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83|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阿含,分享佛陀智慧系列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阿含,分享佛陀智慧系列



一,譬喻之妙

1, 盲人摸象

说有一次,一个国王,让他的大臣,找来几个生来就看不见的盲人。
国王让大臣把一头大象牵到盲人前面,告诉他们,这是一头大象,你们去了解一下,
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告诉我。
于是,几个人上前用手摸。摸到耳朵的说大象象一把扇子,摸到身体的说象一堵墙,
摸到牙的说象车辕,摸到腿的说象粗柱子,摸到尾巴的说象一截绳子。
每个人都说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彼此争论不休。

同样,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象那几个盲人一样,限于自已的知见,直下正误,当以佛陀的四个依与三
法印,来帮我们
判断是非。

(《长。世纪经。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24 | 只看该作者
2, 治六根,如收治六种动物
佛陀说:
有一人,在一空村里,先后捉到了狗,鸟,蛇,狐狸,
鳄鱼,猴六种动物,把它们拴在一处。

但是,这六种动物习性不同,狗想进村,鸟欲上天,蛇要入洞,
狐狸则向丘陵,鳄鱼思下水,猴子盼钻林。六种动物都想去要去的
地方,但由绳子拴在一处,虽各各用力,仍不得散。

这就象人的六根,眼想观好色,耳欲听好声,鼻欲闻好香,舌欲
尝好味,身欲得妙触,意欲知妙法。各各向外驰求,追求适意的,
厌恶不喜欢的,不知苦倦。但因为系在一处,所以不会有逃脱之累。

这六种动物,就好比人之六根,欲驰诸境,能把它们拴在一块的绳子,
就是身念处。
多修习身念处,六根就不会有取有舍,而自止息,得清净一心。


《杂阿含 卷43,1171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27 | 只看该作者
3,人身难得,佛法难值

佛言“: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
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
南北四维,围绕亦尔。”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
身,甚难于彼。
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

强者凌弱,造无量恶故。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杂阿含 。卷15..406经》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29 | 只看该作者
4,五阴不实,当如是观
佛言:
如恒河涨大水,一些聚沫顺流而下。明眼人仔细分别这些聚沫时,发现它们只是一些杂物的集合,并一没有聚沫这个实体,是不牢固的,是无常的,空的,无我的。同样,(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蕴,也是这样,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色也是无常的,空,苦,无我的,不牢固的。
又如大雨天,水面上激起的水泡,一起一灭。明眼人仔细分别,发现它们也是没有真正的实体存在。同样,作为感触的受蕴(阴),通过观察分析,也是无常,空,苦,无我,不牢固的。
又如初夏晴空,因空气扰动而出现的野马,阳焰等虚景,智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其并一无本质上的存在。同样,通过对想蕴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也是无常,空,苦,无我,不牢固的。
又如有人,欲求巨材,入山林,见大芭蕉树,砍伐之后,层层剥尽,求材不得。同样,智者通过对行蕴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也是无常,空,苦,无我,不牢固的。
又如魔术师,在十字街头,变出种种人或物。智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其本质上也是无实体的。同样,对于心识来观察分析,发现其也是无常,空,苦,无我,不牢固的。

所以,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智者当如是观察自已,四大,寿,暖,识的组合,并一无一物可是我。


《杂阿含。卷十。265经》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6 20:32 编辑

5,盒中毒蛇喻

说有一个人,有一个盒子。这时,旁人告诉他:“你要看好这个盒子,这里边有四条毒蛇,你还要小心喂养伺候它们,但毒蛇却随时能要你的命”。此人知道后,非常害怕,拔腿就逃,旁人又说,“注意后边有五个仇人在追杀你,内部还有六个怨家,时刻想害你”。
此人又逃到一个空村,里边一切都朽坏了,无可凭据。又被告知,这里边,还有群贼,以免被其所害。
此人又逃到一条河边,河水湍急,对岸则快乐无忧。这人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到对岸去,才没有苦害。于是,他在岸边收集草木作筏,手足并用,到了对岸,安稳休息。


