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5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僧残三---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为欲念所驱而恋着欲乐之谓。
「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瞋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在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言」者,如年轻男子对年轻女子、少年对少女,欲行之男子对欲行之女子之谓。
「粗恶语」者,有关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语。
「含淫欲法」者,有关于淫欲之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9:29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库」者,……乃至……即此所谓「比库」之意。「起欲情」者,为欲念所驱而恋着欲乐之谓。「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嗔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在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女人」者,人女而非亚卡女、饿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言」者,如年轻男子对年轻女子、少年对少女,欲行之男子对欲行之女子之谓。「粗恶语」者,有关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语。「含淫欲法」者,有关于淫欲之法。「桑喀地谢沙(僧始终)」者,……乃至……是故亦云「桑喀地谢沙(僧始终)」。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9:2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9: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静止的流水
阿姜 查

…………

所以,你必须思惟,为的是要找到平静。 一般人通常以为平静就是指单单地使心平静下来,而不是使烦恼也一起平静下来。 烦恼只是暂时地被压抑著而已,如同被一块石头压著的小草,三、四天之后,你将小草上的石头移开, 不就之后,它就会再长回来。小草并没有真的死去,它只是被压制住而已。 这跟禅坐时一样:心是平静的,然而,烦恼并没有真的平定下来。 因此,「三摩地」并不是很确定的。要找到真正的平静,就必须增长智慧。 三摩地是一种平静,就如石头压著小草般......,几天之后,将石头移开,小草就会再长回来,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平静。 智慧的平静就好像将石头放下后,就不去移开它,而让它在原处。 小草不可能再长回来时,这才是真正的平静──烦恼的平息,来自于智慧的稳定平静。

我们说「智慧(般若,pan~n~A 」和「三摩地」是分开来的东西。 但是,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的,相同的。 智慧是三摩地活动的作用,三摩地是智慧不动的相貌,它们从同一个地方生起,可是有不同的趋向、不同的功用。 就如同此处这棵芒果树一样,小的芒果会愈长愈大,直到成熟;虽然它们同是一个芒果,但却有不同的情况。 小芒果,大芒果和熟透的芒果都是同一颗芒果,只是它的状况改变而已。 在佛法的修行里,有一种情况称做「三摩地」,而稍后的情况称做「般若」。 但是,实际上,「尸罗( s { la,戒)」、「三摩地(定)」和「般若(慧)」都是一样,就如芒果一般。

任何情况下,在我们的修行中,不论你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说,都必须从心开始。你知道这颗心是什么吗?心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它在那里?没有人知晓。 我们只知道我们想去这里或那里, 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觉得好或不好......,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 心是什么?心没有任何形相。那个领受善和恶的法尘的,我们称做「心」。 如同一间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里,当客人来访时,它就是接待客人的人。是谁领受法尘的呢? 那个知觉的是什么呢?是谁放下法尘的呢?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心」。 但是人们看不到,他们反覆地打转:「心是什么?心是什么?」别把问题给搞混淆了。 那个领受法尘的是什么?心喜欢某些法尘,而有些则不喜欢。那是谁?有一个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吗?当然有,但是你看不到,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心」。

在我们的修行中, 并没有必要谈「奢摩他( samatha, 止)」或「□婆奢那(vipassanA,观)」只要称它做佛法的修习就够了,然后从你的心著手。什么是心?心就是那个领受和觉知法尘的。 有些法尘有喜欢的反应,有些法尘的反应则会是不喜欢的。那个接受法尘的人带领我们进入快乐、痛苦、对与错之中。可是它没有任何形相。 我们认为它是我,但它实在只是「名法( nAmadhamma )」而已。 「善」有任何形相吗?「恶」呢?「乐」与「苦」有任何形相吗?这些都是「名法」, 不能拿来跟物质的东西比较,它们是没有形相的......可是我们知道它们存在。

因此,我们说:要由平定心来开始修行。 将觉醒放在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有些人不去觉醒,而只想要平静──一种空白,所以他们永远学不到任何东西。假使我们没有这个「觉知者」,我们的修行要以什么做为根基呢?

如果没有长,就不会有短;如果没有对,就不会有错。 现代人一直在学息,寻求善和恶,但他们对超越善和恶之外的,却一无所知。 他们知道的只是善和恶:「我只要取善的。 关于恶的,我都不想知道,我何必呢?」假如你只取善的,在短时间内,它会再犯错。 对会导致错,人们只是不断地在对与错之间寻找,而不试图去寻求非对也非错。他们学习对和错,他们寻求功德,但对于超越善、恶之外的, 却一无所知,他们学习长和短,可是对于非长亦非短的,他们什么也不知道。

这把刀子有刀锋、刀背和刀柄。 你可以只拿起刀锋吗?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锋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 当你拿起刀时,这三个部份都同时被一齐拿起。

同样的道理,你拿起善的,恶的就必定相随。 人们寻求善而试图将恶给扔掉,可是他们却不学习非善与非恶,如果你不学习这点的话,就不会有圆满。 如果你取善,恶便随至;如果你取乐,苦必随至。 执取善而拒绝恶的修行,是小孩子的佛法,有如玩具一样;肯定的,这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是,假使你握持善,恶将会随至,这条路的尾端是混淆不清的,并不很好。

拿个简单的比喻来说:现在,假使你有小孩子,而你只是希望去爱他们, 却永远不经历憎恶,这是不懂的人性的人的想法。 如果你握持爱,憎恶就会追随。同样的道理,人们要隹决心要学习佛法以增长智慧,就会尽可能地仔细学习善与恶。 现在,认识善与恶了,他们做什么呢?他们试图去执著善,而苦亦随至, 他们不去学习超越善与恶之外的,而这才是你们应该学习的。

「我要成为这样子」、「我要成为那样子」......, 但是他们从不说:「我什么都不做,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有『我』」......,他们不学习这点,而只扛想要善。 如果他们达到善,他们就迷失在其中。 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们就会开始败坏。所以,他们最后就这样反反覆覆地下去。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9 , Processed in 0.0952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