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8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北阿含經差異對照,不定期更新,歡迎諸位斧正、補充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24 16:49 编辑


末學想讓自己的讀經質量更高一點,於是打算放慢閱讀速度,在南北對讀阿含經的過程中將諸經的差異也找出來。
既然已經寫出來,又覺得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下,期待諸位多多不吝賜教,也鞭策自己如救頭燃,不要放逸。
另在文末附上原文word文件,以方便大家查閱、修改。


南北《帝释所问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典为:
经1:长部21帝释所问经
经2:长阿含14释提桓因问经(大正藏一)
经3:中阿含134释问经(大正藏二六)
经4:佛说帝释所问经(大正藏一五)
经5:杂宝藏经卷第六之帝释问事缘(大正藏二0三)


经1:“由此诸天之神威,毗陀山甚是偏耀,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亦然。而四边聚落之诸人如是言:“毗陀山,今正在燃火、光焰上辉。何故毗陀山甚是偏耀,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亦然耶?”彼等恐惧而毛发竖立。”
经2:“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彼毗陀山同一火色。时国人见。自相谓言。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将是如来诸天之力。”
经4:“是时彼山忽有大光普遍照耀。•••尔时帝释天主告五髻干闼婆王子言。汝见此山有如是殊妙色不。为佛世尊安止其中四事清净。又复此山所有堂殿悉皆宝成。人所居者。尽诸烦恼悉证圣果。乃至大力诸天亦常止此。”

在帝释要求般遮翼弹唱的部分
经1、经3是由于世尊在入禅定,诸天不欲贸然打扰

经2:“此处常有诸大神天侍卫世尊。汝可于前鼓琉璃琴娱乐世尊。吾与诸天寻于后往。”
经4:“如先所说亲近供养。今正是时。汝五髻干闼婆王子可以所持之乐。当作供养。”
经5与经2相似:“当今佛边。多饶尊胜诸天侧塞。满其左右。我等今者。云何而得奉见世尊。”

在般遮翼往昔首次谈唱完歌的部分,于经4中般遮翼闻诸天语后,便皈依佛陀了:“闻诸天言忽有省觉。报言。仁者。我今归佛世尊。我以此事故。向于佛动如是乐。”


在评价般遮翼的歌音部分
经1:“原来绮于佛、法、圣者,爱乐而歌此,汝总有枯萎之时。”
经2:“汝琴所奏。众义备有。亦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盘。”
经3中被形容成了“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
经4:“复于伽陀说三种音。谓爱乐音龙音阿罗汉音”


帝释带领诸天至于佛前的部分
经1:“其时,由此诸天之威神力,使坦坦不平、恢恢狭小荫暗之因陀娑罗窟之窟内,大现光明。”
经2:“时。世尊所止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
经3:“尔时。因陀罗石室忽然广大。所以者何。佛之威神及诸天威德。”
经4:“佛知其意。即以神力令岩宽广。容诸天众各不相碍。”
经5:“白佛言。此窟极小。天众极多。作是语已。见石窟广博。佛威神力。多所容受。”

在帝释欲见世尊而往诣舍卫国部分
经1:“然我由卿之车轮音声,而从彼三昧起。”
经2:“吾从定起。犹闻汝车声。”
经3:“当汝去时。闻此音声。便从定寤。”
经4:“天主。我在三昧亦闻汝语。其后非久。即出三昧。”
经5:“我于尔时。闻汝辈声。不久从定而起。”

经5中瞿婆天子的故事由偈言的形式变成了叙述的形式,并且三比丘最终都成梵天了

帝释说完瞿婆天子的故事后,经3中帝释成了鬼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鬼长夜无有谀谄。”

在帝释询问为何天、人、阿修罗、干闼婆及其他诸众以恚心、刑罚、对敌而过日的部分,佛陀的回答在经1中为“妄念”——在经2中变成了“调戏”在经3中则为“念”;经1中为“寻”——经2为“想” 经3为“思”:
经1:“寻以妄想诸支为缘,由妄想诸支而起,由妄想诸支而生,以妄想诸支为源。妄想诸支有时,寻有,妄想诸支灭时,寻灭。”
经2:“由调有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由调而有。无调则无。若本无调者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
经3:“若无思者。则无有念。若无念者。则无有欲。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若无悭.嫉者。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灭。”
在经4中则基本全变了:“以虚妄为因。从虚妄而集。由虚妄生。依虚妄缘。以虚妄故即有疑惑。由疑惑故致有所欲。因其所欲故有怨亲。由彼怨亲遂有憎爱。以憎爱故乃有刀剑相持诉讼斗诤。情生谄曲。语不真实。起如是等种种罪业不善之法。”
经5中为缘调戏有觉观,缘觉观有欲,缘欲有爱憎,缘爱憎有贪嫉

帝释第一问
经1:“因如何之结缚,天、人、阿修罗、干闼婆及其他诸众,彼等虽如是念:‘我等无恚心、无刑罚、无对敌、无嗔心而过日。’然而是恚心、刑罚、对敌而过日。•••帝释!天、人、阿修罗、龙、干闼婆及其他诸众,皆有嫉、悭、结。•••”
经2:“帝释即白佛言。诸天.世人.干沓和.阿须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佛告释言。怨结之生。皆由贪嫉。”
经3:“世尊。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几结耶。世尊闻已。答曰。拘翼。天.人.阿修罗.揵沓和.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二结。悭及嫉也。”
经4:“所有天人阿修罗干闼婆及诸异生等。以何为烦恼。佛言。以憎爱为烦恼。”
经5:“帝释问佛。是何结使。能系缚人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目*侯]罗伽。佛时答曰。贪嫉二结使系缚人天阿修罗干闼婆等。并与一切类。皆为贪嫉自缚”。


