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3 1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
陈兵著《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序论 第9 -17页

序论 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

据《说一切有部律》等记述,释迦牟尼在世时,便有弟
子录其言说,抄于桦皮贝叶上.用以读涌,称为“经”(梵文
名“修多罗”)。释迦入灭后3月,摩诃迦叶召集500名上座
比丘,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中.进行佛所说法的
“结集”工作。结集,为“会诵”之义,即是与会者各自诵出
曾经听佛所说的法,再由大众审定,编辑为圣典流传。这次
结集称“第一次结集”,编成的圣典是经、律、论“三藏”。其
中经藏主要是佛说法的记录,也有系佛弟子、诸天鬼神等所
说而经佛印证肯定者。律藏(毗奈耶)是佛所制定的各种戒
律的编集,包括制戒因缘的记述。论藏(阿毗昙)是解释发
挥佛经的论典.多为佛弟子所撰。记述释迦牟尼思想的文字
资料,主要是经藏中的佛所说经和律藏中记述佛说的部分。但
流传到今天的大藏经,已几经结集.增添进不少东西,已非
第一次结集的原本。尤其是南北二传佛教的藏经,内容上歧
异颇大。北传佛教的大藏经(主要是汉文大藏经与藏文大藏
经)虽然基本包括南传大藏经中的主要内容尤经律二藏.但
除了这些被大乘佛教称为“小乘三藏”的内容外,还有大量
南传藏经所缺,属于大乘、密乘的教典,其中的经律二藏,大
多也都称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大乘佛教徒对这一点从来确
信不疑,大乘佛教的信仰主要便是依据这些被认为释迦佛
“金口所宣”的教典而建立。南传佛教界则一般认为其所奉藏
经中所无的大乘三藏,非释迦牟尼佛所说,盖为后世的大乘
佛教徒所造。晚近国外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文字、版本
的佛教文献进行考证研究,一般认为南传大藏经源出原始佛
教时代(释迦在世时至灭度后百年内),写成文字的时间较早
些,其经藏中的《经集》(汉译《义足经》)和《杂阿含经》最
为古老,最具释迦说法的原汁原味。至于大乘经,在公元1世
纪左右才出世、流行,是当时所发生的佛教革命“大乘运
动”的产物,盖属大乘佛教徒所造作。

印度大乘著述中,早就多方论证过大乘乃释迦佛亲口所
说。《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等说,大乘经虽然未必在第一
次结集的圣典中,但第一次结集的参与者,仅为五百上座比
丘,非佛弟子的全体,所结集的经典也不能将佛说的所有法
囊括无遗。大乘经乃文殊、弥勒二菩萨(皆属佛世的比丘)带
着阿难在铁围山等处所结集,或说为广慧菩萨或传法菩萨所
结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一栽:佛告弥勒菩萨,佛灭
度后令阿难等五弟子分别受持经、律、论、大乘、密咒五藏,
其中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藏,金刚手菩萨受持密咒藏。无著
《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学出七至八条理由论证大乘
经乃佛说,其中最有力的理由是;小乘经既然皆说释迦牟尼
已成佛,而其所说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只能成罗汉、缘
觉,不足以成佛,那么,于法无所吝惜的释迦佛必然曾说足
以成佛的大乘法,此法即载在大乘经中。这叫“有无有故”——
大乘经中有小乘所缺的大乘法故,大乘经应出佛说。大乘经
与小乘经原本并行于世,后来因人们的根机适宜于接受小乘,
大乘经隐而不彰,到了适宜的时机才大行于世。中国佛教三
论宗创立者吉藏的《三论玄义》卷下说.据印度传说.大乘
经最初于佛灭二百年间流传于大众部中.当时有信奉者,有
不信者。信奉者的理由是:当时还有曾亲闻佛说大乘法的人
在世,可以作证;其次,依据佛法的道理思量,应有大乘。

就佛教南北传二界及学术界共认的原始教典《阿含经》等
看,大乘思想乃释迦牟尼在世时所具有乃至宣说,可谓证据
确凿。南传佛教要典《本生经》,记释迦牟尼自述其前世修行
菩萨道的种种故事,全体贯彻大乘精神。《增一阿含经》有三、
四处讲到菩萨行,该经卷十五有云;“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当转 法轮,二者与父说法、三者与母说法.四
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预言菩萨于将来
何时成何佛)。”谓教人修大乘道、说大乘法乃佛来世间的一
大使命。释迦牟尼成道后近50年间深入民众说法不倦、积极
热心地化导众生的身教,以及他命弟子已得法者必须各自分
头去无佛法处度化众生、不得二人同路的教导,所表现出的
完全是一种大乘精神。从教义来看,大乘经中包含了小乘法
的所有内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强调为菩萨所必修,大
乘空、实相等义理只不过是小乘“三法印”理论的深化,大
乘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四摄法
等.皆为《阿含经》等小乘经所提倡。大乘思想与小乘一脉
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认的事实。日本学者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说,大、小乘之分.乃是释迦身后几百年
才有的事,就《阿含经》等原始教典论释迦的思想,应该说
是非小乘非大乘、亦小乘亦大乘。

