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2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法第一结集浅说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2 21:16 编辑

佛法第一结集浅说

一, 写在前面

当年释迦牟尼的教法,流传到今天 ,内容最可靠的,当属佛灭后的第一个雨安居期,由大迦叶尊者发起的,阿难诵出经,优婆离诵出律,五百阿罗汉弟子参与审定的佛法结集,又称五百结集。
时过境迁,这些内容,到今天多多少少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为了学习佛陀正法,走上真正的八正道 ,不如利用现有的资料,去进行整理,推论,找出最合理的说法来,也让学人少走点弯路。
既然是探索,有不足的,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仅成一家之言,不敢藏之名山,倒愿就正于方家。
至于后果嘛,古人尚且为法忘躯,末学又何必畏首畏尾呢?
这篇文章,就算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二,背景
在释尊八十岁那年,他所在的摩揭陀国,国王阿奢世欲与北邻的跋耆人
开战,故前去征询释尊的意见。

经历了一生的传法奔波,无数人闻法得悟;经历了一生的世态炎凉,
生灭兴衰,释尊也觉得自己的身体亦接近暮年,如同旧车,需要修整才得以运行。
虽曾几次暗示阿难欲驻世,却未曾受请。是时可以离开人世,入大涅般了。

释尊决定以此事为契机,嘱托众人,如何让正法久住,总结一生所传教法,让弟子们
以自归依,依法修行。同时,从王舍城北上,经华氏城,越恒河,别毗舍离,至拘尸那罗,
继续游化人间,向涅般地前行。

行至波婆村,受铁匠之子纯陀的最后供养,释尊的身体更加疲弱。但仍坚持率众前行,
至本生处娑罗双树间,北首右卧如师子,教化了最后弟子须跋。
正师子吼:若诸法中有八圣道者,
世间则阿罗汉不空。
又殷殷交代一一事项,佛灭后,当受持经戒。以自为依,以法为依。同时,又告诉大众,有疑来决。
嘱咐: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当自精进不放逸,此是如来最后所说。
随后,于当夜进入无余涅般。

主要参考资料:
1,《长阿含 。游行经》。
2,南传《大涅般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07:50 | 只看该作者
三,原因

据载,当大迦叶得知释尊涅般的消息时,尚在波婆国,随即率大众赶往
拘尸那竭,以期见释尊最后一面。
于半道休息时,有一叫跋难陀的愚痴比丘,竟然十分开心地说:你们不要忧伤,
释尊灭度,我们再也不受他老人家的约束,每天让我们可以干这个,不可以干那个了。
以后终于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
大迦叶听后,非常不快,决定应速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0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4 18:25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3 07:50
三,原因

据载,当大迦叶得知释尊涅般的消息时,尚在波婆国 ...


关于此结集的原因,《长阿含》卷4,《四分律》卷54,《五分律》卷30,《僧祗律》卷32,《根有律,杂事》卷38,《十诵律》卷60(善诵毗尼序卷上)等记载一致。

不同的是,《根有律杂事》卷39,又记诸天请大迦叶主持结集佛法。(这与后来的《大智度论》卷3所述相同)。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0: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5:4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09:37
关于此结集的原因,《长阿含》卷4,《四分律》卷54,《五分律》卷30,《僧祗律》卷32,《根有律,杂事》 ...


四,结集过程与内容

由于各本所说,皆有不一致的地方,为了阅读方便,故一一列出,好作对比。
先说结集的过程:




4,1《五分律》卷30。

迦叶欲集佛法,三毒未尽者,不得入数,先敦促总持法藏的阿难证得阿罗汉,共得五百人。
五百阿罗汉至王舍城。
大迦叶主持,众人审定。先由优波离诵出毗尼(律)部。
再, 阿难诵出修多罗(经)部,分《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杂藏》共五部。

阿难六悔过法。于佛制戒,不得增减。
集结完毕。
富兰那赶到,于七戒有异议。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0: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7:32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0:00
四,结集过程与内容
由于各本所说,皆有不一致的地方,为了阅读方便,故一一列出,好作对比 ...


