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经伪经?矛乎盾乎?且看《正法(破斥)<地藏菩萨本愿经...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0:56 | 只看该作者

【普】

1,无得度因缘;
2,得度因缘未成熟;
3,不具善根;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0:56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普德海幢 发表于 2017-4-13 12:49
1,无得度因缘;
2,得度因缘未成熟;
3,不具善根;


还是那句话,你没看过《增一》吧?没看过的话,可以不回答。
原文怎么说的?

你怎么理解出是那三个理由的?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0:57 | 只看该作者
【普】

山高云飞,在这里一再的炒冷饭,毫无新意。

答@山高云飞 五番
http://www.bskk.com/thread-3010951-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山高云飞 反驳:“你应该去回答《增一》中,世尊如何无法给他的两位禅修老师说法。明白吗?要反驳对方的论据,而不是对方个人,明白吗?看你还能依经论讲点道理,否则,早给你吃红牌下场了。”

【普德海幢】驳斥:

1.当时佛陀还是刚出生的小孩,还不是“世尊”,这一点要搞清楚,出生的小孩当然“无法给他的两位禅修老师说法”。

2.“两位禅修老师”自知要生到“非想非非想天”,按常理来说,是八难之地。因此,外道依凡夫妄想,自知没有闻法因缘。没有色身的缘故。并且按佛法来说,如果没有善根因缘,或者善根没有成熟。佛陀也是没法令“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闻法获益的。

3.此处,山人依据呈列:“若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善根因缘成熟,则可来集法会之中。”

综上所述,山高云飞 的反驳,言不及义。丝毫没有触及山人的论点和论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0:5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普德海幢 发表于 2017-4-13 14:14
山高云飞 反驳:“师兄你又说:--------2
山高云飞 ,“以无形不可化故。。。。”并不代表 ...


你根本不会《阿毗达磨》,说什么你也听不懂。《金刚经》众生分类已证明了这一点。

还是让你携来看《正法<正法*论>》的佛子们心里作裁判吧!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普德海幢 发表于 2017-4-13 14:12
山高云飞,在这里一再的炒冷饭,毫无新意。

答@山高云飞 五番


哈哈哈。。。。。。。。。
"无法给两位老师说法,因为世尊当年还是小孩子!"

《正法*论》中你没收入这个理由,想-想算了,不提也罢。不料,你自己再一次送上门来。

你的幽默感让人无法直视!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1 | 只看该作者
我再这样回帖,真是欺负你。可怜的孩纸,依《四分律》《长阿含》《增一》给你补补课吧。

一,从出生到出家
佛陀的诞生地,在印度北方,今天尼泊尔境内,有一小国,王城迦毗罗卫,国王是净饭王,
属释迦族,刹帝利种,其妻摩耶夫人,怀孕后,按当地习俗,须回娘家生产。当行至蓝毗尼园休息时,
生下了太子。后被取名乔达磨。悉达多——也就是将来的佛陀。
太子生下七天后,因摩耶夫人去世,由其姨母波奢波提抚养。
太子出生,是件喜事。所以,净饭王也请相师来为其看相。相师云:太子三十二相具足,若在人间,
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修道,则能成无上正觉。

作为人间的王者,净饭王当然想让太子继承自己的王位,也让家族兴旺发达。所以在深宫中,
给太子以良好的教育,并享受着豪华舒适的生活,以免让太子生出尘之想。并且,太子长大后
娶娇妻生爱子,似乎路已铺好,只需走下去就行了。然而,当太子走出王宫,看到人生的老,病,
死之后,柔软的内心,深深触动了,人生是苦,无人能免,如何解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
所以,当他看到出家修道的沙门之后,心中豁然开朗,也许只有修道,才能找到答案。

终于,在一天深夜,太子偷偷出城,换上了出家人的衣着,高富帅变成了游方僧,踏上了寻求
真理的出尘之路。国王知后,只好派五人随他同行。
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二,证道成正觉
出家后的太子,其实,从广义上说,我们早该称为菩萨,但是从发无上菩提心到成佛这漫长的
时间中,都称为菩萨,太早知道答案,就失去了吸引力,也许你也是一位,这先不提。这时,按其家族,
我们应称为沙门乔达摩或沙门瞿昙。