这里,旁人指善知识,盒子指人身,要衣食所养护,毒蛇指四大,四大不调,人或病或死,五仇人指五阴,六怨家是六识爱染,空村是内六处,空村群贼是种种取舍,急流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河指欲爱,色爱,无色爱。筏指八正道,手足并用,指勇猛精进,此岸指有身之诸患,彼岸者,涅般正觉之地。

出离生死,当如是修行。

(《杂阿含 。卷43。1172经》),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2 | 只看该作者
6, 炼金喻修行
一次,佛陀在一炼金师家中,说道:
比如一位炼金师,他将采来的金砂放入水槽中,用水冲洗,先除去粗大的砂石,接着,又用水冲,除去里边的粗砂,泥土,再用水冲洗,除去更细的泥沙。此时,已显出真金,又将其放入炉中,加以冶炼,除去更细微的杂质,但仍不纯,再加入炉中,反复冶炼,得成真金,柔软光泽,随意能做成各种器具。
比丘修心亦是这样:
先除去粗重烦恼,恶业,邪见,正如金砂中洗去大砂石,
再除去稍粗的贪,嗔,寻思等念,如水冲去粗砂,泥土,
再除去对善法的执着,如除专更细的泯沙。
此时金性虽显,虽善护持,未能证心一境性,犹如入炉冶炼,尚不纯净,
若再证心一境性,得种种禅定,就象经过反复提炼的真金,柔软光泽,能随意成就任何事情。

(《杂阿含 。卷47。1246经》,)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4 | 只看该作者
7,水中七人喻
世尊说:
如(生死)河水中,有七个人,

一个人常卧水中,如凡夫于生死河中轮回不已,

一个人出一下头又沉没,如凡夫得信,戒,惭,愧,多闻,舍,慧,七圣财,但不精进而退失,则只是出一下头而已。

一人出头后,不再沉没,如人得持七圣财,并以此获得安乐,

一人不再沉没,并开始思考度河的方法,如人得七圣财后,观察四圣谛,从而证得入流果。

一人掌握度河方法后,依之手脚并用,开始度河。如人除身见,戒取见,疑,薄淫,怒,痴,证得一来果。


一人度河且到达彼岸,正如人除贪,嗔,身见,戒取见,疑,断五下分结,证不还果。

一人到达彼岸,安住于彼岸,正如人证得涅般,成阿罗汉,解脱生死。




(《中阿含 。卷一。4。水喻经》)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6 | 只看该作者
8,佛法如海

佛说:
譬如大海,渐渐深入,渐渐宽广,无有忽然险峻,其水常满。佛正法律亦如是,渐渐有学,渐渐有所作,渐渐有道,无有忽然了知通达。

譬如大海,潮起应时,无有违犯。佛正法律中,在家,出家众,至于命终,而不犯戒。

譬如大海,甚深无底,极广无边。佛正法律,诸法其深,其广无边,亦复如是。

譬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之中,都是同一解脱之味。

譬如大海,多有珍宝,金银水晶,碧玉珍珠,无量无数,充满其中。佛法律中,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种种珍宝,亦复如是。
[b
譬如大海,种种众生,各居其中。佛正法律中,四双八辈,种种圣众,居止其中。