4,2 《四分律》卷54
大迦叶欲集佛法,得多闻阿罗汉499人,阿难从之,共500人。
阿难证阿罗汉。
众人于王舍城安住。
于小小戒,佛所制立,不得增减。
阿难出七突吉罗。
优波离诵出律藏(毗尼藏)。
阿难诵出法(经)藏。集《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藏》共五部。
集阿毗昙(阿毗达磨)藏。
三藏集结完毕。

富楼那赶到,于八戒条有异议。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0: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4 10:4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0:25
4,2 《四分律》卷54
大迦叶欲集佛法,得多闻阿罗汉499人,阿难从之,共500人。
...


4,3 北传《增一阿含》序品

此中则讲,迦叶结集,诸天菩萨,阿罗汉皆至。
以阿难为主,集契经,律,阿毗昙(阿毗达磨,对法)三分为三藏。
契经则分《增一》《中》《长》《杂》。
又集诸方等,大乘,契经为《杂藏》。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1: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0:43
4,3 北传《增一阿含》序品

此中则讲,迦叶结集,诸天菩萨,阿罗汉皆至。

4,4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大迦叶欲集佛法,需通三藏,得四辩,达三明的阿罗汉才能参加,得499人。阿难在学地(初果)随之。
众人至王舍城。由阿奢世王提供生活保障,及集法讲堂。
阿难证阿罗汉。
迦叶主持。优波离先诵出毗尼(律)藏。
阿难诵出法藏,分为《中》《长》《增支》《相应》及《小部》五部分。
若归类,则可以分为九部(北传《长阿含》分十二部)。
或分三藏:经藏,律藏,阿毗昙藏。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1: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7:33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1:12
4,4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大迦叶欲集佛法,需通三藏,得四辩,达三明的阿罗汉才能参加,得4 ...


4,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9

佛刚入灭,诸弟子入灭者甚众。诸天人恐佛所说修多罗(经)毗奈耶(律)摩室里迦(阿毗达磨)未集而速灭。大迦叶知之而欲集佛法。
迦叶告众弟子,先不入涅槃,当集佛法,以利群生。共得五百人,唯阿难是初果,余皆阿罗汉。
迦叶率众至王舍城,阿奢世王提供生活保障,选毕波罗岩下(七叶窟)作集法地点。
先出阿难八过。众僧清净,诸天赞叹。
阿难证阿罗汉,参与结集。
集会时,食前集偈,略摄诸事,食后集诸法。
阿难先诵出经部。五百阿罗汉一一审定。共结《相应》,《长》《中》《增一》。
优波离诵出毗奈耶(律)。
大迦叶集摩室里迦(阿毗达磨)。

三藏经,律,阿毗达磨结集已毕。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6: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7:34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1:41
4,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9

佛刚入灭,诸弟子入灭者甚众。诸天人恐佛所说修多罗(经 ...


4,6 《摩诃僧祗律》卷32
大迦叶欲集佛法,至王舍城阿奢世王处,得到支持,定于刹帝山窟(七叶窟)进行,参与者须多闻且三明六通者方可。
有诸弟子入灭。
阿难证阿罗汉,得以参加结集。
阿难出法(经)藏,诸阿罗汉印证。集《长》《中》《杂》《增》及《杂藏》共五部八万法藏。
阿难出五罪。
优波离出律藏。阿罗汉认证。
合起来,则为经,律,阿毗昙三藏。
对微细戒,则佛所制不废不新立。

这是五百结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8: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6:58
4,6 《摩诃僧祗律》卷32
大迦叶欲集佛法,至王舍城阿奢世王处,得到支持,定于刹帝山窟(七叶 ...

4,7 《十诵律》卷六十。善诵毗尼卷上。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第一

大迦叶欲集修妒路(经),毗尼(律),阿毗昙。
选读三藏,得三明,俱解脱阿罗汉499人。阿难另入数。
大众至王舍城安居。
由优波离先出毗尼(律)部,大众审过。
阿难出修妒路(经),再诵出阿毗昙。
阿难出六悔过罪。
于微细罪,坚持佛所制不增不减。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4 21:48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18:38
4,7 《十诵律》卷六十。善诵毗尼卷上。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第一

大迦叶欲集修妒路(经),毗尼(律 ...