向何方去呢?南方的摩揭陀国等地,国强民丰,文化发达。国王瓶沙王见其仪表不俗,欲以半国分之,被菩萨婉言谢绝。我要求的是人类的解脱大道。
当他达到毗舍离城附近时,先寻到了阿罗罗伽兰仙人,跟他学成无所有处定。接着,又师从另一da师
郁头兰子,又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但是,他心中的疑问仍未消,禅定中的境界虽然很殊胜,但是,出定后,
烦恼照样会生起,世间仍是世间,还不是真正的解脱。

于是,辞别了二师的挽留。
沙门瞿昙继续南行,至苦行林,试试苦行能否如愿。经近六年苦行,除了折磨自己的身体外,并没有太多的收获,
严重的营养不良,反而差点把小命给丢了。看来也不行。于是出苦行林,来到菩提伽耶的尼连禅河边,受牧羊女供乳,
并入河洗浴,才稍稍恢复了体力。
他的五位随从修行者,看见后,认为沙门放弃了自己的苦行主张,就离开他上其他地方去了。

沙门瞿昙上岸后,受吉祥草为垫,寻至毕波罗树下,此树也因菩萨在下成正觉而又称菩提树。结趺而坐,
发誓道:我今若不证无上菩提,宁碎此身,不起此座。先寻思,贪著人间欲望是无果的,单纯的苦行也不行,
唯凝心静虑之中道,或可一试,即敛心端坐,依次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宿命通,得天眼通,顺逆观十二缘起,
悟出苦,集,灭,道四谛,知漏尽,成正觉。
是年三十五岁。
(普德海幢,看见了吗?这是小孩子吗?)
我们这时,可以称他为佛陀了。当然,为了区分诸佛,我们也可以释尊来称之,即这世上,释迦族的最尊者,圣者。

释尊成道后,先享解脱之乐。并不欲说法,认为缘起甚深难解,恐人不信,反为徒劳。这时,梵天来请,说世间人,
总有如莲花者,出污泥而不染,终能受教,则可为度。释尊同意了,决心以大悲入世,化导人生。


三, 初转法*轮,人生教化

这解脱之道,先讲给谁呢?释尊想起了教过他禅定的二位老师:阿罗罗伽兰和郁头兰子,
但很快就有天神告知,二人刚死不久,并依所证,投生于无色界天,不能受法。
那么,跟随他学道的那五人呢,离开他后,已到了波罗奈城的鹿野苑,仍在继续修行。

于是,释尊赶至鹿野苑,找到了五位行者。五人不由得亲近他,释尊向他们开示了自己
所证的四谛:这是苦,集,灭,道;为了解脱,要证得苦,集,灭,道;
只有证得苦,集,灭,道,才能获得解脱。
这就是示转,劝转,证转。三转十二行相。这四谛法由于象传说中的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
能让人到达涅般的彼岸,故称法*轮,因为这是释尊在人间第一次宣说,故称“初转法*轮。”

五位随从听后,先后证得了解脱的阿罗汉果。从此,人间便有了三宝:佛,法,僧。
人类的解脱,又有了清晰明确的道路。这条路,不论佛陀出世还是不出世,都存在着,佛陀,
是它的发现者,也是沿着这条路获得解脱的人。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1 | 只看该作者
人艰不拆,这么简单的事与理,我就不再说了。

再往下看: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2 | 只看该作者
《地藏经》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
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


