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六)

[本贴链接]
51#
发表于 2019-3-9 21:08 | 只看该作者
这叫草菜不生?

timg1.jpg (22.35 KB, 下载次数: 229)

timg1.jpg

timg.jpg (46.92 KB, 下载次数: 230)

timg.jpg

18.jpg (171.03 KB, 下载次数: 220)

18.jpg

timg2.jpg (39.7 KB, 下载次数: 228)

timg2.jpg

timg3.jpg (21.53 KB, 下载次数: 224)

timg3.jpg

timg4.jpg (44.82 KB, 下载次数: 230)

timg4.jpg

timg5.jpg (154.8 KB, 下载次数: 226)

timg5.jpg

timg6.jpg (175.54 KB, 下载次数: 227)

timg6.jpg

timg7.jpg (141.52 KB, 下载次数: 219)

timg7.jpg

timg8.jpg (70.97 KB, 下载次数: 220)

timg8.jpg

timg9.jpg (41.47 KB, 下载次数: 222)

timg9.jpg

timg10.jpg (192.79 KB, 下载次数: 225)

timg10.jpg

timg11.jpg (237.46 KB, 下载次数: 225)

timg11.jpg

timg12.jpg (117.86 KB, 下载次数: 219)

timg12.jpg

timg13.jpg (174.48 KB, 下载次数: 227)

timg13.jpg

timg14.jpg (175.73 KB, 下载次数: 226)

timg14.jpg

timg15.jpg (199.14 KB, 下载次数: 222)

timg15.jpg

timg16.jpg (267.09 KB, 下载次数: 221)

timg16.jpg

timg17.jpg (196.57 KB, 下载次数: 212)

timg17.jpg

timg19.jpg (178.71 KB, 下载次数: 217)

timg19.jpg

timg20.jpg (204.66 KB, 下载次数: 222)

timg20.jpg
52#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2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9 21:51 编辑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
首先,若证得阿罗汉,是不能再生人间的。


还有这一句:或作沙门。。。。终不自言我,,,,真阿罗汉,
而实际上,从世尊入灭后,证得阿罗汉的不计其数,能如实而说者,比比皆是,难道 他们也是在大妄 语?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
《地论。卷46 》

难道 弥勒菩萨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

===========
比如,第二次结集,阿育王结集,迦湿弥罗结集。。。。都 是大阿罗汉参与的。
难道他们当时,都 没说自己是阿罗汉?
联系上文,楞严说,佛灭后,食肉人连佛弟子都 不是。

二者综合,说楞严在灭法都 不为过!

到底谁在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你说的:“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却冒充佛说,还不是大妄语?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
赞叹持戒。

不过,他又忘 了,在佛教中,佛制戒,是渐次进行的。
因为弟子做事有缺,故因此制戒。
以,四波罗夷的顺序,按所制时间排列,是淫,盗 ,杀,妄 。
53#
发表于 2019-3-9 21:10 | 只看该作者
你们说,这植被茂盛不茂盛?
54#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21:16 | 只看该作者

信楞严的会说:

你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吗?

哈 哈哈哈哈哈哈。。。。。。。。。。
5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28 | 只看该作者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
还有一个能除宿习的神咒?

=============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
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
,摩登伽女,仅仅听闻一个咒语,就能证无学阿罗汉?

1,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卷一)

2,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这个,不论说是阿难,还是此女,都 不通。)(卷四)

3,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卷四)
------------------
不但不能多闻,连一场楞严法会,也是不能前后相看的。

此女到底是如何证果的?这简直是在信口开河了。
5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0 20:38 编辑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

且不说你的咒子如何,就说声闻人,能不能转入佛乘。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
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声闻种性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彼若得忍无成佛理。谓于恶趣已超越故。菩提萨埵利物为怀。为化有情必往恶趣。彼忍种性不可回转。是故定无得成佛义。声闻种性暖顶忍三。皆有可转成独觉义。在佛乘外故说为余。麟角佛言显麟角喻及无上觉暖等善根。并无移转向余乘义。皆以第四静虑为依。一坐便成自乘觉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喻无上觉所依。此中觉言显尽无生智。后当辩。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从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余师说。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余独觉异麟角喻。起彼种性初二善根。转向余乘。理无遮碍。颇有此生创修此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三位亦尔。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殖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厌离般若如应无故。遇佛出世殖此善根。有余师言。亦遇独觉。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
===============

