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八)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7:08 | 只看该作者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
布施,持戒,以及行十善,是生人天之道 。
而不只是不邪 淫就行了。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天,此后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人间一、二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坐。彼天即言:‘此是我子。’。。。”(《长阿含 。卷二十》)


*********************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
同上:
“若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后识灭;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如阎浮提二、三岁儿,自然化现,在天膝上。彼天即言:‘此是我男,此是我女。’亦复如是。

*******************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
同上: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焰摩天;其天初生,如阎浮提三、四岁儿。”

**************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
同上: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兜率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四、五岁儿。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五、六岁儿。
或有众生身、口、意善,身坏命终,生他化自在天;其天初生,如此世间六、七岁儿,亦复如是。”
================
这是阿含 系的淫欲观:
《长阿含》“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
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郁单曰人无有婚姻、男女嫁娶;
龙、金翅鸟、阿须伦亦有婚姻、男女嫁娶;
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自上诸天无复男女。
阎浮提人男女交会,身身相触以成阴阳;
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人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
龙、金翅鸟亦身身相触以成阴阳;
阿须伦身身相近,以气成阴阳;
四天王、忉利天亦复如是。
焰摩天相近以成阴阳,
兜率天执手成阴阳,
化自在天熟视成阴阳,
他化自在天暂视成阴阳。
自上诸天无复淫欲。
人,地狱,鬼,畜如何轮回:
《长阿含 》:
“若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此后识灭;泥梨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畜生中,此后识灭;畜生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身坏命终,堕饿鬼中,此后识灭;饿鬼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得生人中,此后识灭;人中初识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楞严仅仅把淫欲的多少,作为生天的因素,却不知善道 才是生天正因。
这是什么 ?
以劣为胜,叫见取见。
非因计因,叫戒禁取。


还有这个: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三灾不及”。
以前的讨论:
从这里看起:

从243楼至335楼,其实跟没证明什么是“三灾不及”一样:
http://www.bskk.com/thread-3015318-13-1.html
由前已知,劫时,三灾已坏欲界,则兜率天自然也坏。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八:)
有说。为化睹史多天,无量乐法菩萨众故。
谓彼天中,有九廊院。廊各十二踰缮那量。乐法菩萨,常满其中。补处菩萨昼夜六时恒为说法。


可见,之前也有比丘能依神通去的(《大唐西域记》)。知道那里的情况,那只是彼天的一个院子。
哪 里有什么咒来保护,让它三灾不及?
更何况,火灾起时,众生都 已生至二禅 天,要个欲界四天中的一个院子有什么 用?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7:1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

这是说初禅三天。
光看名字就知道 ,这是证得初禅 才能受生于此的。这叫随禅受生。
不是什么你无欲,加持 戒,加明悟就去了。
这个,以劣为胜,又一个见取见。

而要证得初禅 ,先除五盖:

一,(《大智度论》)
问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初禅。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禅?
答曰:依不净观、安那般那念等诸定门。

  如《禅经》禅义偈中说:

 “离欲及恶法,  有觉并有观,
  离生得喜乐,  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淫火,  则获清凉定;
  如人大热闷,  入冷池则乐。
  如贫得宝藏,  大喜觉动心;
  分别则为观,  入初禅亦然。
  知二法乱心,  虽善而应离,
  如大水澄静,  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  安隐睡卧时;
  若有唤呼声,  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  以觉观为恼;
  是故除觉观,  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  定生得喜乐,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悦!
  摄心第一定,  寂然无所念,
  患喜欲弃之,  亦如舍觉观。
  由受故有喜,  失喜则生忧,
  离喜乐身受,  舍念及方便。
  圣人得能舍,  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  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  苦乐今亦断。
  舍念清净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  无常动故苦,
  欲界中断忧,  初二禅除喜,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禅中说,
  先已断忧喜,  今则除苦乐。”

  复次,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

  初禅,如《阿毗昙》说:“禅有四种:一、味相应,二、净,三、无漏,四、初禅所摄报得五众。”是中行者入净、无漏。
  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如佛所说:“若有比丘离诸欲及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
二,

《杂阿含 》卷三十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思惟,于彼法生厌、怖畏、防护;生厌、怖畏、防护已,以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寂静,如是胜妙。。。。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不得解脱,以欲法、念法、乐法故,取中般涅槃。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槃;)

若不如是,或复即以此欲法、念法、乐法功德生大梵天中,或生梵辅天中,或生梵身天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
依此类推,二禅 到 四禅 。四禅 皆证,还不是“正得真三摩地”,又是什么 ?
楞严还说:
[【一切苦恼所不能逼。。。。名为初禅。】
【,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名为二禅】
【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
不过:
“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
谓初静虑。出离忧根。
第二静虑。出离苦根。
第三静虑。出离喜根。
第四静虑,出离乐根。
于无相中,出离舍根。”(,《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楞严并没有提 二十二根,还是放过这一步吧!
还有那个无想天。是修得无想定的外道 受生的地方。

“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微妙摄受。
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念作意。
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无间心不复转。如是出离想作意。
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瑜伽论.33》)
==========
1,受生于无想天,身体只剩一堆色法,因定力,没有了心识活动,在那里度过五百劫。(《阿毗达磨讲要》)

2,《十诵律》卷二,输毗陀一念至五百劫前。何来前灭后生?更不是身心俱灭。

3,而且,无想天没有心识活动,身体也不会动。所以,若有经中,说无想天也来闻佛说法,那肯定有假。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7:12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
简单、直接点,不修禅 定,不能生色界。

“若不还者。以无漏第四静虑。间杂熏修有漏第四静虑。
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善修习已。
随其所应,当生五净居天众同分中。
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瑜伽论.33》

也就是说,五不还天,是不还果的圣者,因兼修四禅而受生的地方,因四禅修习程度优劣,分五种故分五天


============================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
色界四禅四天里,有四位天王吗?
《长阿含》: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
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
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
“诸比丘,如来说九正法,所谓九众生居:
或有众生,苦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
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
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
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
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
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
光音天一身多想,遍净天一身一想,如何立王?
也就是说,除了有大梵天王以外,其余的三王,都 是楞严自己的想象 。既然没有天王,后面的就不用说了。

====================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23 | 只看该作者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
楞严说,从色界之顶,有两条路,一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出了尘界(三界),成菩萨 。能不能入菩萨乘?这个问题与下面的一起计论。
***********************************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
那个四无色天,就让他随便说吧。
无色界只有四蕴,而在楞严法会中,其“天人”也能来听法。

这个另一种“不回心钝阿罗汉”,怎么到 了非想非非想处,又折回不还天?不能出三界?
无想天,本是外道 所住 ,不还果也能去?还又入轮回 ?那还叫不还果?
是这个意思吗?


证得阿罗汉,其中的一条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成办,不受后有。
简单点,就是,这是在轮回中的最后一生,此期生命结束,入无余涅槃,获得真正解脱。
阿罗汉能回小向大吗?
能,但是很难。他要先修得神通,让自己的色身留 在三界中,别有化身去修行,证佛果。



问:回向菩提声闻。为住无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为住有余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无余依涅槃界中。远离一切发起事业。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
答由彼要当增诸寿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发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菩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别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缘皆作是念。某名尊者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赡部洲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

  问若阿罗汉回向菩提。便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缘故。一切阿罗汉不皆回向无上菩提。答由彼种性有差别故。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现见种性有多差别。谓或见有诸阿罗汉俱分解脱。或复见有唯慧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当知由彼种性有差别故。非一切阿罗汉皆能回向无上菩提。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即能弃舍求声闻愿。或无学位方能弃舍。由彼根性有差别故。所待众缘有差别故。

  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乘无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因弃舍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应乘下乘而般涅槃。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弃舍于彼。定无是处。

  复次回向菩提声闻。若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即同如来。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问回向菩提声闻。从本已来当言声闻种性。当言菩萨种性。
答当言不定种性。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诸有情类于般涅槃法性聚中。当知此是不定种性。

  复次彼即于此住处转时。如无死畏。如是亦无老病等畏。如来亦尔。彼及所余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于十方界当知究竟不可思议。数数现作一切有情诸利益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说幻师喻。若商主喻。若船师喻。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名最极如来秘密。于此及余种种差别如来秘密。胜解行地修行菩萨下忍转时。随其胜解差别而转。从此转胜进入增上意乐净地。如是乃至于九地中。展转增进。胜解清净。第十地中于此胜解最善清净。于彼如来诸秘密中。是诸菩萨应正随转。当知如来如是秘密。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超过一切度量境界。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

===================

也就是说,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才有必要 留 在三界内修行。
而求解脱的阿罗汉,则可以直入涅槃了。

楞严,正好说反。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24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
无色界,是指此处众生没有四大所成之身。
“若于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下中上品。善修习已。当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随行天众同分中。
由彼诸天无有形色。是故亦无处所差别。然住所作有其差别。
于无想定善修习已。当生无想有情天众同分中。”(《瑜伽论。33》,《阿毗达磨讲要》同)
---------
这里的“无业果色”,该不是透明的意思吧?
**********************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
诸菩萨都做哪些天的天王呢?
------------------
初地,又住于此,极欢喜住,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
二地,增上戒住,趣入在所生处,多作轮王,王四大洲。
三地,菩萨增上心住,受生多分,作释天帝。
四 地,觉分相应增上慧住,受生多作,苏夜摩天王。
五地,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受生多作,珊睹史多天王。
六地,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受生多作,妙化天王。
七地,菩萨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受生多作,他化自在天王。
----------
八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普于一切能感生业。及于一切受生处所。皆随所欲自在往生。
九地,菩萨无碍解住。善根清净受生威力诸殊胜事。
十地,法云地,受生威力。诸殊胜事。
============
《瑜伽师地论》卷47,48 。
按顺序,楞严又把诸地菩萨,安排在无色界当天王了。
而无色界诸天,没有四大所成身体,无形无象,也就是说,只有四蕴。(《阿毗达磨讲要》同)不知这些天王如何当呢?


