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1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四---四---(六)至(七)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二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三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四禅……波罗夷……乃至…… 。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解脱……乃至……初禅与无相解脱……乃至…初禅与无愿解脱……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三昧……乃至……初禅与无相三昧……乃至……初禅与无愿三昧……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正受……乃至……初禅与无相正受……乃至……初禅与无愿正受……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三明……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四念住……乃至……初禅与四正断……乃至……得初禅与四神足……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五根……乃至……得初禅与五力……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七觉支……初禅与八正道……初禅与预流果……乃至……初禅与一来果……乃至……初禅与不还果……乃至……得初禅与阿罗汉果…… 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禅者…… 我是得主……乃至……初禅已被我证得,我已舍……贪…… 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已舍……瞋……乃至……我已舍……痴……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心离贪……我心离瞋……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断片章终───
(七)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第三禅……得第二禅与第四禅……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初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结合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六)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二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三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四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解脱……乃至……初禅与无相解脱……乃至…初禅与无愿解脱……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三昧……乃至……初禅与无相三昧……乃至……初禅与无愿三昧……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正受……乃至……初禅与无相正受……乃至……初禅与无愿正受……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三明……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四念住……乃至……初禅与四正断……乃至……得初禅与四神足……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五根……乃至……得初禅与五力……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七觉支……初禅与八正道……初禅与预流果……乃至……初禅与一来果……乃至……初禅与不还果……乃至……得初禅与阿罗汉果…… 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禅者…… 我是得主……乃至……初禅已被我证得,我已舍……贪…… 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已舍……瞋……乃至……我已舍……痴……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心离贪……我心离瞋……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断片章终───
(七)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第三禅……得第二禅与第四禅……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初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巴拉基嘎(他胜)…乃至……。
───结合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19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护僧须知
……
“若比库与未受具戒者同宿超过两、三夜者,巴吉帝亚。”
同宿(sahàseyyaü kappeyya) ——一起在屋顶全部有覆盖、墙壁全部封闭、大部分覆盖、大部分封闭的地方过夜。
只要一座建筑物有共同进出的门,无论里面有一百间房子,也犯。但是,如果有两个各自不同出入的门,而且中间有墙壁隔开,则不算同宿。
超过两、三夜(uttaridirattatirattaü) ——在上述的住所中与未受具戒者同宿了两、三夜后,到第四天日落时,比库于未受具戒者躺卧之处躺下,即犯巴吉帝亚。
住两、三夜,或不足两、三夜者;只住了两夜,在第三夜天亮前离开后再住者;在全部未覆盖、全部未封闭等处而住者;比库与未受具戒者双方只要有一方坐着者,则不犯。

“若比库实得上人法而告诉未受具戒者,巴吉帝亚。”
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 ——又作过人法,即超越常人的能力与证量,如禅那、神通、果证等。
在律藏中解释:
“上人法名为禅那、解脱、定、等至、智见、修道、证果、断烦恼、心离盖、乐空闲处。”
假如比库说了虚妄不实的上人法,则犯巴拉基嘎。即使真的拥有禅那等上人法,却告诉除了比库之外的其他人,也犯巴吉帝亚。