佛经说佛尽知法界,否则也不会被尊称为“一切智、世间解”了。而八地以上菩萨,也具有无量神通。说佛与文殊菩萨不能尽知其数,

真是有谤佛菩萨之嫌疑。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
菩萨摩诃萨至第八地,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在菩萨道,思惟诸佛智慧势力,知世界生、世界灭、世界成、世界坏,知以何业因缘集故世界成,何业因缘灭故世界坏。是菩萨知地、水、火、风性,小相、中相、无量相、差别相,知微尘细相,知微尘差别相,于一世界中所有微尘差别,皆悉能知,此一世界所有地、水、火、风,若干微尘,皆悉能知。知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世界中万物微尘差别,分别众生大身、小身,以若干微尘成,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以若干微尘成,阿修罗身、天身,以若干微尘成,皆悉了知。
是菩萨入如是分别微尘智,知欲、色、无色界坏,知欲、色、无色界成,知欲、色、无色界成坏,知欲、色、无色界小相、中相、无量相,知欲、色、无色界差别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萨教化众生。……
2,《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
佛言:「善男子!诸佛如来悉能了知彼微尘数,设过于此如来亦知。」
3,《大宝积经》菩萨藏会
「复次舍利子!云何如来于现在世无着无碍智见转?舍利子!何以此智名之为转?舍利子!如来于现在世十方一切诸佛土中,所有三
种方便数知如是了知,现在诸佛、诸菩萨众、诸声闻众、诸独觉众若干差别悉能了知。……
4,《大方广佛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
「佛子!一切诸佛有十种佛无障碍住。何等为十?一;;住;一碍住;住;;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以三轮教化而调伏之无障碍住;;一切诸佛悉分别知一切众生无障碍住;一切诸佛悉能分别一切如来无障碍住。佛子!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障碍住。。。。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舍利弗白佛言:「希有世尊!佛于过去、未来、现在法,无法不知、无法如相不知,众生之行无事不知。今佛悉知过去诸佛及菩萨、
声闻,亦知今现在十方诸佛国土菩萨及声闻,亦知未来诸佛及菩萨、声闻。…
6,《方广大庄严经》
我以佛眼观,尽见诸众生。
7,《大般若经》
「复次,善现!彼菩萨。善现!如来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来以其佛眼悉已见彼。
……佛言:「善现!乃至尔所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其心流注我悉能知。……]
。。。。。。。。。。。。。。。
不再举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3 | 只看该作者
你是会反解佛经,反解其意的,所以:与佛说对着干!


普德海幢,你这是宣正法,还是灭正法?
http://www.bskk.com/thread-3020277-1-1.html

【答】若世尊言“吾以佛眼观故,犹能尽数”,则
是中义理与卷四“一,诸佛菩萨大愿难测;二,地狱及众生本空”不相通。
否则会有以下结果:
壹,因诸佛菩萨大愿尽,对应众生尽。
贰,因诸佛菩萨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对应众生尽。
弎,因诸佛菩萨具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是等尽愿海,对应众生尽.
肆,众生离“众生有数有量有尽”邪见。
伍,为令众生知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救度众生数量有边。
陆,为令众生知地藏菩萨,未来救度众生数量有边。
柒,不能折服傲慢众生。
捌,不能令声闻部佛子发菩提心。
玖,不能破外道上师法邪见;为破外道以人为座法邪见等.
拾,不能破外道食人肉、粪便、精*液、精气等邪法;为破外道以人骷髅为器皿邪法;为破外道起尸邪法;为破外道厌镇邪法。
拾壹,不依一切法本来般涅槃。
拾贰,不能破“造物主”邪见。
拾弎,不能破“主宰”邪见。
拾肆,不能破“诛杀法”邪见.
拾贰,不能令众生知业报不虚。
拾弎,不能令众生知“众生无尽不可量不可数”,远离边见。
拾肆,此经依世界悉檀不能立.
拾伍,显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覆一切众生.

你聪明的,看懂了吗?这都哪跟跟呀?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7-4-13 21:18
你是会反解佛经,反解其意的,所以:与佛说对着干!
普德海幢,你这是宣正法,还是灭正法?
http://www.b ...


这些漫无边际,不知所云,甚至胡说八道的言论是怎么产生的呢?

很显然,FROM《地藏经》大吹。FROM你的“自智慧”,FROM反着解佛经,你很快就会“入门”的。
入啥门?入造假之门,入愚痴之门,入邪见之门。入自封的大乘之门。
什么结果?佛经中自有答案!

“由此不难看出,那些诽谤大乘佛法的人尽是些没有学识的文痞。
如果肯虚心学习南北传阿含经,经常翻阅《佛学大辞典》都不会轻易的造作地狱的口业。
如果肯安心修习内观禅,也不难发现自己内心升起的傲慢和怀疑的烦恼。”



所以,你的八万余字,到处武警,保安,CG,LM,拉壮丁式的《地藏本愿经正法*论》,不过说清楚了论点,论据,就成了“师团”,自认不可一世了。
这才几天呀,刚一受辩驳,就变成了:“山高云飞,在这里一再的炒冷饭,毫无新意。”

从“师团”到“饭桶”,这速度,也太快了吧?过不了几天,肯定会臭掉,真成了垃圾。


=====================
普德海幢们,又委曲你了吧,你不是信口所言。
因为你还引用了“大正藏 第 13 册 No. 0398 《大哀经》;卷八;”等等。


