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四---四---(四)至(五)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得第四禅……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禅得者……乃至……我是……主……乃至……我已证第四禅。」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如细说初禅,所有〔之禅〕亦应如是细说。

(五) 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脱……乃至……无相解脱……乃至……我得无愿解脱,我得……无愿解脱由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昧……乃至……无相三昧……乃至……我得无愿三昧……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无愿三昧者……乃至……我是……主…… 乃至……无愿三昧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无相正受……乃至……我得无愿正受一二九……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无愿正受者……我是……主……乃至……无愿正受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断……乃至……我得四神足……我是得四神足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觉支……我是得七觉支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预流果……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 …得阿罗汉果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瞋被我……痴被我……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贪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离盖……我心由痴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彼于事前思… … 所说异于所想。

───无杂章终───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7:09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四)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得第四禅……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禅得者……乃至……我是……主……乃至……我已证第四禅。」如此故意妄语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如细说初禅,所有〔之禅〕亦应如是细说。
(五)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脱……乃至……无相解脱……乃至……我得无愿解脱,我得……无愿解脱由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摩地……乃至……无相三摩地……乃至……我得无愿三摩地……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无愿三摩地者……乃至……我是……主……乃至……无愿三摩地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无相正受……乃至……我得无愿正受……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无愿正受者……我是……主……乃至……无愿正受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断……乃至……我得四神足……我是得四神足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觉支……我是得七觉支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预流果……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得阿拉汉果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嗔被我……痴被我……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贪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离盖……我心由痴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 ──彼于事前思… … 所说异于所想。

───无杂章终───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护僧须知
以下所列出的学处是比库必须受持与遵行的学处,但是世尊并没有要求沙马内拉遵守。然而,只要沙马内拉与比库或僧团在一起共住,他就必须知道和了解这些学处。因为有许多学处是限制比库不能做但是沙马内拉却是可以做的,所以在许多方面比库和僧团需要沙马内拉的协助。假如沙马内拉不懂得比库的这些学处,比库们将会觉得很不方便甚至不能很好地持戒。为此,沙马内拉应遵从比库的吩咐,积极协助比库们持好戒。假如沙马内拉对比库学处表现出无知或者疏忽时,其戒师、老师或其他贤明的比库都有必要教导和提醒他。
为了护持与协助比库们能够持好戒律,为了使清净的僧团能够更好地运作,沙马内拉学习与了解比库学处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如果沙马内拉有意愿成为比库,学好比库学处也可为日后的行持打好基础。