至于阿罗汉回小向大,在《瑜伽师地论。卷80》中有述,仅提及有余涅般时。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
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


《大涅般经》《法华经》也有说,那只是一家之言,但,那都 是多少多少劫后的事。
诸佛度生,犹开三乘,权三会一,唯于最后隐 说。

不过,回小向大,这些问题,让楞严一个咒子给解决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32 | 只看该作者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

这个,如果是出家人,则受戒时已得戒,应该指什么情况下,得戒与否。
不然的话,戒成就不成就与师如何,没关系吧?

参看具足戒:
《四分律》第三十五卷 第二分 受戒揵度法之五

1,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
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
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2,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
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报言知。
汝知不应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
佛言。此得受具足戒。

3,尔时复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
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
答言知。
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如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不。报言不知。
佛言得名受具足戒。

4,尔时有从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后有疑。
佛问言。汝知和尚不持戒不。答言知。
佛言。汝知如此人不应从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问言。汝知从如此人受具足戒不成受具足戒不。答言知。
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5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39 | 只看该作者
【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
佛说此咒能令摩登伽女成阿罗汉,
汝等先多多准备。再诵一百八遍此咒,再结界建道 场,以灭宿习????。

这????必须的。

==================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
不知有做到的没有?说说看。

===================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
阿难一会之中,到底是何境界,不要去关心了,楞严都 说不清楚的事,跟着装糊涂,据说,文字如何,是与法义无关的。

还是看建道 场,结界的事吧。
5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44 | 只看该作者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
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处*音)、弥陀。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
不懂密宗的东西。

具体请参《楞严百伪》:
“建立道场一段,窃取《陀罗尼经,佛顶法》之文,恣意改窜,纰缪尤多(日本另有《大佛顶别行法》伪书一种,即合《集经》《楞严》而一之)。
如云:「于道垤中出入澡浴,六时不寐,经三七日。」接《集经》本说日日洒沐;坐卧净草,岂是不寐。今经杜撰,乃同邪道。其伪五十九。
  又云:「先取雪山白牛之粪以泥其地。」实则道场泥地,以不食糟豆犊粪为第一,无取雪山白牛,如必雪山,则他处道场,何缘建立?其伪六十。
  又云:「别穿平原五尺取土涂地。」实则应于道场本地掘去恶土,以好土填,乃合净地仪轨,岂唯掘他处哉?其伪六十一。
  又云:「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实则曼荼罗通式,外方内圆(外方便于结绳。并辟四门),有八叶莲形,安得为八角?又坛量有八时、十二时法,何谓丈六?其伪六十二。
  又云:「坛心置莲花,安钵盛水。」实则坛心应安尊像(经下有悬像说,则是大曼荼罗,即应中安佛顶像)。今改置水,宛同水坛,亦非轨式。其伪六十三。
  又云:「八方八镜,十六莲花香炉十六器乳以为供养。」实则佛顶法,二七日中倍增供养,乃安十六华鬘,十八瓦水,八瓦牛乳,其数参差,非均十六。恣意改式。其伪六十四。
  又云:「中夜食时,焚烧酥蜜于小火炉以为供养。」实则中夜非行道时(见《大日经》卷七等)。又焚酥蜜应是二七日作法讫时,护摩仪式,今乃误为先设。其伪六十五。
  又云:「坛室四壁设佛菩萨像。」坛在室中(经云围坛行道,四周应有隙地),像悬坛外,此经忏坛式耳,安有如此曼荼罗耶?且云「十方如来」而止有东(阿)西(弥陀)二佛,余方名字,撰者不起举之也。其伪六十六。
  又云:「当阳张释迦等像,观音、金刚藏安其左右。」实则佛顶另有尊像,不可但云释迦。又观音在右,金刚藏在左,乃是通式,今乃恣意颠倒。其伪六十七。

============
不过,不学标红字的地方,也一并提出:

1,雪山是何处?
2,大力白牛又何处寻?

3,按现在,弥勒是菩萨,能否排在佛部?