以经解经是没有错。重经,这也是汉地的一个优点。
问题是,解经,不是找相同的文字就行了,而是寻找其中的义理。
==============
《地藏经》说什么,你可以用《大哀经》来证明,但是,前提是《大哀经》你能看懂。
问问自己能懂这一节吗?
【时此正士适师子吼,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间,以此威光告地上神、四天王天、忉利天、炎天兜率天、无憍乐天、化自在天,上至魔界天、梵天、梵身天、梵满天、梵度着天、大梵天、光曜天、尠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严净天、尠净天、无量净天、难及天、善见天、善胜天、离果天、一善天,空慧天、识慧天、不用空慧天、有想无想天悉来集会,诸比丘、比丘尼、童士、童女不可称计亦皆来会,及诸十方诸所千界,悉来住立于高座前。】

你不信,说说你找来的证据中,

红字里的 众生分类????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普德海幢 发表于 2017-4-14 08:35
一,山高云飞,其余佛子问难你为何都不敢直面?
山间竹笋高云飞先生确实是不一般的高人啊!
http://www ...


诽谤佛无能力观众生数,再诽谤世尊的两位老师。
为了护伪经,你真拼哈。

答不上来,你再帖上造谣,骂人,刷屏的帖子,以为我会理它?

只有你辈,才在那种帖子里找胜利感?存在感?
去吧,把你的一团团冷饭帖,跟在那后面,

显出你的水平,显出你的优势,显出你的辩才无碍,显出你的内证境界,显出你是大乘佛子!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普德海幢 发表于 2017-4-14 12:50
山高云飞你上述言不及义,下列本人列举此句“不能尽数”经文的义理15条:


你谤佛都无底线了。
硬跟佛说对着干。。。。。


爱咋咋地,你継续,让大家看看被伪经洗脑后的结果。。。

我要发下一帖了,先去看看你的"冷饭师团",再揪一个出来"正法"。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05 |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7-4-14 06:10
这些漫无边际,不知所云,甚至胡说八道的言论是怎么产生的呢?

很显然,FROM《地藏经》大吹。FROM你的 ...