之后在经1中帝释的这四个问题(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同一耶? 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是为究竟耶? 善灭妄想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何而行耶?得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比丘,依何而行耶?),在经2中则有揉做一谈的趋向:在经2中帝释“齐几调在灭迹”的提问想必是对应经1中“善灭妄想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何而行耶” 在经2中它的回答:“佛告帝释。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感觉是窜到了经1中“得波罗提木叉律仪之比丘,依何而行耶?”的回答,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并且经2中出现齐几名贤圣舍心一问,回答与经1中问题“善灭妄想诸支而得至道之比丘,依何而行耶?”回答相似,但回答中又出现“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的答非所问的话语。
经3这部分与经2类似,但又有很大不同,在针对“护从解脱行几法”的回答却是有关如何守护诸根,跟经1、经2相比,经3中缺失掉了有关如何守护诸根这一段。然与经1的“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同一耶? 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是为究竟耶?”这部分切合度比较高。
经4于经3在这部分的叙述结构上比较相似,但帝释所问已经变成了: 1“所灭虚妄法。若苾刍行者。当于别解脱法中有几种法。”其回答如经3中“护从解脱行几法”一问;2“若复苾刍欲灭虚妄者。当断几法。当行几法。”一问,其回答:“若有苾刍。欲灭虚妄法者。当断三法。当行三法。一疑惑。二悕望。三无义语。”3“若有苾刍。行灭虚妄法者。有几种身。”其回答:“若有苾刍。行灭虚妄法有三种身。三种身者。谓适悦身。苦恼身。舍身。”
而经1中的帝释提问“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同一耶?”部分,在经4中已经变成“所有一切众生。乐欲忆念色相皆悉同不。”默默吐槽一句,这还用帝释问么?若所有一切众生,乐欲忆念色相皆悉同,那无色界众生情何以堪。。。
经5与经4类似,但是帝释所问、世尊所答已经变成了:1“云何而灭调戏。”答曰:修八正道.2“欲灭调戏。能修八正道。此八正道。比丘复因何法。而得增长。佛言。复有三法。一者欲。二者正勤。三者多习摄心。”3“欲灭调戏。当学几法。佛言。当学三法。当学增盛戒心。当学增盛定心。当学增盛智慧心。”4“欲灭调戏。当解几义。我闻。佛言。当解六义。一眼识色。二耳识声。三鼻识香。四舌识味。五身识细滑。六意识诸法。”其与经1中“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意趣为同一耶? 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是为究竟耶?”的对照部分切合度较高。

在经1、经2、经3、经5中基本对应的佛陀问帝释:“帝释!汝曾以此等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耶?” 在经4中则变成另外一个故事

经文最末帝释曰

经1:我思惟六种果报,而证得如是之欢喜。
经2:我于喜乐.念乐中。欲求五功德果。
在经3中帝释说了于天命终后他的情况,并且发愿成阿那含。
在经4中是帝释发愿来世各种五欲享受,其中有一矛盾之处
:“愿我寿终若生人间。•••剃除须发被于法服。而为苾刍。常持梵行无所缺犯。证须陀洹斯陀含果。乃至获得尽苦边际。世尊。我复闻有色究竟天。愿我终于人间复生彼天。”——既发愿尽苦边际,又发愿命终去色究竟天。
经5中帝释则是“我今作是念。•••”

最末在经1中梵天没有出场。经2、经3、经4、经5梵天出场了

長21:南北《帝釋所問經》差異對照.docx (28.25 KB, 下载次数: 251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24 16:36 编辑

南北《大念处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典为:
经1长部大念处经
经2中阿含98念处经(大正藏二六)


经1中的四念处:身、受、心、法,经2为身、觉、心、法

经1“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经2“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在如何修身念处部分
经2中多出了
初、二、三、四禅、光明想、以及“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这六种方法。其中“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一方法可能与经1中每个修身念处法门后都存在的一段“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有关

经1:“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经2: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经1中“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 “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两个方法,在经2则是合并成的一条:“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

经2缺失经1中方法:“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在如何修受念处部分
经1有三组方法,经2有七组
经1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经2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
经1肉体之乐受、肉体之苦受、肉体之不苦不乐受——————经2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经1精神之乐受者、精神之苦受、精神之不苦不乐受——————经2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经2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经2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经2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经2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在如何修心念处部分
经1有八组,经2有九组

经1心贪者、离贪者——————经2有欲心、无欲心
经1嗔者、离嗔者——————经2有恚无恚
经1痴者、离痴者——————经2有痴无痴
经2有秽污无秽污
经1集中者、散乱者——————经2有合有散
经1广大者、狭小者——————经2有小有大
经1有上者、无上者——————经2有下有高
经1有定者、无定者——————经2修不修.定不定
经1解脱者、未解脱者——————经2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

在如何修法念处部分:
经1经2观
五盖、七觉支、六内处法的部分基本一致。
但经2缺失经1中观五取蕴法、六外处法、四圣谛法的部分。


長22:南北《大念處經》差異對照.docx (19.96 KB, 下载次数: 179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27 15:29 编辑

這裡發帖弄表格有點讓我頭暈,索性直接從文檔截屏了。。。。







经文叙述对照:
经1:卿等实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者,若彼尊者沙门、婆罗门所言属真实者,卿等身坏命终之后,当生于恶趣、苦处、地狱。
经2:言诸有杀生.盗窃.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者。身坏命终。•••汝今是我所亲。十恶亦备。若如沙门语者。汝死必入大地狱中。
经3:汝等是我亲亲。作恶行。不精进事惰.懈怠.嫉妒.悭贪。不舒手。不庶几。极着财物。若汝等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者。
经4:若人破戒造恶业者。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如沙门婆罗门等言若真实。汝等亲属命终之后必堕地狱。

