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山高云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阿含,分享佛陀智慧系列

[本贴链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3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31
实际上,正是这种创根问底的态度与方法,
才使我们的思惟得以锻炼,
以养成如理作意的好习惯,

我们再看佛弟子间,也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拘希罗与舍利弗的问答

一次,拘希罗尊者见到舍利弗尊者,双方开始了问答。
拘希罗:尊者舍利弗,如果一位比丘,未获得正法,未证得正法,那他应该如何去做呢?
舍利弗:他应该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是有害的,如疮,如木刺,如凶手。本质是无常的,是空的,是苦的,无我。当他知,证了这些后,他能证得须陀洹果(入流果)。
那么,须陀洹又将如何修行呢?
须陀洹亦同样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是有害的,如疮,如木刺,如凶手。本质是无常,空,苦,无我。则能证斯陀含果(一来果,)。
斯陀含又将如何修行呢?
斯陀含亦同样观察五阴,。。。。。。。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
阿那含又将如何修行呢?
阿那含亦同样观察五阴。。。。。。。。。。证得阿罗汉果。


阿罗汉又将如何修行呢?
阿罗汉证得涅般,已无所证,无所作,无所办,故不需要再追问下去了。
(此行依其他文改成。)




(《杂阿含。卷10。259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35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32
我们再看佛弟子间,也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拘希罗与舍利弗的问答


再看下面的推证:

2,有始有终,展转解脱
如果人发善心,则能亲近,从事善知识,就能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善法。由听闻善法,生起正信,由正信而采取正确的思惟,通过思惟而具备正念,正智。依正念正智,于行动上守护诸根,因守护诸根,完备身口意三妙行。由三妙行便能受持四念处,四念处完备,则能修习七觉支,七觉支修习圆满,则智力明达,究竞解脱。

(《中阿含 。卷10。53食经》)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便习护戒,护戒则无悔,无悔则生欢悦,则生喜,则能止,则能定。因定则能产生正确的知见,知道事物的真相,知道真相,则产生厌离心,则不再生起欲望,无欲则无缚,无缚则解脱,解脱即证涅般。

(《中阿含。卷10. 45惭愧经》)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3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35
再看下面的推证:

2,有始有终,展转解脱

3,观察十二缘起得解脱

至于生命是如何在三界中轮回的,世尊通过顺逆观察其特点,发现了其中规律,那就是缘起法则:

无明缘行一一行缘识一一识缘名色一一名色缘六入一一六入缘触一一触缘受一一受缘爱一一爱缘取一一取缘有一一有缘生一一生缘死
由于前生的影响,及无明所覆,又产生诸行,如此循环不已。

从而知道轮回的本质是苦,从而知苦因(集),得离法(灭),行于道(八正道 )。众生于中颠倒知见,枉受诸趣,永无出期。
这已属基本教义,将在其他帖中展开。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8:46 | 只看该作者
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先看佛经原文,《杂阿含。卷34。96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爪外道出家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一切见不忍。”

佛告火种:“汝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耶?”

长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见不忍者,此见亦不忍。”

佛告火种:“如是知、如是见,此见则已断、已舍、已离,余见更不相续、不起、不生。火种,多人与汝所见同,多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与彼相似。火种,若诸沙门、婆罗门舍斯等见,余见不起,是等沙门、婆罗门世间亦少少耳!

“火种,依三种见。何等为三?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复次,有一如是见、如是说:‘我于一忍、一不忍。’火种,若言一切忍者,此见与贪俱生,非不贪;与恚俱生,非不恚;与痴俱生,非不痴;系,不离系;烦恼,非清净;乐取,染著生。若如是见:‘我一切不忍。’此见非贪俱、非恚俱、非痴俱,清净非烦恼,离系非系,不乐不取,不著生。火种,若如是见:‘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则有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见不忍者,则离贪,乃至不染著生。

“彼多闻圣弟子所学言: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则为二者所责、所诘。何等二种?谓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则为此等所责。责故诘,诘故害。彼见责、见诘、见害故,则舍所见,余见则不复生。如是断见、舍见、离见,余见,不复相续,不起不生。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不忍’者,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为二?谓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责二诘,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彼多闻圣弟子作如是学:我若作如是见、如是说‘一忍、一不忍’,则有二责二诘。何等二?谓如是见、如是说,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责,乃至不相续,不起不生。