譬如大海,本自清净,不受死尸,有命终者,风吹岸上。佛正法律中,圣众清净,有恶人生者,众皆离之。

譬如大海,阎浮洲中五大河,皆注其中,各去本名,同为海水,不增不减。佛正法律中,各种人等,正信出家,同为释子,同入涅般,涅般界亦不增不减。

(《中阿含 。卷8。35阿修罗经》,《中阿含。卷9。37瞻波经》)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8 | 只看该作者
9,修行的收获与富足
佛说,
王与大臣,绸缎,环钏金银为装饰品,比丘比丘尼以成就戒德为装饰。
王与大臣,有剑,盖,冠,拂,履五仪,守卫其身,比丘比丘尼以持戒守卫梵行。
王与大臣,有守门人,比丘比丘尼以守护六根为守门人。
王与大臣,有守门良将,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守门良将。
王与大臣,有清泉浴池,比丘比丘尼以平息心念为清泉浴池。
王与大臣,有沐浴人供给洗浴,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人沐浴。
王与大臣,身上涂种种香,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香。
王与大臣,有种种好衣,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
王与大臣,有高广大好床座,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
王与大臣有剃头师,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头师。
王与大臣有种种美味食品,比丘比丘尼以内心欢喜为食。
王与大臣有种种饮料,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料。
王与大臣有种种花环,比丘比丘尼以空,无相,无愿三昧为花环。
王与大臣有种种房舍,比丘比丘尼以圣住,天住,梵住为房舍。
王与大臣有典守人,比丘比丘尼以智悲慧为典守人。
王与大臣税收四用,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用。
王与大臣有四种军队,比丘比丘尼尼以四正断为军队。
王与大臣有种种车驾,比丘比丘尼以四神足为车驾。
王与大臣有种种车饰,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饰。
王与大臣有驾车人,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车人。
王与大臣有旗帜,比丘比丘尼以成就自心为旗帜。
王与大臣有平坦大道,可至游园,比丘比丘尼以八正道为路,趣向涅般。
王与大臣有元帅带兵,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元帅。
王与大臣有大正殿,比丘比丘尼以成就智慧大殿。
王与大臣在大殿中下观众人往来,比丘比丘尼于智慧殿,观己心柔软远离。
王与大臣有内臣管理事务,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管理内事。
王与大臣有治病良医,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
王与大臣有舒适的大床,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床卧。
王与大臣有名珠宝,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珠宝。
王与大臣洁身清净,比丘比丘尼以净已身心为极清净。



(《中阿含 。卷15。 69三十喻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39 | 只看该作者
10,正确对待四食

佛陀发现,三界众生,都要依靠食物来支持自已的寿命。这食物有四种:段食(抟食),触食,思食,识食。如果不正确认识对待它们,就会对其生起依赖而不能出离。
怎样去对待呢?世尊这样教导我们:
对待段食,就象在吃自己儿子的肉一样。正如夫妇二人,带着独子,穿过荒野,久无食物,将近饿死。为了活命,走出生死旷野,无奈依靠自己儿子的肉来充饥,以求生存,以度苦海,这样,还会对段食之味有执着吗?由此,对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就会出离。

对待触食,就象一头牛,被生剥掉皮后,若立在空中,无数飞虫来叮,若卧在地上,土块,草刺,虫咬,布满全身,若放入水中,则水中生物又来吃它。其身上的这种感受,就如触食。就会消除触食带来的执着。也就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执着远离。

对待思食,就象一个燃烧的很旺的大火坑,且没有烟,让人难以辨认。有智慧的人,应该小心地躲过,以免掉进去。思食就好象无烟火坑,不要受其所害。也就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着远离。
对待识食,就象一个人,每天早上,用三百枪头来刺他,中午也同样刺他,晚上也同样如此。应该认识到,识食带来的感受,比枪头刺身还难受。就摆脱对识食的执着。也就远离了对名与色的执着。


(《杂阿含 。卷15。373经》)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1 | 只看该作者
11, 除欲八喻

由于人生于欲界,故出离欲界也非常困难。世尊用种种比喻,来说明,沉湎于欲望之中,弊多利少。
欲如残骨。犹如一只瘦饿狗,在屠户那里,得到一块残骨,狗啃来啃去,或伤唇齿,或卡喉咙,得到的碎肉仍填不饱肚子。
欲如碎肉。有如在村附近,掉了一小块碎肉,乌鸦叼起,其他乌鸦之类,随后追逐,夺而已用。
欲如逆风执炬,如不扔掉,必会烧身。
欲如火坑,烧燃而无烟焰,不注意就会掉进去,白送性命。
欲如大毒蛇,咬人即死,知道的人不会去接近它。
欲如梦乐,一朝醒来,了无可得。
欲如借物,虽此时得用,自谓有乐,若归原主,或被索还,皆非已有。
欲如树果,贪食上树,树倒伤身,患必归己。
以此观察,沉迷于欲,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此。莫著于此。


(《中阿含 。卷55。.203晡利多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3 | 只看该作者
12,佛法一味,人有不同