“若比库与未受具戒者同句教诵法者,巴吉帝亚。”
未受具戒者(anupasampanna) ——佛教的出家众可分为五众:比库(bhikkhu)、比库尼(bhikkhunã)、在学尼(sikkhamànà)、沙马内拉(sàmaõera)和沙马内莉(sàmaõerã)。其中,比库、比库尼因为已经受了具足戒,成为僧团的正式成员,故称为“具戒者”(upasampanna)。除了比库、比库尼之外,在家人和其他的出家众皆称为“未受具戒者”。
由于现在已经没有上座部比库尼了,自然也就不会有在学尼与沙马内莉。因此,在上座部佛教地区所说的“未受具戒者”是指除了比库之外的所有人。
同句教诵法(padaso dhammaü vàceyya) ——依句而教诵,或依字而教诵。这里的“教诵”是指教导念诵。即使比库在教导巴利语佛法时在讲台上面念诵,未受具戒者小声跟着一起念,比库也犯戒。但如果老师让比库与未受具戒者一起读诵,或者大家在一起学习时复诵则不犯。
因此,若未受具戒者向比库请教、学习巴利佛法时,不应在比库念诵时跟着一起念,即使是在求受皈戒时也不应一起念,而应等比库念完后才出声。不过,有些长老认为,如果未受具戒者已学会背诵经文,在做早晚课诵时与比库们在一起念诵还是可以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7: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29
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第二节 正觉的德行
  依法修行的现觉
  佛法的中道行,为人类德行的深化又广化。它所以超胜人间一般的德行,即因为中道是依于正法而契入正法的。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与世间常遍的真理相随顺,相契合,所以经中常说:「法随法行」。依中道行去实践,能达到法的体见,称为「知法入法」。体见正法的理智平等,称为「法身」。所以佛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真理与德行,并非互不相干。依真理而发起德行,依德行去体见真理,真理与德行的统一,达到理与智、智与行的圆满,即为佛法崇高的目的。
  从法性空寂或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法印说,这是法法如此的,可说真理无所不在。但有情由于「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拘束于狭隘的自我私欲中。所知所行的一切,不但不能触证这本然的法性,反而障碍他。如迷方者,不但不能分别东与西,而且固执的以东为西。这样,有情住着五蕴,五取蕴成为炽然大苦。不知道无常而执常执断,无常也成为大苦。对于自然、社会、身心,弄到处处荆天棘地,没有不是苦迫的。这无明、我爱为本的一切活动,构成有情内在的深刻特性,沈没于生死海中。如不把这迷情勘破而解放过来,即永远在矛盾缺陷的苦迫中讨生活。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要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这所以以实证此法为目的,以随顺此法的思想行为为方法,以厌离迷情而趋向正觉为动机。因此,专修取相的分别行是不够的,佛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如专谈法法平等,不知行为有法与非法──顺于法与不顺于法的差别,也是不对的。所以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释尊的教导修行,不外乎依法而行,行到法的体证。
  依法修行,虽因为根性不同,不一定现生就达到见法的目的。但佛法对于法的体悟,决不认为要实现于死后,或实现于来生,实现于另一世界。佛弟子的依法修学,决不等到未来、他方,而要求现在的证验。如现生都不能体悟得解脱,将希望寄托在未来、他方,这过于渺茫,等于不能真实体验的幻想。所以佛法的中道行,重视「自知自觉自作证」。有人以为比丘的出家,为了希求来生的幸福,某比丘告诉他:不!出家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杂含卷三八·一0七八经)。现前乐,即自觉自证的解脱乐。关于法的体见,不是渺茫的,不是难得的,如佛说:「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中含念处经)。这是容易到达的,问题在学者是否能顺从佛陀的开导而行。对于法的实证与可能,佛曾归纳的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杂含卷二0·五五0经)。这非时通达,即「不待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开悟。即于现法,或译作「即此见」(杂含卷八·二一五经),意思是:如能修行,当下即会体悟此法的。佛法对于如实证知的如此重视,即表示学者充满了──理智的、德行的佛法的新生命,不是传统的、他力的宗教信仰而已。这是对于迷情生活的否定,转化为正觉生活的关键。这是凡圣关,大乘与小乘,没有多大差别,不过下手的方便与究竟,多少不同吧了。
  正觉的生活
  随顺于法而现觉于法的中道行,即八正道。八者是正行的项目;而他所以是中道的,释尊曾明确的说到:「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中含拘楼瘦无诤经)。有人以为佛法的中道,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极端的苦行,在这苦乐间求取折中的态度。这是误会的!要知道一般的人生,不是纵我的乐行,即是克己的苦行。这虽是极端相反的,但同是由于迷情为本的。情欲的放纵乐行,是一般的。发觉纵我乐行的弊病时,即会转向到克己的苦行。一般的人生倾向,不出这两极端与彼此间转移的过程中。不论纵我的乐行,克己的苦行,都根源于情爱,不能到达和乐与自由。所以释尊否定这两端,开示究竟彻底的中道行,即是正见为导的人生。自我与世间,惟有智──正见为前导,才能改善而得彻底的完善。不苦不乐的中道,不是折中,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随顺于法而可以体见于法的实践。
  智慧为眼目的中道,顺随法而达到见法,即进入了正觉与解脱的境地,成为圣者。到此,可说真的把握了,实现了佛法。然而依法见法的中道行,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系缚苦迫,为了勘破迷情的生活,实现正觉的生活。所以到得这里,有以为一切完成了;有以为正觉的生活,恰好从此开始,有此彻悟深法的正觉,才能「行于世间,不着世间」,作种种利他的工作,完成佛陀那样的大觉。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1 , Processed in 0.0741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