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僧残四---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任何」者,……〔见僧残三·二〕……谓知粗恶语、非粗恶语〔之智者〕。

「女人前」者,于女人之邻或女人之近处。

「为己〔……〕淫欲」者,是为己之淫欲、为己之因、为己之意志、为己之供养。

「妹」者,是剎帝利女、或婆罗门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罗女。

「如我」者,或剎帝利、或婆罗门、或吠舍、或首陀罗。

「持戒者」者,已离杀生、已离偷盗、已离虚言。

「梵行者」者,已离不净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养」者,能令人喜欢。

「此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为最上、此为最胜、此为最善、此为最顶。

「若有关淫欲法」者,若有连结于淫欲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20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二 「任何」者,……〔见桑喀地谢沙(僧始终)三〔二〕……谓知粗恶语、非粗恶语〔之智者〕。

「女人前」者,于女人之邻或女人之近处。

「为己〔……〕淫欲」者,是为己之淫欲、为己之因、为己之意志、为己之供养。

「妹」者,是剎帝利女、或婆罗门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罗女。

「如我」者,或刹帝利、或婆罗门、或吠舍、或首陀罗。

「持戒者」者,已离杀生、已离偷盗、已离虚言。

「梵行者」者,已离不净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养」者,能令人喜欢。

「此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为最上、此为最胜、此为最善、此为最顶。

「若有关淫欲法」者,若有连结于淫欲法。

「桑喀地谢沙(僧始终)」者,……乃至……是故亦云「桑喀地谢沙(僧始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20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佛教的心智修养——内观

…………

下面让我们一一讨论如何是四念住。
身随观
  《大念处经》惠赐给了我们了知自身奥秘的几条途径。当然,当今之世,关于身体结构与生理活动的医学知识已十分先进,就连不从医的民众也从保健与生物读本上获得了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尽管如此,我们对自身的性质还是十分的无知。一般的知识(思所成智)对于自身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至关重要的是要明了肉身之于生命的关联与作用。我们经常把“肉身”与“自我”混为一谈,当我们说“我胖”、“我高”、“我漂亮”时,虽然指的是身体的胖、高、漂亮,可我们的语言、心理习惯都把“身体”认作了“我”。身随观的修炼正是要改变我们的积习,逐渐削弱以自身为中心的自我意识。
  首先,让我们一一研究一下经中所提到的观身之法。
  第一法是对呼吸的观察、警觉,此法即是“安般守意”(anapanasati,ana为吸,apana为呼,意为用调息来守意——译者注)。在讨论安般守意的技术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调息被选择为心智修养的第一个手段。这一选择是有其道理的,我们要逐条讨论个中缘由。缘何修习安般守意?
  (一)最显而易见的缘由是,呼吸是生命的基础。呼吸的有无判明了一个人生死不同的两界。就是顺着这纤纤细缕,我们方能观照我们称之为身体的这个心理与生理的和合体的微妙的运作过程。
  (二)呼吸是所有有情的共同点,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唯此功能没有任何分别可言。没有佛教的呼吸、基督教的呼吸、印度教的呼吸、穆斯林的呼吸之说,也没有任何民族的区别,没有斯里兰卡的呼吸,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呼吸等等。虽然在语言上与文化形态上有民族与地域的区别,可呼吸决无这种分别,当然也没有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分别。呼吸就是呼吸,对它的观察是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与任何人为的文化界定无关。通过对所有有情的这一共同点的正念的生起,才能消除诸多的分别计较,才能建立起对所有生命形式的基本理解。
  (三)至于身体的行为,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始终连续不断。有意的行为如:说、读、写等等,无意的如:血液循环、食物消化等等。而呼吸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可以是有意识的行为,又可以是无意识的活动。借助于观察呼吸,或许有可能逐渐获得对有意与无意的身体行为的了悟。
  (四)有情是生理与心理的合成体——既有精神的成份,也有物质的成份。呼吸作为生理运动是显而易见的,当肺收缩时,空气被排出呼吸系统;当肺舒张时,空气被吸入胸腔,可见呼吸是生理行为。然而,呼吸与心的联系却不那么易于被发现,假如我们刻意观察,就会注意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到我们的呼吸上来。生气、害怕、兴奋等都使我们的呼吸改变,这说明呼吸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正由于呼吸既是有意的,又是无意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所以我们才能通过安般守意,对这个心理与生理的和合体在通常条件下不可窥见的奥秘了了分明。
  (五)如果我们的感情不波动,我们正常的呼吸方式就是静谧和平稳的。当情绪波动时,呼吸就急剧变化。例如由于惊吓而屏息,由于生气而鼻息喷嗤,由于兴奋而气喘吁吁,由于懒散而呵欠连天等等。而在禅定的极其安静的时刻观照呼吸,就可以养成有节奏的、静谧平稳的呼吸习惯,从而建立起健康有益的生理活动的模式。从生理上说,我们的身体也乐于处在平静的情感氛围中。为了得到持久的平和的情绪,修观是必需的。安般守意能够培养制服不安情绪所必需的生理素质。安般守意的价值就在于养成情绪平稳的素质与个性。
  (六)我们起心动念的最大通病是追索过去、冥索未来,浮想连翩,难于专心于当下。呼吸正是当下发生的活动,专注于此有助于我们心系当下。更进一步说,呼吸是一种不会带来有害后果的活动,不会让我们分别计较,不会与过去的呼吸比较,也不必为将来的呼吸劳神。
  (七)我们的心所制造的另一谬误则是从过程中分离出单个的实体来。例如,我们的色身只不过是物质组合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细胞组建活动的过程。色身亿万细胞在生起、在消亡,了知这一过程就叫作具生灭智。换一种说法即是,原本就没有用名词来称谓的实体,而只有用动词表示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迅急的变相给人以固定的假相,就如同快速旋转的火棒给人一个火环的假相。所以佛教给色身的定义是:
“rupatītirūpam”(“变化中的相即是色”)。同样的道理,没有名词的所谓感觉游离于感觉活动本身。这是个十分难懂的概念,而安般守意就有助于我们认清这个事实,除了呼吸运动本身之外没有呼吸,呼吸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是运动的序列。不断地注意观察这一过程会帮助我们了悟我们称之为“我”的这个个体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6 00:00 , Processed in 0.0827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