小结一下:

1,前面所引《十诵律》的内容,在网上的《乾隆大藏经》中,并没有上传,在失了的后两卷中。
所以,对于搜索出来的结果,还得作一个进一步的分析,整理。不能拿来就用。
对于自己的帖中内容,则尽量给出具体出处,以利读者鉴别。

2,由于南传律藏没找到较好的本子,大致看了一下,与北传《四分》相近,故改用《善见律毗婆沙》。

3,诸处记载,结集时的内容,是以大迦叶问,阿难,优波离答,众人一一审定的形式进行的。

4,此次结集的规格很高,参与的人都 是佛世时弟子中的佼佼者,有第二佛陀之称的大迦叶,多闻第一的阿难,持律第一的优波离等 等,故所结出的内容含 金量很高~~~更接近于佛说 。


5,结集的整个前后过程,如先集经,还是律等,因流传,转述的原因,虽各处所说不太一样,但每一部分的内容还是一致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6:08 编辑

再说结集的内容。
(1)
可以肯定,修多罗(经)部,南传称尼柯耶,是阿难诵出的。
根据南北对比,有以下几部组成:
1,《长阿含》,又称《长部》;
2,《中阿含》,又称《中部》;
3,《杂阿含》,又称《相应部》;
4,《增一阿含》,又称《增支部》;
5,《杂藏》,又称《小部》。
注意,阿含,又译作“阿笈摩”。

经前人对比,其中:
《中》《长》《杂》南北内容重合度很高。
《增一》则只有约百分之七十。
《小部》北传没有,只在南传中有,但,其内容,多散见于藏经各处,也能对得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06:09 编辑

(2)
接下来,说毗尼(毗奈耶)(律)部。

律由优波离诵出。据说原有八十诵。

但,同样,流传至今,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已经有《四分律》《五分》《十诵》《摩诃僧祇》《说一切有律》及南传《律》这么多的版 本,它们只是同一来源而已。

所以,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佛不但制了《四分律》,还说了《五分律》。。。是要闹笑话的。

律中,主要记载了各种行止的规定。

还记载了佛陀成道 的过程,弟子们的事迹,佛制戒的原因,具体事情的经过,制戒的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发生此事的无数生以前,有何类似事件发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07:19 | 只看该作者
(3)
再说阿毗昙(阿毗达磨,毗昙)。

首先,阿毗达磨的内容是佛说(稍候后证明)以及部分弟子所说被 佛所印可的内容,不再用后世所通称的包含弟子所著的“论”,以示区分 。

第二,阿毗昙又译作对法,无比法,是对向涅般之路,它最早应散于佛所说的经中,再由弟子进行了系统整理。

第三,阿毗昙的作用,是解释(契)经。

第四,阿毗昙主要讲的是佛法名相以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律侧重于戒学,经侧重于定学,阿毗昙侧重于慧学。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6: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16:54 编辑

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阿毗达磨,存在于佛弟子们的各种论著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持有者对佛经所释,出发角度不同。
每个人会形成自己的解释特点。这个我们可以从著作者那里找到区别。

二是说法对象不同,来源,内容深浅不同,比如南传阿毗达磨,传说是佛为三十三天人所说,由舍利弗转述人间。

三是,汉地没有属于某部派所传的完整三藏。它只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法师所传译来的经典,加以分类而成。
故其系统性不强,历史资料性更为明显。



有鉴于此,可以只取共说,求同存异,只依经部作解说,以免陷入更多分歧。
再退一步,即使兼存众说,也取其最佳者。

同时,依四大教法,与诸经,律相互印证,并按其是否导向清净,导向涅槃为旨,避免非法说法,令人走向歧途。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5 21:28 编辑