“复次,火种,如是身色粗四大,圣弟子当观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若圣弟子观无常、观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住者,于彼身、身欲、身念、身爱、身染、身著,永灭不住。

“火种,有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种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集,则受集;彼彼触灭,则受灭,寂静、清凉、永尽。彼于此三受: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彼彼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出如实知;如实知已,即于彼受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彼于身分齐受觉如实知,于命分齐受觉如实知,若彼身坏命终后,即于尔时一切受永灭、无余永灭。彼作是念:‘乐受觉时,其身亦坏;苦受觉时,其身亦坏;不苦不乐受觉时,其身亦坏,悉为苦边。’于彼乐觉,离系不系;于彼苦觉,离系不系;于不苦不乐觉,离系不系。于何离系?离于贪欲、瞋恚、愚痴,离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斯等,名为离苦。”

当于尔时,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经半月。时,尊者舍利弗住于佛后,执扇扇佛。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叹说于彼彼法,断欲、离欲、欲灭尽、欲舍。”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于彼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尔时,长爪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长爪外道出家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愿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于佛法中修诸梵行。”

佛告长爪外道出家:“汝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即得善来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娑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佛说是经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长爪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9:51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8:46
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先看佛经原文,《杂阿含。卷34。969经》

长爪梵志,是当时有名的大论师。
他立的论点是:我不认可一切。

显然,你说什么,都 会被 他所否定。

佛陀并没有直接破他的论点,而是问他:
既然你不认可一切,那么,“不认可一切”(这个观点)你认可不?

四两拨千斤。
长爪梵志马上认识到,自己的论点站不住 了:
如果 认可,则与自己“不认可一切”矛盾;
如不认可,那么,不认可“不认可一切”,则表示,有认可的事物,又与自己“不认可一切”矛盾。
直接认输。

佛陀借机,为梵志讲解佛法,使其证果。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20:01 | 只看该作者
六,中道

1,二十亿耳的故亊

有个年轻人,叫二十亿耳,按今天的话说,是一个真正的富二代。但是,在佛陀的教化下,为追求真理而出家修行了。
二十亿耳出家后,勇猛精进,修行的非常勤苦,昼夜不息,以至于他经行的小路上,脚都磨破了,留下一串串血印,
十分醒目。
虽然这样,可二十亿耳在证悟上,却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于是,他想,在佛陀的弟子中,我是最努力的,虽苦不悔,只是没有成果,修行真是太难了!不如还俗在家,不但
能生活舒适,还可多行善事,作后世福报也不错。
佛陀知道了他的想法后,问他:
”沙门行者!你在家时,擅长哪一项技艺呢?”
”世尊,我会弹琴。”
”那么,琴絃松时,声音怎样?”
“发声不好听。”
“琴絃紧呢?”
”会断掉。”
“琴絃不松不紧,正合适呢?”
“发出的声音就会很美妙。”

于是,佛陀告诉二十亿耳,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精进过度,则心易扰动散乱;
如果太散漫,则心易生懈怠。只有适当的选择,处于中道,
让心安住平等之境,既不急迫,又不放逸,不久即可证果。

二十亿耳尊教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

(《杂阿含》254经,《中阿含。卷29》)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5:51 | 只看该作者
(二)
有一次,一个犊子族的学者来请教世尊:
“我是存在的吗?”
世尊没有予以回答。连问三次而三不答。
学者于是告辞。
这时,阿难问:“世尊,那个学者问了三次而没得到回答,他会不会
因此而认为世尊不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世尊答:
如果答有我,只会增加他原来认为“有我”的邪见而落入常见(因为一切佛法中无我)。
若答无我,他就会认为,原先是有我的,现在没“我”,而又落入断见。(自注,如果
认为我可以说有也可说无,或不有不无,则落入不死矫乱论的诡辩中)
所以,既不入于有我的常见,也不着无我的断见,应该处于中道而去辨析其中道理。
(如“我”就是一堆五蕴按一定条件的集合,才假名为“我”)

那就是,有此方有彼,其依缘起而生,相互依存,此灭则彼灭。如以无明为缘有行,
以行为缘生识。。。。。以至生老病死之十二缘起,及无明灭则识灭,至一切苦灭。
都是这样。

(《杂阿含。961经》)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5:57 | 只看该作者



也就说,世上的大部分现象,都可以分为对立的两面,不执着于任一方,找到其联系,也就获得相应的智慧。

如有与无,执于有,则入常见,执于空,则入断见,知道有无之间的联系,是因缘法则,心中就不会迷惑。

真空妙有,缘起性空,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还要避免不知有不知空而自以为解的混乱状态,那是一种痴心。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9 06:15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8 05:57
也就说,世上的大部分现象,都可以分为对立的两面,不执着于任一方,找到其联系,也就获得相应的智慧 ...