一次,一信奉尼乾外道的居士,受其师指使,来诘难世尊:
世尊,您是不是常安慰,赞叹一切众生呢?
世尊答:如是如是。
又问: 那么,您为何对一部分人说法,而不对另一部分人说法,岂不自相矛盾,这与常人何异?
世尊答:我有一喻。如一农夫,有三块地,一块肥沃,一块中等,一块贫瘠。那么,农夫种田的时候,先种哪一块?
答:先种肥田,次中田,后贫田。
世尊问: 对,为何贫田也种呢?
答: 地虽薄,也会有少许收获的缘故。
世尊说:就是这样。我所说法,犹如种子。出家人犹如良田,他们接受我的全部教法而行之,收获丰厚的利益。在家的居士们,接受我的多数教法,也能获得许多利益,犹如中田。而那些外道之流,犹如贫地,既使这样,或能接受我的一两句话,也会获得相应的利益,所以,我也不会舍弃他们。这样看来,是他们接受能力不同,我所说法,是一样的。
再比如,有三个瓶子,一个完好,一个微漏,一个处处有缝。如果你用它们来盛水,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呢?
居士答:先用好的,有缝的最后用。为什么呢?物虽不同,而尽其用。
世尊说:这三个瓶子,犹如三种人,出家僧,居士,外道,受法不同,择机而宣。这就是我不同时对所有人说法的原因。
居士欢喜领受:您说的太好了,世尊!我真是痴人,请接受我的忓悔。



(《杂阿含 。卷32。915经》)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5 | 只看该作者
13, 四种果实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四果。云何为四?
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
世间有此四人。亦复如是。
云何为四?
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
或有人往来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视瞻,恒随法教。着衣持钵,亦复随法行步。
视地不左右顾望。然复犯戒不随正行。实非沙门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自言
行梵行。尽坏败正法。根败之种。是谓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
或有比丘性行似疏。视瞻不端。亦不随法行。喜左右顾视。然复精进多闻。
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仪。见少非法。便怀恐惧。是谓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
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礼节。亦复不知出入行来。亦复不知着衣持钵。
诸根错乱。心着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门
而似沙门。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败之人。不可修饰。是谓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
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时节。看视不失威仪。然极精进。修行善法。
威仪礼节皆悉成就。见小非法。便怀恐怖。况复大者。是谓此人熟而似熟.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果之人。当学熟果之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 。卷17。221经》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7 | 只看该作者
14, 四种鸟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知。有此四鸟。
云何为四?
或有鸟声好而形丑。或有鸟形好而声丑。或有鸟声丑形亦丑。或有鸟形好声亦好
  彼云何鸟声好而形丑?
拘翅罗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而形丑。
彼云何鸟形好而声丑?
所谓鸷鸟是也。是谓此鸟形好而声丑。
彼云何鸟声丑形亦丑?
所谓兔枭是也。是谓此鸟声丑形亦丑。
复有何鸟声好形亦好?
所谓孔雀鸟是也。是谓此鸟声好形亦好。
是谓。比丘。有此四鸟。当共觉知.

  此亦如是。世间亦有四人似鸟。当共觉知。
云何为四?
于是。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着衣持钵。屈申俯仰。威仪成就。亦复不能
有所讽诵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复不能善讽诵读。
是谓此人形好而声不好.
  复有何等人声好而形丑?
或有一比丘,出入行来。屈申俯仰。着衣持钵。威仪不成就。恒好广说。然复彼人精进
持戒。闻法能知所学。多闻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具足修梵行。
然复彼法善持善诵。是谓此人声好而形丑。
  彼复有何等人声丑形亦丑?
或有一人犯戒.不精进.不多闻。所闻便失。彼于此法。应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
是谓此人声亦丑形亦丑。
  彼何等人声亦好形亦好?
或有比丘颜貌端政。出入行来。着衣持钵。不左右顾视。然复精进修行善法。
然戒律具足。见小非法。尚怀恐惧。何况大者!亦复多闻。所受不忘。诸所有法。初善.中善.
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讽诵读。是谓此人声好形亦好.
  是谓世间有此四人。在世间者。当共觉知。
是故。诸比丘。当学声好形亦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卷17。223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9 | 只看该作者
15,四种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云。云何为四?
或有云雷而不雨。或有云雨而不雷。或有云亦雨亦雷。或有云亦不雨亦不雷。
是谓四种云。
世间四种人而像云。
何等四人?
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
或有比丘高声诵习。所谓契经.祇夜.受决.偈.本末.因缘.已说.生经.颂.
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诸法。善讽诵读。不失其义。不广与人说法。
是谓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
或比丘有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诸善法。无毫厘之失。
然不多闻。亦不高声诵习。复不修行契经.本末.授决.偈.因缘.譬喻.生经.方等.
未曾有法。然从他承受。亦不忘失。好与善知识相随。亦好与他说法。是谓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复不雷?
或有一人颜色不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诸善法。然不多闻。
亦不高声诵习读。复不修行契经至方等。亦复不与他说法。是谓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复有何等人亦雨亦雷?
或有一人颜色端政。出入行来。进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学问。所受不失。亦好与
他说法。劝进他人。令使承受。是谓此人亦雷亦雨。