所以,若在经中,发现有无色界“天人”出现,来听法什么的,必定有假。

《增一》中,佛刚成道时 ,想度他的两位禅修老师,结果 发现,一个生于无想天,一个生于非想非非想天。这长寿天是属八难之一,没法听法而作罢。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28 | 只看该作者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
1,阿修罗属天趣。
又诸非天(阿修罗),当知天趣所摄。然由意志多怀诈幻,谄诳多故。不如诸天,为净法器。由此因缘。有时经中,说为别趣。实是天类。由不受行诸天法故,说为非天。
更没有什么属人,鬼,畜生趣。(《瑜伽论》卷4)属于欲界。

2,梵王属于色界,欲界阿修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去争权的。
比如 魔王,属欲界最上的他化自在天,比阿修罗高多了,他与梵天有多大差别呢?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卷五十三:

“问:魔住梵世何所为耶。
答:诃拒佛故。
问:彼有何力能住梵世。
答:梵所引故。如契经说。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梵天住在梵世。起恶见趣。此处是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更无有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过此处者。
尔时世尊知彼心已。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从此处没至梵世出去彼梵天不远而住。
时彼梵天遥见佛已即命佛曰。善来大仙。此处是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更无有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过此处者。仁能厌舍灾患欲界。而来至此甚为善哉。宜于此间安乐常住。
世尊告曰。此处非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而汝谓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由重无明蔽汝心故。汝应省察过去诸梵堕欲界者如花果落。云何妄计此为常等。
如是梵天再三自赞。佛亦再三诃彼所说。
尔时彼梵睹佛威光难为抗敌。又住寂静离欲地中。不乐言论便作是念。谁能与佛为敌论耶。念已便忆。魔与如来恒为怨对必能抗敌。
即以神力引置梵世,化作欲地而安处之。
尔时彼梵复白佛言。此处是常乃至广说。
世尊告曰。此处非常广说如上。
魔便白佛大仙。应随梵天所说勿复违拒当奉行之。若违拒者譬如有人吉祥天神来过其舍。以刀杖等驱逐令出。亦如有人从高转堕放舍手足便坠深坑。又如有人从树端落放舍手足堕必至地故。应奉顺梵天所说。复白佛言。仁岂不见我等梵众围绕梵天。敬顺其言不敢违逆。
佛时告曰。汝非梵王亦非梵众。乃是恶魔。无有耻愧。横来相扰。尔时恶魔知佛觉已。心怀愧恼不能自退。
梵以神力令彼还宫。
因彼契经而作此论。”


=====================
【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
鬼也有卵生的?

一,“鬼趣唯通,胎化二种。”《俱舍论》
二,《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契经中说。生有四种。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由卵生。当住卵。已住今住卵[。盛裹破坏卵[]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鹅雁孔雀。鹦鹉舍利迦。俱枳罗命命鸟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卵[]生。广说如上。是名卵生。
云何胎生。谓诸有情由胎膜生。当住胎膜。已住今住胎膜。盛裹破坏胎膜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象马牛羊驼驴鹿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胎膜生。广说如上。是名胎生。
云何湿生。谓诸有情由湿气生。或依草木诸叶窟聚。或依腐肉食粪秽等。或依陂池河海展转相润相逼相依生等。生起现起出已出。谓蚊蚋蠛蠓。百足蚰蜒蚑行蜂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人趣。复有所余由湿气生。广说如上。是名湿生。

云何化生。谓诸有情生无所托诸根无缺支体圆具依处顿生顿起顿出。谓诸地狱天趣。一切中有。及一类龙。一类妙翅。一类鬼。一类人趣。复有所余诸有情类生无所托。广说如上。是名化生。

顺便说一句,人也有四生,《大涅般经》与此说同。

也就是说,对比阿含系,楞严对阿修罗道,一个也没说对!

再回头看楞严对三界的划分。
地狱,饿鬼,畜生,人道及其关系,讲得不明不白,一大串自造的词语。
对欲界天道错说因果,色,无色界禅定仍是自说自话,弄混了圣者与菩萨所生之地。

因为,真正的上二界随禅受生,正依的是四禅八定(含无想定)。

那么,阿含系是如何讲四禅八定呢?

四禅八定,指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
共八种定。
还有,它们的修习步骤,禅支,特点,次序,与二十二根关系,利益,受生地,寿命。。。。均解释得清清楚楚。
由于具体描述太多,且
相关经典均所载一致,简单列举如下。

1,《长阿含。阿摩昼经》(无四无色定)。
2,《俱舍论》卷28。
3,《大毗婆沙论》卷80,81,84。
4,《善见律毗波沙》卷4。
5,《清净道论》第三至十ꪩ一。
6,《大智度论》卷17。
7,《瑜伽师地论》卷33。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楞严理论,许多地方,是不是只挂了个佛教名相,出售的,它自己的产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3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
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
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
楞严又把众生,分成了七道(七趣) 。
1,其中,把印度(?有没有则另说)其他修行者,用中国语言,划出个仙道 。
2,又把天道阿修罗(也可单作一道 ),在分属鬼,人,天,畜道 后,又单列出来 。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
楞严把轮回之因,归于有无杀,盗 ,淫。
且有为恶 趣,无是天趣。还“有无相倾”。
通过对阿含 系经典的解读,现我们已知,三界分类,依众生的身,口,意而起的善恶行,以及禅定(不动行)而各自所感成。

轮回的正因是什么 ?
贪,嗔 ,痴 。
贪,嗔 易知,痴 则难晓。

痴 是什么 ?
是无明。不是你单单了解或证到了心就行了。明心很重要 ,但,还要明白心的运作。


什么是无明?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
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
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
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
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
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
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
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
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
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
于黑无知,于白无知;
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
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
(《缘起经》)


======================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
=================
对三摩提 念不忘。
“三摩提”仍然是定学,由定发通,产生如实知见,这才是慧学,解脱,靠的是智慧,而不是定。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0:58 | 只看该作者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
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
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
1,什么是三惑?

2,怎么证得神通?楞严没有说。何况,前五通是世间法,与外道 所共。

3,真令人入魔道的,是邪见(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 既是魔王来住舍。)而不是习气。

阿罗汉犹有习气:
《大智 度论》: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如是等种种饮食、衣服、卧具,赞诃、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习气,不得称婆伽婆。”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
“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

========================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
楞严,明明白白地说,是回小向大的真修行法,了义法。
而此前,法会上诸众,你们于中,得初果,得二果,乃至得阿罗汉,能告诉大家,是怎么修的吗?

唯 一的解释 ,应该是,声闻人,是可以随时回小向大的?
请问一下自己,当你学过阿毗达磨之后,有没有这种可能?

一样的文字,一样的三藏,不一样的人,读出不一样的意思。
用阿含系经典,来对比楞严,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对三乘解脱道越来越明了,除惑证真,如历历在目。
比皓首穷年,脑补无际者,收获良多。
为什么?法味难得,法喜充满,这,是不读真经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一点相似境界与感受,坚持不了多久。

诸位仁者,读帖至此,便明白为何漫话无穷,因读三藏,受益无穷。
感谢楞严,给了我一个这样的机会,用这种方式,深入佛法。
======================
回学海无边:

BTw,我不是王XX。
一个多月了,第八呢?说你还不信,画楞严坛城让你脑电图出故障了吧?

漫画《山高云飞》之七
http://www.bskk.com/thread-3044949-1-1.html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00 | 只看该作者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
这是楞严修行,防魔事。
那么,阿含 系所指的魔事有哪些 呢?

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摘录):
摩诃止观
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
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
云何四魔?
(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
蕴魔者︰谓五取蕴。
烦恼魔者︰谓三界中一切烦恼。
死魔者︰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夭丧殒殁。
天魔者︰谓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是名天魔。当知此中,苦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于其死作障碍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种,建立四魔。
谓依已生,已入现在五取蕴故;
方有其死。由烦恼故;
感当来生。生已便有夭丧殇殁。诸有情类,命根尽灭,夭丧殒殁,是死自性。勤修善者,为超死故;正加行时,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为障碍。由障碍故;或于死法,令不能出;或经多时,极大艰难,方能超越。又魔于彼,或有暂时不得自在。谓世间道离欲异生。或在此间,或生于彼。或魔于彼,得大自在。谓未离欲。若未离欲;在魔手中,随欲所作。若世间道而离欲者;魔缚所缚,未脱魔倦罥。由必还来生此界故。


二,《大方等大集经》卷九云(大正13•53a)︰
‘若能观法如幻相者,是人则能破坏阴魔。
若见诸法悉是空相,是人则能坏烦恼魔。
若见诸法不生不灭,是人则能破坏死魔。
若除憍慢则坏天魔。
复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坏阴魔,若远离“集”破烦恼魔,若证“灭”者则坏死魔,若修“道”者则坏天魔。’


三,《大智度论》卷五谓(大正25•99b):
‘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
得法身故破阴魔。
得道得

法性身故破死魔。
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着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
但若就释迦佛破魔之相而言,则起金刚心时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入无余灭时破蕴魔。应魔王之请后留三个月时破死魔。成道之际在菩提树下降伏魔王的扰乱,是破天子魔。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4193237?fr=aladdin
**********************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前后对照着读,是不是谁在说阿罗汉出不了三界?
***************************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02 | 只看该作者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
好听接着听。
在往下说之前,最好先再熟悉一下,阿含 系的戒,定,慧三学。

为了避免当“杨白劳”,一点一点发。

戒学
【佛告摩纳:“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中,独觉自证,为人说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具足,开清净行。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缚,不得清净纯修梵行。今者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害众生。】
【“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舍离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有离别者,善为和合,使相亲敬;凡所言说,和顺知时,是为不两舌。舍离恶口,所言粗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闻其言,是为不恶口。舍离绮语,所言知时,诚实如法,依律灭诤,有缘而言,言不虚发,是为舍离绮语。舍于饮酒,离放逸处,不著香华璎珞,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不坐高床,非时不食,金银七宝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蓄奴婢、象马、车牛、鸡犬、猪羊、田宅、园观,不为虚诈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牵抴,亦不觝债,不诬罔人,不为伪诈。舍如是恶,灭于诤讼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应器常与身俱,犹如飞鸟羽翮随身,比丘无余亦复如是。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余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綩綖被褥;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沐,香末自涂,香泽梳头,著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严,镮纽澡洁,以镜自照,杂色革屣,上服纯白,刀杖、侍从、宝盖、宝扇、庄严宝车;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棋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种种戏笑;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园观事,及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径,以前著后,以后著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入我法者,无如此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畜,或斗男女,及作众声,贝声、鼙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瘖瘂,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支节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日月薄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如是善瑞,如是恶征;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著心,内怀喜乐。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著,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有人以药涂疮,趣使疮差,不求饰好,不以自高。摩纳,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怀慢恣。又如膏车,欲使通利以用运载,有所至到;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为行道。】
定学(一)

