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三)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19:53 | 只看该作者
1,

(复言:世尊!如余经说:缘起甚深。
云何应知如是缘起甚深之相?
世尊告曰:?依十一缘起略义,应知缘起五甚深相。
何等为五?一、因甚深,二、相甚深,三、生甚深,四、差别甚深,五、流转甚深。
应知缘起甚深之相,复有五种。何等为五?
谓相甚深,引发因果诸分甚深,生起因果诸分甚深,差别甚深,对治甚深。
应知缘起复有五种甚深之相。
何等为五?谓摄甚深,顺次甚深,逆次甚深,执取甚深,所行甚深。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2,
    世尊告曰。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
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
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喧闹。从此世至彼世。
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
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中阿含因品大因经第一》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19:56 | 只看该作者
这样,楞严把缘生的五阴,六入,十八界,一律“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了。

这一节很长,是楞严在自己理解“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五阴,六入,十八界。
(佛法,是缘起法。正因为缘起,才显出诸法空性,正因诸法空性,才显出万物缘起。
阿含中不是没讲,而是很少,为什么?它主要讲无常,由无常入空。
在大乘中,空才被放在主要位置,但,其中关系不可不知。
前面已举经文。)


不过,也有公式可循:把相应的词改一下就是了。

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楞严在描述中,都 “劳瞪”出了哪些“中国元素”。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0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评:平静无事状态下,身体是没有“触”产生的,诸缘不起故。
只有作为外境的两手相摩,产生“涩滑冷热诸相”,被身根所缘,才会被意识所别,产生身识,相继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之受,这是受阴生起的次序。)


================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评:当然不是,来无从来,去也无从去)

==============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评:此正是因缘所起,起时则有,灭时则无,正是当下出生,随处灭尽,试找找看!)

============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
(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印度也有。。。。)
====================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评:眼之所见之境,是无始时来,无明与业力所成,妄计分别,而有诸相。

不用脑补成“菩提瞪发劳相”

何以故?眼瞪久了,四大不调,妄生乱象,那是病,依病 起心,那叫佛法?
你的“菩提”,也会久而成病?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3 21:09 编辑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评:
1,古印度是没有钟的。与之相应的工具,是“楗椎”。
2,何况,佛世时是乞食制,“一闻钟声”,集合可以,不会“同来食处”,祇园离施主家还远着呢,


========================
{【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评: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一水的汉地土产,以此例彼。。。。)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云何如来,因缘略(自)然,二俱排摈。
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评:对,缘起法呢?你怎么说?)、
=====================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
评:
多闻无用的“阿难”,还得默然承旨。
问题是:你先明白,什么是小乘法,什么是大乘法,其具体内容,才谈得上证无上菩提。
缘起法是“小乘”,被你给空掉了。
结果 呢?
“捏”出来个理由,又不过瘾,补出来个“菩提瞪发劳相”?
知道 什么叫十二缘起中的无明不?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09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汝观地,粗为大地,细为微尘。
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
四大之间,都 是什么关系?

一,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
实际上,地水火风,是一体的,它们只是其中的坚的性质多些时,显出地的特性;
粘性多时,显出水性;热冷之多显火性。支持,流动性多时,显风性。。。

【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昔者,地神生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时,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语言:‘汝当生念言:地中无水、火、风耶?’地神报言:‘地中实无水、火、风也。’我时语言:‘汝勿生此念,谓地中无水、火、风。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
(《长阿含。世纪经》)】

二:
“这好比是一粒色聚,色聚里都会有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这八种称为八不离色。”
(《阿毗达磨讲要》)
也就是说,色法之极微,是不能再分的。

三:
那么,色与空是从何而分呢?
也就是说,色与空,是如何生灭的呢?
由识。识灭则名色灭。

【‘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风,何由而灭?’时,我告言:‘比丘,犹如商人臂鹰入海,于海中放彼鹰飞空,东西南北,若得陆地则便停止,若无陆地更还归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问如是义,竟不成就,还来归我,今当使汝成就此义。’即说偈言:
“‘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大灭,粗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长阿含。坚固经》】

======================
1,楞严以为有独立的地(水火风)大在。四大是和合关系。

2,既而,将地分解为邻虚,又从邻虚,析出虚空,由空性生出色相来。从而证明了“色空不二”。

3,不知四大并不分离,只是随多者而分别 显,故皆归于性空。

4,从上下文知,佛法中所说的四大地,水,火风,是指色法的某一特性。
并不是自然界中,土地,流水,燃烧时的火,空气流动时的风。

5,“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从他自己的描述看,地,水,火,风,不是因缘生,又从何有?