4,频那夜迦?。。。。又作毗那耶迦,毗那也迦,频那夜迦,毗那耶怛迦,毗那吒迦,吠那野怛迦。译云常随魔,障碍神。人身象鼻,常随侍人为障难之恶鬼神也。大日经疏七曰:‘毗那夜迦,即是一切为障者。此障皆从妄想心生。’毗那夜迦含光轨曰:‘毗那夜迦,常随作障难,故名常随魔也。(中略)毗那夜迦,亦名毗那怛伽。此云象鼻也,其形如人,但鼻极长,即爱香尘故也。’玄应音义二十四曰:‘毗那怛迦,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

5,此乌刍瑟摩非彼乌刍瑟摩。

6,乳,酥,前面不要比丘食,这里,用来作供。

7,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这有些是印度物品的中国化?

==================
总而言之,谁建成过,或谁画成过,谁见过楞严坛城?

“学海无边”呢?

你不是会画画吗?
来,给大家画一个楞严坛城??????????
话说。
上上上次,山先生以帖召唤"宇宙微尘2″老兄,来破破"应成派中观″,结果,双方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留下一地鸡毛,让观众不明所以,反骂山先生不厚道,玩心计。


上上次,山先生以帖召唤"快速开始l″老兄,去实证"击钟验常″。结果,正光明学馆长躲在小楼中,潜心佛法微积分,不置一词。

上次,山先生以帖召唤"xiuu″老兄,来怼怼″阿毗达磨″。结果,人家单独开帖,和阿育王摆摆龙门阵,赏赏字。现在呢,从发帖看,是在"数麻石片″去了。。。

这一次,山先生以帖召唤"学海无边″老兄,画楞严坛城。

结果呢?????
6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45 | 只看该作者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
如此 这般,忙了四十九日。精进!


***************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
一个字,难!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白忙了。原来,别人也很重要。
6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47 | 只看该作者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
也就是说,入道场 后,若成声闻初果,利根者,需100+21天,才得须陀洹果。

须陀洹
(梵语:Srotāpanna,巴利语:Sotapanna),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虽区分两种方法,但这是入门之差别,而非证悟的内容不同,因此圣典记载:“信根成就,即是慧根。”由于参与了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

得到须陀洹果,有三个条件:
断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确立戒行,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而至二果斯陀含薄贪嗔、三果阿那含梵行立,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无生死之条件而永脱轮回。

==============
若成就声闻果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佛,必依四圣谛。
《杂阿含。卷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柰国仙人往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长阿含。游行经》

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众无沙门果。”
尔时,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
《俱舍论》卷22.
《瑜伽师地论》卷34 。
与此同。
==================

持 一个咒子,能证入声闻果?
真的如此简单?

前面,楞严还说,摩 登伽女依此成了阿罗汉?
还是那句话,试试便 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49 | 只看该作者
面对了义的大乘的无上的楞严,介绍了这么一个证初果的方法,还无凭无据。

那么,在被 视为“小乘”的阿含 中,证果的速度有多快呢?
========================================

《中阿含因品念处经S》第二「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年中,或复六年,五四三二一年之中,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复次,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月中,或复六月,五四三二一月半月,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复次,尼拘陀!我常作是说:『或有正士,不谄不曲,及不虚诳,正修行者,我即为彼,说法教示,如应开导。令彼正士,如我正说及正教示,于七日中,或复六日,五四三二一日半日,乃至食前食后,一向不乱,离诸热恼,清净身心,专注趣求。我说是人,见法知法,超初二果,直进第三有余依位阿那含果。』」
尔时,世尊作是说时,会中所有诸梵志众,障累深重,无所晓悟,身心惑乱,沈迷昏懵。彼诸辩才,不能施设,俛首寂然,忧思而住。
尔时,世尊知是事已,顾谓和合长者言:「长者!今此等辈,诚为痴者。既昧见闻,复绝言说,如人以物自杜其口。罪垢斯深,是大魔事。彼等不能于佛如来发是问言:『而汝沙门,法律之中,以何法行,能令修声闻行者,到安隐地,止息内心,清净梵行?』」
尔时,世尊乃为和合长者,随应说法示教利喜已,身放光明,广大炽盛,普徧照耀。即于会中,踊身虚空,还迦兰陀竹林精舍。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1389 听闻佛法正修行悟道疾慢之别" title="
【佛法】修行小语 1389 听闻佛法正修行悟道疾慢之别">


====================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
既然成不了声闻果,那就成佛去吧!
————————小学的看不懂?那咱们上大学去!

