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乱说二禅有三支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于第三种四法中,由于镇伏诸盖为有寻、伺、喜、乐、定五支的初禅。自(初禅)以后,止息了寻与伺而成为三支的第二(禅)。此后离了喜而成为二支的第三(禅)。再自彼后舍断了乐而成为定与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禅)。如是依此等四禅之支而有四定。如是依四禅支为四种。”——叶均译《清净道论》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於第三之四法,镇伏诸盖而有寻、伺、喜、乐、定,是「五支之初禅〔定〕」,其依〔初禅支〕令止息寻、伺,是「三支之第二〔禅定〕」,由此离喜,是「二支之第三〔禅定〕」,由此舍断乐,俱舍受之定,是「二支之第四禅〔定〕」。如此等四禅支为有四定。如斯由四禅支为四种。”——《清净道论》


  一、二禅时得内净之禅支
  1、二禅得内净之定相
  当比丘入二禅时,由于此时初禅的觉、观已经完全止息,也称为寻伺寂静,此时,内心无有寻伺的掉动,犹如池水澄净无有波浪,因此称为内净、内静、内清净、内澄净、内等净。
  例如:
  “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相应部》
  “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杂阿含经》
  “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中阿含》
  “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向,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中部》
  “比丘灭寻伺,内澄净,成一念,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中部》
  在南传经中,有时也把“内净”翻译成“内等净”。
  例如:
  “寻、伺寂静故,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增支部》
  “寻、伺寂静故,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增支部》
  2、二禅得内信之定相
  由于入二禅时已经得寻、伺寂静之内净心,对于觉、观已灭真正的生起了信心,信性现前,心澄心净,所以称为“内信”、“内等净”。
  “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捡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长阿含经》
  “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捡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 ——《长阿含经》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长阿含经》
  在律中,关于“内信”也有类似的论述。
  例如:
  “时菩萨除有觉有观。得内信.喜.乐.一心。念无觉无观。游戏二禅。”——《四分律》
  “彼舍觉观便生内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心定喜乐。入第二禅。” ——《四分律》
  3、二禅得内喜之定相
  入第二禅时,已得定生喜乐,此喜乐不从外得,是从内而生,从身而生,所谓的“现身得乐”,所以有时候也把“内净”“内信”称为“内喜”。
  例如:
  “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长阿含经》
   “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长阿含经》
  “彼舍觉观便生内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心定喜乐。入第二禅。彼以心定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犹如山顶之泉水自中出。亦不从东西南北及从上来。即此池中清冷水出。润渍一池遍满盈溢无有空处。比丘入第二禅亦复如是。心定喜乐遍满盈溢。此是第二现身得乐。”——《四分律》
  “彼于觉.观。便生为信。专念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即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二禅。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长阿含经》
  因此,若入二禅的时候,必定可得寻伺止息的内澄净相、深信觉观已经彻底除灭的内信相、喜从内生不从外来的内喜相,若分别说,有此三方面的特点、定相,总而言之则为一个“内净”禅支。
  二、二禅有四支
  得初禅时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到二禅的时候,已经灭了觉、观,并得内净之禅支,因此二禅有共四支,即:内净、喜、乐、一心。
  例如:
  “学戒增者。学五篇戒。学心增者。得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乃至四禅。名学心增。学慧增者。明见四谛。”——《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如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善见律毗婆沙》
  “第二禅定有四支。何谓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乐。四者一心。”——《善见律毗婆沙》
  “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杂阿含经》
  “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向,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中部》
  “二禅有四支: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可见,《清净道论》所说“自(初禅)以后,止息了寻与伺而成为三支的第二(禅)”等说法,纯粹是不懂禅定的无知乱说。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