(3)

再看一下世尊的成道过程。
当年的菩萨(太子),深感人不免生老病死,但在家为五欲所缠缚,甚至沉迷其中,不知其苦,更不能让心有清净之时,不能专注于
解脱之道,则永无出期,唯有舍离五欲,才是修行之道。

但只修禅定,仍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烦恼只是被压伏,并一没有除去。

那么,与追求五欲享乐相反的,是苦行。通过苦行能否证道呢?
世尊进行了六年的实践,在阴森恐怖的山林中,用种种所知道的办法来对待自已,行,住,坐,卧,一一尝试。或食异物,或不食,或服气,或日食一麻一米,或食一果,总之,当时的苦行者们所用过的方法,都试过了。
结果怎样呢?身形消瘦,体力难支,苦痛时发,命将不保,更何来解脱?(《增一。增上。272》)

于是,世尊又放弃了纯粹的无益的苦行,恢复了体力,开始思惟清净一心而入禅定,并借助禅定的力量,证得神通,
顺逆观察十二缘起,悟四谛,知八正道,得漏尽通,成正觉。
这,是佛陀的智慧。(《增一阿含》)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9 06:1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05:44
再看一下世尊的成道过程。
当年的菩萨(太子),深感人不免生老病死,但在家为五欲所缠缚,甚 ...




(4)

同样的,世尊以炼金为喻,说明中道的作用。

正如一位金匠,他在融炼金子时,如果一直鼓风,金子则因炉内的温度过高而烧损,如果过多地洒水,则炉内温度过低而金子不融化,杂质难以提出,若既不鼓风又不洒水,则什么都没做。
只有低温时鼓风升温,高温时洒水降温,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才能炼出纯金。

比丘修行也是这样,过于专注于定境,则心易沉没而难以生起觉照的智慧,过于注重观照的智慧,则会因定力不足而易于散乱。若定慧用力相等,处于中道,则能平稳地获得正确的知见。(即止观均等)


(《杂阿含。1247经》)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9 06:18 编辑

七,以火灭火

(1) 难陀入道

这一次,说的是世尊成道后,返回家乡说法,释迦族人纷纷归依,许多人跟着佛陀出家了。
佛陀有一个弟弟,叫难陀,长得英俊箫洒,但其机缘已熟,故也被佛陀领上修行之路。
(实际上,佛陀这一次,也避免了后来琉璃王的屠杀中,更多的人惨遭毒手)

不过,难陀出家的时间,却正是他新婚的那一天,新娘子孙陀利呢,用今天的话比喻,就是国花一朵。
虽然出家的修行,来源于佛陀的教化与内心的感召,但世俗的欲念,也不时来干扰修行,怎么也除不去。
佛陀当然知道这一点,对于这种情况,光讲道理是难以见效的,要用以火灭火,以欲治欲的办法,让他知道,
追求欲望的结果,就会息灭妄心。

于是,佛陀就对难陀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
难陀当然愿意。佛陀施神通,带他来到一座大山上,在一山坳中,佛陀问道:“你看见树下那只老瞎母猴了吗?”
“看到了,世尊!”
”与你的孙陀利相比,哪个更漂亮?”
“实在没法比,我快受不了了,更加思念她”。

“那好。”佛陀又带难陀到三十三天,美景难以描述。到了一处园林,里边还有五百天女,载歌载舞。佛陀告诉
难陀:“你去问问那些天女何以在此。”
难陀前问。天女答:“人间有个叫难陀的比丘,跟着佛陀修行,死后随报受生这里,是我们的主人。”
佛陀对难陀说,这是真的,那些天女比孙陀利如何?”“她就象那只猴子。”难陀脱口而出。