6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20:50 | 只看该作者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
如是道 场 ,建 ,还是要建 的。
==============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
阿难继续卖萌(求多闻故,未证无为)。,请佛诵咒。
***************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
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
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以上诸位,回答了什么呢?

沉默啊沉默。。。。。(不幸的是,xiuu老兄被沉默了,且是三天,为什么呢?)
不在沉默中死心(他们不会的,只是没机会)
就在沉默中爆发(当然,爆发的是粗口,是漫画,是“自由解经”,还是????)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3 06:33 编辑

本节疑点:
1,错说有个闻性。
2,否认缘生,以断见,推出个“真常”。
3,不知六神通,不知六根互用。
4,同样,也未必认识第八识。
5,阿能自贬。
6,众生无明,与如来藏,什么关系 ?
7,轮回涅槃,与六根无关。
8,“祇夜伽陀,杂揉”。
9,什么 是阿毗达磨?
10 ,劫波罗天??
11,大菩萨是无学位?
12 ,错说初转法轮。
13,乔陈如“音声入道 ”。
14,微尘归于虚空?
15,跋 陀波罗是在家还是出家?
16,阿那律是修得乐见金刚照 明三昧?
17 ,朱利盤特观呼吸 入道 ?
18,错说舍利弗目连入道 因缘。
19,优波离没有随佛出城。
20,“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21,如来藏虚妄发尘。
22,楞严水观,抄《高僧传》法进事。
23,唯 识是“我心”化境 。
24,耳根圆通之“闻叫修,”“悲仰 “。
25 ,错说缘觉。
26,不知因禅受生。
27,无想,无色天不能听法。
28 ,什么 是法眼净?
29 ,四大清净明晦者,附比丘波罗夷。
30 ,错说淫 欲因果。
31,错说杀戒,杀人与非人不同罪,又扯上了吃肉。
32 ,佛世比丘 吃的肉是佛变的?
33,古印度草菜不生?
34,佛灭后,吃肉的弟子是大罗刹。
35,错说食戒。
36,烧身沝业,是外道 邪 见。
37,得波罗夷,不能说是一阐提 。
38,阿罗汉不现入轮回 ,菩萨能说自己是菩萨 。
39 ,四戒顺序,与律记不合。
40 ,听咒能证无学?
41,摩 登伽女怎么证道的 不清。
42,声闻不一定都 回小向大。
43 ,错说成就戒。
44,用中土之物建坛城。
45,建道 场,《百伪》中占七条。
46,雪山,白牛无出处。
47,弥勒菩萨 被 排在佛部。
48,道 场 中有碍法神频那夜迦。
49,不许比丘食的乳,酥,用来供佛,菩萨 。
50 ,大乘道 场,忙了百多天,不一定证初果?
51,阿难再自贬。


53,没有了。哈哈哈。。。。。。。



6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3 06:40 编辑

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浅释

(此是未定之稿,不能发表)
仅作内部参考。

陈撄宁

蒲团子:前段时间,看到网络上将此文部分内容公开,因为此稿的底本、版权在胡海牙老师手里,老师从未答应公开此书。我从网络上见到此文,很奇怪,便问老师。老师说他不知道。鉴于此,我便向老师申请了此书的版权,并收录于《稀见丹经续编》一书。刚才有朋友发来一个书目,发现此书竟然在国内出版。我很怀疑此书的版权问题。所以,一,先将此书内容公开网络;二,对此书的版权我准备与老师一道讨论善后事宜。