在诸论中,对十遍处中,地水火风的修法,也说明:
色法,是可以随识而转变的。

(《大智度论》《清净道论》《瑜伽师地论》)

楞严既不知识与名,色之间的关系。又否认了诸法缘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那么,下面的论述,只好“性空真地水火风”“性地水火风真空”地再发挥一通。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3 20:23 编辑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 评:这不是缘起法么?)
==================

{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评: 阳燧:印度对应的是日光珠,此事律中有记,详名待核)
==================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 评:缘生与和合,本不一回事,不用证明也是这样,否则是偷换概念。)

=================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评: 先不说什么是业,你正在说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则生,缘尽则灭,无所从来,去无方所。

一个缘生,被换成了业生。两个复杂的现象,被 巧妙地利用了:业,缘,自然,不都 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 ?)

==
一,
        从四大,析到空,识,虽不周延,只因本性是空在,倒还能说得过去。
不过,说起来,不免前后矛盾。

如前说:“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后面,则又“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一样,
前说: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面,又“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二,

“小乘”法中,已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大乘楞严”法中,又被 否定成非因非缘。


三,
如阳燧,楞严又说以方诸取水。
  这个中国人除了一些术士,他人都很少用的东西,竟然会在印度取水?
  何况,若作水观,只需作意为水就行了,四大中就有水故。
  二者相差,不可以道理计。
  又从后文十种仙说等,楞严对印度情况生疏,反倒与道教有较深的渊源。

四,       
钟是不是法,但,法义中,可以讨论钟。
这,我早在帖子中说明,不要问我在哪里,自己去找。

钟,是世间之物。属世间法,它的存在,是“世间极成真实”。
一个连世间真实史实(古印度无钟)都 不承认的人,一个连真假是非都分不清的人,不过是拥有邪见而已。去讨论什么世出世间的佛法?去求什么正遍知?去成什么无上觉?

不如自己问自己一句:什么叫智 商?什么叫笑话?

有选择地无视,可以。
拿来造谣,悉听尊便。

五,       

楞严把五阴,六入,十八界,一律打入“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
而归入“循业发现,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中去。
那么,业,是如何产生与运作呢?是不是遵行因果,缘起法则呢?
楞严这里没说,因为他也不知。只说“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而是直入“性空空性”里了。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3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一来,如果楞严对五阴六入十八界的描述:

1,
如果不是因缘所生,那么,他就打着“空性”的旗号,进入处处虚妄,无因无果的邪见。

(浮陀伽旃延,答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大涅般经》)
2,
如果是因缘所生,那么,他就又一次自相矛盾,用因缘去否定因缘。

3,
        正是因为不知缘起与空性的真正关系,
楞严才在文章中,不知不觉,或投入外道的怀抱,或显出相应的邪见。


另外 ,在佛法修习中,有几种对治法:
对治贪欲,用不净观;
对治嗔恚,用慈悲观;
对治诸慢,用四大观;
对治愚痴,用缘起观。

不知缘起,心有愚痴,不足为奇。

4,       
楞严到这里,已说到;地水火风四大。
用自己的认知,遍法界地“阳燧取火”“方诸得水”“衣角扇风”。。。
证明了“地水火风”。
不知印度对四大的解释:地中有水火风,地多而显地性,余三也是。
不知识与名色的关系:识灭则名色灭。整出来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来说地大(色就是地水火风!)余三也是,用一个“空性”,否定了因缘,掩盖了无知,贩卖了断见!

