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8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悟 (老实修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8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实:(针对知道要修行的人的下手处)

1.无论现在是什么年龄,先要将过去(5岁到现在)所有 有记忆的(包括言行举止、心念)都静静地仔细(很细微)想过一遍。

2.的记忆做一个详细(很细微)的分析,哪些对哪些不对对的在哪不对的在哪

3.老实结合起来,总结出一个结论,做为一面镜子(以便和今后的言行举止、心念相应)。

4.实在要很警惕以后 当下的每个言行举止和心念,参照老实这面镜子,对于 对的方面 要想办法更好或更灵活,不对的要修正到对的。总之,在 现在 想和行的时候 会常常与过去的镜子相应。浅的相应到浅的,深的相应到深的。不断的相应,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总结,再不断的相应,修正,总结......

黃色无实相
清心无罪福
湖底无影像
虚空无内外
2#
发表于 2010-11-18 16:39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暂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似乎已有些领会,希望以后有更具体的、更容易理解的东西。
3#
发表于 2010-11-18 19:1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楼主的“老实”修行法施行起来,恐怕如《非诚勿扰》中葛优在教堂中的忏悔了,几十年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一天中的举止心念(妄想心)就无穷无尽行如瀑流啊!如何静静地仔细想过一遍呢?楼主试过吗?没有累坏吧?

还是别独出心裁地盲修瞎练了,广行一切善法没有错,确立正知正见也同样重要。念念在兹,时刻观察缘起,以三法印辨别善恶正邪,用四念处收敛身心,深入经藏、思维法义、持戒谨严.......按照佛陀言教精勤修为,这才是最“老实”的!
4#
发表于 2010-11-18 19: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旺旺 于 2010-11-18 19:14 发表
哈哈,楼主的“老实”修行法施行起来,恐怕如《非诚勿扰》中葛优在教堂中的忏悔了,几十年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一天中的举止心念(妄想心)就无穷无尽行如瀑流啊!如何静静地仔细想过一遍呢?楼主试过吗?没有累坏吧?

还是别独出心裁地盲修瞎练了,广行一切善法没有错,确立正知正见也同样重要。念念在兹,时刻观察缘起,以三法印辨别善恶正邪,用四念处收敛身心,深入经藏、思维法义、持戒谨严.......按照佛陀言教精勤修为,这才是最“老实”的!


严重同意旺旺的观点!
另外,在下觉得楼主将“老、实、老实”作为镜子,分析哪个对,哪个不对,这标准模糊不明。还请参见《杂含》中《法镜经》的内容吧。建立正见是最重要的,要成就“法镜”,则必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5#
发表于 2010-11-26 17:31 | 只看该作者
與其說老實修行,不如說依法奉行更好,如四預流支中說,親近善士、多聞薰習、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就如前位法友說的般。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1: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提木叉 于 2010-11-18 19:32 发表


严重同意旺旺的观点!
另外,在下觉得楼主将“老、实、老实”作为镜子,分析哪个对,哪个不对,这标准模糊不明。还请参见《杂含》中《法镜经》的内容吧。建立正见是最重要的,要成就“法镜”,则必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请问提木叉兄,善知识要如何分辨
7#
发表于 2010-12-9 00: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下下人 于 2010-12-8 11:31 发表


请问提木叉兄,善知识要如何分辨

请参阅《杂阿含经》

(七六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乃至佛告阿难:“纯一满净具梵行者,谓善知识。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故,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三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此法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是恶知识、恶伴党。”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为善知识,众生有生法者,解脱于生。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悉令解脱。
  “大王,我于一时,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时阿难陀比丘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作是念已,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白我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我时告言:‘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赞叹不放逸,是则佛正教,
修禅不放逸,逮得证诸漏。”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7:36 | 只看该作者
提木叉兄

回歸現實中,當今社會還有幾人能比及阿难和波斯匿王等善知識的,請兄引介


[ 本帖最后由 下下人 于 2010-12-9 07:38 编辑 ]
9#
发表于 2010-12-9 08: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下下人 于 2010-12-9 07:36 发表
提木叉兄

回歸現實中,當今社會還有幾人能比及阿难和波斯匿王等善知識的,請兄引介

请再认真阅读经文,看看经文中所讲的善知识是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提木叉 于 2010-12-9 08:03 发表