2012-09-26

弁言

此稿成于己丑秋季,当时为少数人研究《楞严经》中“返闻”工夫而作,初无公开发表之意。后为陈叔平君所见,欲将此稿送登本刊,徵余同意未决。今春王元章君又欲携至南通,刊印小册,分赠与人,奈原稿忘记放置何处,仓卒难以寻觅,故未及带去。盛君寿君在某处听讲楞严,欲将此稿油印,散给一般到会听讲诸公,余恐引起别种误会,遂作罢论。近日见沈敬仲君来寓,阅之数遍,极言:“此稿于学者有益,应公诸大众,勿任其埋没在旧书堆中。”余谓:“浅释较各家注解不无异同,免惹是非之争。”沈谓:“学问上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何妨碍?况各家《楞严》注解,阐明教义与发挥玄谈者,堪称完备,而工夫实际下手之法,皆未曾显说,今得此篇,以补其不足,正是学者所需要。”昨晤陈叔平君,谈及此事,彼劝我将稿送《觉有情》登出,并言本刊编者常望来稿。余甚愧久无以报命,遂不再坚持。

此稿外面传抄者,业已数起,恐其辗转流布,渐次失真,如能在月刊上发表,彼等抄本当有所依据而改正其错误。因此将旧稿整理一遍。(此处未完)



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浅释



从闻思修

闻是能闻之性,思是正念思维。思维与思想不同:思想是杂乱的,思维是单纯的;思想是浮动的,思维是沉静的;思想是永远攀缘前境,不肯放弃的,思维是暂借前境,系心一处,不久即须脱离的。所以禅家工夫,名曰“思维修”。



入三摩地

三摩地,是译音,不是译义。“三”字不作数目解,“地”字不作方所解。三摩地之义,即是“定”。入三摩地,即是入定。但定之程度,有深浅不同,此处所谓定者,当超出四禅定及四空定以上,而近乎首楞严三昧(三昧即是三摩地)。

闻思是禅,是修;三摩是定,是证。此二句经文,言由禅的工夫而得定的效果。从禅入定,有修有证,此是总说,以后再分说。



初于闻中

初步下手,专从耳根能闻之功用上做起,不用其他眼、鼻、舌、身、意五根。



入流忘所

常人以耳闻声,都是把自己的觉性粘滞在耳根上,作为追求外面声尘之用,本经卷四所云“浮根四尘,流逸奔声”是也。做禅定工夫,要反其道而行之。正当闻声的时候,只不过闻到这个声音而已,对于声之大小长短,音之高低清浊,好听不好听,皆不去分别,听到后来,连声音也忘了,各种杂念也都停止不起了,这样就叫做“忘所”。

觉性向外奔是出流,觉性向内反抟是入流,故曰入流忘所(强名为内,并非死守身内;虽说是入,实无所入)。庄子所谓“心止于耳,心止于符”,其作用大同小异。但初步做工夫,须选择几种声音而听之,不可随便乱听。

选择之条件如次:(一)声音平和无刺激性;(二)声音日夜相续不断;(三)声音前后一律,没有变化;(四)近处没有别种声音扰乱。

要合于以上的条件,只有山岩前瀑布声,或山溪旁流泉声,久听可以使人入定。瀑布声要远听,近则喧闹;流泉声要近听,远则不闻。故结茅蓬须在远近适宜处。若茅蓬左右无水声者,可于室内放置大自鸣钟一座,用功时可听钟摆声,但嫌敲大报时之铜铃声颇有妨碍,容易受惊,最好只开一边发条,将报时的发条作废,则钟摆虽动,而钟铃不矣。

尚有松树林中的松涛声,虽亦和平悦耳,但嫌其声大小断续,未能前后一律,故不十分合用。

以上各法,乃余往年在山中实地试验之谈,非理想可比,如果依法做去,决定能够达到入流忘所之境界。否则,这道门槛永无跨进之一日。若用虽种法门,亦未尝不可,但于返闻没有关系。(皖南多山,松树林绵亘数里,微风鼓荡,如音乐声。余慕陶弘景故事,尝于光绪末年往彼处松林中静坐,实验半月之久。听瀑布及流泉声,乃民国十年在九江庐山实验多时,奈远近皆无适当之房屋可住,只能席地而坐,天雨则不能出门,遂于无办法中想得一法,即听自鸣钟之法是也。有数次静坐,恰到好处时,被钟声打断,从头再做,颇费工夫,后将敲打的发条停止不开,方免此弊。)