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卷17 。。。224经》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59 | 只看该作者
16,佛出世间,如日之升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初出之时。人民之类普共田作。百鸟悲鸣。婴姟哀唤。
我今。比丘当知。此是譬喻。当解其义。
此义云何当解?
若日初出之时。此譬如来出世。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
随时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百鸟悲鸣者。此高德法师之喻。能与四部之众说微妙之法。
婴姟唤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
是故。诸比丘。如日初出。如来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一阿含。卷19。238经》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18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循序渐进

世尊在教化不同根基而汇在一起的大众时,常见有这样的描述:
(诸佛常法)世尊与众渐说妙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污秽,漏不净行,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
尔时,世尊见众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犹如白毡,易为染色)堪受正法,即为说法: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听众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凡是生法,即是灭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众生,无不厌苦求乐。于是,从最易受易行的开始。
布施财物,得到富裕的回报,这个易做到,
持戒,能往生人天不堕恶道,约束自己就有点难,
修禅定,则能受生于更高的天界,享受妙乐。调心又甚之。
然而,追求五欲的暂乐,与上界的妙乐,都是不清净的,报尽还来,仍入五趣,循环不已。
需要反思。
当我们认知到这些时,心中就不再攀缘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从而妄念止息,远离这些而自心清净。
自心清净以后,才会考虑出离的真正办法,才会接受正法的引导。

这样,才能接受,思考,启发智慧,认同人生皆苦的真谛,以及产生的原因,灭苦的办法,从而走向解脱之道。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0 | 只看该作者

2, 教学相长(一)

世尊在这里,对开始修行的比丘,采用了边学边用的办法,以此来加深,巩固学人对佛法的理解。也可以说是闻思的功夫,因为在对别人讲解时,必须考虑自己所说,是否如法,准确,促使自己去严格把握各种法义及相互关系,从而避免了心里有而说不出来的状况。也可以弄清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杂阿含。卷8》 20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
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
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五阴)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
“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
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
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六入)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
“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
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
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缘起)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
“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缘起法)未?”
  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正思惟,趣涅般)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
“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
“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尔时,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
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无常)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
“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相长(二)

对于学有所成的比丘,世尊则让他们采用授课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传法能力。同时,采用了问答形式进行互动,提高了双方的积极性,避免了单纯说教引起的气氛凝止。

(《杂阿含。卷11》276经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如是像类大声闻尼众住舍卫国王园中。比丘尼众,其名曰:纯陀比丘尼.
民陀比丘尼.摩罗婆比丘尼.波罗遮罗比丘尼.陀罗毘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
难摩比丘尼.告难舍瞿昙弥比丘尼.优鉢罗色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
此等及余比丘尼住王园中。
尔时。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来诣佛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
发遣令还。言:“比丘尼。应时宜去。”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
“我年已老迈。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汝等诸比丘僧。今日诸宿德上座。
当教授诸比丘尼。”
时。诸比丘受世尊教。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难陀。
尔时。难陀次第应至而不欲教授。尔时。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
前后围遶。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乃至闻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问尊者阿难:“谁应次至教授诸比丘尼?”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难陀。而难陀不欲教授。"
尔时。世尊告难陀言:"汝当教授诸比丘尼。为诸比丘尼说法。所以者何?
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应尔。我为比丘尼说法。汝亦应尔。"