经1:诸天对于人界,是以不净而为不净、臭秽而为臭秽、嫌忌而为嫌忌、厌避而为厌避。王族,人界之臭秽实升上天界百由旬。
经2:此阎浮利地。臭秽不净。诸天在上。去此百由旬。遥闻人臭。甚于厕溷。
经3:人间五欲臭处不净。甚可增恶。而不可向。不可爱念。粗涩不净。迦叶。比于人间五所欲者。天欲为最。最上最好。最妙最胜。若彼天天子舍天五欲。而更忆念人间五欲。欢喜称誉。复欲见者。是处不然
经4:彼秽恶坑人非所乐。迦叶复言。大王。彼人生天亦复如是。既得生天。岂复更思还来人间

经1:如是依尊者迦叶,以种种方便而说法。尊者迦叶!我今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及僧伽。尊者迦叶摄受我,今日以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经2:欲见迦叶辩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归依迦叶。迦叶报言。汝勿归我。如我所归无上尊者。汝当归依。
经3:我今自归尊者鸠摩罗迦叶尊者鸠摩罗迦叶告曰。蜱肆。汝莫归我。我所归佛。汝亦应归蜱肆王白曰。尊者。我今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愿尊者鸠摩罗迦叶为佛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经4:誓愿归依迦叶尊者。迦叶报言。勿归依我。我归依处谓佛法僧。汝当归依。

疑误之处:
经4:一时尊者童子迦叶在憍萨罗国。游行次第至于尸利沙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止住。
经中出现的“鹿野园”应为“波罗国奈仙人堕处之鹿野苑”
经4:云何此沙门童子迦叶。来至此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素闻迦叶善说法要。常说种种深妙之义。已得无病常行头陀。是即应供是大阿罗汉。
据描述此童子迦叶应该指摩诃迦叶即:大迦叶Mahakassapa(maha:大;kassapa:迦叶),但若把大迦叶翻译成“童子”迦叶又有点说不过去阿。。。

長23弊宿經.docx (29.76 KB, 下载次数: 2054)



地板
发表于 2014-5-27 19:20 | 只看该作者
据描述此童子迦叶应该指摩诃迦叶即:大迦叶Mahakassapa(maha:大;kassapa:迦叶),但若把大迦叶翻译成“童子”迦叶又有点说不过去阿。。。

这个被误译为“童女”的迦叶,其实就是擅于辩论的童子迦叶、童子迦摄波,或译为鸠摩罗迦叶,也可译为拘摩罗迦叶。拘摩罗,或鸠摩罗,或鸠摩罗伽,可译作童受、童首、童真、豪童、童子,就是不可误译为“童女”。比如,初禅天之梵天王,因其颜如童子,故而名为鸠摩罗伽天,或译为童子天。另外,在佛法中,也把无淫欲之念犹如世间之童子者称为童子,并非年幼者方称为童子。
——《悲智破斥邪师萧平实邪见魔说专集(草稿)》
楼主能做细致的经文比对,对于全面理解佛陀正法律还是非常有益的。提个小建议供参考:
1、明确对比重点,在下以为要多在经义上下功夫,或于经文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地方下功夫,不要每个差异点都面面俱到。
2、表格字体再大一些,横竖内容尽量对齐、规整,去掉底纹或者同样的内容用同一底纹。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28 13:54 编辑


表格截圖用PS拼成了一張,基本上解決了錯亂問題,可以點開放大看。。。或者直接下載文件。。。


长23:南北《波梨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24波梨经
经2:长阿含15阿菟夷经(大正藏一)



经文叙述对照:
经1:如是,善宿!成就上人法之神通变化,或不成就上人法之神通变化,若修行我所说法之行者,皆能导得完全苦灭之目的。于此,善宿!上人法之神通变化是何耶?为何要成就此耶?愚人!对此事情,应该见罪汝自己。
经2:是故。善宿。我所说法修梵行者。能现神足。非为不能。出要离苦。非不能离。汝于此法欲何所求。

经1:‘诸贤者!裸形道人波梨子,不舍其语,不舍其心,不舍其见,不可能来我面前,若彼不舍其语,不舍其心,不舍其见,而想来我面前者,彼头破裂。又若离车族之诸贤者,想以车索缚裸形道人波梨子,用牛轭拉来者,革索断,波梨子[身亦破裂]。再言之,裸形道人波梨子,不舍其语……乃至……彼头破裂。
经2:世尊告头摩子言。我先语汝。欲使此人来至佛所。无有是处。正使汝以革绳重系。群牛共挽。至身碎坏。彼终不肯舍如是语.如是见.慢。来至我所。

经1:有名为意乱天,彼等互相起嫉妒,彼等互相起嫉妒故,其心乱也。彼等互相心乱故,其身衰耗,其心困乏矣,如是彼等诸天之身殁。然,诸贤者!当知如次之事,有某有情[梵]身殁生来此处。
经2:或有众生辗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是命终。来生此间。

经1:有名为无想有情天,在于起不起一想,彼等诸天身殁。诸贤者曰应知其事,有其有情(梵),其身殁生来此处。
经2: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此间。

经1:然,跋伽婆!我不言:‘于逮得净解脱而住时,于其时知一切为不净。’跋伽婆!我实如是言:‘于逮得净解脱而住时,于其时始知净。’
经2:然我不作是说。我弟子入净解脱。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不遍知净。梵志。我自言。我弟子入净解脱。成就净行。彼知清净。一切遍净。