把问题交给心与业,却不知,业的生起灭去,也是因缘所生。


下面,就是那个专利的“见大”。
另楼说起:


        实际上,说到 这里,读者们早已可以看出,楞严的奥妙了:、

那就是,依其所述现实情景,它来源于中土。
依佛法,用戒,定,慧三学来看它,

对于戒学,用《律》(如《四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 )对比。
对于定学,用诸经(如《阿含》《深密》《坛经》等)对比。
对于慧学,用阿毗达磨(有关论述,见于南北传各有关论书,如《阿毗达磨讲要》《大毗婆沙论》以及含 有其内容的《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 )对比。

同时,更借助网络,广集诸说,还要相互参考,以定真实。

这样,楞严都 说了什么,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33 | 只看该作者
一,        资料越来越多:

试析《楞严经》、《本际经》与道教的思想渊源--转帖--请各位师兄辩论!

http://www.bskk.com/thread-2908530-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二,       
省得找了,
四大与识的关系
                《杂阿含 经》七五(3); 一五五0( 四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 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座具,斂身正坐。 語諸比丘:
  「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
    所以者何 ?
   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 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

   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 。
    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 異。
    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
     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 異。
    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舍利弗說是經 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37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楞严说了五阴,六入,十八界,
又在六大之外,发明一个“见大”来,成了“七大”。

先看原文: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
(评:实际上,白月,印度指的上是半月,黑月,则指下半月。)


【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
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
(评:楞严这里,把“见”又说成了“见闻知”,立为“见大”。与空及四大,说为六大,并下面识大,共说“七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41 | 只看该作者
        再看,楞严是如何说“识大”的: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
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
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42 | 只看该作者
试析《楞严经》、《本际经》与道教的思想渊源--转帖--请各位师兄辩论!
http://www.bskk.com/thread-2908530-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再选 一节:

    【 最后再来列举一条《楞严经》继承道经的证据,使我们对楞严的道教渊源认识的更加清楚。
    初唐道士王玄览,弟子辑有其语录《玄珠录》,《玄珠录》中有这样的话:“见若属于眼,无色处能见,见若属于色,无眼处能见,见若属色复属眼,合时应当有二见,若也见时无二者,明知眼色不能见,若即于二者,应当有二见,若舍于二者,应当无一见”。[34]
    这和楞严经中的所谓“八还辨见”,何其相似!
    楞严经别立见大,是其不同于其他佛经的独特地方之一,它用“八还辨见”的大段篇幅来阐明“见”属于心目还是属于色等等的问题,最后指示“见”是真心中见精妙性,独立特住。
     不过我们现在终于知道,这种别立见大,考问其所属所还的独特搞法,原来本不是来自于佛教,而是发端于道士王玄览的一段妙论狂想。
    楞严经中有“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这个“若见是物” “色空等象,若是见者”的奇怪问题,原来是承袭王玄览“见若属于色”的奇思而来。
    王玄览死于武周神功元年(697),[35]楞严后出于神龙元年(705),楞严的作者继承王玄览的思想,思路不变,不过发展的更加丰富可观了,发挥成为“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洋洋大论。
    另外,《玄珠录》中也继承《本际经》“无量知见,作生死本”的思想,广谈知见的作用。
    它说“知见随生起,所以身被缚”,认为“知见”是生死根本,“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而佛教则以无明贪爱为生死根本,哪里说知见为生死本了?
     所以说楞严中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的大段高论,不从佛教而来,乃从道教发生,一路传来不绝,至楞严而盛。
===================
     通过以上将《楞严经》与道教经典的比较——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对照,我们看到,楞严经与道教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其作者可能就是一些道门中人。
     道教徒本是抄袭佛法拼凑道经的老手,造伪经对他们而言乃是驾轻就熟,如果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基本上就可以认定,《楞严经》乃道徒所为,它是杂抄佛经,融合本土发展了的道教思想,再吸收本土仙道民俗信仰而杂烩一锅的产物。

