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批驳净空邪师编造的

“夹杂”与“杂修”邪说

 

我 心 安 宁

   

  悲智按:


  净空邪师强调对佛法不可多学并专一师父与法门,这是所有邪教的共同特征,净空邪师编造的不能“夹杂”与“杂修”的邪说与李洪志所谓的“不二法门”如出一辙。比如,
  净空邪师说:“要加点别的法门,这实质上就是不老实,夹杂了。”
  净空邪师还说:“一生受持一本经,或是无量寿经,或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注解,我只选了二种,或者是要解,或者是疏钞,一生只选一样,上上根人,为什么呢?所有一切邪知邪见(注:净空邪师这是在谤法了!难道其他佛经是邪知邪见?!)都不能够进入他的范围,他不看也不听嘛!如果觉得太少了,觉得读这一点书还不够,我又讲了,你去念净土五经一论,我们现在编的这个五经读本,这个份量就不少了,如果还嫌不够,这就加上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这是中等根性,不是上等,中等根性。还不够,就再加上印光大师文钞,这是下等根性。你说:我还想多念一点,那我就告诉你,你往生没指望啦!杂啦!杂修了,这就是你修的掺杂了,你掺的越多,你越没有指望。”

 

 望细辩祖师语,莫错解祖师,莫错用祖师语!
  顶礼上师三宝尊!

  善导大师如是说:“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安宁在此分析善导大师是对什么情况下的修行进行分别正行杂行的:


  一:善导大师将行分作二者:一者正行,二者杂行(不说杂修,更不说夹杂),而正行亦分正助二行。而此处的正行已可达: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在此高“境界”的修行下分出正行杂行,或者说是为三根中的上根之人而划分的,近乎闭关状态的修行,即使如此,大师说的很清楚:“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因此上根之人,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而此心常间断非对下根言,非对初闻佛号初入佛门者说,请问现代的念佛者是此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吗?请问除了那么一点点时间修持外在干什么?不是要上班做家务忙一大堆与修行无关的世俗事吗?忙这些事谈得上“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吗?谈得上担心“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吗?上班做家务忙一大堆与修行无关的世俗事,好意思称“自余诸善”为杂行吗?好意思称“自余诸善”为杂修吗?好意思称“自余诸善”为夹杂吗?难道连佛说的“不可以小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积善称为夹杂吗?正助行都未提起,却怕杂修?夹杂?如果“自余诸善”为杂修,为夹杂,那么,上班做家务忙一大堆与修行无关的世俗事称什么?听那么多似是而非的知见,听那些什么什么感应篇应被称作什么?这些连夹杂也算不上吧?连这些杂都不怕,却怕“自余诸善”之“杂”影响往生,大师有说影响往生吗?即使大师如是划分,而大师并没有否定“自余诸善”(杂行)是往生资粮,大师说:“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大师清楚地说:可回向得生,而不是现在说成了影响往生!


  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大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划分正助行与杂行的,是对能“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才说:“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而现在的说法却演变成夹杂,影响往生,阻自他修“自余诸善”,这是祖师意吗?


  如果对一初闻念佛法门,连出离心都没生起( 起码要有点具行上人的样子才算得上有真出离心吧?),连对三宝都未生起信心,却跟他们说念多经,念他佛,持咒,忏悔等等是杂修,是夹杂,连皈依法的内涵都不懂,却告诉他们这是杂修,是夹杂,这不是害他们吗?大师是对这样的人说正杂行的吗?而大师根本没有说杂行不利往生,亦无贬斥一切如法之修持,反而说得往生。现在怎么说?


  那么,在三皈依未能守好,却将法的修持分专杂,能让人对各法产生恭敬心吗?既然是夹杂,岂不是弃之莫及而造舍法之重业?大师所言的正行杂行是对那些对三宝已经生起大信心大精进之人而说的,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请问一个又忙世事,少许时间修法者的行为称什么?能称大师的“杂行”吗?应该是佛法里的真正的杂行--夹烦恼之行为杂行!同样的道理,比如常说的“不执着”的修行,对初基人说是此不执着是邪见修法,而对至究竟时抉择离四边之人则是善证修法。同为不执着,但一正一邪。


  大师无贬斥一切如法之修持。亦未说影响往生,但是,现在完全变调了!