回来后,难陀精进修行,可他的同修们却远远避开他,因为他们是为证解脱生死而修行的。

面对这个情况,世尊又带难陀走一走。
这一次,地方阴森恐怖,种种众生,于中受种种苦,求出不得。世尊告诉他:这是地狱。
来到一口大铁锅前,下面烈火熊熊,锅里沸油翻滚,旁边狱卒等待。难陀又上前问何故。
狱卒答:“世尊弟子难陀,天上福报享完,很快就依业来到这里下油锅,我已等着他了。”
难陀毛骨耸然,终于明白沉于欲望,轮回之苦,修行发心要正。随世尊反回。

这一次,难陀真正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增一阿含。卷18。7?》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6:19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06:14
七,以火灭火

(1) 难陀入道

实际上,不妨这么理解:

如果有人持有错误的观点,直接去提出反对意见的话,彼人很可能听不进去,或者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更加牢固地坚持自已的成见。
这时候,采取这个方法,假定他的看法是正确的,然后,由此得出一系列错误的结论,从而让其认识到这个观点不成立。从而达到纠正错误知见的目的。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6:21 | 只看该作者

(2)

这一次,说的是苦行的尼乾派,认为,人的身,口,意三种行为,以身行所造的结果最重。
而世尊则说,人的身,口,意三种行为,产生的业果,以意业为重。
于是,尼乾派兴奋不已:原来,你们尽搞些虚幻的言辞来拉拢人。要给你们辩论,必输无疑!

他们决定,仅让自已方的优婆离居士去论,即可稳操胜券了。
于是,优婆离居士会见世尊,说明来意。
世尊就问他:居士,你若如实回答我的问题,则可以检验一下你的论点是否正确。
居士答应。

世尊问:如果一位苦行派的尼乾,心中极爱护生命,但他一路走来时,肯定会踩死伤不少生命,那么,他的杀罪是否很大呢?
居士答:有意的就罪大,无意则小些。

世尊又问:看来,你说的话已前后矛盾。又如,有一人,拿着刀,一天之内杀害了全城的人,他能做到吗?
居士答:不能,因为人多城大,他做不到。

世尊问:如果一位大修行者,有大神通,大威力,说,我一发怒,能令全城的人都烧成灰,他能做到吗?
居士答:世尊,可以。不但一城,就是一国也不在话下。

世尊问:居士,你的观点再次前后矛盾。你想一想,到底意业与身业,哪个更重呢?

居士终于明白了,并归依了佛陀,从佛陀处闻法。
不仅如此,又反过来将尼乾子们辩得张口无言,远远逃离了。

(《中阿含。卷32。133经》)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6:23 | 只看该作者
(3)长爪梵志的故事

说有一梵志,发誓不学尽一切知识,不剪指甲,遂人称”长爪梵志”。终成有名大论师。自立一论,来与佛陀相辩。

梵志说:”我不认可一切知见。”

释尊问:“那么,“我不认可一切知见”。这个知见你是否认可?”

梵志答:“我不认可”。

“那么,你的“我不认可一切知见”被你自己否定,所以它不成立。故无知见可立。”

接着,释尊继续分析,若立知见去分析万事万物,则世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如果不立任何知见去(客观)分析事物,这样的人非常少有的。

如这三种见:我认可一切知见。我不认可一切知见。我认可一部分知见而否认其余知见。这样分析的结果,只会增加人的贪染与执着。

应该知道,当取”我认可一切知见”时,会有另外两种知见来反驳它。持另外两种知见,也复如此。


所以,当先知一切无常,无常才无取著。

如人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从触生,由诸缘和合而生触。对于苦受,知其无常,对于乐受,知其无常,对不苦不乐受,知其无常。悉是坏灭之法,就不会去执着它们而出离。
同样的,知道一切无常,则离于贪,嗔,痴,而出离生死。

长爪梵志听后,心开眼净,随即依释尊出家。

舍利弗当时具足戒刚半月,在佛旁侍,执扇扇佛,听后思惟,即证果位。



《杂阿含。969》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06:24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9 06:23
(3)长爪梵志的故事

说有一梵志,发誓不学尽一切知识,不剪指甲 ...

与这种方法接近的,还有一个,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前面的例子已说过了。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845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