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四---五---(一)至(三)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一)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二禅。」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三禅……四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我心已离痴盖。」……偷兰遮…… 乃至……。──事前思……所说异于所想。
───扩言一根断片章───

(二)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禅。」而「得第三禅……初禅。」……偷兰遮……乃至……。
───扩言一根结合章要略───

(三)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而故意妄语:「得初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乃至……故意妄语:「我心离瞋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扩言一根章终───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48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五(一)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二禅。」对方承认则巴拉基嘎(他胜),不承认则土喇吒亚(粗罪,古译: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三禅……四禅。」……土喇吒亚(粗罪,古译: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我心已离痴盖。」……土喇吒亚(粗罪,古译:偷兰遮)…… 乃至……。──事前思……所说异于所想。
--扩言一根断片章--
(二)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禅。」而……「得第三禅……初禅。」……土喇吒亚(粗罪,古译:偷兰遮)……乃至……。
-- 扩言一根结合章要略 --
(三)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而故意妄语:「得初禅。」……土喇吒亚(粗罪)……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乃至……故意妄语:「我心离嗔盖。」对方承认则巴拉基嘎(他胜),不承认则土喇吒亚(粗罪)……乃至……。
-- 扩言一根章终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48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护僧须知
……
“坏生物村者,巴吉帝亚。”
生物村(bhåtagàma) ——在此,生存和已存在者为生物(bhåta),亦即生长、成长和已生、已成长的意思;类聚为村(gàma)。诸生物的村为“生物村”,如正在生长的蔬菜、青草、树木等。故生物村即草木,树木,植物。
生物村依其栽种的方式可以分为五类,称为“五类种生”(pa¤ca bãjajàtàni):根种、茎种、节种、枝种、籽种。
这里的“坏”包括砍伐、破坏、火烧。比库自坏或令人坏者,犯巴吉帝亚。
因为世尊并没有禁止沙马内拉砍伐草木,所以,假如比库对沙马内拉说:“看,这里长了很多杂草”“给我这个”“把这个拿来”“我需要这个”“这个你作净”等,他则应知道比库的意思而帮忙做适当的事情。