正因阿毗达磨的这些特点,则可将其与佛法的关系,作一梳理。

佛所说法,皆是一味,令诸众生,导向涅般。

若以分别,则可作经,律两大部分。

再细分,则有律,经中分成经与毗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藏。

若再细分,则有九分法(九分教,即经,应颂,解释,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方广),
或十二分教(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因缘,论议)。
1, 贯经:契经,长行,修多罗。即佛经中的散文部分;
2,祗夜:应颂,重颂。经中重复契经内容的偈颂:
3, 受记:记别。佛对人,事的记说,授记;
4, 偈经:讽诵,孤起,伽陀。经中独立于长行的偈颂;
5,法句:自说,优陀那。佛不请自说之法;
6,相应:本事,伊帝目多伽。经中过去世之人,事;
7,本缘:本生,奢多伽。佛陀过去世之人生;
8,天本:因缘,尼陀那。指经律中说法,制戒之因缘;
9, 广经:方广,毗富罗。经中广说甚深之法义;
10, 未曾有经:未曾有法,希法,阿浮多达磨。经中的希有功德;
11, 证喻:譬喻,阿波多那,经中的譬喻;
12, 大教:论议,优波提舍。佛说之阿毗昙。
(《游行经。中》)

常见的就是这些。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0:28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5 17:06
正因阿毗达磨的这些特点,则可将其与佛法的关系,作一梳理。

佛所说法,皆是一味,令诸众生,导向涅般。

总结 一下,要了解第一结集的具体内容 ,可以从这几部经典下手:

一,经部:
《长阿含 》,《中阿含 》《增一阿含 》《杂阿含 》;
这个,建议与南传五部对读。(南传《小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对读)。

二,律部:
1,《五分律》;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系列。

三,毗昙 部:
1,《俱舍论》;
2,《清净道 论》;
3,《阿毗达磨讲要》;


这样,经,律,论互有侧重,声闻,缘觉,菩萨道已尽显。


挺多的,不过,阿含 为中心,容易理思路。

反正这辈子读不完,还可以下辈子继续 。呵呵
。。。。。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0:41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5 20:28
总结 一下,要了解第一结集的具体内容 ,可以从这几部经典下手:

一,经部:

这样呢,可以对佛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佛法,就是以一套独立的名相系统,完整地,系统地,开放性地讲述了轮回 中,我们这个外在世间,内心活动其规律及相互关系(世间 法)。同时,又告诉我们,通过什么 办法 (八正道 《三十七道 品》),来出离这个世间 ,并能达到 某种解脱 (依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证入涅般)。

它的完整性,在于,它是一个整体,可以独立存在 。
它的独立性,在于,它不同于其他理论,有自己的特点,以区别于任何一种说教。
同时,也不为时空所改变 :法尔如是。
它的系统性,在于,它的精密性,互相印证,保证了不被 外来的说法所干扰。
它的开放性,在于,它可以超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与事相对应,让不同时代的人们都 能依之走上解脱。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6 05:4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5 20:28
总结 一下,要了解第一结集的具体内容 ,可以从这几部经典下手:

一,经部:


这也是以北传为主的作者,楼主的无奈:

终于自己凑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藏”,末法时代,能找到这些,算是幸运呢?还是不幸呢?

所幸的是,前面所列的经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共同依照五百结集的内容,来进行论述的。而且,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真实的,值得信赖的。

我把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 “阿含 系”。

借助于它们的力量,去追溯阿含 的真实内容。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6 05:54 编辑

前面说了那么多,似乎有点重复的样子,只读四阿含 不好么?当然好。
不过,由于今天 我们所看的阿含,肯定与当年的内容有不同,故多方求证,才会有更准确 的答案。
这是其一。

另一个呢,当然是实用了,首先,增加,增强自己的全面知识,提高佛法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从而更好地区分哪里是真的佛法。

先举一个例子,看看是不是这样:

如,经中,有安般念的修法。《杂阿含 》《增一》《中》。

但在《律》中,则介绍了安般念的由来。
(由于律是渐制,所以,第一为淫戒,第二为盗 戒,第三条才是杀戒,第四是妄语戒。)
依《四分》卷2,当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江边,为诸比丘讲不净观。有的比丘听后,对自身起厌恶心,而求人杀死自己,杀人者又被魔惑,以至连杀六十人。此事被 佛知后,阿难请佛另开修行法门。于是,佛陀传授了安般念。并制杀戒。

