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0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四---五---(四)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二根、三根………十根亦应如是作。是为全根章。

依三事,欲言:「初禅……乃至……我心离瞋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离痴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解脱……阿罗汉果,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我已舍……瞋……我已舍……痴……由贪………由瞋……由痴,我心已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得初禅。」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痴离盖,我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第二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痴离盖,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贪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由瞋离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扩言全根章、扩言章终───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00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四) 二根、三根……十根亦应如是作。是为全根章。
依三事,欲言:「初禅……乃至……我心离嗔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离痴盖。」对方承认则巴拉基嘎(他胜),不承认则土喇吒亚(粗罪)。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解脱……阿拉汉果,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我已舍……嗔……我已舍……痴……由贪……由嗔……由痴,我心已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得初禅。」对方承认则巴拉基嘎(他胜),不承认则土喇吒亚(粗罪)……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痴离盖,我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第二禅。」……土喇吒亚(粗罪)……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痴离盖,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贪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由嗔离盖。」对方承认则巴拉基嘎(他胜),不承认则土喇吒亚(粗罪)……乃至……。
-- 扩言全根章、扩言章终 --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01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0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护僧须知
……
“凡生病比库们所服用的那些药,这就是:熟酥、生酥、油、蜂蜜、糖。接受那些后,最多可以储存七日食用。超过此者,尼萨耆亚巴吉帝亚。”
比库服用不完的酥油、油、蜂蜜、糖等七日药必须在七天之内舍弃。假如比库存放七日药超过七天,舍弃后即使再获得,也不能用来涂抹伤口或服用,只能用来点灯。不过,若是比库以不期望取回之心完全舍弃该七日药后,再获得时即使服用也是适合的。

“若比库咀嚼或食用储存的嚼食或噉食者,巴吉帝亚。”
“诸比库,不得食用存于屋内、煮于屋内、自己煮、[自己]捡起而接受者。若食用者,犯恶作。”
比库不能储存食物 (时限药),不能自己烹煮食物,也不能把水果等食物先捡起来之后才叫净人授与。
因为许多食物对比库来说都有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如果有人供养比库大量的时限药、七日药,或者含有时限药、七日药的药品,只要比库还没有碰触过,沙马内拉则可以帮比库保存,以便适时、适量地供养给比库,不至于比库使用不完而造成浪费或者犯戒。
在必要时 (如比库生病、托钵时获得生食等),沙马内拉还可烹煮食物供养比库。

“诸比库,我允许以五种沙门净而食用水果:火损坏、刀损坏、指甲损坏、无种子,种子已除为第五。诸比库,我允许以此五种沙门净而食用水果。”
如果比库在接受含有种子的水果或者还有可能生长的瓜豆蔬菜等(即可经由种子、根、节、块茎而生长的植物)之供养时,可先让沙马内拉或居士作净,使其成为比库可以使用的如法物品之后才能食用。
作净时,比库把果蔬交给作净者,接着说:
比 库:Kappiyaü karohi.
作净(使它成为如法)吧!
作净者:Kappiyaü, bhante.
尊者,[这是]净的。