  《楞严经》能够流传如此广泛,能够对中国佛学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决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道体论哲学在中国是一个传统,它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离开过它的窠臼。道教当然是这一哲学的主流代表,但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并没有真正摆脱过它的影响,相反,最终还是道体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大大不同于印度本土佛学的华化佛学。
   至于印度本土的佛学,应该以玄奘大师为代表,当初他去印度的初衷就是要引入真正的佛法,不过他的佛法后来数传即告绝响,可以说印度佛学一开始就并没有在中国真正扎住根。
    中国人所需要,所乐于接受,所习惯于思考的,还是一种本体论性质的佛学,后来台、贤、禅构成了中国佛学的主体,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楞严经》一出,便获得了各家各宗的广泛认同,迅速流传,至今还保持着持续的影响。】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45 | 只看该作者
归根结底,就是楞严兄,对心的作用与变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在描述时,要么模糊其辞,甚至用道家的说法(精,自然。。。。)来搪塞过去。
依《深密》《瑜伽论》《阿毗达磨》等可知:

眼识的生起过程:

明,暗,通,壅,缘,虚,郁,清,这几种,都 是眼所缘的外境(业的景象)。
通过眼根的拾取,在心中呈现这一个景象。(也叫率尔心)
如果不作意,这个景象是连续过去的(心是在有分状态)。
若有相应的意识行起,即有转向心等生起,生推度心,寻求心。
通过意识用以往的经验对比判断,作出结论,即是确定心,决定心。


后面的心,才生起善恶无记等 念,即在速行心中。楞严兄应该不知道这个。
估计是“小乘”的看不上,大乘的又没看懂,在睁眼闭眼之间,琢磨出一个“见精”来。
在几章洋洋大论之后,隆重推出一个“见大”。

同样的,耳,鼻,舌,身,对外境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按楞严思路,是不是也该立一个“大”呢?
天机不可泄露啊。

实际上,这都 是意识的作用,只是随根取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而已。

捎带一句,那个道 家的“精”。在这里从什么地方找相同呢?
“视 之不见,名曰 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

算了,佛学尚不通,解《老子》亦不足观也,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3 20:49 编辑

楞严兄一直说的这个心,生死之本,倒是禅宗里面所入手处。
不过,却不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别立见大,非因非缘,夹杂着说不清,断灭见,费时费力,在种种“捏”中,认得“菩提”“瞪”发“劳相”,示人以本来的。

说到禅宗,还是以《坛经》来作一对比吧。
什么是汝本来面目?
简单明了: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
直指人心:过去的念已灭,将来的念未生,六根不着于境,当下这灵灵不昧的状态:截断众流,涵盖天地之时,即是众生心性显露之况。
  也可以近似地说,是有分心的清醒状态。
这个心: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了了数语,清澈明白。

这才是“身心泰然,得未曾有”。“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所以,要想明心见性,直接点的,还是去依《坛经》,那才是真善知识。
不过,禅宗也不反对你多闻,仅其中,提到的经典就有《金刚经》《涅般经》《法华》《净名》《楞伽》等等,为什么?
借教悟宗,殊途同归。
明心开悟,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能使人信心坚定,在前面有多少修行积累才能达到此步。所以,它也非一了百了,对更多人来说,悟后起修也不可少,以六祖之资,尚隐十六年。何况他人?这个修,是让人言行,更与佛法相应。
明心,是让人明白,轮回五道,与三乘出离,都 是一心所作,法取乎上,当志求无上菩提。

此心虽空,能生万法。此法因缘而起,否定缘起,则错乱因果,名为学佛,实则外道,见无正知,已入歧途。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1:25 | 只看该作者
小结一下:
一,
1,错说六师外道 。
2,有个不生不灭的“见精”。
3,不知识缘名色。
4,闭眼见暗。
5,错说天眼境界。
6,在祇园能见恒河?
7,不知根境识之间三者互缘。
8,“见”由“捏”成。
9,世间是“菩提瞪发劳相”。
10,否认五阴,六入,十八界的因缘生起。
11,有独立的四大。
12,用空性,否定因缘法,落入断见。
13,别立“见大”。

二,
刻意贬低声闻。

三;
1,别说“阎浮提洲”。
2,白月,黑月。

四,中土化的词:
1,“望梅止渴”。
2,古印度没有钟。
3,乌梅,黄连,细辛,,,
4,阳燧取火,方诸取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26 23:22 , Processed in 0.0894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