这里,说到了以经解经。
好处是,一件事,以经的权威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以互相验证。
缺点是:万一遇上其他经中没有的,或者各经之间不能解说证明的,会将人引入迷惑。
_____________
如:世尊说法,非想非非想天能不能来?
其他经中不能,《本愿经》说能,且《大哀经》也说能。似乎能来。
理由:1,有他经互证;
2,而且,佛是有大神通的,以神力使之能来。
很完美,无懈可击,甚至对其他经中,与之不同的地方,找种种借口。
~~~~~~~~~~~~~~
还会闹这样的笑话:
《本愿经》里无色界天人能与佛法会,证明:《大哀经》《。。》。。经,也这么说。
《大哀经》里无色界天人能与佛法会,证明:《本愿经》《。。》。。经,也这么说!
____________
当我们学过论(《阿毗达磨》)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误区了。
经,是佛因事,对机,对人说法。而说法的内容,名相,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经中时时散说,却正是《阿毗达磨》所重点进行组织分析的。
————————————————
比如,此处提到的众生分类,在阿毗达磨中,就以受生分,禅分,想分等,来给三界众生分类。
《金刚经》为例,已作解说。
普德海幢,来看看你的“正法之路”----乱解《金刚经》 136楼,144楼。

http://www.bskk.com/thread-3020283-1-1.html
()

阿毗达磨有许多专门的著述,南北传都有,内容可以互补。

同样,也对“非想非非想”禅定,受生,心,心所,作出精准的分析,就知道《本愿经》此说错在哪里。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2 | 只看该作者
(文):“...恶习结业。善习结果。...
....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前后相违,此处三疑;
(1)恶习、善习,有何根本不同?为什么说“恶习结业,善习结果”?
(2)“恶习”究竟是“结业”,还是“结果”?
(3)“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是如何分类的?
=============
实际上:
(“《俱舍论。卷十五》:
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
其相云何?
颂曰:
  安不安非业  名善恶无记
  论曰:如是名为善等业相。
谓安隐业,说名为善。能得可爱异熟涅槃。暂永二时,济众苦故;
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隐性相违故;
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业有善,恶,无记三,善者人天,常受乐报,恶者恶趣,常受苦报,无记不定。
报尽而还,总归无常,于三世中流转轮回。永无出期。

此释,正合”诸行无常”法印,无常即苦。
又此,正说明,众生之心行善恶,则果报不殊,内现身心,外现山河大地。
《俱舍》,依苦,集,灭,道之论述。弘四圣谛。

较之诸经,论,莫不一致,方显佛陀正说。大众闻之欢喜,欣乐佛法,依教出离。

这才是庄严经。

再看《本愿经》那”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可有此义?
混乱名相,内外不分,凡圣错道,曲解佛语,妄称经典,惑乱众生,先看自身因果吧。

三世轮回之正因,诸处一致记佛说,是无明与贪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2 | 只看该作者
普辩:
其次,虽诸众生修行善业,报得人天善趣,未离我、法二执故,
如仰空射箭,势尽而堕。是故,凡夫善行名为“业”,名为“罪”。

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起出离心,建立正见、修行,名为善业。
====================
很有道理是不?什么叫“我法二执”?
我也用一下《佛学大词典》。。。FROM,,,,FROM《佛学常见辞汇》。。。FROM“百度”!


1,《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障”解释如下:
【烦恼障】
梵语,又作惑障。指妨碍至菩提之道(即圣道),而使无法证得涅盘之烦恼而言。
 (一)《俱舍论》卷十七、卷二十五谓,常起(指数行而言)而妨碍无漏慧之产生,并使不得慧解脱之烦恼,称为烦恼障。至于离烦恼障,得慧解脱时,既得灭尽定,然无法得俱解脱之障碍,则称解脱障(定障)。前者系以染污无知为体,后者则以不染污无知为体。
 (二)与所知障并称为二障。《成唯识论》卷九谓,扰乱众生身心,妨碍至涅盘之一切烦恼,称为烦恼障。至于虽不令起业而不生于三界(迷界),然能覆盖所知之境界而妨碍正智产生之一切烦恼,则称所知障(智障)。此二障均属萨迦耶见,而依据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为体。

其中,由于执著有‘真实之人’、‘真实之众生’,遂执着于‘我的存在’(我执),此即为烦恼障;
至于执著有‘实体万法’之法执,即为所知障;

以上即是同一烦恼之二面观。故烦恼障以我执为根本,所知障以法执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征而言,烦恼障乃障碍涅盘,而所知障乃障碍菩提者;此即言,烦恼障为障碍涅盘之正障,而所知障为给与正障力量之兼障,故仅有所知障并无障碍涅盘之能力。
 以烦恼障为助缘,可受分段生死;以所知障为助缘,可受变易生死。故二乘以断烦恼障之果位为理想,但菩萨则以俱断二障,得佛果为理想。对菩萨而言,所知障不会引起三界之果报,但能助无漏业受变易生死。至于菩萨伏、断二障之阶段,则如左表所示。
(三)《大乘义章》卷五认为,五住地中,前四地之惑属烦恼障;最后之无明住地惑则属智障。
 (四)据世亲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载,见思之惑为烦恼障,而执着于断除烦恼障所得之无诤三昧,称为三昧障。
 (五)与业障、报障并称为三障。贪、嗔、痴等烦恼,数数现起而障碍圣道,故称烦恼障。〔《发智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一一五、卷一四一、《顺正理论》卷四十三〕(参阅‘烦恼’5515)
**********
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烦恼障”解释如下:
【烦恼障】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盘,故名为烦恼障。
《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