【 “摩纳,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云何比丘念无错乱?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隐,无有怖畏。摩纳,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语默,常念一心,无有忧畏。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慳贪,心不与俱;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断除掉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
“譬如僮仆,大家赐姓,安隐解脱,免于仆使,其心欢喜,无复忧畏。又如有人举财治生,大得利还,还本主物,余财足用,彼自念言:‘我本举财,恐不如意,今得利还,还主本物,余财足用。’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又如人久闭牢狱,安隐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闭,今已解脱。’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又如人多持财宝,经大旷野,不遭贼盗,安隐得过,彼自念言:‘我持财宝过此崄难。’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其心安乐。



“摩纳,比丘有五盖自覆,常怀忧畏,亦复如是。如负债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离诸阴盖心,覆蔽暗冥,慧眼不明,彼即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比丘如是得入初禅,喜乐遍身,无不充满。如是,摩纳,是为最初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无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舍觉、观,便生为信,专念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二禅,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
“彼舍喜住,护念不错乱,身受快乐,如圣所说,起护念乐,入第三禅。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譬如优钵华、钵头摩华、拘头摩华、分陀利华,始出污泥而未出水,根茎枝叶润渍水中,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三禅,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周遍。犹如有人沐浴清洁,以新白叠被覆其身,举体清净。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其心清净,充满于身,无不周遍。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扃,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定学(二)

[【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支节具足,诸根无缺,彼作是观:‘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异,彼身亦异,从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诸根具足,肢节无缺。’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异刀异,而刀从鞘出。’又如有人合麻为绳,彼作是念:‘麻异绳异,而绳从麻出。’又如有人箧中出蛇,彼作是念:‘箧异蛇异,而蛇从箧出。’又如有人从簏出衣,彼作是念:‘簏异衣异,而衣从箧出。’摩纳,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彼已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彼作是观:‘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身亦异,彼身亦异,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化身中。譬如琉璃、摩尼,莹治甚明,清净无秽,若以青、黄、赤綖贯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观,知珠异綖异,而綖依于珠,从珠至珠。’摩纳,比丘观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复如是,此是比丘第二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由定起神通,如实知见,发慧,解脱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身能飞行,石壁无碍;游空如鸟,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积;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在,造作何器,多所饶益。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又如牙师善治象牙,亦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造,多所饶益。摩纳,比丘如是,定心清净,住无动地,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譬如城内有大讲堂,高广显敞,有聪听人居此堂内,堂内有声,不劳听功,种种悉闻;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闻二种声。摩纳,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狭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解心、上心下心,至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恶必察;比丘如是,以心净故,能知他心。摩纳,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便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摩纳,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净无秽,住无动地,以宿命智能忆宿命无数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法生,暗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言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智慧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鳖。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
这个,就是佛法中的戒,定,慧三学的简述。
(《长阿含。阿摩昼经》 )
《四分律。卷31》.
这是世尊自证。
而声闻弟子,则在由定起通后,观察四圣谛而证得果。
《瑜伽师地论。卷34》
《清净道论》大致相同。
=============
也就是说,戒学,四禅 八定,五神通,是与外道 共的,是属于世间法。佛法中证得四谛,所的漏尽通才是不共的。

“从萤火光至佛光明,合集尔所光明,不如苦谛光明,集谛、灭谛、道谛光明。是故,诸比丘,欲求光明者,当求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光明,当作是修行。”《长。世纪经》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02 | 只看该作者
在阿含 系中,对神通的定义,描述,修证方法,作用范围,都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再看:


二,神通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一


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

云何能发?
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
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惟。
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
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为欲引发诸神通等,修十二想。
何等十二?一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七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烦恼所作色变异想。十解脱想。十一胜处想。十二遍处想。
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叠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
柔软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柔软胜解。或如绵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练。此柔软想,长养摄受,前轻举想。于摄受时。令轻举想,增长广大。
空界想者。谓由此想,先于自身,发起轻举柔软二胜解已。随所欲往,若于中间,有诸色聚,能为障碍。尔时便起,胜解作意。于彼色中,作空胜解,能无碍往。
身心符顺想者。谓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顺于身。或以其身,符顺于心。由此令身,转转轻举。转转柔软。转转堪任。转转光洁。随顺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
胜解想者。谓由此想,远作近解,近作远解。粗作细解,细作粗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是一一差别大种,展转相作。广如变化所作胜解。或色变化,或声变化。

由此五想,修习成满。领受种种,妙神境通。或从一身,示现多身。谓由现化胜解想故。或从多身示现一身。谓由隐化胜解想故。或以其身,于诸墙壁,垣城等类厚障隔事。直过无碍,或于其地,出没如水。或于其水,断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飞鸟,结加趺坐,腾扬虚空。或于广大威德势力日月光轮,以手扪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回转。当知如是,种种神变。皆由轻举,柔软,空界,身心符顺想所摄受,胜解想故。随其所应,一切能作。
此中以身于其梵世。略有二种自在回转。一者往来自在回转。二于梵世,诸四大种,一分造色,如其所乐,随胜解力,自在回转。


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者。谓由此想,从童子位,迄至于今。随忆念转,自在无碍。随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一切,先所受行。随其粗略,次第无越,忆念了知。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于无量种,宿世所住。广说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说,皆能随念。


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者。谓由此想,遍于彼彼村邑聚落。或长者众,或邑义众,或余大众。或广长处,或家或室。种种品类,诸众集会。所出种种杂类音声。名諠噪声。或于大河,众流激湍,波浪音声。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于诸天人,若远若近,圣非圣声。力励听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清净天耳。由是能闻,人间天上,若远若近,一切音声。


光明色相想者。谓于如前,所说种种,诸光明相。极善取已。即于彼相,作意思惟。又于种种,诸有情类,善不善等,业用差别。善取其相。即于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净天眼通故。见诸有情,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往生善趣,天世间中。


烦恼所作色变异想者。谓由此想,于贪恚痴,忿恨覆恼,诳谄悭嫉。及以憍害,无惭无愧,诸余烦恼。及随烦恼,缠绕其心。诸有情类,种种色位,色相变异。解了分别。如是色类有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诸根躁扰,诸根掉举,言常含笑。如是色类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面恒颦蹙,语音謇涩,言常变色。如是色类有愚痴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多分喑哑,事义闇昧,言不辩了,语多下里。由如是等行相流类。广说乃至,无惭愧等,所缠绕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善取其相。复于彼相作意思惟。于此修习多修习故。发生修果心差别智。由此智故,于他有情。补特伽罗随所寻思,随所伺察,心意识等,皆如实知。


解脱,胜处,遍处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应知修相。由于此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引最胜诸圣神通。若变事通,若化事通,若胜解通。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等,种种功德。


又圣非圣二神境通有差别者。谓圣神通随所变事。随所化事。随所胜解。一切皆能如实成办。无有改异,堪任有用。非圣神通不能如是。犹如幻化,唯可观见,不堪受用。
当知如是十二种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随其所应,便能引发五种神通。及能引发,不共异生如其所应,诸圣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
          威力品第五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复有五种。
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五者不共声闻独觉威力.

云何诸佛菩萨神通威力?谓六神通。
一者神境智作证通。二者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三者天耳智作证通。四者见死生智作证通。五者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六者漏尽智作证通。是名神通威力.

云何诸佛菩萨神境智通?
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
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谓十八变。一者振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振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振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振动。是名振动。

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流布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满一切寺馆舍宅。乃至无量无数世界,无不充满。如前振动。是名流布。

示现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如其所乐,示彼一切诸来会众,沙门婆罗门,声闻菩萨。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现见。下诸恶趣,上诸人天,复令现见。诸余佛土,及于其中诸佛菩萨。乃至超过殑伽沙等,诸佛国土,种种名声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来,悉令现见。亦为宣说彼佛土名,及如来名,齐彼至此。若复过彼诸佛国土,及诸如来。随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现见,亦为宣说。是名示现。

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水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火,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风,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火胜解亦复如是。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如于大种互相转变。色香味触,当知亦尔。
若于草叶,牛冀泥等。起于饮食,车乘衣服,严饰资具,种种涂香,华鬘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沙石瓦砾等物。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诸山雪山王等,起金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于恶色有情,起好色胜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恶色胜解。于俱有情起俱非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如于好色恶色。于具支节,不具支节,及肥瘦等,当知亦尔。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变色物,起余胜解。皆随胜解,一切转变。如实非余。是名转变。

往来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随其所乐,于诸墙壁山石等中。纵身往来,无有滞碍。广说乃至,往于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还来无碍。或复傍于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来,皆无滞碍。或运粗重四大种身。或于远处,作近胜解。或如意势,速疾往来。是名往来。

卷舒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舒一极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众像入身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以种种现前大众。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丛林。诸山大地,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是名众像入身。

同类往趣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刹帝利众。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义。亦即以此名如是义。彼不以此名如是义。亦不以此名如是义。然后为其演说正法。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化事既终,欻然隐没。没后时众,迭相顾言。不知没者,天耶人耶?
如能往趣刹帝利众。如是往趣婆罗门众。若沙门众。若长者众,若居士众。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当知亦尔。是名同类往趣。

隐显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于大众前,百度千度,或过于是。隐没自身,复令显现。是名隐显。

所作自在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即语。是名所作自在。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办究竟。菩萨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有神通。除诸如来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诸余菩萨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是名制他神通。

能施辩才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是名能施辩才。

能施忆念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是名能施忆念。

能施安乐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暂时方便,而非究竟。又令诸界,互相违变,能为损害。非人所行灾疠疾疫,皆得息灭。是名能施安乐。

放大光明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以要言之。诸如来等,能放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能作无量无数世界,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利益之事。是名放大光明。

