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4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希的“从众心理”研究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是有关从众问题研究影响最广泛的一位学者,他于五六十年代一直致力于从众问题研究。1956年,阿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看到事情真象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阿希将被试组成7人小组,请他们参加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实验的真正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为第七的被试为真被试,其他均为实验助手。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 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第6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在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实验安排故意作错误的判断。被试听着这些判断,困惑越来越大。

  因为他要等到第6个才说自己的看法,先必须听前5个人的判断。结果,他面临一个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跟随大家,一起做错误判断的两难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被试,跟随大家一起作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9:05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恐惧心理(1)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人看到蛇或蜘蛛之类的动物都会害怕。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远古时代,那时的地球还是各种爬行动物的天下,而早期的哺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小心防范,因为在那些看上去很吓人的爬行动物中,有不少确实是会有致命危险的。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心理学家阿恩·奥赫曼说,在当时那种处处危机重重、步步险象环生的环境里,人类祖先在看到那些爬行动物时,大脑必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心情也一定是非常紧张的,可能这就是恐惧心理的由来。

奥赫曼参与了人类为何害怕蛇和蜘蛛的研究,有趣的是,这位学者说他自己小时候也是非常害怕蛇和蜘蛛一类动物的。研究表明,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对于一些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东西会特别加以注意,而在情绪上作出的反应就是害怕。

    纽约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莱杜克斯说,奥赫曼和他同事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说,让早期人类产生恐惧心理的刺激因素显然已经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潜意识中,因为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蛇和蜘蛛永远是危险的。

   奥赫曼的试验是这样进行的:受试者中有许多都是心理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坐在隔音的房间里,面对着计算机屏幕,屏幕上连续地放映着各种幻灯图片。

    受试者手中拿着摇控开关,当他们认出蛇、蜘蛛的图片,或者是蘑菇、鲜花的图片时,就按下开关。而研究人员则记录下受试者在各种图片出现时的反应时间。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对于一些会令人产生恐惧感的图片似乎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快速反应。

    在相关的试验中,那些在问卷表中填写“害怕蛇和蜘蛛”的人,辨别让人产生恐惧感图片时的速度比其它图片快得多。研究者说,正是这种自然界的迅速反应能力使人类能够更及时地躲避那些令他们害怕的东西。

奥赫曼说无论哺乳动物害怕蛇或蜘蛛是否跟进化过程有关(世界上35,000种蜘蛛中,只有0.1%的蜘蛛是有毒的),还是关于人类的恐惧心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类对于蛇类动物的恐惧心理的产生显然是受到进化过程的影响而形成。他说:“哺乳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反复不断地受到蛇的侵害,那些善于识别并且善于躲避来自蛇类危险的个体,显然比那些不能有效地避开蛇类危害的个体具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人类的恐惧心理除了害怕蛇或蜘蛛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听起来稀奇古怪的恐怖症,如幽闭恐怖症、恐鼠症、闪电恐怖症、恐高症、害怕乘车或船、飞机恐惧症、细菌恐怖症、黑夜恐怖症、恐水症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疾病。

    想象一下,有着闪电恐惧的人,在打雷的时候会陷入怎样的一种惊恐之中?而有着乘车恐惧症的人,不敢开车上路而又不得不开的时候,心里会是如何的害怕?对于一个看到蜘蛛、蛇甚至在孩子的生日派对上出现的小丑都会害怕的人来说,他们实在是无法轻松地面对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恐怖症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也可能是大脑某个部分有异常,甚至于与人类的进化过程有关。

奥赫曼说:“当我们害怕时,心跳会加速,以便更快地将血液输到身体需要的部分;我们的呼吸会加重,以获取更多的氧气供给身体的肌肉组织;我们还会出汗,降低体温,作出反应行动时会更有效率。”有着各种恐怖症的人即使处在危险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有的人在恐惧到极点的情况下甚至会丧命。

    科学家研究恐惧的起源,以及一些极度恐惧的现象,剖析一些恐惧症患者的心理,揭示一个人的恐惧心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来控制种种恐惧心理,这些对于人们战胜各种恐惧症具有重大意义。
3#
发表于 2012-5-22 16:23 | 只看该作者
阁下在这个论坛里面发这种帖子是想为了说明什么哩?恕在下愚拙,请赐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5:19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恐惧心理(2)

美国一位名叫温迪·布莱克的女士,一生都生活在恐高心理中,她的恐高心理甚至达到了非常可笑的程度。当她与小孩一起在游乐场里玩的时候,连小滑梯都会让她感到害怕。她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生活在恐惧中,站在高高的自动扶梯或者长长的楼梯上会让她害怕得无法移步。她说:“恐惧症影响了我的自尊心,看到周围其他人都在泰然自若地不断来来往往,而我却只能落在后面,这种感觉真是糟透了。”温迪的一个儿子后来回忆起,有一次他们全家外出徒步旅行,走过一道没有扶手的小桥时,“妈妈坚持要我们大家都匍匐在地上,爬着过桥,因为她害怕我们会掉下河去。”