疑误之处
经2:“彼头摩子以四种喻。面呵责已。还诣大众。”
然而经文中头摩子只用了狮子与野干这一种喻

長24:南北《波梨經》差異對照.pdf (306.21 KB, 下载次数: 1693)
6#
发表于 2014-5-29 08:01 | 只看该作者
赞叹楼主的精进和认真,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不过,这确实是个大工程,需要耐心和坚持。祝愿贤友能达成所愿!
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29 16:16 编辑

南北《优昙婆逻师子吼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23 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经2:长阿含8散陀那经(大正藏一)
经3:中阿含104优昙婆罗经(大正藏二六)
经4: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大正藏一一)

行文及叙述结构对照表


经文叙述对照:
第1段:
经1:于沙门瞿昙诸弟子中,为白衣居士,住王舍城者,于其中之随一是此散陀那居士。
经2:时。彼梵志遥见散陀那居士来。即敕其众。令皆静默。所以然者。彼沙门瞿昙弟子今从外来。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
经3:实意居士来。是沙门瞿昙弟子。若有沙门瞿昙弟子名德高远。所可宗重。在家住止。居王舍城者。彼为第一。
经4:此所来者。是沙门瞿昙声闻弟子。为大长者。处王舍城。名曰和合。

第2段:
经1:尔时,世尊到尼俱陀普行者之处,时尼俱陀普行者告世尊言:“世尊!善来哉。阔别已久!世尊之来!请坐此所设之座。”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已,尼俱陀普行者,自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经2: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默自念言。此诸愚人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恶心自然败坏。
经3:彼时。世尊作如是念。此愚痴人。自违其要。
经4:善来瞿昙。汝具遍知。是汝所座。汝应就座。佛告尼拘陀梵志言。汝但就座所应。为我施设之座。而我自知。我自当坐是时诸梵志众。高声唱言。稀有难有。此沙门瞿昙。今此会中。无人说示。以神通力。自知其座。

第4段:
经1:今于此,有苦行者,无衣而不作法,[食后]舐手,请‘来!’不受,请‘住!’不受,持来者不受,特为准备者不受,招待不受,或不由瓶口取食,不由皿取食,置于阈间者不取,于臼不取,于杖间不取,于杵间不取,二人共食时[唯其中一人与]不受,由怀孕女不受,由授乳中之女不受,由与男子交会之女不受, 畜狗家之食不取,若近狗者不受,鱼肉不食,清酒饮,浊酒不饮,粥汁不饮。或于一家受食者,一口[食为足],或二家受食者,二日[食为足],或七家受食者,七口[食为足],或由一施物而过活、由二施物而过活、由七施物而过活;或一日为一食、二日为一食、七日为一食,如是至限半月一食,从事定期食之修行;或又食菜、茄,食稗子,食硬米,食头头罗米,食哈达草;或食杂穔,食饭汁,食糜米,食搛稻,食牛粪,食树、根、果,食自落果;或着麻衣,着麻莎衣,着冢间衣,着粪扫衣,着提利多树皮,或着黑羚羊皮,着黑羚皮之细条所编者;或着草皮,着树皮,着木片皮;或着发毛之布;或着马毛之布;或着枭羽之衣;或拔须发行者,而常行拔除须发;或住立行者而拒座;或蹲踞行者而修蹲踞;或卧剌行者以剌为床;或卧于草蓏上;或卧于露地;或唯卧一侧浴尘埃;或住空地,到处常停立;或为异食者常行取奇异食;或不饮水行者,常行不饮冷水;或行一日三浴。
经2: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两壁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兼]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被毛编。或着[土*(蒙-廿)]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卧荆棘者。或有卧果蓏上者。或有裸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
经3:或有沙门.梵志[仁-二+果]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取水。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食。不自往.不遣信。不求来尊。不善尊。不住尊。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不怀妊家食。不畜狗家食。设使家有粪蝇飞来而不食。不啖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饮恶水。或都无所饮。学无饮行。或啖一口。以一口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为足。或食一得。以一得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为足。或日一食。以一食为足。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为足。或食菜茹。或食稗子。或食[木*祭]米。或食杂[麸-夫+黄]。或食头头逻食。或食粗食。或至无事处。依于无事。或食根。或食果。或食自落果。或持连合衣。或持毛衣。或持头舍衣。或持毛头舍衣。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或持散发。或持编发。或持散编发。或有剃发。或有剃须。或剃须发。或有拔发。或有拔须。或拔须发。或住立断坐。或修蹲行。或有卧刺。以刺为床。或有卧果。以果为床。或有事水。昼夜手抒。或有事火。竟昔然之。或事日月尊佑大德。叉手向彼。如此之比。受无量苦。学烦热行。
经4: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随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谓我能得四戒具足。尼拘陀。云何是汝能得修行。汝所修行。谓高处游止。施设座位。或翘足而立。以为法行。或常受苦涩粗恶饮食。而为法行。或寂止空地。而为法行。或不去须发。而为法行。或偃卧棘刺。或卧编椽。而为法行。或居止常处凌云高显。而为法行。或系着一处。而为法行。乃至一日三时。沐浴其身。如是多种逼切苦恼。治疗于身。而为法行。如是等事。是汝尼拘陀修行之法。云何是汝尼拘陀修行者。计为出离。尼拘陀。如汝所修出离行者。谓裸露身体。计得出离。又于饮食事讫。舐手取净。不受颦蹙面人及嗔恚面人所施饮食。不于街巷中食。不于刀杖兵器中住。周行城邑。杜默不语。不说所从来。不说所向诣。不说所住止。不出违顺语。不出多种语。亦无所说授。或受一家食。或受二家三家乃至七家食。或但受一家。不受余家食。或一日不食。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复半月一月不食。或于食中。不食其糗。不食其饭。不食豆及鱼肉牛乳酥酪油及蜜等。不饮酒。不饮甘浆。不饮醋浆。但饮糠秕清洁之水。而为活命。又常食菜。或食稊稗。或食瞿摩夷。或食药苗药根。或食干生米谷。或食诸余粗恶草菜。或但着一衣。或着草衣。或着吉祥草衣。或着树皮衣。或柴木为衣。或果树皮为衣。或以弃尸林中乱发为衣。或以羊毛鹿毛鹿皮为衣或以底哩咤鸟翅为衣。或以鸺鹠翅为衣。如是等事。是汝尼拘陀修行者。计为出离之行。

