱故住,以住故而知足,知足故
无恐怖,无恐怖则自般涅槃。知:生己尽……乃至……不受后有。
三一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无间诸漏尽。”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六c)。
2 “非我”原本no cassa由暹罗本no cassam改之。
3 “应无我”原本na bhavissati由暹罗本na bhavissami。
4 “离想”原本逸脱。

[五六] 取转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59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
取蕴是。
四 诸比丘!我未如实证知此五取蕴之四转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
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五 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
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六 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
想……行……识,证知识集2、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七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
3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
乃至……正定者是。
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
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4。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
律。
九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乃至……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
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
一者,则无以转5之可施设。
一O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
60 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
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
见……乃至……正定是。
一一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集,证知如是受灭,证知
如是顺受灭之道,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
律。
一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而证知如是受……乃至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乃
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一三~一五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
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
此顺想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乃至则无以转之可
施设。
一六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
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
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一七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
61 ,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
此法与律。
一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
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对行之厌患、离欲、灭尽,由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
善解脱者,则为纯一,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一九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二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
灭。此顺识灭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O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
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
法与律。
二一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
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不依取而解脱者,为善解脱。得
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九b)。
2 “识集”原本重复“识灭”之误。
3 “食”此处与俱欲贪言为搏食(原注)。
4 “善向”原本supatipatipanna是supatipanna之误。
5 “转”解作轮回系缚。

[五七] 第五 七处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最上
人。
四 诸比丘!何为比丘于七处善巧耶?
62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灭,知顺色灭之道,知色之味,
知色之过患,知色之出离。
六~八 知受……想……行……
九 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顺识灭之道,知识之味,知识之过患,知识之
出离。
一O 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之为色。由食
之集而有色之集,由食之灭而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
乃至……正定是。
一一 缘色而生乐与喜,为色之味。有色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色之过患。于
色调伏欲贪,断欲贪是为色之出离。
一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
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
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为入此法2与律。
一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之集,证知如是色之灭、
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证知如是色之味,证知如是色之过患,证知如是色之出离,
63 而对色之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
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一四 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六受身是。[谓:]眼触所生之受……乃至
……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依触之集,而有受之集。依触之灭,而
有受之灭。此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一六3 缘受而生乐与喜,为受之味。有受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受之过患。
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为受之出离。
一七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受之集,证知如是受之灭,
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证知如是受之味,证知如受之过患,证知如是受之出离,而
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一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一九~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想耶?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
味想、所触想、法想是。诸比丘!此名为想……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乃至……法思
64 是。诸比丘!此名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
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三 缘于行所生乐与喜,为行之味。有行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行之过患。
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行之出离。
二四~二五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之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
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乃至……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
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乃至……无以转之可施设。
二六 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
灭法。此顺识灭之道,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七 缘识而生乐与喜,为识之味。有识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为识之过患。于
识调伏欲贪,断欲贪,为识之出离。
二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
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是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
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则入此法与律。
65 二九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
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证知如是识之味,证知如识之过患,证知如是识之出离,对
识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
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三0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于七处是善巧。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耶?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观察界,观察
处,观察缘起。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有三种之观察。
三二 诸比丘!比丘于七处善巧而有三种之观察。于此法与律纯一而已立者,名为
最上人。”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一0a),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四九八c-同大正藏二、
八七五b)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藏二、七五四b)。
2 “法”之语,原本逸失。
3 原本之节号码错误,今不改订。

[五八] 第六 等觉者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
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色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
名为慧解脱者。
四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取于受由厌患、离欲、灭尽,而解脱,则
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受之厌患……乃至……名为慧解脱者。
五~七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想……行……不取于识由厌患、离欲
66 、灭尽,而解脱,名为正等觉者。诸比丘!慧解脱之比丘,亦不取于识由厌患、离
欲、灭尽,而解脱,名为慧解脱者。
八 诸比丘!于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之比丘,有何之差别,有何之
特相,有何之殊异耶?”
九 “大德!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
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当从世尊闻而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我当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一O 世尊乃如是说曰: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说未说之
道,知道,觉道,悟道。诸比丘!如今诸弟子,随于道,随从而成就。
一一 诸比丘!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与慧解脱比丘之差别,特相,殊异是。”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一九b)。

[五九] 五群比丘1
一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二~三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则无致病,于色则得谓: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67 五 受是无我。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则无致病,于此受乃得谓:“我用
此受,不用彼受。”
六 诸比丘!然而,受是无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七 想是无我……
八 行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则此行无致病,于此行则得谓:“我用
此行,不用彼行。”
九 诸比丘!然而,行是无我故,行乃致病,则于行不得谓:“我用此行,不用彼
行。”
一O 识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识是有我者,则此识无致病,于此识则得谓:“我
用此识,不用彼识。”
一一 诸比丘!然而,识是无我故,识乃致病,则于识不得谓:“我用此识,不用
彼识。”
一二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是常耶、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以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三~一五 受……想……行……
一六 “识是常住耶、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68 “大德!是苦。”
“观见无常、苦而变易之法者,得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体”耶?”
“大德!不也。”
一七 “诸比丘!是故,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
近,应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一八 所有受之……
一九 想之……
二O 行之……
二一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应如是以正慧,
作如实观: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
二二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
识,厌患者则离贪,离贪者则解脱,解脱者则生已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二三 世尊如是说已,五群比丘信受欢喜世尊之所说。又说此教时,五比丘无取著,
而从诸漏令心解脱。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七c)律藏大品原典一三页以下。
2 “此色”rupam ca hidam 之中,最后一语,原本逸失。