请再认真阅读经文,看看经文中所讲的善知识是谁。


经文中所讲的善知是指釋迦牟尼佛

阿难和波斯匿王都是親自廳受釋迦牟尼佛正法的弟子,並且有真正受持,故也是我們現在的善知識。
而如今還有哪位善知識在真正受持正法,還請兄引介。
11#
发表于 2010-12-9 23: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下下人 于 2010-12-9 09:32 发表


经文中所讲的善知是指釋迦牟尼佛

阿难和波斯匿王都是親自廳受釋迦牟尼佛正法的弟子,並且有真正受持,故也是我們現在的善知識。
而如今還有哪位善知識在真正受持正法,還請兄引介。

请依经理解,莫自行延展经义。亲近释迦牟尼佛及正法律。自依、法依,不异依。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1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提木叉 于 2010-12-9 23:31 发表

请依经理解,莫自行延展经义。亲近释迦牟尼佛及正法律。自依、法依,不异依。



[size=5]“世尊咄文殊言。吾四十九年住世。不曾一字与人。汝请吾再转法轮。是谓吾曾转法轮”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一切佛語心品〉: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雲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
雲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
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大慧!於意雲何,彼士夫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

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 本帖最后由 下下人 于 2010-12-30 16:43 编辑 ]
13#
发表于 2010-12-30 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的帖子

原帖由 下下人 于 2010-12-30 15:32 发表

]“世尊咄文殊言。吾四十九年住世。不曾一字与人。汝请吾再转法轮。是谓吾曾转法轮”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一切佛語心品〉: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雲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
雲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
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大慧!於意雲何,彼士夫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

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结合以上经文就容易理解 世尊不说一字的含义了,也好使得自己不再落于边见之中。

请问您这段回复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世尊不说一字”含义是什么呢?对所谓“世尊不说一字”的理解,影响亲近释迦牟尼佛及其正法律吗?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23:22 | 只看该作者
提木叉 发表于 2010-12-30 16:20

请问您这段回复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世尊不说一字”含义是什么呢?对所谓“世尊不说一字”的理解,影响亲近释迦牟尼佛及其正法律吗?


不會影響有老實修行的人,所以佛陀才會交待要自證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

<剎那品第六>

佛告大慧。勿如言受。大慧。
三世諸佛非如恒沙。何以故。
如來最勝超諸世間無與等者非喻所及。唯以少分為其喻耳。
我以凡愚諸外道等心恒執著常與無常惡見增長生死輪回。令其厭離 發勝悕望。
言佛易成易可逢值。
若言難遇如優曇華。彼便退怯不勤精進。是故我說如恒河沙。

我復有時觀受化者。說佛難值如優曇華。
大慧。優曇缽華無有曾見現見當見。如來則有已現當見。
大慧。如是譬喻非說自法。自法者內證聖智所行境界。世間無等過諸譬喻。一切凡愚不能信受。


[ 本帖最后由 下下人 于 2010-12-31 00:20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0-12-31 14:08 | 只看该作者
自证者,至少应正见成就,成就四不坏信。若不明法住智,奢谈涅槃智。楼主所谓的老实修行,从5岁到现在很细微地想过一遍,分析对与不对的标准是什么?难道这些也是不立文字的,依此就可以自证不思议境界了吗?

在下引一段经典,请看佛陀这位善知识是如何令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的。
《杂》347经: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另请见经云: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阿难:“譬如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由初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无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如上可见,若不亲近善知识及正法律,于四圣谛、缘起法、五阴、六入、八圣道等佛法基础无知无识,不依教奉行,不精进思惟修行,法次法向,根本就不可能证果。
若于此佛陀正法律无知无识,法住智还是一团糟,却谈涅槃境界,讲什么大根器云云,斯无是处。
偈云:“若才辩无畏,多闻通达法,行法次法向,是则为善众。”
若要老实修行,请先从善众开始,从入流道分开始修行吧。

[ 本帖最后由 提木叉 于 2010-12-31 15:47 编辑 ]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9:37 | 只看该作者
大正新脩大藏經 - 雜阿含經第一卷(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7 , Processed in 0.0924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