经1:尼俱陀!对此如何思惟耶?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或为不成就耶?”“世尊!实如是可成就苦行之修行,而非不成就。”
经2: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经3:无恚。于意云何。不了可憎行如是。为具足。为不具足。异学无恚答曰。瞿昙。如是不了可憎行为具足。非不具足。
经4:尼拘陀。此等所行。而还实得出离清净邪。得最上洁白邪。得真实邪。得清净真实中住邪。时尼拘陀梵志白佛言。如是如是。沙门瞿昙。我此修行。是得出离清净。得最上洁白。及得真实。得清净真实中住。

第5段:
经1: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 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自足满悦者,此乃苦行者之垢秽也。 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者,此文实苦行者之垢秽也。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前或溺、染者、沉醉。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由其苦行而或溺、染着、沉醉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彼由其苦行,受供养、礼敬,彼依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尼俱陀!若彼苦行者,勤修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自足满悦者,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赞美自己,诽谤他人……[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乃至]……彼由其苦行而受供养、礼敬,彼由其供养、礼敬而惑溺、染着、沉醉……[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为诸食分别而言:‘我喜好此,不喜好此。’彼为不喜好而避其所得,爱着其喜好之物,此被所惑所囚,不见其诸患,不得知出离……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因有苦行者,勤修苦行,受供养、礼敬之故,彼谓:‘国王、大臣、刹帝力、婆罗门、居士、异学等皆尊敬我。’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难责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言:‘彼沙门、婆罗门既生活丰富,而何故尚欲享受一切根种子、树种子、节种子、枝种子及第五种种子耶?恰如雷鸣 [风雨]害发芽”以呵责沙门……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见其他沙门、婆罗门,于同族中,被恭敬尊重,以生是念:‘彼沙门既丰富,尚受有旅者之恭敬尊重。然我苦行者,为苦难之生活,未受有族者之恭敬尊重。’如是,彼于有族中,生怨恨悭贪之念……乃至……此是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坐于四衢街头,修诸种苦行……乃至……此实是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故意隐瞒自己[之形相],行乞于同族中,自谓:‘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此亦属我苦行中之物也。’……乃至……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常行任何覆藏,问彼:‘汝以此为是耶?’于非是答为是,于是答为非是,如是彼自觉为故意妄语……乃至……此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不认知如来及如来圣弟子之教法所说善训教诫,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而有嗔恨;若苦行者有嗔恨,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复次,尼俱陀!有苦行者,虚伪欺瞒而贪欲嫉妒,狡猾而伪诈,傲慢而高慢,邪淫而抱恶望,邪见而抱边取见,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而不得出离。若苦行者,所见染着,两手坚固执持不得出离者,此又实苦行者之垢秽。
经2:彼苦行者。常自计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着坚固。爱染不舍。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遥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卧。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吝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着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毁訾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懈堕喜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贵高。憍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嗔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为垢秽。
经3: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着。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著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为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嗔.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嗔.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具恶戒。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具恶戒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经4:汝等修行。为欲彰其修行功业。以我修成如是行故。彼国王大臣。刹帝力婆罗门等。必当尊重恭敬供养于我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虽修行。恃己所修。起贡高相。凌篾于他。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我慢心及增上慢。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余沙门婆罗门轻毁凌辱。作如是言。汝诸沙门婆罗门。以多种食。而为活命。普食世间五种种子。所谓根种子。身种子。虚种子。最上种子。种子中种子。如是五种。以资其命。汝尼拘陀。如是周行。出轻辱言。伺求诤论。迅疾快利。其犹电转。摧伏破坏。又如霜雹。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或见余沙门婆罗门为他同类等众之所尊重恭敬供养。乃生种种憎嫉之心。即作是言。汝诸沙门婆罗门。贪多种食。而为活命。返为他众之所尊重恭敬供养。我常但以苦涩虚淡之物。而为活命。何故他众。不作恭敬供养于我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若于如来。或于如来弟子之所。方伸请问。嫌恚旋生。嗔恼既兴。障碍斯作。以障碍故。起诸过失。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若于如来。或于如来弟子之所。询问正法。时佛如来。正以一心。善为开说。决定如应。除遣所疑。而汝等辈。乃以外论。而来指说。互相违背。欲夺其理。返谓所问不正分别。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知佛如来。或如来弟子。实有最上增胜功德。所应敬仰。而不敬仰。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有修行者。于饶益事。或生厌离。或损害事。不起厌离。汝等以是二事中。若于损害事。不生厌离者。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谓起慢相。有所表示。我能修行。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或得珍妙饮食。耽着其味。而生简别。我此所乐。我此不乐。若所乐者。我即可受。由是取着。随生耽染。以耽染故。隐覆过失。是故胜慧。不得出离。所余饮食。若不乐者。犹故贪惜。俯仰而舍。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深隐处。以如善相。寂然而坐。有来问言。汝于何法。而能解了。复于何法。而不解了。而汝等辈。于处了处。言我不解。于不了处。而言我解。如是多种。皆谓正知。起诸妄语。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时发起忿恚尤蛆。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一切处。无惭无愧。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起懈怠及劣精进。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而常失念。及不正知。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其心散乱。诸根减劣。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于损害。坚固前心。不求出离。一向自见。于此等法。实生取着。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邪见深厚。行颠倒法。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无边际。计为有边。起见亦然。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常起贪爱及嗔恚心。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于诸所行。愚痴暗钝。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不能听受。既如聋者。无所说示。又类哑羊。尼拘陀。比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乐作罪业。又乐亲近作罪业者。为他恶友之所系属。及为摄伏。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复次尼拘陀。汝等修行。起增上慢。计有得想。未见谓见。未作谓作。未得谓得。未知谓知。未证谓证。尼拘陀。此即是为汝所修行烦恼随增。