[六0] 第八 摩诃利1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69 二 时,离车人摩诃利来诣世尊之住处……乃至……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摩诃利白世
尊曰:
三 “大德!富兰那迦叶如是说:“无因无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无因、无缘而致众
生杂染。无因、无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无因、无缘而致众生清净。”世尊!于此当
如何说耶?”
四 “摩诃利!有因、有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因、有缘而致众生杂染。摩诃利!有
因、有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因、有缘而致众生清净。”
五 “大德!有何因、何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何因、何缘,而致众生2杂染耶?”
六 “摩诃利!若于此色,一向于苦,随于苦,以随苦不随乐者,众生不染著此色。
摩诃利!然而,色乐,而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为色所染著、染著故、为结
缚故,而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为众生杂染。
七 摩诃利!若于此受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为此
受所染著。摩诃利!然而,乐于受,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著于受,染著
故而被缚结,被缚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八 摩诃利!若于此想……
九 摩诃利!若于此行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为此
70 行所染著。摩诃利!然而,乐于行,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著于行。染著
故被缚结,被缚结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一O 摩诃利!若于此识而一向于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者,众生则不染
著于识。摩诃利!然而,乐于识,随于乐,伴乐不伴苦故,众生染著于识。染著故
被缚结,被缚结故致杂染。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杂染。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杂染。
一一 “大德!有何因、何缘而有众生之清净耶?有何因、何缘而众生致杂染耶?”
一二 “摩诃利!若于此色而一向于乐,随于乐,伴于乐不伴于苦者,众生则不厌患
此色。摩诃利!然而,色是苦,随于苦,伴于苦而不伴于乐故,众生厌患于色,厌
患故离贪,离贪故为清净。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此因、此缘而致众生清净。
一三 摩诃利!若于此受……
一四 想……[行]
一五 于识而一向于乐,随于乐,伴于乐不伴于苦者,众生则不厌患此识。摩诃利!
然而,识是苦,随于苦,以伴于苦不伴于乐故,众生厌患于识,厌患于识故则离贪,
离贪故致清净。
71 一六 摩诃利!有此因、此缘而有众生之清净。有此因、此缘致众生清净。”

注1 汉译杂阿含卷二(大正藏二、二0b)。
2 “众生”之语,原本逸脱。

[六一] 第九 炽然1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色乃炽然,受乃炽然,想乃炽然,行乃炽然,识乃炽然。
四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观者,则厌患于色,厌患于受……想……行……识。厌
患故离贪,离贪故解脱。解脱已,而生解脱智。
五 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注1 律藏大品原典三四页。

[六二] 第十 言路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未令杂乱,未曾令杂乱,现前不令
杂乱,当不令杂乱,不为有智之沙门,婆罗门所诃讥。以何为三耶?
四 诸比丘!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色,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
谓有“曾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五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受,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
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六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想……
七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行,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
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72 八 于过去、已灭、已变坏之识,谓有“曾有”名数,谓有“曾有”名目,谓有“曾
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九 诸比丘!于未生、未现之色,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
“当有”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一O 于未生、未现之受,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
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一一 于未生、未现之想……乃至……
一二 于未生、未现之行,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
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一三 于未生、未现之识,谓有“当有”名数,谓有“当有”名目,谓有“当有”
施设。谓无“现有”名数,谓无“曾有”名数。
一四 诸比丘!于已生,现生之色,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
“现有”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一五 于已生、已现之受,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
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一六 于已生、已现之想……
一七 于已生,已现之行,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
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一八 于已生,已现之识,谓有“现有”名数,谓有“现有”名目,谓有“现有”
施设。谓无“曾有”名数,谓无“当有”名数。
一九 诸比丘!此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未令杂乱,未曾令杂乱,现前不
73 令杂乱,当不令杂乱,不令有智之沙门、婆罗门诃讥。
二O 诸比丘!彼郁迦罗之住人,瓦沙与槃若是无因论者,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
于此三种之言路、增语路,施设路,予以诃责、诃毁者。所以看何?乃畏嘲笑、轻
侮、非难故他。”
中五十经中 第一封滞品 [终]
此品之摄颂曰
封滞及种子
优陀那取转
七处等觉者
五群之比丘
以及摩诃利
炽然与言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站点统计|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7 00:23 , Processed in 0.1152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