对于安般念的解释,则在论中,予以说明。
“通于五地。谓初二三静虑近分中间欲界”。
“以生无色界,及羯剌蓝等,并入无心定,及第四定等。此息于彼皆不转故”。
这是讲,呼吸都 在什么情况下才有。(《俱舍论》)。
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安般念的对治对象,是思维过多的问题(多寻思)。

这样,不仅来源,修习过程,特点都 有了。
运用:比如,有人说他已证得四禅 ,但说他还有微弱的呼吸。
你就会依阿毗达磨发现,他说错了。四禅 是没有呼吸的。用不着自己也证入四禅去核对 一下。
这就是智慧。

再比如,你读到有的“经文”说,朱利般特尊者是从修安般念证果 的,就知道是假的。

因为该尊者之前,以心愚出名,要下手修,决不会从治心散乱开始。
当然,如果你读《律》中的解说,就知道,该尊者是佛教 他从扫地(有说擦鞋)开始,净心入道 的。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5:57 | 只看该作者
再举一例:

那个“大天五事”。
有这么一个说法:
“大天五事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因大天比丘提出在佛教教义上的五种主张,后称“大天五事”。大天比丘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
麻烦的是,还有一种说法,大乘佛教来源于大众部。

乍一看没什么不对。

问题是,“大天五事”,讲的是:
1、“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但仍有漏失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恶魔憎嫉佛法,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
2、“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无知,尚有疑惑存在。
3、“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故虽为无学圣者,仍有惑相现前。
4、“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的授记,才能自知已得解脱。
5、“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
------------
这是在贬低阿罗汉。事实真是如此 吗?
《大毗婆娑论》已有结论:
这对阿罗汉的五见,分别是戒禁取,邪见所摄。

结论是:
故彼是前恶见等起。诸有智者应知避之。
-------
把一个有邪见的比丘立为一派始祖,再让大乘来认亲,这不是个坑吗?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6:02 | 只看该作者

再回头说说佛法的结集。
前几次结集,至少五百位证得三明六通,博内外之学的阿罗汉才能参与。
为什么这样?
一是阿罗汉三毒已尽,确保在结集佛法时,因个人偏见而叙事不实。所以,就连多闻第一的阿难,也得证无学后方能参加。
二是,在结集过程中,对佛法内容的审定,是否正确无误,将由阿罗汉实证通过。

这方面记载很少,很多只是提到众圣参与,一致认定。《十诵律》则说逐一通过。
怎么认定的?不但有理论思维 ,还有实证检验。
只有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讲到,每结一处,诸阿罗汉则起神通观察世间,该说法是否正确。
这样更能保证佛法的正确性。


以至后来,若有行者,对佛法有不解之处,尚能运神通,去兜率天,请教弥勒菩萨(《大唐西域记》)。


显然,对于今人来说,证量不足,三藏异文,多而无路,这种要求太难了。
对于佛法,怎样解读才更接近原义呢?
好在,有阿毗达磨在,借助其方法,去领悟佛经中的具体涵义。

比如。佛说:一切众生皆以食存。
则应这样解:一切众生,指欲,色,无色三界众生。食,指段,触,思,识四食。
而段食,仅在欲界一分。且食有甜味,或能杂毒。

若有人说:
三界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显然,是不懂阿毗达磨,把欲界一分当作三界来讲了。
以凡夫心,度圣言量。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佛法名相的准确把握了。
也就是如何正确解经,以显“如来真实义”。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6:20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4 21:26
小结一下:

1,前面所引《十诵律》的内容,在网上的《乾隆 ...

《十诵律》所失部分的目录:

十诵律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
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第一
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上
十诵律卷六十一(善诵毗尼序卷中)
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余
毗尼中杂品第三
(善诵)毗尼序卷下
因缘品第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106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