有五种作净的方法:
1.火损坏:在火上烧过或擦过;
2.刀损坏:用刀、叉等将果皮弄破;
3.指甲损坏:用指甲将果皮弄破;
4.无种子:原来就无种子的植物,如香蕉等;
5.种子已除去:如先把苹果的籽挖掉。
注意:应作净的所有食物都必须连接或碰触在一起作净。当如此作净时,只需对其中的一个果蔬作净,则盘中其余的食物都算已经作净了。作净之后,作净者再将食物手授给比库。
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33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二节 佛徒不同的类型
  在家众与出家众
  由于根性习尚的差别,佛弟子种种不同,如在家的,出家的。从归信佛法说,在家出家是一样的。从修证佛法说,也没有多大差别。传说:在家弟子能证得阿那含──第三果,出家能证得阿罗汉──第四果。如在家的得四果,那一定要现出家相。在家人不离世务,忙于生计,不容易达到究竟的境界。所以比喻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高飞」。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的,不过得了四果,会出家而已,所以北道派主张在家众也有阿罗汉。那末,在家众与出家众有什么分别呢?一、生活的方式不同:印度宗教,旧有在家与出家的二类,在家的是婆罗门,出家的是沙门。出家的远离家庭财产等世务,乞食为生,专心修行,与在家众不同。释尊最初弘法时,听众每当下觉悟。这或者自愿尽形寿归依三宝,为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或者自愿出家,佛说「善来比丘」,即名出家。纯由信众的志愿,虽没有受戒仪式,即分为二众。所以在家与出家,仅能从生活方式的不同来分别;后来,当然应从受戒差别去分别。二、负担任务的不同:比丘等从佛出家,开始僧团的组合。佛世的在家众,是没有组织的。释尊曾命比丘们分头去教化,将佛法普及到各方(五分律卷一六)。考释尊的出家,即为了不忍有情的苦迫;以法摄僧,即为了「正法久住」。出家人没有妻儿家业等纷扰,度着淡泊的生活,在当时确能弘法利生。出家众重法施,在家众重于财施。这虽不一定是一般出家者的本意,但释尊确是将弘法利生的任务,托付出家僧。惟有在这生活方式、负担任务的不同上,能分在家众与出家众。如约信解行证说,实难于分别。
  声闻与辟支佛
  声闻,是听闻佛法声而修行的,为佛弟子的通名,通于在家出家。此外又有辟支佛,即无师自通的「独觉」,如摩诃迦叶,即是辟支佛根性。考释尊教化的出家弟子,本有二类:一、人间比丘,二、阿兰若比丘。人间比丘,生活不过分的刻苦,游化人间,过着和乐共住的大众集团生活。阿兰若比丘,如迦叶那样,是绝对厌恶女性的──阿难劝释尊度女众出家,曾受到迦叶的责难;专修头陀苦行的;好静而独住阿兰若的;甚至不愿为大众说法的(杂含卷四一.一一三八;又一一三九经)。释尊的时代,厌世苦行的风气非常浓,所以从佛出家的弟子,阿兰若比丘也不少,他们以为修行是应该如此的(提婆达多的五法是道,即头陀行的极端者)。如迦叶那样的独觉根性,是典型的头陀行者──「头陀第一」;厌世极深,而自尊心又极强。他自信为「若如来(释尊)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增一含一入道品)。自以为没有佛的教化,也会自觉的,所以传说辟支佛胜于声闻。头陀行是印度一般所风行的,迦叶早就修学这些,他以为这是辟支佛所必行的,如『增一阿含经』(一入道品)说:「辟支佛尽行阿练若……行头陀」。但释尊并没有修头陀行,声闻弟子也不一定行头陀行,而且还劝迦叶不要修头陀行(杂含卷四一·一一四一经;增一含莫畏品,又一入道品)。但迦叶不肯,说:「我今不从如来教。……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增一含一入道品),释尊也只得方便的安慰他,赞叹头陀功德。总之,释尊教化的声闻弟子,已受到时机的限制,不能大畅本怀;而头陀苦行的阿兰若比丘,辟支根性,更与释尊的人间佛教,精神上大大的不同。释尊涅槃后,摩诃迦叶头陀系,压倒阿难而取得僧团的领导地位。声闻佛法这才加深了苦行、隐遁、独善的倾向,被菩萨行者呵责为小乘。
  菩 萨
  声闻是释尊教化的当机,但有极少数更能契合释尊正觉真精神的,称为菩萨,如弥勒、善财等。释尊未成佛前,也称为菩萨。菩萨,义译为「觉有情」,是勇于正觉的欲求者。菩萨的修行,如本生谈所说,或作王公、宰官,或作商人、农工,或作学者、航海家等。侧重于利益有情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充满了慈悲智慧的精进,这不是一般声闻弟子所及的。菩萨如出家,即像弥勒上生经说:「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是急于为众而不是急于为己的;是福慧并重而不是偏于理智的;是重慧而不重定的;是不离世间利济事业而净自心,不是厌世隐遁而求解脱的。佛世的阿难,为了多闻正法,侍奉佛陀,不愿意急证阿罗汉;沓婆得阿罗汉后,为了广集福德而知僧事,富楼那冒险去化导犷悍的边民,都近似菩萨的作风。这类重于为他的根性,在佛法的流行中,逐渐开拓出大乘,显示释尊正觉的真义。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1 , Processed in 0.0825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