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谓若略说。无事而有。是名为化。能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此复多种。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
或化为身,及化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而非实根。
复能化作相似境界。谓饮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宝等。所有色香味触所摄,外资生具。若彼相似,若异于彼。随其所欲,一切能化。又所化身,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或作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作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色像。
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又所化身,与他同类,亦有多种。若作天身,与彼天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他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如作天身。乃至佛身,当知亦尔。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谓佛菩萨,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时化作,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如是所化,种种形类。于中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随转。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睹见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或复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或化为语者。或有化语,妙音相应。或有化语,广音具足。或有化语,系属于目。或有化语,系属于他。或有化语,无所系属。或有化语,宣说正法,言词所摄。或有化语,诲责放逸,言词所摄。
妙音相应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深远,如云雷音。其声和雅,如频迦音。能感众心,甚可爱乐。又此化语,圆上微妙显了。易解乐闻,无逆无依无尽。
广音具足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广大。随其所乐,无量种类。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声闻菩萨人非人等。无量众会。一踰缮那皆悉充满。以妙圆音,随类遍告。又随所乐,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若近若远,所有众会。以妙圆音,随类遍告。于此声中,出种种音。为诸众生。说种种法。随其所应,各得义利。
系属于自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自身,出种种音。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系属于他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他身,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无所系属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说。
宣说正法言词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开示正理,令诸愚痴,于种种法,皆得悟解。
诲责放逸。言词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为不愚痴获得净信。而放逸者,责其放逸,令生惭愧。诲不放逸,令勤修学。

如是所说,众多化事,略有三种。化身,化境,及以化语。
当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如是二种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二事。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现种种神通。惠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
云何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智通?
谓佛菩萨以宿住智。自能随念,己之宿住。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如经广说。
亦能随念,他诸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如自随念己事无异。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前际所经,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乃至广说。如是有情,转复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一切宿住。如前无异。如是展转,令忆宿住。皆如自己于现法中。
又能随念诸微细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无忘失。又能随念无间刹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又能随念有量有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可算数故。又能随念,无量无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不可数故。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处,于如是类,于如是量。随其所欲,皆无碍转。
如是名为,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所摄威力。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净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厌离故。又由此智忆念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为令妄计前际常论,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常见故.

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
谓佛菩萨,以净天耳。能于种种,天声人声。圣声非圣声。大声小声。辩声非辩声。化声非化声。远声近声。皆悉得闻。
闻天声者。若不作意。下从欲界,上至色究竟宫。其中受生,诸有情类,种种音声,皆悉能闻。若作意时。过是已上,诸世界声,皆亦能闻。
闻人声者。遍于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闻圣声者。于诸如来,声闻独觉,及诸菩萨。若从彼闻,展转为余诸有情类。宣说种种,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修诸善,劝舍诸恶。所有音声,皆悉能闻。又于一切无染污心。受持读诵,论议决择。无倒谏诲,为作忆念,教授教诫。及余所有,善言善说,能引义利,种种音声,皆悉能闻。如是等类,名闻圣声。
闻非圣声者。于诸有情,虑妄离间,邪绮粗犷。生下恶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闻大声者。谓于大众生声,大集会声,种种苦具,所逼切声。大号哭声,相呼召声。大雷吼声,诸螺贝声。诸鼓角等,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闻小声者。下至耳语,诸微细声,皆悉能闻。
闻辩声者。于义易了,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闻非辩声者。于义难了,种种音声,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咒。风铃树响,鹦鹉鸲鹆。百舌鹂黄,命命鸟等,所出音声,皆悉能闻。
闻化声者。谓于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声。皆悉能闻。
闻非化声者。谓于种种,异彼音声。皆悉能闻。
闻远声者。除佛菩萨,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声。于余乃至,无量无数,世界中声。皆悉能闻。
闻近声者。闻所除声。

云何诸佛菩萨,见死生智通?
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妙色恶色,若劣若胜。及于后际,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身诸所作,善恶无记,差别而转。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诸微细色,诸变化色,诸净妙色。下至无间,上至色究竟宫。不由作意,皆能见知。若作意时,能见上下无量无数,余世界色。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乃至能见,彼彼佛土,彼彼如来,安坐彼彼异类大会,宣说正法。显然无乱.

又佛菩萨,以净天眼。普见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身之所作,净不净业。既见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以净天耳。普闻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语之所作,净不净业。既闻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诸佛菩萨,天眼天耳之所作业.

云何诸佛菩萨,知心差别智通?
谓佛菩萨,以他心智。遍知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他有情类。若有缠烦恼心。若离缠烦恼心。若有随缚有随眠烦恼心。若离随缚离随眠烦恼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愿心。谓诸外道心,及有爱染心。又遍了知无染心正愿心。谓与上相违心。
又遍了知劣心。谓生欲界,诸有情类。下至一切,禽兽等心。
又遍了知中心。谓生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
又遍了知胜心。谓生无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
又遍了知,乐相应心,苦相应心,不苦不乐相应心。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云何诸佛菩萨,漏尽智通?
谓佛菩萨,如实了知,烦恼尽。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于诸漏尽,已得未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尽方便。如能如实,了知方便。于非方便,亦如实知。如实知他,于漏尽得,有增上慢。如实知他,于漏尽得,离增上慢。
又诸菩萨,虽能如实了知,一切漏尽功德,能证方便。而不作证。
是故菩萨,于有漏事,及与诸漏,不速舍离。虽行种种,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于诸威力,最为殊胜。
又佛菩萨,由漏尽智,自无染污。亦善为他,广分别说,坏增上慢。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回头再看一下,五神通的区别:
====================================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三


复次,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

加行得者。
如生此间,异生有学,及与无学,诸菩萨等,所有修果。

生得者。
谓生色界,由先修习,为因缘故。后于此中,生便即得。
又有欲界,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如曼驮多王等。
又傍生趣,如飞禽等。摄受如是,众同分故,如得神通。鬼趣一分,亦复如是。

又有咒术,药草,威德亦如神通。如作幻惑,厌祷,起尸,半起尸等。即由如是差别道理。

余四神通,所有差别。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神通的作用范围: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八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二


复次,修诸神足,以为依止。能正引发,诸圣神通。
无有外道,修诸神足,能正引发,诸圣神通。
又诸圣者,引发所有,最胜神通。随所愿乐,延诸寿行。或住一劫,或一劫余。谓过一劫,不净种性,补特伽罗。名为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

又诸圣者,变化神通。于其四事,不能变化。
一者根。二者心。三者,心所有法。四者,业及业异熟。

又诸圣者,变性神通。不能转变顺乐受业,令自性改成顺苦受。
如顺乐受望顺苦受。顺苦受业望顺乐受。
应知亦尔。

若业能顺非苦乐受。当知毕竟顺非苦乐。
又诸圣者,住持神通。不能住持,顺非苦乐受业,令成无受。余亦如是。

又诸圣者,变时神通。不能转变顺现法受业,令成顺后法受业。及顺后法受业,令成顺现法受业。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04 | 只看该作者
《清净道论。杂论五神通》

  主(世尊)是五蕴的知者,
  已说那样的五神通,
  既然明白了那些,
  更应知道这样的杂论。

  即于此等五神通之中,称为死生智的天眼,还有他的两种相联的智──名未来分智及随业趣智。故此等二神变及五神通曾说七神通智。
  现在为了不惑乱而说彼等的所缘的差别:
  大仙曾说四种的所缘三法,
  当于此中说明有七种神通智的存在。
  这偈颂的意思是:大仙曾说四种的所缘三法。什么是四?即小所缘三法,道所缘三法,过去所缘三法,内所缘三法。于此(七智)中:

  (一)神变智的所缘

  神变智是依于小、大、过去、未来、现在、内及外的所缘等的七所缘而进行的。
如何(进行)?
(1)当那比库令身依止本心并欲以不可见之而行,以心力来转变他的身,安置其身于大心(神变心)之时,便得以身为所缘,因为以色身为所缘,所以是(神变智的)「小所缘」。
(2)当令其心依止于身并欲以可见之身可而行,以身力转变其心,安置他的基础禅心于色身之时,便得以心为所缘,因为以大心(色界禅心)为所缘,所以是(神变智的)「大所缘」。
(3)因为他以过去曾灭的(基础禅)心为所缘,所以是(神变智的)「过去所缘」。
(4)如在安置大界(佛的舍利)中的摩诃迦叶长老所决定于未来的是「未来所缘」。
  据说,在安置佛的舍利时,摩诃迦叶长老作这样的决它:「在未来的二百十八年间(直至阿育王出现),这些香不失,这些花不萎,以及这些灯不灭」,一切都成为那样。

  又如马护长老曾经看见在婆多尼耶住所的比库众吃午食,便这样决定:「在每天午前,把这井内的泉水变成酪之味」,果然在午前吸的井水便是酪味,午后则为普通的水。

  (5)当他令身依止于心及以不可见之身而行的时候,是(神通智的)「现在所缘」。
(6)当他以身为转变他的心,或以心力转变他的身的时候,或者把他自己变为童子等的形态的时候,因为以他自己的身心为所缘,所以是(神变智的)「内所缘」。
(7)当他化作外部的象、马等的时候,是(神变智的)「外所缘」。当如是先知神变智的进行是依于七所缘的。

  (二)天耳界智的所缘


  天耳界智是依于小、现在、内、外的所缘等的四所缘而进行的。
如何(进行)?
(1)因为那(天耳界智)是以声为所缘,声是有限的,所以是(天耳界智的)「小所缘」。
(2)因为是依于现存的声为所缘而进行,所以是它的「现在所缘」。
(3)当他听自己的腹内的声音的时候,是它的「内所缘」。
(4)闻他人之声的时候为「外所缘」。如是当知天耳界智的进行是依于四所缘的。

  (三)他心智的所缘


  他心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未来、现在、外的所缘等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
(1)知道在欲界的他人的心的时候,是它的「小所缘」。
(2)知道色界无色界的心的时候,是它的「大所缘」。
(3)知道果时为「无量所缘」。然而这里,凡夫是不知须陀洹的心的,须陀洹亦不知斯陀含之心,乃至(阿那含)不知阿拉汉之心,可是阿拉汉则知一切的心。即证得较高的人可以知道较低的人的心,应该了解这一个特点。
(4)以道心为所缘时,是「道所缘」。
(5)知道过去七日间及(6)未来七日间的他人的心时,是「过去所缘」及「未来所缘」。