按“依法不依人”及是否有益于众生的原则来判定经典
是否佛说。乃大乘佛教的传统精神。更确切地说.拿佛法的
“法印”来判别是否符合“佛法”之理、是否有益于众生,在
大乘佛教看来,是比辨清一本经典是否亲出佛口更为重要的
问题。《大智度论》谓五种人(佛、佛弟子、诸天、仙人、化
人)所说,“皆名佛说,然说于众生有益者皆是佛说,若无益
者则是外道。”对于佛经中不合佛法的伪经,历代佛教界学者
作了相当严格的鉴别工作,已予剔除。当代台湾佛学泰斗印
顺法师面对近代学术研究否认大乘为佛说的结论,在其《大
乘是佛说》一文中提出:“佛法表现于佛陀的三业中,也表
现于佛弟子的流行中,佛法决不即是佛说。”从学术界共认的
原始佛典看,从“佛法”看、大乘思想乃释迦牟尼身体力行、
意中所有,应承认是佛说。至于佛经的文句,以学术研究的
方法看,肯定经过了后人的修饰、发挥、续作,不仅大乘经
如此,即所谓较原始的小乘经,也不例外,“如一定要考实佛
口亲说的,那恐怕很难。这一切.都是释尊的三业大用.显
现在弟子的认识中,加以推演、抉择、摄取,成为时代意识
而形成的。可以称为佛说,却不能说哪一章、哪一句是释尊
亲说。”对于佛经中掺杂有佛弟子、后人之言,《涅槃经》等
经中早就有所揭露,将此举比喻为往牛乳中掺水.尽管掺了
不少水,也还是牛乳味而非其他味。

尅实而言,近代学者用考据学和思想史等方法研究佛教
经典史的结论,至多只能证实大乘经盛传的时代在公元1世
纪以后,比小乘经要晚些(这其实与印度佛教界的传说相
符),不足以确证大乘经非佛说,更无法确定大乘经为何人所
造。既然如此.那么尊重大乘佛教界的传统说法和大乘佛教
徒的信仰,慎重对待古今大德论证大乘是佛说的理由,认为
大乘经或其中的相当部分出于或源出释迦所说,大概不能判
为非理性的偏见吧?起码,可以肯定地说:大乘经中的大乘
思想,出于释迦牟尼。长期以来,释迦牟尼实际上被看作一
种思想体系的代表、标志。“佛法”的发明权既在于他,以他
亲口所说为形式编定的大小乘佛经,可以说源出于他,同时
又可能经过了后世佛弟子们的修饰发挥,但都应该看作研究
释迦牟尼思想的素材。

基于这种看法,本书以南北传佛教界和学术界共认的
《阿含经》等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按照丛书设计者的立
意,从现代人的观察角度,以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立
场,对释迦牟尼的思想作一概略的介绍评述。下编的《佛所
说经选读》,也按这一思路选编。我们的着眼点是全体佛经中
所表述的源出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即“佛法”.尤其是其
中那些对当代人具教化和启发价值的思想.而不去不自量力
地考证佛经中哪些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哪些不是。

大小乘佛所说经现存于汉文大藏经中者,约有3000种,
3000卷,再加上律部约70种500卷,就数量而言,释迦牟尼
堪称他的同时代思想大家中留下言教文字最多者,后世也很
少有人在著述总量上超过他。如此洁瀚的佛经文字,所蕴含
的思想当然十分丰富,但内容并非庞杂紊乱.而是主题突出、
思想清晰、纲目分明、系统性强,可以一以贯之,若得其枢
要,则可以说相当简明。中国历代佛教大师,对众多印度佛
经中所表述的释迦牟尼思想作了精细的研究判别、归纳贯通
的工作,将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分为“五乘”(“乘”是
运载人去往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一、人乘法,讲如何度过合
理人生、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方法;
二、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三、
声闻乘法.讲个人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幸福(涅槃)的“四
谛”法;四、缘觉乘法,讲个人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
槃的“十二因缘”法;五、菩萨乘(大乘、佛乘)法,讲普
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圆满智慧、无限
自由之法。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上乘法的基础。
五乘道的具体内容.总摄于三归、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
六度、四摄或三学六度。其哲学指导,总摄于三法印、一实
相印或“真实”二字,以“缘起”为基点。