第7段:
经1:此苦行者有四种禁戒律仪。如何为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尼俱陀!于此有苦行者,自己不杀生、不令[他]杀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偷盗、不令[他]偷盗、不教[人]偷盗;自己不妄语、不令[他]妄语、不教[人]妄语;自己不愿修习、不令[他]愿修习、不教[人]愿修习。尼俱陀!如是为(此)苦行者之四种禁戒律仪。
经2: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
经3:此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经4: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随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随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随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随喜邪染。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谓我能得四戒具足。

第9段:
经1:如是说已,彼等普行者大声赞叹说:“于此,我等失彼师矣。我等不知以上殊胜 [之法]。”
经2: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大举声。自相谓言。今观世尊为最尊上。我师不及。
经3:于是。调乱异学众等发高大声。如是。如是。为彼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瞿昙行梵行。
经4:尔时诸梵志众。咸共赞言。奇哉奇哉。沙门瞿昙。法律之中。所作清凉。

第14段
经1: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弟子,向我等作如是云也。’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师,亦为汝等师之。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停止我等之讽诵,而对我等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诵颂亦如常讽诵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沙门瞿昙为夺我等之生活而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凡为汝等之生活,亦为汝等之生活!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为不善,诸师又指责其不善,欲令其确认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勿作如是见。汝之不善法,虽被诸师指责为不善,亦如常存在之!尼俱陀!汝或有如是思惟:‘我等之法是善,诸师又指示为善者,欲令除去而沙门瞿昙作如是言!’尼俱陀!汝勿作如是见。汝等之善法,诸师亦指示为善者,令如常存在!尼俱陀!如是我:‘非为夺汝诸弟子而说;非为停止汝等之讽诵而说;汝等有不善,诸师虽指责其不善,非欲令确认而说;又汝等有善,虽有诸师指摘其善法,亦非欲除去而说!尼俱陀!不断不善法,有秽转生,是有苦痛恶报,未来有生死[之]苦。我为断此等而说法。汝等如实行者,秽垢之法断尽,清白之法增益,智慧成满,于现世独自证悟而住。’”
经2:汝将无谓佛为利养而说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养。尽以施汝。吾所说法。微妙第一。为灭不善。增益善法。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名称。为尊重故。为导首故。为眷属故。为大众故。而说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属尽属于汝。我所说法。为灭不善。增长善法。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舍去。吾自为汝说善净法。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黜汝于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
经3: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师故说法。汝莫作是念。以师还汝。我其为汝说法。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弟子故说法。汝莫作是念。弟子还汝。我其为汝说法。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供养故说法。汝莫作是念。供养还汝。我其为汝说法。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称誉故说法。汝莫作是念。称誉还汝。我其为汝说法。无恚。若汝作是念。我若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彼沙门瞿昙。夺我灭我者。汝莫作是念。以法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经4:汝等尔时而返谓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于师法事业。有所分别。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于寂静住。善事业有所分别。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彼尼拘陀师法之中。罪不善法。有所合集。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彼尼拘陀师法之中。多种善法。有所离散。又复说言。沙门瞿昙。作如是说。为欲宣示彼因缘事。此如是等多种言说。不应如是见。尼拘陀。何故不应如是见邪。谓以彼诸师法。彼诸所行乃至彼诸因缘事等。皆悉有异。尼拘陀。是故我不说彼师法事业。亦不说彼寂静住事业。亦不说彼师法之中罪不善法有所合集。亦不说彼师法之中多种善法有所离散。亦不欲说彼因缘事。

第15段:
经1:如是,世尊于优昙婆逻普行者女林中,作狮子吼已,乘呈虚空,还于耆阇窟山中。散陀那居士亦直回王舍城。
经2: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
经3:(世尊)即从坐起。便接实意居士臂。以神足飞。乘虚而去。
经4:(世尊)即于会中。踊身虚空。还迦兰陀竹林精舍。

長25:南北《優曇婆邏師子吼經》差異對照.pdf (427.46 KB, 下载次数: 1783)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5-30 15:04 编辑

南北《转轮圣王师子吼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26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经2:长阿含卷6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藏一)
经3:中阿含卷70转轮圣王经(大正藏二六)

行文及叙述结构对照表:
(以经1为对照底本——对应、基本一致:√ 缺失、不对应:× 不对应之处:说明)


经文叙述对照(不对应之短词句处以颜色、加粗字体标记):
经1:自作洲!自作归依处!勿作其他归依处;以法为洲,法为归依处,勿为其他归依处。
经2: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经3:当自然法灯。自归己法。莫然余灯。莫归余法。