  (7)什么是他心智的「现在所缘」?
现在有三种:剎那现在,相续现在,一期现在。关于这些的
(一)得至生,住,灭(的三心剎那)的是「剎那现在」。
(二)包摄一或二相续时间的是「相续现在」。即如一个曾在黑暗中坐的人,去到光明之处,他不会即刻明了所缘的,到了明了所缘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一个在光明的地方出行的人,初入内室,也不会迅速明了于色的,到了明了于色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如站在远处的人,看见浣衣者的手(以棍打衣)的一上一下及见敲钟击鼓的动作,也不会即刻闻其声,等到听到那声音的中间,当知亦为一或二相续的时间。这是《中部》诵者的说法。然而《增支部》诵者则说色相续及非色相续为二相续,如涉水而去者,那水上所起的波纹趋向岸边不即静止;从旅行回来的人,他的身上的热不即消退;从日光底下而来入室的人,不即离去黑暗;在室内忆念业处(定境)的人,于日间开窗而望,不即停止他的目眩;这便是色相续。二或三速行的时间为非色相续。他们说这而种为相续现在。
(三)限于一生的期间为「一期现在」。关于此意,曾在《贤善一夜经》中说:「诸君!意与法二种为现在。于此现在,而识为欲贪结缚,因为欲贪结缚之故,而识喜于现在。因欢喜于彼,故被吸引于现在诸法」。这三现在中,相续现在,于义疏说;一期现在,于经中说。

  也有人(指无畏山的住者)说,这里面的剎那现在心是他心智的所缘。什么道理呢?因为神变者与其它的人是在同一剎那中生起那心的。这是他们的譬喻:譬如一手握的花掷上虚空,则花与花梗与梗必然相碰,当他忆念许多群众的心说「我要知他人的心」的时候,则必定会在生的剎那或住的剎那或灭的剎那由(他自己的)一心而知另一人的心。然而这种主张是义疏所破斥的:「纵使有人忆念百年千年,而那念的心和知的心两者也不会同时的,因为转向(念的心)和速行(知的心)的处所及所缘的状态都是不同的,有了这些过失,所以他们的主张不妥」。

  当知应以相续现在及一期现在为他心智的所缘。此中自那现存的速行的经过(路)或前冶后的二三速行的经过(路)的时间是他人的心,那一切名相续存在,《增支部》的义疏说:「一期现在只依速行时说」这是善说。那里的说明如下:「神变者欲知他人的心而忆念,以那转向的剎那现在心为所缘之后,并且同灭了。自此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这最后的速行是神变心,其它的三或四的速行是欲界心。那一切(的速行心),都是以那灭了的(转向)心为所缘,没有各别的所缘,是依一期为现在所缘之故。虽然于同一所缘,但只有神变心而知他人的心,不是别的心(转向心及欲界的速行心等),正如于眼门,只有眼识而见色,并非其它」。

  如是这他心智是以相续现在及一期现在的现在为所缘。或者因为相续现在亦摄入于期现在中,所以只依一期现在的现在为那他心智的所缘。
(8)以他人的心为所缘,所以是它的「外所缘」。如是当知他心智的进行是依于八所缘的。


  (四)宿住随念智的所缘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内、外、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
(1)这宿住智随念于欲界的五蕴之时,是它的「小所缘」。
(2)随念于色界无色界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大所缘」。
(3)随念于过去的自己的和他人的修道及证果之时,是它的「无量所缘」。
(4)仅随念于修道之时,是它的「道所缘」。
(5)依此宿命智决定的是它的「过去所缘」。

  这里虽然他心智及随业趣智也有过去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过去心为所缘,而且这他心智亦不知其它诸蕴(色受想行)及与(五)蕴相关的(名姓等);又(前面所说的他心智的道所缘)因为是与道相应的心为所缘,故以绮绮的文词而说道所缘。其次随业趣智亦只以过去的思(即业)为它的缘。然而宿住智则没有任何过去的诸蕴及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缘的;而它对于过去的蕴及与蕴有关的诸法,正如一切智一样。当知这是它们(他心智,随业趣智,宿住宿)的差别。上面是义疏的说法。

  可是《发趣论》则说:「善蕴是神变智、他心智、宿命随念智、随业趣智及未来分智的所缘」,所以其它的四蕴也是他心智及随业趣智的所缘。不过这里的随业趣智是以善及不善的诸蕴为所缘。

  (6)(宿命智)随念于自己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内所缘」。(7)随念于他人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外所缘」。(8)例如忆念「过去有毗婆尸世尊,他的母亲是盘头摩帝,父亲是盘头摩」等,他以这样的方法随念于名、姓、地与相等之时,是它的「不可说所缘」。当然这里的名与姓是和蕴连结及世俗而成的文义,不是文字的本身。因为文包摄于声处,所以是有随的(小所缘)。即所谓:「词无碍解有小所缘」。这是我们所同意的见解。如是当知宿住智的进行是依于八所缘的。

  (五)天眼智的所缘


  天眼智是依于小、现在、内及外所缘的四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
(1)那天眼智以色为所缘,因为色是有限的,所以是它的「小所缘」。
(2)于现在的色而进行,所以是它的「现在所以」。
(3)见自己的腹内的色时,是它的「内所缘」。
(4)见他人的色时,是它的「外所缘」。如是当知天眼智的进行是依于四所缘的。

  (六)未来分智的所缘


  未来分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未来、内、外及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呢?
(1)那未来分智知道「此人未来将生于欲界」时,是它的「小所缘」。
(2)知道「此人将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时,是它的「大所缘」。
(3)知道「他将修道和证果」时,是它的「无量所缘」。
(4)只知道「他将修道」时,是它的「道所缘」。
(5)依它的常规是决定有它的「未来所缘的」。
  这里虽然他心智也有未来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未来心所缘,并且它亦不知其它的诸蕴(色受想行)或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而这未来分智和前面所说的宿命智一样,则没有任何在未来的不是它的所缘的。
(6)知道「我将生于某处」时,是它的「内所缘」。
(7)知道「某人将生于某处」时,是它的「外所缘」。
(8)知道「有弥勒世尊将出现于未来,须梵摩婆罗门将是他的父亲,梵摩婆帝婆罗门女将是他的母亲等」,像这样的知姓等的时候,依宿住智所说的方法,是它的「不可说所缘」如是当知未来分智的进行是依于八所缘的。

  (七)随共趣智的所缘


  随业趣智是依于小、大、过去、内及外所缘的五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呢?
(1)那随业趣智知道欲界的业时,是它的「小所缘」。
(2)知道色界及无色界的业时,是它的「大所缘」。
(3)知道过去时,是它的「过去所缘」。
(4)知道自己的业时,是它的「内所缘」。
(5)知道他人的业时是它的「外所缘」。如是当知随业趣智的进行是依于五所缘的。在这里,关于说内所缘及外所缘,当有时知内有时知外之时,亦说是「内外所缘」。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19 21:07 编辑

《四分律》第五十八卷
第四分毗尼增一法之二



尔时世尊。在婆阇国地城中。
告诸比丘。我说四种广说。汝等善听。当为汝说。
诸比丘言。大德。愿乐闻之。
何等四?

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闻彼比丘说。不应便生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听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时。若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
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

何以故?
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若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
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
长老。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
此是初广说。


复次,若比丘如是语。长老。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闻。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闻彼比丘说时。不应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不与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此非佛所说。是彼众僧及上座。不审得佛语。长老亦尔。
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当弃之。

若闻彼比丘语。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相应不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是佛所说。彼众僧上座及长老亦审得佛语。
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而与相应无有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亦教余人。勿令忘失。此是第二广说。

(次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众多比丘所闻亦如是。

第四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闻亦如是)是为四广说。

佛说如是。
诸比丘闻。信乐欢喜受持。


==============
以上简介了阿含 系的神通。
以及四大教 法。
39#
发表于 2019-3-19 21:55 | 只看该作者
楞严别的仙我不了解,精行仙是有点问题的。

楞严经对其交遘定义。
楞严经:(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楞严经:(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交遘过后胞胎初七日即羯罗蓝,二七日即遏蒲昙。

楞严经:(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楞严经:(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

楞严经十种仙之一精行仙以交遘得以成仙且能寿千万岁,交遘含义指交合为楞严经所定义,描述近似双身法。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09: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20 09:39 编辑
呆不下去了 发表于 2019-3-19 21:55
楞严别的仙我不了解,精行仙是有点问题的。

楞严经对其交遘定义。


1,对于外道修行有成者,阿含中,一般译为"五通仙人“,不过,大多数人仍在六道中有对应的处所。
楞严此说,只想表明,这些人的修炼,只是得养生法,长寿一些而已,实质仍属人类。
就如运动员,身体好,却不能称超人一样。
楞严归为仙类。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不涉及死后轮回。

2,在明白楞严是伪经后,只要不是看它的思想来源,就不必追其具体说的什么,这个工作,让认为真经者去白话,去翻译。(我们只用四大教法,与真经对比。)
我敢保证,一百人一百个花样。让他们自己圆。

楞严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土道教。这个后面说。

3,知道这个,就会发现,楞严处处说的所谓"分类“,是在玩文字游戏。

已有人扒出道藏,说这"交遘″,指体内阴阳交了。
把它往男女交合上说,也不出房中术,性力派,喇嘛双修这些。

总之,你往东解释,就会与西边说法冲突。

何况,这个"精行仙″的精字,在十仙分类中,还有个″坚固精色″的,却是"通行仙″。

呵呵,楞严自已都觉得,汉字不够用了吧?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4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阿含 系又如何处理色,受,想,行,识五阴(五蕴)呢?

“小乘”的《杂阿含》“五阴诵”1~187经中,世尊这样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已脱、已离、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卷十: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臃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幻为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43 | 只看该作者
至于有没有魔来捣乱呢?