    后来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的帮助下,温迪·布莱克开始与恐高症作斗争。安东尼用的方法叫“认知疗法”,先引导她通过一段小小的梯子并逐渐加大梯子高度,在过去这显然是她害怕做的事情,可是在医生的引导和帮助下,温迪终于克服了恐高心理,现在她甚至能够登上高高的塔顶。

   恐惧症患者与普通人的害怕心理是有所不同的。专家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而有人却会非常恐惧?在那些泰然处之的人当中,很多人的日常工作就是要经常面对许多危险,如消防队员、高层建筑的建筑工人、研究蛇和蜘蛛的科学家,还有专门研究闪电的摄影师等。

    但是,对于一些悲惨事件中的幸存者来说,无论他们原来是不是恐怖症患者,那些经历都会给他们留下痛苦可怕的回忆,如建筑物倒塌、被雷电击中、飞机失事坠毁,以及被蛇或者蜘蛛咬伤等,这些事件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另一方面就是进化过程的原因了,只是有的人反应轻一些,有的人重一些。

恐惧症的症状有哪些常见表现?恐惧症的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物体恐惧症、境遇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以及疾病恐惧症等。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或社会交往等。

   1、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在,病人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尤其当众讲话、当众写字、食堂用餐以及使用公共厕所之时,都会心情紧张、心慌气短、大汗淋漓,产生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有的病人不敢与别人对视,与人谈话时总避开别人的目光,似乎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有的病人害怕见人,见人就脸红,他们为此而心神不定。

   2、在境遇恐惧症的症状中,病人就怕周围人多,害怕去各式各样的公共场所,如商店、剧场、餐厅等地,连公共汽车、地铁列车都不敢乘。每当他们身临这些地方就浑身不自在、焦虑不安、紧张恐惧,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还有头昏、心慌、出汗等症状,恨不得马上转身逃离。这种人本来就胆小、依赖性强,得病之后,他们的依赖性会更加突出。

   3、患疾病恐惧症的病人,其症状常表现为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他们怕得肿瘤,怕得肝炎,怕得艾滋病……。

恐惧症是对某种特定事物或境遇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紧张不安,以至的病症,被称为恐怖性神经症,简称为恐怖症。此时,病人虽然知道这种物体或处境不会有危险,没有必要那么恐惧,却仍然竭力回避。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的帖子

慢慢看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你就知道了。主要从人类心理的弱点来剖析法轮功的可恶之处。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27 | 只看该作者

恐惧与从众心理(1)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1)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9:51 | 只看该作者

恐惧与从众心理(2)

(2)从众心理的分析解说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8#
发表于 2012-5-28 10: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有理,“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一定要学会思考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现在之所以还有些执迷不悟、无法从邪教深渊走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思考,只是一味地听从邪教的歪理邪说的控制!
9#
发表于 2012-5-28 10:5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之所以还有些执迷不悟、无法从邪教深渊走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思考,只是一味地听从邪教的歪理邪说的控制!"
楼上说的也很有道理,法轮功邪教就是希望这种人多一点,以便更好兜售他们那一套歪理邪说。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1:08 | 只看该作者

恐惧与从众心理(3)

(3)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

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4)从众心理的学生现象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现在凡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此外,赌博从众、入党从众、择业从众在大学校园也有相当的市场。

[ 本帖最后由 大宇 于 2012-5-29 11:09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5:17 | 只看该作者

恐惧与从众心理(4)

(5)从众心理的从众效应

    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鞭策力。某大学一个班有几名爱好长跑的同学,男生健壮、女生苗条以及运动会上的风光引得同学喷喷称羡,不知不觉大部分同学成了他们的追随者,去年冬季全校越野赛前10名中,竟有5位是该班同学。某医学院93级6名学生,大学五年一直同室而卧,早晨6时起床,晚11时入睡,该室同学能弹会拉,运动会上“屡建奇功”,演讲比赛叱咤风云,毕业分配前5人报考研究生全被录取。“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

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二老'走,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学习上表现为“老生(乡)怎干就怎干”,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乡)看齐”,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某校一寝室,入学伊始,老生老乡频频光临此舍,传舞弊、赌博之“经”,送逃课、恋爱之“宝”,结果年终,二人留级,余四人侥幸通过。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人群效力有所不同。大学生最易从众于恋爱对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其次,从众于老生、老乡。第三,从众于室友或趣友。第四,从众于同班同学。第五,从众于同年级、同专业同学……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抛却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盲目从众意味着部分大学生丢失了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织的草帽,在喧哗与骚动中麻木自己,“创新意识“在头脑中只成了四个机械的汉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锈蚀成了斑驳的条条框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 本帖最后由 大宇 于 2012-6-4 15:21 编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26 22:09 , Processed in 0.105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