对佛经中所载录的释迦牟尼思想,大略可以这样来概括
其纲宗:直截根源,以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为
中心,以“缘起”的智慧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别是
如实观察自心.依如实的智慧自净其心.从而解脱世间诸苦,
获得现前、后世乃至永恒的安乐幸福。若更简括而盲,则
《阿含经》中多处出现的“自净其心”四字,大概可看作释迦
牟尼学说的主题词。

释迦牟尼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养,知识渊博,熟知当
时各种学问和各种人的生活、心态,又由修行开发了潜能,智
慧超群。他一生近三干次说法中,广泛讨论了社会人生的诸
多问题和各家学说,描述了当时各色人物的生活状况,是印
度古代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瑰宝。释迦说法善于条分缕析,
用了许多概念明确的专门术语,常用多种譬喻、故事来讲解
深奥的道理,用易诵易记的偈颂来复述总摄其所说,这使他
的说法既具有理沦的严密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又具有甚高的
文学性。释迦之说法,与一般思想家、哲学家之著作、讲演
颇有不同,有三个突出的持点:首先,释迦说法乃“应病与
药”,大多是对弟子和来人提问的回答,他善于针对听法者的
疑惑和接受能力,说与相应的法,因人们的根机不同,故说
法有种种差别。佛经中常把佛说法喻为治病,《杂阿含经》第
389经说一个好医生应具善知病症、善知病源、善知对症下
药、善知治愈后如何保健不令复发之法,佛便为成就此四德、
善疗众生诸病尤心病的“大医王”。其次,除用语言讲说外,
释迦还有两种超出常格的说法方式:一叫“他心示现教诫”,
即以他心、天耳等神通,感知他人心念,揭其心思或针对其
心思说法,使对方心悦诚服;一叫“神足示现教诫”,即现飞
行、凌空、此没彼现、水上行走、变化、分身等神通,使人
折服或用以说明心的妙用。释迦还常以宿命通讲述自他前生
宿世的因缘,说明因缘果报等道理,又常在说法时表演禅定。
第三,释迦牟尼虽然说法诲人滔滔不绝,却更强调超越言说,
谓其所说佛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须按他说的方法通过
修行去自己体证。他把他的说法比喻为“标月之指”——指
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金刚经》教人不
要以为佛有所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
解我所说故。”《楞伽经》中佛告大慧菩萨:“我从某夜得最正
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
说。”竟然否认他一生说了那么多的法,意思是反对入们把他
看作一位用思维建构学说的思想家、哲学家,反对把他说的
法误解为一种思辩哲学,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

释迦牟尼不仅是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是位建立了世
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宗教家.而且更是位力行证道、身教
重于言教的人格楷模。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精神品格.具
有极大的感召力,对他高尚人格的祟拜,成为古往今来无数
佛教徒确立信仰的基石。释迦牟尼贵为太子.而藐视富贵权
位,不染红尘,毅然割舍亲爱,出家苦行,难行能行,难忍
能忍,以生命做实验,为众生开辟超出生死的大道,树立了
一个为道献身的榜样。他集清澈冷峻的智慧与彻骨彻髓的慈
悲于一体,为人祥和,待人平等.谦逊有礼,“不与世诤”,没
有丝毫私心与骄慢。虽受国王豪贵与干百万徒众尊祟膜拜.而
始终三衣一钵云游乞食,以借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反对把
他看作教主或僧团的领导者。他推崇民主,主张和平.从不
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予人.而是心平气和地讨论、引导,使别
人自作思考而接受真理。他还留下了自己建房洗衣、亲为亡
父扶棺送葬、看护重病比丘、为盲比丘穿针补衣等佳话。池
田大作说得好:

“释迦固然是一位哲学家,他所获取的睿智闪现出熠
熠光辉;但是.当我们读到各种佛教经典时,就会知道
他决不是单纯的哲学家。与其说他是哲学家,不如说他
是宗教实践家;作为后者,他被视为有史以来罕见的人
物。可以说,即使把他说成是卓越的‘人生教育家’、
‘人类的导师’,也不会过分吧!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他
看作是医治人生百病的名医吧!因而,如果不认真领会
释迦的这种实践家的形象及其本质,那么对于释迦的悟
究竟表现在哪里,即使以大量文献为依据、也会感到不
很了然。”

我们在阅读释迦牟尼的言教时,应结合他的身教,透过
其言教的字里行间,去努力体味释迦言说所指之“月”和他
在言说时的用心,用禅宗人的话来说,即“朝释迦老子未开
口之前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释迦的思想和为人.并从中发
掘出对自身、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效益的精华。这大概是释迦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5 , Processed in 0.1024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