所入既寂

声所既忘,入流亦忘,于是外面声尘并内面工夫作用都忘了,此时只感觉一种静相。寂即静也。静相虽比动相有幽闲之美,然静亦是病,不可永久死守在这个静上。



动静二相

静与动是相对的,是两边的,是比较出来的。如何是静?离动即是静,先动后不动即是静,彼动此不动亦是静。



了然不生

有动才有静,无动即无静,动相既遣,静相亦难以独存。只要不去贪著,静相在某一时期忽然消失,此时只剩得一个了然的境界。

“了然”二字,指耳根功能而言。做工夫先听到有声,这是动相;但因那个声音和平而不刺激,所以听到后来,虽有声亦不觉其有声,这是静相;再到后来,耳根与声尘脱离关系,心中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耳根并不起有声无声之感,这就是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由此再加工夫,渐渐向前增进。



闻所闻尽

闻是耳根,所闻是声尘。耳根虽与声尘脱离关系,但是闻性尚粘滞在耳根上,并未与耳根脱离关系,虽已忘所,犹未忘能。须知根与尘亦是相对的,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自不能永久的独存,只要不死守在了然的境界上,总有一个时期,闻性与耳根脱离,而能闻与所闻俱尽矣。

是谁知道尽闻?就是自己的觉性知道。觉性粘滞在耳根上,叫做闻性,闻声;觉性粘滞在眼根上,叫做见性,见色;觉性粘滞在鼻根上,叫作嗅性,嗅香;觉性粘滞在舌根上,叫作尝性,尝味;觉性粘滞在身根上,叫作感性,感触;觉性粘滞在意根上,叫做辨性,辨法。(身根在神经末梢,意根在神经总枢。)



尽闻不住

工夫做到尽闻(尽闻即是句“闻所闻尽”之意)的程度,觉性已与耳根脱离,同时亦暂与其他诸根脱离,此时只剩得个觉在。这种境界虽好,但亦不可久住在上面,若住在觉上,觉即是病。觉性本是一,分出则有六,收回仍是一。虽已由各处集中于一处,但嫌其尚困陷于肉体之内,未能大而化之,故以为病。



觉所觉空

觉是能觉之观照,所觉是尽闻之境界。粗的能所虽除,细的能所俨然存在。“能”与“所”是相对的。如果不住在尽闻上,则所觉之境界空,所既去了,能亦不立,于是能觉之观照亦空,此时只剩得一个空在。设若心中知道有空,而住于空上,空亦是病。



空觉极圆

觉与空,并非不好,但觉要觉得究竟,空要空得彻底。觉不究竟,则是众生的明觉,而非菩萨的慧觉;空不彻底,则是小乘的偏空,而非大乘的真空。

如何是慧觉?觉即是空,非觉外别有空。如何是真空?空即是觉,非空外别有觉。明觉未尝不是觉,偏空未尝不是空,但嫌其滞于局部,而不圆满,必到慧觉真空之地步,方可称为极圆。



空所空灭

有所空之境,必有能空之心。“能”与“所”对,“心”与“境”对,只要去了这一边,那一边也就随之而去。学者证到空境之后,而又不住于空,则所空之境与能空之心俱灭矣。



生灭既灭

凡是相对的,都不出生灭法。动与静对,动相虽去,静相犹存,耳根尚未离尘,此时须要不住在静上,则动静二尘俱灭矣;尘与根对,声尘虽去,闻根犹存,觉性尚未离根,此时须要不住在闻上,则根与尘俱灭矣;根与觉对,闻根虽脱,知觉犹存,本性尚未离觉,此时须要不住在觉上,则觉与所觉俱灭矣;觉与空对,觉境虽遣,空境尚存,自性尚知有空,此时须要不住在空上,则空与所空俱灭矣;一切俱灭,而又不住在灭上,方可谓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有生有灭的叫做生灭,无生无灭的就是寂灭。凡是可以灭的境界,都将他一概灭却,最后证得这个无始终、无内外的本体。因其本自无生,何处有灭?到此地步,方可谓寂灭现前,又名为无生法忍。



以上几层工夫,步步前进,一步深似一步,须按着先后次序做去,不可躐等而求。自初步“入流忘所”起,以后每逢变换一个境界,只以“不住”二字应付,即可通过,再向前进;若住在上面,则难以进步。程度虽有浅深之不同,工夫却是先后一贯,并且要老老实实的用功,丝毫不能取巧。

