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释尊在世时没有寺庙,现在和尚住在寺庙里是不是有所不妥?

 

  谁告诉你释尊在世时没有寺庙的?“法轮功”练习者之所以对佛教会有如此多的误解和非议,李洪志难辞其咎,都是在他的误导下造成的。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国王、长者、居士等除了供养佛陀及其弟子日常所需的饮食与资具之外,为了护持出家僧众安稳修道,他们还在各地布施修建了很多大的寺院,当时称为精舍。佛陀经常驻锡说法的精舍主要有五处,史称“五精舍”。此五处精舍是,舍卫国的祇园精舍、王舍城的灵鹫山精舍和竹林(或称竹园)精舍、毗舍离猕猴池的大林重阁精舍、庵罗树精舍。此外还有那摩提犍尼精舍、居拘律精舍、大爱道精舍、东园精舍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这与李洪志的说法可不一样,虽然佛陀戒律中规定,僧人应以三衣一钵为满足,但是,像寺院及其所领有的田园、山林等产业,以及为维持寺院的建造修缮、僧众的衣食与修行等事项所需要的堂塔、什具、钱谷等资产,也同样都属于大众共有的常住三宝之物,并非在禁止之列。

  如《大方等大集经》中说:“若复有人为供养故,或造一舍、一僧伽蓝,经行之处,布施园林、衣服、饮食、卧具、床褥、种种汤药而供养之。或有建立讲读论堂、经行禅室,于中布施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驼驴、牛羊、种种诸物、衣服、卧具,及诸汤药、资生所须,令持法比丘(僧人)身心安隐,坐禅修道,讲读论义,如法修行,具足庄严,(中略)我于尔时与诸菩萨及声闻众皆悉受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供养三宝故,能舍如是种种诸物,建立讲读论堂、经行禅室,给其所须,我悉知见而生随喜,与诸菩萨及声闻众同共受用。”

  对于供养三宝,在《法华经》中佛还说:“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所谓的僧坊,一般并非简单的住宅,常常包含集会堂、讲堂、浴堂、井堂、食堂、厨房、厕房、库藏、经行廊、窟、池、园、坐禅处、门屋、楼阁、房舍等设施,规模有时也是很大的。比如,鹿子长者的儿媳鹿子母,曾请求佛陀允许她布施修建一座精舍,佛陀不仅允许了,而且命令目犍连去监督工事。这座精舍建成后命名为东园精舍,分上下二层,每层各有五百室。精舍中的讲堂就是著名的鹿子母讲堂,《中阿含》卷五十五的《持斋经》就是佛陀在鹿子母讲堂为鹿子母所说的经典。

  佛陀的大部分教法,包括著名的《金刚经》等,都是在舍卫城郊外的祇园精舍讲说的。祇园精舍,是祇树给孤独园的略称。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逝多的园林。给孤独长者是波斯匿王的主藏吏,舍卫城中的富豪,秉性仁慈,乐善好施,常怜愍贫穷、孤独者,故名给孤独。长者曾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拜谒佛陀,听闻说法。为使佛陀游化舍卫城,长者想在舍卫城附近修建一个精舍用来供佛陀及僧众居住,因逝多太子有一片园林,园内土地方广平整,树木茂密,离城远近适中,适于修道,因此向太子商议购买。最初,太子并不答应,他向长者戏称:如果你用黄金布满园地,我就将该园卖给你。太子这句话本是戏言,没想到长者真的回去用象运来黄金,依太子所提条件布满园中土地。太子受其诚心感动,因此也捐献园中林木,两人合建精舍,捐赠给僧团,故名祇树给孤独园。

  佛教“贫女一灯”的故事就发生在祇园精舍。在《阿阇世王受决经》中记载,有一个贫穷的老女人,总想供养佛陀,却没有钱。有一次,她看见阿阇世王在祇园精舍前面点了很多盏油灯供佛做功德,非常感动,就用乞讨得来的两枚钱也点了一盏油灯供佛。然而,由于灯油太少,甚至根本用不了半宿,她因此就发誓说,如果我在将来能像佛一样成道的话,油灯就应整夜不灭。不久,国王所点的油灯都逐渐灭掉了,只有贫女所点的灯特别明朗,通宵不灭。等到天亮时,佛陀叫目犍连去熄灭所有油灯,可是贫女的灯却怎么也灭不掉,最后,被佛陀称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用神通引来大风,然而,油灯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变得更加光明,以至于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于是,佛陀对目犍连说:“止!止!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毁灭(中略)功德成满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

  除了经常于祇园精舍说法之外,佛陀还常常在频婆娑罗王所修建的耆阇崛山竹林精舍说法,被称为成佛之经、经中之王的《妙法莲华经》就是在此处讲的。释迦牟尼佛涅槃3个月后,根据佛陀的嘱示,五百大阿罗汉在阿阇世王的护持之下,于竹林精舍的七叶窟进行了佛经的集结。当然,这同样不像李洪志所说的,“经书是释迦牟尼佛不在世五百年以后才系统整理出来的”,那也是李洪志的恶意诽谤。

 

上一篇 下一篇

 


天鉴网欢迎转载站内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或原输入者所有,请不要轻易删改。 2001.7

如有相关稿件,请发电子邮件给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