《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盘,名烦恼障。’[囗@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嗔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
《涅盘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嗔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
《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
********************
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烦恼障”解释如下:
【烦恼障】
又称惑障。为‘所知障’的对称。指能障碍圣道,使不得涅盘的烦恼。此在小乘《发智论》、《俱舍论》诸书中皆有所论。大乘唯识家有烦恼障、所知障对举之二障说。并认为生起烦恼障的核心原因是凡夫心中的‘我见’(萨迦耶见)。
《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48c)∶
‘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盘,名烦恼障。’
关于此障的断尽,俱舍家等认为于见道时,一时断尽见惑,修道时渐次离修惑。唯识家认为于见道时断除‘见所断种’,后金刚喻定现前时,一时顿断三界一切的‘修所断种’。
***********
4,◎附∶印顺〈烦恼障·所知障〉(摘录自《辨法法性论讲记》)
离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无分别智的作用。无分别智,能对治种种的妄执。能对治一切妄执,所以能离二障。障是障碍,烦恼障能碍涅盘,所知障能障大菩提,非离障是不能证涅盘,得大菩提佛果的。
什么叫烦恼?烦恼本是种种不良心所法的通称。生起来的时候,使心识烦动恼乱,情绪不安定了,是非不明白了。烦恼很多,或是属于情感方面的,或是属于知识方面的,或是属于意志方面的。凡一切不如理的、不正常的不良的心理因素,都是烦恼。唯识宗分烦恼为二大类∶
(1)烦恼障∶根本烦恼有十种;随烦恼,又有大随、中随、小随等烦恼。一切烦恼,是以萨迦耶见——我见为主的。萨迦耶见是自我见,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营为一切,起善、作恶,将来能得人天等乐报,地狱等苦报,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能使我们感生死果,不能得涅盘,障碍涅盘。这种烦恼障,是二乘所共断的,断了烦恼障,才能了生死,得涅盘。烦恼障中,有见道所断的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古译或称为见、思烦恼。
(2)所知障∶也还是种种烦恼,以萨迦耶见为中心的,但比烦恼障更微细。其重心是什么?所知障于一切所知法中,由于不悟法空性,对一切事理有所著,有所碍。如一切实有性等法执,就是所知障。我们不能了解如幻如化,就是有所知障在那里。所知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我们不能恰恰好的去如实悟解,执着一切,而起错误的认识。那么,所知障是由于内心有微细烦恼,所以不能如实了解一切。有了这样的所知障,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说所知障障大菩提。唯识宗有一句话说∶‘所知本非障,被障障所知。’所知的境界自身,不能说是障,由于自己心理的执障,才障蔽了所知的真相。如戴了红色的眼镜,看来什么都是红色的;戴了凹凸眼镜,看出来都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的。其实,所见的并没有变了样,只要除去红色或凹凸的眼镜,就见到了真相了。如一切是唯心所现的,现起能取、所取,由于不知唯心所现,以为心是心,境是境,心境各有自性,这就是所知障所起。远离这所知障、烦恼障,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妙用。能彻底的离障,才能得大菩提、大涅盘,圆满佛果。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一一五;《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四十三。
*********************
5,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烦恼障”解释如下:
【烦恼障】 二障之一。见二障条。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3 | 只看该作者
很威武的师团。对不?

简单点:
我执,这种烦恼障,是二乘所共断的,断了烦恼障,才能了生死,得涅盘。
法执,有了这样的所知障,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说所知障障大菩提。


也就是说,只要除我执,就能证涅般。得(阿罗汉)果位,出轮回了。(法执只障成佛。)
而在普的“大乘佛法”中,这还是“凡夫,如仰空射箭,势尽而堕”!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3 | 只看该作者
轻点的,是没看懂经,论,信口而言,对不?

说重点,你在谤佛菩萨(众生不能尽数),
谤世尊的老师(无缘闻法),
还谤四果圣者(“凡夫,如仰空射箭,势尽而堕”)。

行,I 再次服了 YOU !跟着伪经混,早晚要还的!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4 | 只看该作者
《增一》中,佛说有四种人:
一种人从暗至暗。本于不善处,复行不善处,终堕恶处;
一种人从明至暗。本处于善处,多行不善处,终堕恶处。

一种人从暗至明。本于不善处,多行于善处,终至善处;
一种人从明至明。本处于善处,复行于善处,终至善处。

学佛亦如是。
莫学善星,调达,瞿迦梨。
当如阿难,目连,央魔罗。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4 | 只看该作者
(文)南阎浮提,。若有众生,
1,不孝父母,或至杀害,,。
2,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
3,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
4,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
5,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