  对大师之言,印光大师评论说: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这亦与善导大师的话有大偏差!善导大师明明说是“可回向得生”,但“心常间断”称之为杂。如上说的初基人不执着是邪见修法,但至究竟时抉择离四边之人则是善证修法,而现在因令“心常间断”而否定、排斥“自余诸善”,这是不合祖师意的。”


  而藕益大师则如是说:“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藕益大师《灵峰宗论》)”,藕益大师并没有分正杂,而是分正助二行,肯定了助行。此处是对广大念佛求生极乐之人而言的,大师非常小心,不说杂行,更不说杂修,夹杂。我们应该清楚,夹杂是指夹杂妄念之意,怎么能将助行称为夹杂呢?而现代说的夹杂,与善导大师的“杂”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贬,后者褒。


  而安宁所分,则与藕益大师相似,因为面对的是广大的不仅念佛的信佛者,怎能出杂修,夹杂之言?


  在修行道路上,有主有次,有主修,有助修,有专修,有兼修,但无杂修,都是正修,既然无法是杂,则无杂修可言! 有正行(法),助行(法,)都是正法,不是杂法 ,主修是正,助修是正,无杂!可称正行与助行,无杂行吧?杂其实是佛法的专有名词:杂染之杂!杂与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是不相应的,应该是其对治品,修正法怎么变成了杂行呢?修正法怎么变成了杂修呢?修正法怎么能称夹杂呢?


  现在怎么说?用的是“夹杂”两字,关于那段说法,安宁还历在耳边回响,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而现在的“净土宗”却将重点放在“攻击”“夹杂”问题,造排斥其它法门、舍法谤法及断失往生极乐之重业。


  一切如法的修持都是往生的资粮,根本不存在夹杂问题,那有夹杂资粮的,是资粮,就不杂,不是,才杂,不是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吗?为何说夹杂?为什么要求人人达念佛三昧之境? 一个本来三根普被之法,演变成一根了---一心不乱,而一心不乱的基础却是广积“杂粮”,但是,因以杂言,使人连“杂粮”都不敢积,而又望“三昧之境”“一心不乱”而望洋兴叹!上不去,下也不敢,究竟怎么办?----浪费宝贵的人生!


  请各自诚心问自己:


  安宁的说法有与善导大师相违吗?当然,与现代某某相违!


  请问“夹杂”一词有经论依据或祖师语之依据吗?


  将佛行菩萨道时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六度万行并具圆满的大悲心大智慧的佛法的修持视之为夹杂实是对佛的极大不敬。


  佛行菩萨道时为求一偈半句而舍头目而得的至宝贵的佛法的修持视之夹杂,至“法门无量誓愿学”之因的慎护之不顾,真让人痛心!修持强调贵乎专一与说专一不夹杂大不一样,而且在目前众生烦恼炽盛下大提不夹杂更不合适,而杂字在佛法里是专指杂染之杂,是弃之莫及的不好的东西,这么一个极贬之字,怎么能用在佛法的修行上?让人产生误解?并且,众生各有因缘,兼修与专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一律称兼修为夹杂,那么,会产生完全抛弃即使目前亦必要的兼修之心及将来需修之心,甚至难免不少人直接舍法谤法,能说兼修对专修一概不利吗?真正能达专修之境却是在广兼修的基础下才行的,不是“天没亮”就否定兼修而一味专修的,无兼何来专?但是,这两者如何变换则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不弃主修的前提下兼修更重要,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十一放假,有时间专而能专的有几个?为什么?想专,专不了?福德资粮不够,出离心不足,菩提心就更别提了,而看到自己有时间专都不能专就应该正视自己了:我是否缺修什么?真的以为想专就能专的吗?如果这么容易,佛何需讲那么多法?密乘的本尊的修法却不是一进密乘就修的,而是在相当的基础下修的(具体就不说了),不要误解密乘修一本尊与百尊相应的内涵!更不要以此为目前的夹杂意找理由了。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印光大师开示:“譬如契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睛,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


  《地藏十轮经》云: “于佛所说声闻乘法缘觉乘法及大乘法障碍覆藏令其隐没乃至一颂。当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宝种姓。”

 

  


                                              

 

 


天鉴网欢迎转载站内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或原输入者所有,请不要轻易删改。 2001.7

如有相关稿件,请发电子邮件给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