经1:汝当依彼法,恭敬、尊重法,为法幢、法帜、以法为首,善守护正法,又应护视庶民、车队、刹帝力、群臣、婆罗门、居士、农商、沙门婆罗门等乃至禽兽,而且,于汝之国土中,勿留有任何恶法。若于汝之国土,有贫穷者,将与彼财宝;若于汝国土之沙门、婆罗门,已离去憍慢懈怠、独修忍辱仁爱、调御自己、静止自己、寂静自己者,汝应时往彼处,作如是问:“贤者!如何是善、如何是不善、如何是罪、如何是无罪、如何是可以行、如何是不可以行?又行何法者,于长夜应受不利益及痛苦;行何法者,于长夜应受利益与安乐?”闻之,不善者离去,善者常受持。我子!此为转轮圣王之职责。
经2:当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诲诸婇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子.大臣.群寮.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又告子曰。又汝土境所有沙门.婆罗门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进不懈。去离憍慢。忍辱仁爱。闲独自修。独自止息。独到涅盘。自除贪欲。化彼除贪。自除嗔恚。化彼除嗔。自除愚痴。化彼除痴。于染不染。于恶不恶。于愚不愚。可着不着。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质直。口言质直。意念质直。身行清净。口言清净。意念清净。正念清净。仁慧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时咨问。凡所修行。何善何恶。云何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长夜受乐。汝咨问已。以意观察。宜行则行。宜舍则舍。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取者。慎勿违逆。国有旧法。汝勿改易。此是转轮圣王所修行法。汝当奉行。
经3:汝当观法如法。行法如法。当为太子.后妃.婇女及诸臣民.沙门.梵志乃至昆虫奉持法斋。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修行布施。施诸穷乏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以饮食.衣被.车乘.华鬘.散华.涂香.屋舍.床褥.氍[毯-炎+数].綩綖.给使.明灯。若汝国中有上尊.名德.沙门.梵志者。汝当随时往诣彼所。问法受法。诸尊。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为罪。何者为福。何者为妙。何者非妙。何者为黑。何者为白。黑白之法从何而生。何者现世义。何者后世义。云何作行受善不受恶。从彼闻已。行如所说。若汝国中有贫穷者。当出财物。以给恤之。天王。是谓相继之法。汝当善学。


经1:诸比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之转轮王亦数十百千年之后,•••
经2:自此以前。六转轮王皆辗转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治国。不承旧法。
经3:无辗转相承的记录

经1:人寿十岁之时,七日间生刀杖之劫。彼等互相领受鹿想(误认为野兽)。彼等各自手持利刀而现,依其利刀,互相剥夺各个之生命:‘此是鹿也,此是鹿也。’
经2:尔时。当有刀兵劫起。手执草木。皆成戈鉾。于七日中。辗转相害。
经3:人寿十岁时。当有七日刀兵劫。彼若捉草。即化成刀。若捉樵木。亦化成刀。彼以此刀各各相杀。彼于七日刀兵劫。过七日便止。

经1:于人寿八万岁之时,有三种病,即:欲、断食、老也。
经2: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
经3: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不食.老。更无余患。(共五种)

经1:其时,有名为山伽王,其王之宫殿是大波那王之所造;其宫殿甚庄严,让与己而住此,对沙门、婆罗门、贫民、流浪者、乞食者行布施,然后,于弥勒如来、应供、等正觉者之处,剃除鬓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出家;彼如是出家已,•••于现世独住证悟而止住。
经2:彼时。有王名曰儴伽。•••尔时。圣王建大宝幢。围十六寻。上高千寻。•••于是。圣王坏此幢已。以施沙门.婆罗门.国中贫者。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无上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经3:有王名螺。为转轮王。•••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

经1: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从彼阿鼻地狱,思惟为阎浮提,当人人偏满如芦草之丛林;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彼波罗奈,便成为契睹摩提王都,人民旺盛群集,土地肥沃;诸比丘!于人寿八万岁之时,此阎浮提虽有八万四千之都城,但契睹摩提当为最上之王都。
经2:无对应经文
经3:无对应经文

经1:诸比丘!于汝自己祖、父之地行乞,诸比丘!行乞于祖、父之地而行者,寿命延长,颜色增美,安稳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经2:犹如诸王顺行转轮圣王旧法。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法。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经2:诸比丘。汝等因行自境界。从父所得。寿不转减。形色不恶。未曾失乐。力亦不衰。

经1:如何比丘之寿命延长?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具备欲定、精勤、圆满修习神足,具备精进定……乃至……意定……思惟定、精勤、圆满修习神足。彼修习、多修习此等之四神足,从其所欲,[住]一劫或一劫有余。诸比丘!此谓比丘之寿命延长也。
经2:云何比丘寿命延长。如是比丘修习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是为寿命延长。
经3:云何比丘寿。此比丘修欲定如意足。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修精进定。修心定。修思惟定如意足。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尽。趣向出要。是谓比丘寿。

经1:诸比丘!我不见有其他魔力般难征服之威力。诸比丘!由受持善法,得如是福德之增长。
经2: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比丘力能胜彼。
经3:比丘。我不更见有力不可降伏如魔王力。彼漏尽比丘则以无上圣慧之力而能降伏。

長26:南北《轉輪聖王獅子吼經》差異對照.pdf (331.77 KB, 下载次数: 1721)


9#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14:07 | 只看该作者
南北《起世因本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27起世因本经
经2:长阿含卷5小缘经(大正藏一)
经3:中阿含卷154婆罗婆堂经(大正藏二六)
经4: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一0)

行文及叙述结构对照表:
(以经1为对照底本——对应、基本一致:√ 缺失、不对应:× 不对应之处:说明)


经文叙述对照
经1:婆悉咤!生异、名异、姓异、家系异之汝等,由家出而入无家之生活,若被质问:‘汝是谁’者,汝当答:‘我等是释迦族之子孙,从彼为沙门也。’
经2:婆悉咤。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亦可自称。我是婆罗门种。亲从口生。从法化生。现得清净。后亦清净。
经3:若族姓子.若干种姓.若干种名。舍若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我学道。应作是说。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

经1:此等实为如来之同义语,即法身、梵身、法体、梵体。
经2:大梵名者即如来号。如来为世间眼。法为世间智。为世间法。为世间梵。为世间法轮。为世间甘露。为世间法主。
经3:冷是如来。无烦无热。不离如者。是如来也。