世尊时代,有。
==================
《杂。卷39》
1,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冢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非苏息,变易之法,乃至当止一切有为行,厌离、不乐、解脱。”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王舍城寒林中,为诸声闻说如是法:‘一切行无常、不恒,非苏息,变易之法,乃至当止一切有为,厌离、不乐、解脱。’我当往彼,为作娆乱。”
即化作年少,往诣佛所,住于佛前,而说偈言:
“寿命日夜流,无有穷尽时,
 寿命当来去,犹如车轮转。”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是恶魔欲作娆乱。”
即说偈言:
“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
 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
 我知汝恶魔,便自消灭去!”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惭愧忧戚,即没不现。


2,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郁鞞罗处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初成正觉。
尔时,世尊独一静处,专心禅思,作如是念:“我今解脱苦行。善哉!我今善解脱苦行,先修正愿,今已果得无上菩提。”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郁鞞罗处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我今当往,为作留难。”
即化作年少,住于佛前,而说偈言:
“大修苦行处,能令得清净,
 而今反弃舍,于此何所求?
 欲于此求净,净亦无由得。”
尔时,世尊作是念:“此魔波旬欲作娆乱。”即说偈言:
“知诸修苦行,皆与无义俱,
 终不获其利,如弓但有声。
 戒定闻慧道,我已悉修习,
 得第一清净,其净无有上。”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内怀忧戚,即没不现。


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释氏石主释氏聚落。
时,有尊者善觉,晨朝著衣持钵,入石主释氏聚落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坛,置右肩上,入林中,坐一树下,修昼正受,作是念:“我得善利!于正法、律出家学道。我得善利!遭遇大师如来、等正觉。我得善利!得在梵行、持戒、备德、贤善真实众中。我今当得贤善命终,于当来世亦当贤善。”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石主释氏聚落,有声闻弟子名曰善觉,著衣持钵,如上广说,乃至贤善命终,后世亦贤。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化作大身,盛壮多力,见者怖畏,谓其力能翻覆发动大地,至善觉比丘所。
善觉比丘遥见大身勇盛壮士,即生恐怖,从坐起,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衣持钵,广说如上,乃至贤善命终,后世亦贤。见有大身士夫,勇壮炽盛,力能动地,见生恐怖,心惊毛竖。”
佛告善觉:“此非大身士夫,是魔波旬欲作娆乱。汝且还去,依彼树下,修前三昧,动作彼魔,因斯脱苦。”


时,尊者善觉即还本处。至于晨朝,著衣持钵,入石主释氏聚落乞食;食已,还精舍,如上广说,乃至贤善命终,后世亦贤。


时,魔波旬复作是念:“此沙门瞿昙住于释氏,有弟子名曰善觉。”如上广说,乃至贤善命终,后世亦贤。“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复化作大身,勇壮炽盛,力能发地,往住其前。
善觉比丘复遥见之,即说偈言:
“我正信非家,而出家学道,
 于佛无价宝,正念系心住。
 随汝变形色,我心不倾动,
 觉汝为幻化,便可从此灭!”
时,魔波旬作是念:“是沙门已知我心。”内怀忧慼,即没不现。。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ZaAHan/ZaAHan39.html
===================

“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何等为十二?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须伦,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
《长阿含。世纪经 》


“又欲界天有六处。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时分天。四知足天。五乐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复有摩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瑜伽师地论。卷4》
==================

综上可知,魔也是欲界众生。不过福报较大,宫殿在欲色界之间。
魔有时会干扰修行人,不过,修行人心中的正见很重要 ,这是不被魔扰的关键所在。而平时,在于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积累。

认出魔的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看他的知见如何 。

也就是说,魔不论用怎样的手段来迷惑人,只要他一说话,便违背了正理,即显出原形:魔一旦被认出,其也就没多少用武之地了。

当然,魔的知见肯定是错误的。
但,有错误知见的可不一定是魔哦。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46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阿含系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再来,看看楞严法会,还说了什么 。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
楞严说,空由迷生,迷化世界。况且,世界在虚空中,虚空在你心中只是一小片。

那,你心中,虚空外是什么 ?

前面,楞严说,空属七大。“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又自相矛盾了吧?

=====================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
这个销殒的空,与那个虚空是什么关系 ?

========================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

修禅,饰三摩地?
你修个禅 定,也不过是世间共法,“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没那么大动静吧?

魔来扰你还差不多,把鬼神诸凡夫天也算进去,就夺大其辞了。另外,他们也示必都具五通。


再说一遍:
摩登伽女事件中,阿难为咒所惑,并不犯戒。
==============================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禅 定境界虽多,无非本心所现。但持《金刚经》,即能深入。
这个,无非是诸神通发起。对比一下前面的五通就明白了。不执着是对的。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佛法修证中,没有这个。要说这是道家的路子,一点都 不奇怪。楞严的作者,对道家的那些,并不陌生。
这个,可以另立话题。


色阴,只需如实观四大所成诸色是无常 就行了,阿含似很简单,但很深奥。
劫浊,只是世间变坏,打个坐就能超?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48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
你该明白了,楞严“五阴”,与阿含“ 五阴”,说的不是一回事。一个在说禅 定境界,一个在如实观察,发起智慧。

==============================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1,有说,七种慢不会俱发。《俱舍》

2,依然是禅 定境界,对比一下五神通,就明其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5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
1,找找佛经,什么是“意生身”。
2,不知烦恼为何物,如何能超?
以定为解脱,此处又见。

=============================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56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1,一言敝之,皆非正定。
阿含 可是从初禅 至四禅 ,再到 无色定,步步清晰。四禅 发通,五通分明。

2,具备点基础佛教知识,就能明白上面所说的,都 是什么 :
(1)佛没有女身。
(2)入涅般后不能再来入世。
(3)释迦佛后,弥勒佛间,此间无佛出世。
(4)劫火,出现于众生受生于光音天时。
(5)什么是三身。
(6)欲界才有男女之别。

3,“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
这个,不是抄《高僧传》么?

4,“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草木金石,非众生数,故不能成精灵之类。
草木是什么,众生是什么,什么原因草木不是众生,请看佛经中说法
http://www.bskk.com/thread-2971750-1-1.html
草木非众生又一佛经证据
http://www.bskk.com/thread-2965716-1-1.html
草木无命无我
http://www.bskk.com/thread-2971584-1-1.html
佛教 中无此说法,倒是道教中有说,如后来的《西游记》,讲猴子成精。
《西游记》:石头变猴精,最后成"斗战胜佛″。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是也。~~~成佛也很容易的说。


补充说明。
该经名也可以称为:

《山版佛经和段子手,拉拉队,吃瓜群众及打鸡锋者的那些事》
楞严经

http://www.bskk.com/thread-3015748-1-4.html
补充资料:

其实,一部“小乘”《长阿含》,就快把这些说完了:
1,正确的戒,定,(神通),慧:《阿摩 昼经》。
2,《大本经》:
(1)佛无女身。(佛具32相)
(3)释迦佛后,弥勒佛间,此间无佛出世。(这个,与《增一》对比更清楚 )
《游行经》:
(2)入涅般后不来此世。
《世纪经》
(4)劫火,出现于众生受生于光音天时。
(6)欲界才有男女之别。
------------------
(5)什么是三身。(这个可以看《增一。序》)
=========================
3,抄《续高僧传》:
(按慕宗师兄的指引,《续高僧传》卷第十八,找到个相似的,买一送一:)
【A,月光童子事: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惟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B,踩尾影事:
释道舜。未详何人。静处林泉庇道自隐。言常含笑谈述清远。尝止泽州羊头山神农定药之所。结宇茅茨余无蓄积。日惟一食常坐卒岁斯亦清素之沙门也。德丰内溢声流氓俗。能感蛇鼠同居在绳床下各孚产育不相危恼。又致虎来蹲踞其侧。便为说法。有人还往告虎令去。或语之云。明日人来。汝不须至。便如舜言。虎便不现。其通感深识为若此也。给侍之人与虎同住。视如家犬。曾莫之畏。
身着弊纳略无可采。跣行林野不择晨夕。开皇之初忽游聚落。说法化诸村民。皆盛集受法。

独不为一女人授戒。告云。汝当生牛中。其相已现。戒不救汝也。业不定者。尔乃济耳。时有不信其言。以为惑众。咸有疑者。舜欲决于众议。告众曰。必不信者。试蹋汝牛尾业影。必当不起。即以足蹑女裙后空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趣起不得。
时众惊信。请舜曰。如何除此业报。其女家积粟数万石。既惧恶业一时顿舍。舜并为营福令其忏悔。如此累作业恶便倾。方为受戒。由斯以谈。能见业影之存亡。
将邻圣之极矣。

或医诸疠村受于疠供。见有脓溃外流者。皆口就而[口*束]之。情无余念。或洗其衣服。或净其心业。用为己任。情向欣然初无频蹙。后游于林虑洪谷。北诣晋盘亭等诸山隐寺。综禅定业不测终所。


放这里:
第三卷 戒因缘经    鼻奈耶卷第三
   僧伽婆尸沙法第二之一

佛世尊游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分卫。
分卫已还出城。
尔时甚热夏后月暑盛。时尊者阿难行路中道焦渴。
彼中道有旃荼罗女。名钵吉蹄。于井汲水。时阿难诣井乞水。语大妹。我今须水。施我少水。时女报阿难。我是摩邓伽种。阿难语。我不问是义旃荼罗非旃荼罗也。我今须水。但施我水。女报。君母种成就。沙门瞿昙第一弟子。王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阿阇梨。我是旃荼罗种不敢持水相与。阿难语女。我不问汝旃荼罗非旃荼罗。我今须水。速以水见与。女答。若须水者便取。时女先掬水浇阿难足。复掬水浇阿难手。浇手足已。复生淫意。
时尊者阿难饮水已。便前进路。
时钵吉蹄女见阿难前行不远。捉水瓶还家。启白父母。阿母愿以沙门阿难为夫婿。母答。此阿难者转轮王家子。刹利释种。姓瞿昙。国王大臣尽识知。沙门瞿昙弟子。是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师。我等小家旃荼罗种。当云何得阿难以为夫婿。
女报母。若不得阿难为夫婿者。我若当饮毒以刀自刺。若自绞死。
母报女曰。此间亦有摩邓伽神语符咒。能移日月以堕着地。复能移着。彼亦能咒。因帝梵天使下。况不能得沙门。阿难使来。或能以一事不可得。若死若生不能淫。设复为沙门瞿昙所护者。我不能得。除此可得。
女闻此语欢喜踊跃。便起澡浴庄严身体。着白服饰敷卧具思想而望来。时母亦藻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麸-夫+并]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花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

