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僧残一---一---(一)至(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大德!今诵出此十三僧残法。

僧残一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彼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长老优陀夷见长老施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体枯瘦……筋脉悉现耶?友!施越!汝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汝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友!如此作适当乎?」。「然!友!我亦如是作。」于是,长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如是,长老施越其后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时,长老施越之同修比丘,对长老施越曰︰「友!施越!汝先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然而今日,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汝服何药耶?」「友!我非服药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

(二) 「友!施越!汝为何以此手食信施,又以此手行泄不净耶?」「然!友!」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故长老施越以手行泄不净耶?」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长老施越曰:「施越!汝实以手行泄不净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何故以手行泄不净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着而说法,非为有着也。愚人!于此,汝于我为离欲而说之法以为具欲、为离缚而说之法以为具缚、为无着而说之法以为有着。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憍慢、为调伏渴爱、为除去执着、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槃而说法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止静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难扶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8:09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巴利律藏·经分别·大分别(比库戒)·桑喀地谢沙(僧始终)
桑喀地谢沙:比库学处之一,为巴利语sanghàdisesa的音译,直译作“僧始终”。其由sangha (僧伽;僧团) + àdi (最初;开始;首先) + sesa (残余;剩下;剩余) 三词组合而成。意谓犯了此一类学处的比库,对其罪的处理过程自始至终皆须由僧团来执行。
在《律藏》中解释说:“僧始终者,唯有僧团才能对其罪给与别住,给与退回原本、马那答(编注③)及出罪,非多人,非一人[所能作],以此而说为‘僧始终’。”)
汉传佛教依梵语Sanghavasesa音译为“僧伽婆尸沙”,意译为“僧残”。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别。
桑喀地谢沙(Sanghadisesa,僧始终)一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沙瓦提(Savatthi,舍卫)城揭达林给孤独园。时,长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彼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长老伍达夷见长老施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体枯瘦……筋脉悉现耶?友!施越!汝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汝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友!如此作适当乎?」。「然!友!我亦如是作。」于是,长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如是,长老施越其后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时,长老施越之同修比库,对长老施越曰:「友!施越!汝先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然而今日,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汝服何药耶?」「友!我非服药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
(二) 「友!施越!汝何为以此手食信(众)(布)施,又以此手行泄不净耶?」「然!友!」诸比库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故长老施越以手行泄不净耶?」如是,诸比库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库众而问长老施越曰:「施越!汝实以手行泄不净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何故以手行泄不净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着而说法,非为有着也。愚人!于此,汝于我为离欲而说之法以为具欲、为离缚而说之法以为具缚、为无着而说之法以为有着。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骄慢、为调伏渴爱、为除去执着、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槃而说法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静止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难扶养……乃至……「诸比库!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故意行泄不净者,桑喀地谢沙(僧始终)。」
如是,世尊为诸比库制立学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8:0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8: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摘自《沙马内拉学处》之
持戒的功德
……
四、持戒能令正法久住
“诸比库,凡比库将非律解释为律……
将律解释为非律……
将非如来所制解释为如来所制……
将如来所制解释为非如来所制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导致众人无益,导致众人无乐,导致众人无利,给天、人带来损害和痛苦。诸比库,这些比库将生起许多非福,他们还能使此正法毁灭。”
“诸比库,凡比库将非律解释为非律……
将律解释为律……
将非如来所制解释为非如来所制……
将如来所制解释为如来所制者,诸比库,这些比库的行为将为众人带来利益,为众人带来快乐,为众人带来福祉,为天、人带来利益和快乐。诸比库,这些比库能生起许多福德,他们还能使此正法住立。”

“诸比库,缘于十义,我为比库们制定学处:为了僧团的优越,为了僧团的安乐;为了折服无耻之人,为了善行比库们的安住;为了防护现法诸漏,为了防御后世诸漏;为了未生信者生信,为了已生信者增长;为了正法住立,为了资益于律。”
律藏的义注解释:在此,僧团的优越即是僧团的安乐;僧团的安乐即能折服无耻之人等,这是环环相扣的。同时,僧团的优越即是僧团的安乐;僧团的安乐即能折服无耻之人等等,如此以一一句的因果关系而强调了十次。
对于“为了正法住立”,律注中提到有三种正法:教正法(pariyattisaddhamma)、行正法(pañipatti- saddhamma)与证正法(adhigamasaddhamma)。
在此,收录于三藏中的一切佛语名为“教正法”。十三种头陀功德、十四种行仪、八十二种大行仪,以及戒、定、观慧名为“行正法”。四种圣道、四种沙门果以及涅槃名为“证正法”。因为有了学处的制定,比库们则能研习学处、经分别的义理、释义,连同其他佛语,并依所制定的修行。圆满行道后,因行道而证得应证悟的出世间法。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制定学处才得以长久地住立。以此故说“为了正法住立”。