经1:王言:‘沙门瞿昙岂非高贵之出耶?我非高贵之出;沙门瞿昙是强力,我是薄力;彼是美貌,我是貌丑;沙门瞿昙有大势力,我几无势力。
经2:波斯匿王彼不念言。沙门瞿昙出于豪族。我姓卑下。沙门瞿昙出大财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穷鄙陋小家故。致供养礼敬如来也。
经3:波斯匿拘娑罗王不如是意。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沙门瞿昙种族极高。我种族下。沙门瞿昙财宝甚多。我财宝少。沙门瞿昙形色至妙。我色不妙。沙门瞿昙有大威神。我威神小。沙门瞿昙有善智慧。我有恶智。婆私咤。但波斯匿拘娑罗王爱敬于法。至重供养。为奉事故。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
经4:其王不以沙门瞿昙是高胜族。王亦不起。高胜族意。不以沙门瞿昙相好端严。王亦不起相好之意。不以沙门瞿昙有大名称。王亦不起名称之意。由此应知。法尔如是。白衣。是法本来。最上最大。最极高胜。

经1:由彼等食甘美之地味,以此为食粮,以此为滋养,[此状态]长久继续之间,可见彼等之身渐益坚固而起容貌之变化。或者容貌为美,或者为丑
经2: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好丑端正。
经3:若有众生食地味多者。便生恶色。食地味少者。便有妙色。
经4:以彼有情贪食多者。色相瘦弱。若食少者。色相充实。

经1:无对应经文
经2:无对应经文
经3:若彼众生生男女形者。彼相见已。便作是语。恶众生生。恶众生生婆私咤。恶众生生者。谓说妇人也。
经4:无对应经文

经1:由此等四种姓,出现出家沙门之团体,其名实由彼等而起,非由其他
经2:今此世间有四种名。第五有沙门众名
经3:世中起此三种姓已。便知有第四沙门种也。
经4:由是次第。有五类境界。首初于此世间建立。所谓刹帝力境界。婆罗门境界。毗舍境界。首陀境界。沙门境界。

疑误之处:
经2:众生转恶。世间乃有此不善。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烦恼苦报堕三恶道。
经4:诸所乐法悉是悉戏论。我虽所作。竟无其实。若身若心。旋生懈倦。以其身心有懈倦故。即起失念。此失念因。即是无常。是不坚牢。是不究竟。是散坏法。
经4:我从尊者瞿昙所闻•••如其色心。入三摩地。随等引心。即能纪念。彼宿住事。是等有情。不乐互相憎嫉伺短。由不起彼过失因故。是即常住。是即坚牢。是即究竟。是不散坏法。若复有情。互相伺短。由彼互起过失因故。是即无常。是不坚牢。是不究竟。是散坏法。是故诸婆罗门。不应如是修作。勿起过失意。施设事火法。
经4:诸婆罗门。自谓了达三明。名称上族。种姓清净。从事火天胜族中生。父净母净。善生善种。乃至七世。父母尊高。种族殊胜。无罪无谤。是等皆因种姓净故。又谓洞达明了五种记论。一本母法等究竟三明。二诸物定名。三该咤婆那。四文字章句。五戏笑妙言。是等记论。
经4:白衣。或有沙门。或婆罗门。不计着彼种姓言论。亦不计着族氏言论。又不计着自教言论。我说此为真得出离正了知者沙门婆罗门
经4: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三界一切。悉是我子。皆同一法。而无差别。正法口生。同一法种。从法所化。是真法子。
经4:三不善法。最初建立。所谓偷盗妄言杖捶。


長27:南北《起世本因經》差異對照.pdf (390.35 KB, 下载次数: 169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08:07 | 只看该作者
南北《自欢喜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28自欢喜经
经2:长阿含18自欢喜经(大正藏一)
经3:佛说信佛功德经(大正藏一八)






長28:南北《自歡喜經》差異對照.pdf (391.68 KB, 下载次数: 1891)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15:23 | 只看该作者
南北《清淨經》差異對照

對照經文:
經1:長部29清淨經
經2:長阿含17清淨經(大正藏一)



長29:南北《清淨經》差異對照.pdf (340.79 KB, 下载次数: 1574)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醬子喲 于 2014-6-12 16:10 编辑

南北《三十二相經》差異對照

對照經文:
經1:長部30三十二相經
經2:中阿含59三十二相經(大正藏二)




長30:南北《三十二相經》差異對照.pdf (371.52 KB, 下载次数: 158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6:58 | 只看该作者
南北《教授尸伽罗越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31教授尸伽罗越经
经2:长阿含16善生经(大正藏一)
经3:中阿含135善生经(大正藏二六)
经4:佛说尸伽罗越六方礼经(大正藏一)




長31:南北《教授尸伽羅越經》差異對照.pdf (495.21 KB, 下载次数: 1631)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4:49 | 只看该作者
长部32阿咤曩胝经

无北传对照



長32:《阿吒曩胝經》.pdf (233.98 KB, 下载次数: 1614)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3:11 | 只看该作者
南北《等诵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33等诵经
经2:长阿含卷9众集经(大正藏一)
经3:佛说大集法门经(大正藏一二)

內容太長了,圖片就不贴出来了。。。

長33:南北《等誦經》差異對照.pdf (819.51 KB, 下载次数: 182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7-5 13:13 | 只看该作者
南北《十上经》差异对照

对照经文:
经1:长部34十上经
经2:长阿含卷10十上经(大正藏一)
经3:长阿含十报法经(大正藏一三)

依然 內容太長了,圖片就不贴出来了。。。

長34:南北《十上經》差異對照.pdf (680.84 KB, 下载次数: 174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7 , Processed in 0.1178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