时阿难于只桓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时尊者阿难随咒术至旃荼罗家。

母便语女。阿难已至。从卿所为。时钵吉蹄女见阿难。踊跃欢喜前抱阿难。坐着床上牵掣衣裳。捻挃阿难。譬如力人手捉长毛小羊从其人手。尔时尊者阿难见十方尽暗冥譬如日月为罗了阿须伦手所障。无复有明。如是阿难为大咒所厌不得动。于是阿难有大力人力(当十大力士力拘夷力亦如阿难)为咒术所厌。不能得动。时尊者阿难圣道谛力念还得寤。我今困厄世尊不慈愍我。世尊知阿难为旃荼罗咒术所缚。便诵佛语。   佛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佛之前
  佛者最极尊于人天谛诸法之王无上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
  法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法之前
  法者最极尊于人天谛断诸缚结永息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
  僧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僧之前
  僧者最极尊于人天谛美福第一无上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诵偈适竟。旃荼罗家内所设咒具。刀箭碎折瓶瓮破坏。灯灭髑髅迸碎。黑风起展转不相见。旃荼罗咒术不行。
母便告女。此必瞿昙沙门神力所为。众物碎散咒术不行。
时阿难便作是念。此将是世尊恩力。时尊者阿难得解。譬如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凶恶。身大牙长从铁靽得解。从城走向空闲处。阿难亦尔。乃尊诵佛语从旃荼罗舍得解。还向只桓。
时此女人逐阿难。至只桓门。并作是语。阿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如犊随母不离须臾。时此女人逐阿难后。不离须臾。
时尊者阿难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于诸法中不见幻惑诳人如女人者。人亦复尔。何以故。以其淫系意故。
是故阿难当觉意方便。不为六欲所牵。
------------------

时尊者阿难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分卫。此女人亦逐其后。语诸长者。阿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
时阿难分卫竟。还至佛所。前白佛言。此女去处语诸长者。污染人不审当何为。
世尊告曰。汝往共语。如姊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应当作比丘尼。
时此女人来到佛所。白世尊言。愿世尊还我沙门阿难。用作夫婿。世尊告曰。若须阿难者。于我法中为比丘尼。当与汝阿难。时此女人欢喜踊跃。尔时世尊当为道。世尊当为道。如来世尊问。有父母不。辞父母未。女报。有父母而未辞父母。汝往辞父母还。时此女人即从坐起。诣父母所。而以此事具白父母。父母闻此语已。欢喜踊跃。本殖善根各应得道。母告女。欲为道者便为我等。亦欲共往见世尊。时父母及女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时世尊为此女故。广与大众说法。无数方便现诸法义。柔濡义檀义尸义天义。说淫不净义。增长生根诸结义。出家义诸道品义。时世尊说四圣谛苦习尽道。时此女人即在坐上解四圣谛。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须陀洹道。譬如纯帛氎衣易为作色。彼闻法亦尔。
时父母叉手白佛。从今以往归佛归法归众。听为优婆塞。尽命不杀归命。
时钵吉蹄女现世得果。头面礼佛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所犯过者世尊含容。愿如来不尤责。如小儿如痴。如无善所向。阿难作不善意。愿恕听入道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时世尊告阿难汝往。阿难将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夏坐比丘尼所。摩诃钵柘钵提瞿昙弥。世尊有教以此女为道。授具足戒。时阿难受此教已。将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诣钵柘钵提瞿昙弥所。世尊有教。使此女为道授具足戒。大爱道问阿难。云何阿难。世尊许旃荼罗女为道耶。阿难报。瞿昙弥。此女人以得道果。何以不得为道。时大爱道即与剔发为道。授具足戒。教威仪礼节。得八解脱禅。得阿罗汉道。
时大爱道将此女人及五百比丘尼。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立。
时世尊观钵吉蹄女人意语言。汝今须阿难为夫不。时比丘尼惭愧羞耻。长跪白佛言。尊者阿难是我兄。同一法同一水乳。

时阿难意怀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不?”
即问诸比丘。
诸比丘不知当云何答。
往白世尊。
世尊告曰:“阿难不犯罪。此乃摩邓伽咒所惑。若复当有被咒术者。彼亦无罪。”

莫宗:楞严研究:更多请看:

http://www.bskk.com/home.php?mod ... om=space&page=3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0:57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
1,一言敝之,皆非正定。
阿含 可是从初禅 至四禅 ,再到 无色定,步步清晰。四禅 发通,五通分明。

2,具备点基础佛教知识,就能明白上面所说的,都 是什么 :
(1)佛没有女身。
(2)入涅般后不能再来入世。
(3)释迦佛后,弥勒佛间,此间无佛出世。
(4)劫火,出现于众生受生于光音天时。
(5)什么是三身。
(6)欲界才有男女之别。

3,“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
这个,不是抄《高僧传》么?

4,“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草木金石,非众生数,故不能成精灵之类。
草木是什么,众生是什么,什么原因草木不是众生,请看佛经中说法
http://www.bskk.com/thread-2971750-1-1.html
草木非众生又一佛经证据
http://www.bskk.com/thread-2965716-1-1.html
草木无命无我
http://www.bskk.com/thread-2971584-1-1.html
佛教 中无此说法,倒是道教中有说,如后来的《西游记》,讲猴子成精。
《西游记》:石头变猴精,最后成"斗战胜佛″。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是也。~~~成佛也很容易的说。


补充说明。
该经名也可以称为:

《山版佛经和段子手,拉拉队,吃瓜群众及打鸡锋者的那些事》
楞严经

http://www.bskk.com/thread-3015748-1-4.html
补充资料:

其实,一部“小乘”《长阿含》,就快把这些说完了:
1,正确的戒,定,(神通),慧:《阿摩 昼经》。
2,《大本经》:
(1)佛无女身。(佛具32相)
(3)释迦佛后,弥勒佛间,此间无佛出世。(这个,与《增一》对比更清楚 )
《游行经》:
(2)入涅般后不来此世。
《世纪经》
(4)劫火,出现于众生受生于光音天时。
(6)欲界才有男女之别。
------------------
(5)什么是三身。(这个可以看《增一。序》)
=========================
3,抄《续高僧传》:
(按慕宗师兄的指引,《续高僧传》卷第十八,找到个相似的,买一送一:)
【A,月光童子事:
释法进。不知氏族。住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玉女寺。为辉禅师弟子。后于定法师所受十戒。恭谨精诚谦恪为务。惟业坐禅。寺后竹林。常于彼坐。有四老虎绕于左右。师语。勿泄其相也。后教水观。家人取柴见绳床上有好清水。拾两白石安着水中。进暮还寺弥觉背痛。具问家人。云安石子。语令明往可除此石。及旦进禅。家人还见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愈。因尔习定不出此山。】

B,踩尾影事:
释道舜。未详何人。静处林泉庇道自隐。言常含笑谈述清远。尝止泽州羊头山神农定药之所。结宇茅茨余无蓄积。日惟一食常坐卒岁斯亦清素之沙门也。德丰内溢声流氓俗。能感蛇鼠同居在绳床下各孚产育不相危恼。又致虎来蹲踞其侧。便为说法。有人还往告虎令去。或语之云。明日人来。汝不须至。便如舜言。虎便不现。其通感深识为若此也。给侍之人与虎同住。视如家犬。曾莫之畏。
身着弊纳略无可采。跣行林野不择晨夕。开皇之初忽游聚落。说法化诸村民。皆盛集受法。

独不为一女人授戒。告云。汝当生牛中。其相已现。戒不救汝也。业不定者。尔乃济耳。时有不信其言。以为惑众。咸有疑者。舜欲决于众议。告众曰。必不信者。试蹋汝牛尾业影。必当不起。即以足蹑女裙后空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趣起不得。
时众惊信。请舜曰。如何除此业报。其女家积粟数万石。既惧恶业一时顿舍。舜并为营福令其忏悔。如此累作业恶便倾。方为受戒。由斯以谈。能见业影之存亡。
将邻圣之极矣。

或医诸疠村受于疠供。见有脓溃外流者。皆口就而[口*束]之。情无余念。或洗其衣服。或净其心业。用为己任。情向欣然初无频蹙。后游于林虑洪谷。北诣晋盘亭等诸山隐寺。综禅定业不测终所。


放这里:
第三卷 戒因缘经    鼻奈耶卷第三
   僧伽婆尸沙法第二之一

佛世尊游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分卫。
分卫已还出城。
尔时甚热夏后月暑盛。时尊者阿难行路中道焦渴。
彼中道有旃荼罗女。名钵吉蹄。于井汲水。时阿难诣井乞水。语大妹。我今须水。施我少水。时女报阿难。我是摩邓伽种。阿难语。我不问是义旃荼罗非旃荼罗也。我今须水。但施我水。女报。君母种成就。沙门瞿昙第一弟子。王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阿阇梨。我是旃荼罗种不敢持水相与。阿难语女。我不问汝旃荼罗非旃荼罗。我今须水。速以水见与。女答。若须水者便取。时女先掬水浇阿难足。复掬水浇阿难手。浇手足已。复生淫意。
时尊者阿难饮水已。便前进路。
时钵吉蹄女见阿难前行不远。捉水瓶还家。启白父母。阿母愿以沙门阿难为夫婿。母答。此阿难者转轮王家子。刹利释种。姓瞿昙。国王大臣尽识知。沙门瞿昙弟子。是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师。我等小家旃荼罗种。当云何得阿难以为夫婿。
女报母。若不得阿难为夫婿者。我若当饮毒以刀自刺。若自绞死。
母报女曰。此间亦有摩邓伽神语符咒。能移日月以堕着地。复能移着。彼亦能咒。因帝梵天使下。况不能得沙门。阿难使来。或能以一事不可得。若死若生不能淫。设复为沙门瞿昙所护者。我不能得。除此可得。
女闻此语欢喜踊跃。便起澡浴庄严身体。着白服饰敷卧具思想而望来。时母亦藻浴着白服饰。以牛屎涂地。以五色綖结缕盛满四瓶水。盛满四碗血。盛满碗四种香水。盛满四碗[麸-夫+并]浆。以四口大刀竖牛屎四角头竖四枚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髑髅。种种香涂其上。以花布地。捉熨斗烧香绕三匝。向东方跪而诵摩邓伽咒术。