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
先列出:三乘通相五逆。以没有异议的为基础,再看其中间有没有联系。
1,重心殺母、
2,殺父,
3,惡心出佛身血、
4,破和合僧、
5,殺阿羅漢。
============
《俱舍》:五无间同类业体
 1,污母无学尼。 
2,杀住定菩萨。
 3,及有学圣者。 
 4,夺僧和合缘。
 5,破坏窣堵波。
***************
《十轮经》
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
二者,淫阿罗汉苾刍尼僧。
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
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
1,并谤正法,
2,疑三宝等。
****************
《大薩遮尼犍子所說經》
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
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敝,覆藏,名第二根。
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為第三。
於五逆中若作一業是為第四根本重罪。
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為第五。」
=================
与《本愿经》不同的有:
本经中:
1,失一处:杀阿罗汉;
2,改一处:恶心出佛身血;
3,存疑两处:不孝父母,或至杀害。这是分述/还是递进?如何定义不孝(这是中土才有的词,原文如何)?
4,受报无期(提婆达多在无间地狱一劫《增一》)。

5,次序不分,轻重不分。
6,《大薩遮尼犍子所說經》:无间罪虽多,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本愿经》不通忏悔!(《阿含》,阿奢世王悔后听法,生无根之信,后证辟支佛)
#######
给你放一块吧:
(文)。。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次有千百,名字亦别。 无间狱者,其狱城周匝(zā)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其狱城中,诸狱相连,名号各别。
独有一狱,名曰无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为。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蛇铁狗,吐火驰逐,狱墙之上,东西而走。狱中有床,,。。
,,,千百夜叉,及以恶鬼,,,。。。

此有三疑点:
(1)无间狱到底是哪一个?
(2)地狱中。不是狱卒,而是鬼道中的恶鬼,夜叉。
(3)罪人所受之刑,也很奇怪,总之,越恐怖越好,时间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完全没有《长阿含。地狱品》中次序井然,果报昭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5 | 只看该作者
再看《正法*论》是怎么说的:

当依五义而言“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义。
(一)依无悔心罪报重者言“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二)十方僧包括四果罗汉、十地菩萨僧。
(三)邪见覆心诽谤大乘罪过无量.
(四)辗转无量小地狱中故言“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五)不孝父母果在地狱,若无悔心“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六)依愚痴人能令轻业获地狱重受义,言“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
引用的经文就不说了,因为这几条:
1,其他经文怎么看,也没有普所说的意思。
2,为什么怀疑《本愿经》?它是经,说的就是那个意思,你看不懂我来解释。佛就是这个意思。
3,如果你还不懂,那么,其他经,论可以不考虑,就以我说的为准。
4,如果我说的你还是不相信,那么,“此等疑惑,因自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而起,与佛经并无干系”。


看不懂么?忏悔去吧。。。。。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0:26:47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对于经文中的疑问,普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曲解其意,要么自说自话,要么是你的疑问名为:自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诽谤大乘佛法,应速忏悔,舍弃邪见。

至于经,律,论中说的,是不是那个意思,我才不管,我理解的,就是佛意!


不信吗?请看:
《增一》中,“当时佛陀还是刚出生的小孩,还不是“世尊”,这一点要搞清楚,出生的小孩当然“无法给他的两位禅修老师说法”。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5 | 只看该作者
经:“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
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
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
四处错误:
(1)净居天是声闻三果不还果圣者所居,绝非凡夫能达处。下一步就证涅般了,
还会回来去轮回中的六欲天?
(2)修慈的果报是(色界/无色界)梵天。
(3)只修慈,不悟四谛,不能证果,去不了净居天。
(4)净居天寿,最低五百劫,净居天主,寿星最高五千劫,这里只有一百劫,不懂三界,数字混乱?

(这编造者何止搞不清净居天在哪?他连净居天和六欲天的寿命差别有多大也完全搞不清楚!净居天最低一层天的寿命1000 大劫!作净居天主一百劫,这相当于投生去净居天一小会儿就死!!
六欲天寿命和净居天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两者在诸天层次中相隔十三层色界天,寿命差别如云泥之别。)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6 | 只看该作者
普的解释:
如上布施,舍于傲慢,“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