因此,沙马内拉可以向堪能贤明的比库学习和把取禅修业处,比如请教说:“尊者,应如何证得初禅?”但却不应该询问其个人禅修经验。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7: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30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第一节 德行的心理要素
  道德的意向
  中道的德行,出发于善心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为。又以合理的善行,净化内心,使内心趋向于完善──无漏。所以论到德行,应从内心与事行两方面去分别。有情内心的活动,本是非常复杂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入,又相互凌夺、互相起伏的。每一心理活动,复杂相应,而没有丝毫自体性;分析内心的因素,不过从它的相对特性,加以叙述而已。关于道德的心理因素,如道德的根源,是「无贪」、「无瞋」、「无痴」,已约略说过。今再论道德的意向,道德的努力,道德的纯洁。
  惭与愧,可说是道德意向,一般人陷于重重的罪恶中,善根力非常微弱,惟有惭愧的重善轻恶,能使人战胜罪恶,使善根显发而日趋于增进。释尊说:惭愧是人类不同于禽兽的地方。这可见惭愧是人类的特点,是人的所以为人处。什么是惭愧?在人类相依共存的生活中,自己觉得要「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觉得应这样而不应那样。换言之,即人类倾向光明、厌离黑暗的自觉。这种向上的道德自觉,经常与「无惭」,「无愧」的恶行相起伏。但即使被压倒,惭愧的道德自觉,也仍有现前的机会,这即是一般所说的「良心发现」。如说:「内心负疚」,「问心自愧」。这道德意向的自觉,应使他充分扩展,成为德行的有力策发者。但他不但每为无惭、无愧的恶行所掩没,由于有情是迷情为本的,智力不充分,不正确,离恶向善的道德判断,良心抉择,不一定是完善的,而且是常有错误的。这所以佛说:惭愧心「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即是说:惭愧应依(增上是依义)于自、法、世间三者的助缘来完成。
  一、依自己:人类应自尊自重,佛说:一切有情有解脱分;一切有情有佛性。谁也有止恶行善的可能,我为什么不能?人人应努力于身正心正、自利利他的德行,圆成崇高的圣性。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自我的卑劣感,自暴自弃,萎靡颓废,无论他的原因怎样,自甘堕落而缺乏自拔的向上心,在自觉的行为中,到底是不道德的。一切损他的恶行,大多从这自甘堕落而来。如能自觉人格的尊严,即能使向善离恶的惭愧心活跃起来。二、依法:道德行为,虽因时代环境而多少不同,但绝非纯主观的,必有他的合法则性,德行是顺于法──真理的行为。由于理解真理、顺从真理(信受贤圣的教授,也属于此),所以能趋向于应行的正道。佛法的依法修行而证入于法,也即此依法的最高意义。由于尊重真理,顺从真理,向善的惭愧心即会生起来。对于应止应行的善恶抉择,也必然的更为恰当。三、依世间:人类生而为依存于世间的,世间的共同意欲,虽不一定完全合于真理,但世间智者所认为应该如何的,在某一环境时代中,多少有他的妥当性。所以离恶向善的惭愧心,不能忽略世间而应该随顺世间。释尊说:「我不与世间(智者)诤」。由于尊重社会意旨,避免世间讥嫌,即能引发惭愧而使它更正确。从上面看来,道德是源于人类的道德本能,而他的引发增长到完成,要依于重人格、重真理、重世间。道德的所以是道德,应该如此非如此不可,即依这三者而决定。德行的增长完成,即对于自己人格、社会公意、宇宙真理,在向善离恶的抉择中,作得恰到好处。这其中,真理──法是更主要的,惟有从真理的理解与随顺中,能离去自我的固蔽,促进世间的向上。同时也要从自我的解脱,世间的净化中,才能达到法的完满实现,即德行的完成。
  道德的努力
  德行的实践,由于自我的私欲,环境的压力,知识的不充分,想充分实现出来,并不容易,这需要最大努力的。这种推行德行的努力,经中称为精进与不放逸。精进是勤勇的策进,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精进是破除前进的阻碍,不放逸是摆脱后面的羁绊,经中说:精进是「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这如勇士的披甲前进,临敌不惧,小胜不骄,非达到完全胜利的目的不止。然精进是中道的,如佛对亿耳说:「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含卷九·二五四经)。从容中努力前进,这是大踏步的向前走,不是暴虎凭河般的前进。至于不放逸,即近人所说的警觉,所以说:「常自警策不放逸」(杂含卷四七·一二五二经)。警觉一切可能对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环境,特别是顺利安适中养成的惰性。能时时的警策自己,不敢放逸,即能不断向上增进。经中对于一切善行的进修,认为非精进与不放逸不可。这种心理因素,对于德行的进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道德的纯洁
  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在德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法所说的信,与一般宗教的信仰,是多少不同的。信是什么?「心净为性」,即内心的纯洁,不预存一些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净心,这才对于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从「信顺」、「信忍」、「信求」到「证信」。信顺,是对于三宝纯洁的同情,无私的清净心,能领解事理,所以释尊说:「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智论卷一引经)?世间的事理,如预存主见,缺乏同情,还难于恰当的理解对方,何况乎甚深的佛法?学佛法,要有净信的基础,即是这样的纯洁的同情,并非盲目的信仰。依此而进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确的正见,即名信忍,也名信可。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发起实现这目标的追求,即名信求。等到体证真理,证实了所信的不虚,达到自信不疑的境界,即名证信──也名证净。证信是净心与正智的合一:信如镜的明净,智如镜的照物。佛弟子对于佛法的不断的努力,一贯的本于纯洁无疵的净信。这样的信心现前,能使内心的一切归于清净,所以譬喻为「如水清珠,自净净他」。这样的纯洁心情,为修学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发展,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以此为善的,可见佛法的德行,对于真理是怎样的尊重!德行的心理因素,此外还有,但以上面所说的八法为最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1 , Processed in 0.0880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