“若比库把未授与的食物持入口中者,除了水、齿木外,巴吉帝亚。”
未授与(adinnaü) ——还没有被接受。
授与(dinnaü) ——授与者在伸手所及的距离之内,以身体、身体连接物或投放三种方式中的一种给与,比库以身体或身体连接物接受,如此称为“授与”。
食物(àhàraü) ——除了水和用来清洁牙齿的齿木(dantapoõa)之外,任何可以吞咽的东西皆称为食物。
由于比库不能吃任何未经授与的食物,因此沙马内拉或在家人应帮忙授与。授与时应站在比库伸手所及的范围之内——不应离得太远——然后把食物或装有食物的钵、碗、盘、袋子等递给比库,或倒入比库的钵中。也可以把食物摆放在一张小桌子上,然后在比库伸手所及的范围之内抬起小桌子——只要其重量不超过一个中等男子能够抬得起的重量——比库只需伸出一只手碰触桌沿,如此也成为授与。
食物只要授与给一位比库,其他所有的比库都可以食用。
所有食物只需授与一次,比库即可在相应的期限内食用。如接受了时限药后可以在午前食用;接受蜂蜜后,可以存放七天服用;接受了终生药之后则可终生存放以及服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8: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32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一节 信徒必备的条件
  归依三宝
  佛法的中道行,不论浅深,必以归戒为根基。归依、受戒,这才成为佛法的信徒──佛弟子。从此投身于佛法,直接间接的开始一种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革新向上的行程。释尊开始教化时,即教人归依三宝,归依,有依托救济的意思。如人落在水中,发见救生艇,即投托该船而得到救济。归依三宝,即在生死大海中的有情,信受佛法僧三宝,依止三宝而得到度脱。归依的心情是内在的,但要有形式的归依,所以学者必自誓说:「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杂含卷一·三0经)。佛是佛法的创觉者,即创立佛教的领导者;法是所行证的常道;僧是如实奉行佛法的大众。如通俗的说,佛即是领袖,法即是主义,僧即是集团。归依于三宝,即立愿参加这觉济人类的宗教运动,或作一般的在家众,或作特殊的出家众,以坚定的信仰来接受、来服从、来拥护,从事佛法的实行与教化。经上说:佛如医师,法如方药,僧伽如看病者──看护。为了解脱世间的老病死病,贪瞋痴病,非归依三宝不可。归依三宝,即确定我们的信仰对象,从世间的一般宗教中,特别专宗佛法,否定一切神教,认为唯有佛法才能解脱自己,才能救拔有情。所以归依文说:「归依佛,永不归依天魔外道」等。归依是纯一的,不能与一般混杂的。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归依,决非无可无不可的,像天佛同化,或三教同源论者所说的那样。
  归依三宝,不能离却住持三宝,但从归依的心情说,应把握归依三宝的深义。归依本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法却自有独到处。三宝的根本是法,佛与僧是法的创觉者与奉行者,对于佛弟子是模范,是师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对象。修学佛法,即为了要实现这样的正觉解脱。所以归依佛与僧,是希贤希圣的憧憬,与归依上帝、梵天不同,也与归依神的使者不同。因为归依佛与僧,不是想「因信得救」,只是想从善知识的教导中,增进自己的福德智慧,使自己依人生正道而向上,向解脱。论到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规律,是佛弟子的理想界,也是能切实体现的境地,为佛弟子究竟的归宿。初学者归依三宝,虽依赖外在的三宝,引导自己,安慰自己,但如到达真──法的体悟,做到了佛与僧那样的正觉,就会明白:法是遍一切而彻内彻外的缘起性,本无内外差别而无所不在的。归依法,即是倾向于自己当下的本来如此。佛与僧,虽说是外在的,实在是自己理想的模范。所以归依佛与僧,也即是倾向于自己理想的客观化。从归依的对象说,法是真理,佛与僧是真理的体现者。但从归依的心情说,只是敬慕于理想的自己,即悲智和谐而实现真理的自在者。所以觉者能自觉自证,三宝即从自己身心中实现,自己又成为后学者的归依处了。
  受持五戒
  归依三宝,不但是参加佛教的仪式,还是趋向佛法的信愿,做一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如确有归依三宝的信愿,必依佛及僧的开示而依法修行。归依是回邪向正、回迷向悟的趋向,必有合法的行为,表示自己为佛化的新人。所以经归依而为佛弟子的,要受戒、持戒。戒本是德行的总名,如略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教」。止恶、行善、净心,这一切,除了自作而外,还要教他作,赞叹作,随喜作(杂含卷三七·一0五九经)。戒律本不拘于禁恶的条文,不过为了便于学者的受持,佛也特定几种法规。这所以由于所受的禁戒不同──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佛弟子也就分为优婆二众,沙弥二众,式叉摩那尼众,比丘二众──七众。归依与持戒,为佛弟子必不可少的德行。
  凡在家弟子,应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最一般的,近于世间的德行,而却是极根本的。这五戒的原则,即为了实现人类的和乐生存。和乐善生的德行,首先应维护人类──推及有情的生存。要尊重各体的生存,所以「不得杀生」。生存,要有衣食住等资生物,这是被称为「外命」的。资生物的被掠夺,被侵占,巧取豪夺,都直接间接的威胁生存,所以「不得偷盗」。人类的生命,由于夫妇的结合而产生。夫妇和乐共处,才能保障种族生存的繁衍。为了保持夫妇的和睦,所以除了合法的夫妇以外,「不得邪淫」。人类共处于部族及国家、世界中,由语文来传达彼此情感,交换意见。为维护家族、国家、世界的和乐共存,所以「不得妄语」。妄语中,如欺诳不实的「诳语」,谄媚以及诲盗诲淫的「绮语」,挑拨是非的「两舌」,刻薄谩骂的「恶口」,这总称为妄语而应加禁止,使彼此能互信互谅而得到和谐。酒能荒废事业,戕害身体,更能迷心乱性,引发烦恼,造成杀、盗、淫、妄等罪恶。佛法重智慧,所以酒虽似乎没有严重威胁和乐的生存,也彻底加以禁止。这五者,虽还是家庭本位的,重于外表的行为,没有净化到自心,而实为人生和乐净的根本德行。出世的德行,只是依此而进为深刻的,并非与此原则不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1 , Processed in 0.0749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