一,具“布施波罗蜜”故,受此果报庄严,若具足“般若波罗蜜”时,则有果证。
如论云:
【六波罗蜜果报故。作转轮王梵释天王净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报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时。受此果报庄严。般若波罗蜜具足时。则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毗跋致菩萨诸佛道果庄严。】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
二,未曾生彼天中,布施波罗蜜功德力故,所受快乐超过诸天。生彼天趣不为难事。
如经云:
“善男子!尔时,彼王见诸乞者,心大欢喜经须臾顷;假使、,,净居天王不可说劫住寂静乐,悉不能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二;
三,大慈即是菩萨大慈。
如经云:
【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
=============
分析:
实际上,慈心是众生都会有的心,如父母对子女。
专门修习慈,属于四无量心(四无量定),果报是梵天。所以,佛世就有人修此,以求生梵天,称为“梵志”。这仍是世间法。
这里的"诸国王,及婆罗门等",显然是指众生而言,不过强调了一下其世俗地位(本来就是世俗眼光),何况只有"一念间".就“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
我们也知道,只有发菩提心,志求佛道的人,才称为“菩萨”。菩萨为求无上菩提,修一切善法,也有四无量心。
即使这样,行慈的果报,当年的世尊在菩萨时,也得遵守,这是法的规律:
“佛言,我昔七年行慈,复过七劫不来此世,七劫生光音天,七劫生空处天梵天,乃至百千世累为天帝释,无数世作转轮王。”《增一阿含经》(第十品)。
    同样,菩萨行慈,是平等慈,不分长幼贵贱,乃至一切众生,乃至无有行慈之想。七年行慈,才十四劫生于梵界。
=================

这样,普在借举例解释“行大慈心”之时,悄悄完成了众生与菩萨身份的替换,然后,借引《大智度论》,将众生布施替换为菩萨“布施波罗蜜”,再将“布施波罗蜜”替换为"六波罗蜜",再借"六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具足与否”,再大谈果报之“正确”。 胜利在望了,不料,“净居天主”(最短寿是500劫,最长5000劫)却当了“一百劫”----可惜又夭折了。

***********
又看到了吗?
什么叫偷换概念!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6 | 只看该作者
((文)。。。。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又见夜叉,其形各异。,,,。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jué),头足相就。,。
。,。。无毒鬼王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狱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为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次有千百,。
================
七处疑点,(虽然说的是无数劫前,阎浮提事,但从前后文来看,作者还是认为是有关系的):
(1)鬼王如果是来接圣女的,那么夜叉(同属鬼道众生)在这里惩治恶人,不见于经典所说,地狱中则是狱卒。地狱中的鬼却是民间说法,同样是没弄清六道.
(2)业海是什么?
(3)先度海,后入狱?
(4)业海与铁围山(阿含中说是圆的)的关系:东还是西?
(5)地狱在山内,还是海内?
(6)地狱数量庞大。

(7)造恶众生,死后定经四十九日,不被救,又无善因,先度海,再下地狱。
从这一条看,后文所说的七七日内,则指每一天,是定数无疑,"被救"则不定。

(此文虽说"往事",也不过是为下文做引子。
不过,“业海”却被忽略了。剩下的,是七七之日内的亡人(中阴身)状态,及如何“救度.”)
=====================
(文)"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

这一段太复杂,根据描述,此处指中阴阶段,先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中阴的有无;
1,中阴是否一定七七日;
2,中阴是昏还是明,
3,中阴是否待审,
4,中阴是否望救。

(一)根据《阿含》《俱舍》《瑜伽师地论》《大涅般经》等,认可有中阴身。http://www.bskk.com/thread-73729-1-1.html
一部分南传修行者,及有些说法认为无。
既然本文说有,那么,就应该从有的一方来探讨。
(二)其他经,论说中阴存在时长不定。《瑜伽论》说极七七日。
(则本文(联系前文)说七七日不合正说。)
(三)中阴是有强分辨能力的,但受业力影响。
(四)中阴受审,《长阿含》中,阎罗王只问了几句话。不是一直审。
(五)中阴期间,同样不见均有望救之说。

这样一来,本文的疑点:
(1)中阴定七七日有误;
(2)中阴不是昏昧态;
(3)中阴即使受审,也不至于七七之日。
(4)中阴望救不一定。
(5)结论是:七七日内,中阴不一定,作法事的效果则不一定,也谈不上一定“救拔。”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1:17 | 只看该作者
普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七七日内如痴如聋”,乃是依恶业中阴众生而言,非具足善业者。具善业者,或有神通;恶业缠绕者则“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


不用辩了,原文不是这么说的: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

(其他经论说:中阴期即不痴也不聋。中阴期间“必具诸根”,怎么会聋呢?而且有天眼(如《瑜伽师地论》),而且还能听闻佛法(如《中阴经》)怎么会痴?(至少不比人类更痴))。




“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
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

这只是说中有依善恶习,所受生的外观,行动来说的。
*************

到底是谁?
“此是尔等阅读能力有限,而非经典文义有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8193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