关于工夫先后浅深之程度,试用普通常识做为譬喻说明如后:

第一步 入流忘所 譬喻冰山推倒,碎为冰块。

第二步 了然不生 譬喻冰块消融,烊为清水。

第三步 闻所闻尽 譬喻清水蒸发,散为水汽。

第四步 觉所觉空 譬喻水汽化解,分为氢氧。

第五步 空所空灭 譬喻氢氧分子,析为原子。

第六步 寂灭现前 譬喻原子打破,变为能力。

大士有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四不思议,皆归元以后之事。世人并未曾做这种归元工夫,遂武断的斥为迷信,似非学者实事求是的态度。须知,佛法专重在破除迷信,迷信不破,就根本不认识佛法,所有批评,皆未免隔靴搔痒。彼斥人为迷者,自己又何尝觉悟耶!

今试问彼自己身体从何而来?曰父母生的。问父母从何而来?曰祖父母生的。问祖父母从何而来?曰人类始祖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问始祖从何而来?曰他种高等动物变的。问高等运动从何而来?曰低等动物变的。问下等动物从何而来?曰原始细胞逐渐演进的。问原始细胞从何而来?曰水中生的。问水从何而来?曰地球表面最初热气冷凝的。问地球从何而来?曰太阳中由速转离心力分出来的。问太阳从何而来?曰星云星雾团结而成的。问星云星雾从何而来?曰稀薄气体浓集而起的。问稀薄气体从何而来?曰太空中自然生出来的。问太空从何而来?何故要从无中生有?追根究底,问到此处,则瞠目结舌,不能回答矣。

最后一个问题,若不能解决,就让你用尽知识,使尽聪明,还是堕在迷津,而未登觉岸。假使不求之于佛学,无论世间何种科学、哲学,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若肯虚心研究佛学,当可得到一点影响的认识、比量的觉悟。至于亲切的认识,现量的觉悟,全靠自己依法用功,实修实证,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非念虑思想所能测度,说易固不易,说难亦不难,在乎各人自己的根器。





附录问答



或问 :
初做工夫,要求进步,当然不可住在半途,但是到了最后一步进无可进、灭无可灭的境界,是否能够常住?

答曰 :
不能常住。一者佛法上不容许,二者业习上不容许。因为大乘佛法都讲无所住,若有所住,便不合大乘的修法。况且你就勉强要住,而你自己历劫以来的业识已成习惯,你要收,他要放,你要入,他要出,定力胜不过业力,刹那间,你的觉性又奔逸到六根门头上来了。工夫浅的,一奔就要和外尘相接触,如劣马脱缰,滑车下坡,不到尽头不止;工夫加深以后,虽仍旧奔逸,但有时亦可半途停止在“了然不生”的境界上,此时若挽得住,又可多延长些时间;工夫再深,奔逸的历程更短,或者在“闻所闻尽”的境界上就挽住了。



或问 :挽住之后如何?

答曰 :若不能再向前进,定力难以维持长久,稍微放松,便立刻趣外奔逸,逐尘而出。



或问 : 既然如此,工夫岂不是白做吗?

答曰 不是白做。你做一遍有一遍的效力。初次做到那个地步,虽不能常住,路程总算经过,境界总算认得,下次再去时,总比上次要熟悉一点。



或问 : 下次再到时,能常住否?

答曰 :仍不可能。



或问 :既然不能常住,又何必再去呢?

答曰 :
这句话不是有大志、有决心做工夫的人所应该说的。请看世间各种技艺,如拳术、戏剧、音乐、书画、琴棋等类,就让你是天才,一回两回就学得好吗?纵然他是愚笨,只要肯拼用十年廿年苦功,你敢说他永远学不会吗?这条路你若是走过几千百次,已经走得烂熟,那个目的地又被你认得十分真切,业力渐渐销除,定力渐渐增长,到了相当时期,自然能够常住。



或问 :常住岂不又违背佛法吗?

答曰 :
起心作意,勉强要住,佛法虽不容许;任运无为,安稳而住,在佛法上是讲得通。否则,本经如何有十住十地之位次,他经如何有“阿鞞跋致”之名称?“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既不退转,岂非常住?又各经中多说“无生法忍”,亦是安住于无生之理体而不动之义。



或问 :证到这个寂灭的境界,有什么好处?