时阿难于只桓意便恍惚。为咒所缚。如鱼被铁钩。如象随钩。时尊者阿难随咒术至旃荼罗家。

母便语女。阿难已至。从卿所为。时钵吉蹄女见阿难。踊跃欢喜前抱阿难。坐着床上牵掣衣裳。捻挃阿难。譬如力人手捉长毛小羊从其人手。尔时尊者阿难见十方尽暗冥譬如日月为罗了阿须伦手所障。无复有明。如是阿难为大咒所厌不得动。于是阿难有大力人力(当十大力士力拘夷力亦如阿难)为咒术所厌。不能得动。时尊者阿难圣道谛力念还得寤。我今困厄世尊不慈愍我。世尊知阿难为旃荼罗咒术所缚。便诵佛语。   佛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佛之前
  佛者最极尊于人天谛诸法之王无上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
  法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法之前
  法者最极尊于人天谛断诸缚结永息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
  僧者最极尊于世间谛无有能过僧之前
  僧者最极尊于人天谛美福第一无上田
  阿难以此实义。于旃荼罗舍得解。诵偈适竟。旃荼罗家内所设咒具。刀箭碎折瓶瓮破坏。灯灭髑髅迸碎。黑风起展转不相见。旃荼罗咒术不行。
母便告女。此必瞿昙沙门神力所为。众物碎散咒术不行。
时阿难便作是念。此将是世尊恩力。时尊者阿难得解。譬如大象王盛年六十醉暴凶恶。身大牙长从铁靽得解。从城走向空闲处。阿难亦尔。乃尊诵佛语从旃荼罗舍得解。还向只桓。
时此女人逐阿难。至只桓门。并作是语。阿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如犊随母不离须臾。时此女人逐阿难后。不离须臾。
时尊者阿难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于诸法中不见幻惑诳人如女人者。人亦复尔。何以故。以其淫系意故。
是故阿难当觉意方便。不为六欲所牵。
------------------

时尊者阿难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分卫。此女人亦逐其后。语诸长者。阿难是我夫。阿难是我夫。
时阿难分卫竟。还至佛所。前白佛言。此女去处语诸长者。污染人不审当何为。
世尊告曰。汝往共语。如姊妹相向。何以故。此女人应当作比丘尼。
时此女人来到佛所。白世尊言。愿世尊还我沙门阿难。用作夫婿。世尊告曰。若须阿难者。于我法中为比丘尼。当与汝阿难。时此女人欢喜踊跃。尔时世尊当为道。世尊当为道。如来世尊问。有父母不。辞父母未。女报。有父母而未辞父母。汝往辞父母还。时此女人即从坐起。诣父母所。而以此事具白父母。父母闻此语已。欢喜踊跃。本殖善根各应得道。母告女。欲为道者便为我等。亦欲共往见世尊。时父母及女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时世尊为此女故。广与大众说法。无数方便现诸法义。柔濡义檀义尸义天义。说淫不净义。增长生根诸结义。出家义诸道品义。时世尊说四圣谛苦习尽道。时此女人即在坐上解四圣谛。父母得阿那含道。女得须陀洹道。譬如纯帛氎衣易为作色。彼闻法亦尔。
时父母叉手白佛。从今以往归佛归法归众。听为优婆塞。尽命不杀归命。
时钵吉蹄女现世得果。头面礼佛足叉手向佛。白世尊言。所犯过者世尊含容。愿如来不尤责。如小儿如痴。如无善所向。阿难作不善意。愿恕听入道为比丘尼。得依世尊修行梵行。时世尊告阿难汝往。阿难将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夏坐比丘尼所。摩诃钵柘钵提瞿昙弥。世尊有教以此女为道。授具足戒。时阿难受此教已。将二比丘尼及此女人。往诣钵柘钵提瞿昙弥所。世尊有教。使此女为道授具足戒。大爱道问阿难。云何阿难。世尊许旃荼罗女为道耶。阿难报。瞿昙弥。此女人以得道果。何以不得为道。时大爱道即与剔发为道。授具足戒。教威仪礼节。得八解脱禅。得阿罗汉道。
时大爱道将此女人及五百比丘尼。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立。
时世尊观钵吉蹄女人意语言。汝今须阿难为夫不。时比丘尼惭愧羞耻。长跪白佛言。尊者阿难是我兄。同一法同一水乳。

时阿难意怀狐疑:“我不犯僧伽婆施沙不?”
即问诸比丘。
诸比丘不知当云何答。
往白世尊。
世尊告曰:“阿难不犯罪。此乃摩邓伽咒所惑。若复当有被咒术者。彼亦无罪。”

莫宗:楞严研究:更多请看:

http://www.bskk.com/home.php?mod ... om=space&page=3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21 19:39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

这个“行阴区域”,是什么呢?楞严基本说的是六十二见及六师外道理论。

阿含系怎么说?
我们先看看《长阿含 。梵网经》,注意,不是那个讲菩萨戒的《梵网经》。

---------------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梵动经第二十一
(前略)(一)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
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
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
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不能过十八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齐此不过。
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尽入四见。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
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虛。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是四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娛乐。彼戏笑娛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娛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虛。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虛。是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虛。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虛。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二)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別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暗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脫。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今有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际。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虛。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虛。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虛。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虛。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餔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內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捨.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
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魚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內。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当佛说此法时。大千世界三返六种震动。尔时。阿难在佛后执扇扇佛。偏露右臂。长跪叉手。白佛言。此法甚深。当以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当名此经为义动.法动.见动.魔动.梵动。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据说。太长的帖子不好读。简化 一下:

从理论上,则有六十二见之说。并被集入《梵动经》(又称《梵网经》)中。

一,于本劫本见有十八种:
(一)我及世间常存:起因有4.
(二)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起因有4 ;

(三)世间有边无边有4:
(1) 我及世间有边:
(2)我及世间无边;
(3) 上方有边四方无边;
(4)以智观察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四)异问异答有4:
(1)善恶有报,无报?
(2)有他世,无他世?
(3)何为善?何为恶?
(4)愚冥暗钝,错乱而答。

(五)说 世间本无今有,有2类:
(1)由证无想天而知;
(2)由敏利智推这知。

二,于末劫末见共四十四种:
(一)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共16种。
(二)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共8种。
(三)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共8种。
(四)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共7种。

(五)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涅般。共5种。
(1) 于五欲得乐;
(2) 得初禅;
(3) 得二禅;
(4) 得三禅;
(5) 得四禅。
==================================================
这样,本劫本见:4+4+4+4+2=18;
末劫末见:16+8+8+7+5=44.
共62种不究竟见法,正如盲人摸象一样,不得全部。

=================
一,《瑜伽师地论。卷六,七》则以不如理作意,列十六种异论:

一因中有果论; 二从缘显了论; 三去来裤有论;
四计我论; 五计常论; 六宿作因论; 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 八害为正法论;
九有边无边论; 十不死矫乱论 ; 十一无因见论; 十二断见论;
十三空见论; 十四妄计最胜论; 十五妄计清净论; 十六妄吉祥论。
(具体内容略)

二,《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八至卷二百

这个更详细 ,“第五〈见纳息〉,广释无施与、无爱乐等各种邪见、常见、断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等和它们的对治道,九慢和七慢,我作、他作二种外道见,外道诸见的五种分类,六十二见,断常二见分别等问题。”

==============
“时,我复语波旬曰:‘汝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
我昔所造功德,无能称计。汝今所说,方言甚难耶!’波旬报曰:‘今我作福,汝今证知;汝自称说造无数福,谁为证知?’时我,比丘,即伸右手,以指案地,语波旬:‘我所造功德,地证知之。’我当说此语,是时地神从地涌出,叉手白言:‘世尊,我当证知。’地神语适讫,时魔波旬愁忧苦恼,即退不现。”
《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九卷 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

《中阿含经》第30卷 大品降魔经第十五

也就是说,在"小乘″阿含中,外道观察八十劫内产生的诸见,到"大乘″楞严中,弄了八万劫才琢磨出来。。。。

楞严那“行阴”“十种禅 那狂解”。
结果,对照《长阿含 。梵动经》一看,原来是楞严自己的十种禅那狂解!!!!

一句话,就是欺负你读书少,阿含是小乘,你们要学我楞严大乘!

“故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之教,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多闻没用,否则 不好洗脑。

哈哈!你们太听话了!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20:40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心+日],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葉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日]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
这是楞严的“识阴区宇”。能超“命浊”。

同时,他又发扬拿手的混搭 方式 ,将各种邪 知见,分配给了识阴十种用心交互。
不再一一解释 了。
关键的几点列出就行了:
1,摩醯首罗,即是大自在天。属四禅 天,其天宫为十地菩萨所居,在楞严里,不过是大慢 我种。
2,无想天是外道 修无想定受生之处,里没有什么 “舜 若多”(空神)。
以上几点,是 他的对外道 知见发挥。

下面,可就是涉及谤圣了:
3,楞严把修四圣谛而解脱 者,称为“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居然会“背涅槃城”,结合前面看,他显然 认为阿罗汉的涅槃是一种断灭见。
4,同样,他又把缘觉圣者,也定在了识阴区宇。也背了涅槃城。
他以为,只有佛所证的涅槃,才是真涅槃,二乘所证非真,故在识阴未出。
原来 ,二乘证果者,还未尽五阴!

阿罗汉与佛,证得的涅槃,是一样的,只是个人的能力不同:

【《中阿含 ,卷36》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

【《解深 密经。卷8 》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
“善男子,不名法身。”
“世尊,当名何身?”
“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解脱证涅槃之路,所用的三十七道 品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发心不同,故取有三乘。
且不知回小向大之路,以为贬一通二乘,让他们不出三界,等 诸佛来宣真正的成佛楞严法门。

楞严的邪 知邪 见,非因计因,非道 计道 ,不但让信受它的人,不但证不了声闻果,缘觉 果,连佛果也失去 了!
成佛之道 ,是圆满六度,而不是在那里仅仅修禅 。
而且,还在行什么 “金刚十地”,超五十四位真菩提路!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20:43 | 只看该作者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

解脱 ,靠 的是智慧,而不是一个吹得无边无际,归依了许多天神外道 的咒子。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21:16 , Processed in 0.1085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