戒律犹如佛陀教法的命脉,对佛陀正法的住世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律注中说:
Vinayo nàma Buddhasàsanassa àyu,
Vinaye ñhite Sàsanaü ñhitaü hoti.
“律为佛教之寿命,律住立时教乃住。”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8: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法概论044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第二节 佛陀的正觉

  正觉与解脱的特胜
  佛陀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者。正觉的普遍性,究竟性,超过一般声闻弟子,所以佛陀是重于正觉的。学佛者也不称发出离心,而说发菩提心。声闻是闻佛教声而解脱,佛却「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杂含卷二六·六八四经)。佛陀的正觉,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完满开展,究竟圆成;而声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佛与声闻的正觉,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但这是说: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瞋、无痴,从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闻没有差别,毕竟空是没有什么彼此差别的。能实现智证空如,即转凡成圣,转迷成悟。三乘同性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证空寂而得离欲解脱的自由人。不过,慈悲而偏于消极的不害他,这是声闻;重于积极的救护他,即是从修菩萨行而成佛。佛在这三乘同一解脱的圣格中,显出他的伟大。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觉,不但契合缘起的空性,更能透达缘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行,更能发挥出来,不像声闻那样仅是消极的无诤行。人间佛陀的无上正遍觉,应从真俗无碍,悲智相应中去说明与声闻的差别。

  论到解脱,佛与声闻弟子平等平等。如『中含』『瞿默目犍连经』说:「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二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解脱的平等,约解脱能感生死的烦恼及生死说。如论到烦恼的习气,即彼此不同,如舍利弗还有瞋习,毕陵伽婆蹉有慢习,这是烦恼积久所成的习性。虽然心地清净,没有烦恼,还要在无意间表露于身语意中。声闻的清净解脱,还不能改善习以成性的余习。这虽与生死无关,但这到底是烦恼的余习,有碍于究竟清净。古人譬喻说:声闻急于自了,断烦恼不断习气。这如犯人的脚镣,突然打脱,两脚虽得自由,而行走还不方便。菩萨于三大阿僧只劫修行,久已渐渐的消除习气;等到成佛,如烦恼与习气一切都断尽了。这如犯人的脚镣,在没有打脱时,已设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脚镣解去而得到自由时,两脚即毫无不便的感觉。这解脱的同而不同,还是由于声闻的急于为己,菩萨的重于为人。

  佛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现实的人间佛陀,如释迦牟尼佛,成立于无贪、无瞋、无痴的均衡发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间,而德行能作到时代的完成。这是说:在圣者正觉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无碍性,悲智相应性,达到这步田地即是佛。这在智证空寂的正觉中,没有彼此差别,是彻底的;三德的平衡开发,是完善的。本着这样彻底而完善的正觉,适应当时、当地、当机,无不恰到好处,佛陀是究竟圆满的!大乘法中说:菩萨初得无生法忍──这虽是慈悲相应的,约智证空性说,与声闻平等,即可称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说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陀,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而达到恰好处。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实现于人间的佛陀!

  在大乘法的展开中,佛陀观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绝对无限的佛陀。在从现实人间的佛陀说,这是多少可以考虑的。佛陀虽因久劫修行,有广大的世俗智,自发的胜义智,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实难以从现实的佛陀中得到证明。反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佛也决不因此而称为佛陀。人间世──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即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是有相对的特性的,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佛陀观的发展到如此,因为佛法的普及民间,从信徒归依佛陀的心情中发展出来。自释尊入灭,在时空的演变中,信众意欲──知识、能力、存在的无限欲求,不能满足于适应当时人间的佛陀,这才想像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为任何时代、环境,信众所不能超越的,推尊为圆满的,绝对的。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质的客观化。一般宗教,幻想此为外在的神;而正见的佛弟子,即知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质的客观化。我们知道,成佛是智证──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这是没有彼此而可说绝对的,彻底的,能真俗无碍、悲智相应的。到达这,即是佛陀,知识、能力、存在,缘起的一切,永远是相对的。这并非人间佛陀的缺陷,这才是契当真理。虽说是相对的,但无论佛陀出现于甚么时代,什么地方,他的知识、能力、存在,必是适应而到达恰好的。佛陀的绝对性,即在这相对性中完成!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9 , Processed in 0.0801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