答曰 :
小乘工夫,到此境界,即可灭识归尽,脱离三界轮回,永不再来受苦;大乘工夫,到此境界,即可转识成智,体上起用,广度众生,圆成佛果。



或问: 既然有这许多好处,为什么现代学佛的人不做这种工夫?

答曰 : 他们避难就易,皆走到念佛生西一条路上去了。



或问 : 避难就易,按事理本应该如此做法,为什么我们偏要舍易图难呢?

答曰 :事在人为,说难说易,皆非确论。

实际上,观音大士专从耳根圆照三昧,与势至菩萨兼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同等的作用,两种法门并无难易差别。这件事要看学人前生的根基如何,若是念佛的根基,则宜于净土法门;若是坐禅的根基,则宜于反闻法门。所谓轻车熟路,顺水行舟,事半而功倍。设所取法门,不适合机宜,则事倍而功半,甚至于不能接受。

又如某人前生做过仙道工夫者,今生对于净土法门,必格格不入;而于禅定法门,虽不大欢迎,却有几分接近。像这种人,即不必勉教他念佛,纵然说得舌敝唇焦,亦无济于事,只有观世音菩萨之反闻法、周利槃特迦之调出入息法、孙陀罗难陀之观鼻端白法,尚属契机。所以本经中文殊菩萨说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反闻用耳根,调息用鼻根,观息用眼根,仙道初下手时,亦有这一类的法门。)

再者,世人说念佛最易,皆指口中念诵佛号一事而言,若要念到心口一如,现前亲证念佛三昧,未必敢说是易。况且势至念佛,要兼摄六根;观音反闻,仅摄一根。虽说“六结不同,一巾所造”,六即是一,六不嫌多;“一处休复,六用不成”,一即是六,一不嫌少。亦不只难易相等而已,何尝有此难彼易之分?

假使我们用反闻之法,仅用耳朵听听声音,不求以后的进步,我说比较念佛更易。因为念佛尚要开口动舌,反闻连口舌都不要动,更觉得省事。所以说事在人为,难易皆非确论。



或问 :虽说反闻与念佛两种法门,难易相等,我仍旧抱定念佛宗旨,永不改变,你看如何?

答曰:
能有这样定见最好,但要晓得诸经所谓念佛,都是指心中忆念而言,世人以口中诵念为念佛,恐不合经旨。《弥陀经》上虽有执持名号之说,但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方可得往生,仍是注重在心的作用,修净土者不可不知此义。请勿忘记《弥陀经》上“一心不乱”那句最重要的训诫,将来临命终时,方不至于失望。



或问 :《观无量寿佛经》言,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十念即可往生。像这种人,平日未尝念佛,更谈不到一心不乱。既然一样的往生,我们何必如此苦干?

答曰 :十念往生,事或有之,但居极少数。他自己平日既无把握,外人又不敢保证,冒险侥幸,知者不为。我们应取稳妥可靠的办法,才是正办。如果能够做到一小时的一心不乱,在平日早有把握,决定可以自信而无疑惑,何至于等到临危顷刻之间张皇失措?



或问 :念佛不难,若要一心不乱,确是难事,如何能做到呢?

答曰 : 要求一日、二日以至四、五、六、七日一心不乱,大难大难。若求一秒钟至七秒钟一心不乱,人人都可以做到,以后逐渐增加上去,由一分钟至七分钟,亦非难事。能得几分钟,就不怕没有一小时;能得一小时的一心不乱,大功告成矣。



或问 : 经中只言一日至七日,未见有一小时之说。一小时比较一日,相差太远,如何能说成功?

答曰 :
普通念佛之人,未能离俗,充乎其量,只可以做到这样地步,已算是难能可贵了。若要做到一日至七日,必须抛弃家庭,脱离社会,在山林寂静之外,专修念佛三昧,礼拜、持名、观想、禅定,轮流做去,继续不断,方有希望,谈何容易?果真做到,已是上品资格,往生与否,自不成问题。一小时一心不乱,虽比不上一日至七日,但可望中品往生,故认为成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870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