尔时。难陀默然受教。时。难陀夜过晨朝。着衣持鉢。入沙瓦提城乞食。
食已。还精舍。举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禅。从禅觉。着僧伽梨将一比丘往诣王园。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难陀来。疾敷牀座。请令就坐。尊者难陀坐已。诸比丘尼稽首敬礼。
退坐一面。尊者难陀语诸比丘尼:
"诸姊妹。汝等当问我。今当为汝等说法。汝等解者。当说言解。若不解者。
当说不解。于我所说义。若当解者。当善受持。若不解者。汝当更问。当为汝说。"
诸比丘尼白尊者难陀言:"我等今日闻尊者教。令我等问。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
今悉当问。已解者当言解。未解者当言不解。于我所说义。已解者当奉持。未解者当复更问。
我等闻此。心大欢喜。未解义者。今日当问。"
(六内入)
尔时。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云何?姊妹。于眼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实知见。于六内入处
观察无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内入处无我。"
(六外入)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应如是解。六内入处观察无我。
诸比丘尼。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
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如实无我。"
(六识)
尊者难陀赞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六外入处无我。若缘眼.色。
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意解。
六识身如实无我。"
(六触)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六识身如实无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
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触观察如实无我。我亦常如是意解。
六触如实无我。"
(六受)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当如实观察。于六触身如实无我。缘眼.色。
生眼触。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六受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
六受身如实无我。
(六想)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受身如实无我。缘眼.
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
六想身如实无我。"
(六思)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想身如实无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
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六爱)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爱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
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灯明得然。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器亦无常。
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
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
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缘生,无常)
"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
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
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
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诸姊妹。譬如大树根.茎.枝.叶。根亦无常。茎.枝.叶皆悉无常。若有说言。
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树根.茎.枝.叶。彼根亦无常。
茎.枝.叶亦复无常。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所依树影。一切悉无。"
(生灭)
"诸姊妹。若缘外六入处无常。若言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恒.住.不变易.安隐者。
此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
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析,离)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
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
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
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枝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
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乘间而剥。
不伤皮肉。枝节筋骨悉皆断截。还以皮覆上。皮肉已离。非不离也。"

(总结)
" 姊妹。我说所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经广说。肉者谓内六入处。
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
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
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
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
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其有漏。
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
诸姊妹。当如是学。"

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时。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眷属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乃至为佛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众观月。
为是满耶?为未满耶?当知彼月未究竟满。
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说法。于其解脱犹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
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

尔时。世尊复告难陀:更为诸比丘尼说法。
尔时。尊者难陀默然奉教。夜过晨朝。持鉢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诣王园。就座而坐。
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乃至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
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然其彼月究竟圆满。
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脱。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
此当知即是苦边。"
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受第一果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4 | 只看该作者
3,条分缕析,对治异见

不管是我们自己的看法,还是因理解不同,而产生异见乃至邪见,这种情况都会出现。而且,会坚持自己是对的。如何纠正呢?
直接指出来,有时并不一定有效果,因为认知能力与方法不同,别人不一定会接受。反倒更坚信自已。

(象现在的一些情况,一言不合,恶语伤人的,就算了吧了。)

怎么办呢?
从他所能认知的对的地方思惟,一一步一步辨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从而反思以前的错误,加以改正。



(《杂阿含。卷5 》10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
身坏命终更无所有。"
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
"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耶?"
答言:"实尔。诸尊。"
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
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
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
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
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
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汝勿谤世尊。世尊不作此语。汝当舍此恶邪见。
再三谏jian4彼。犹不舍恶邪见。是故我今诣尊者所。唯愿尊者。当令焰摩迦比丘息
恶邪见。怜愍彼故。"
舍利弗言:"如是。我当令彼息恶邪见。"
时。众多比丘闻舍利弗语。欢喜随喜。而还本处。
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鉢。入沙瓦提城乞食。食已。出城。还精舍举衣鉢已。
往诣焰摩迦比丘所。
时。焰摩迦比丘遥见尊者舍利弗来。即为敷座洗足。安停脚机奉迎。为执衣鉢。请令就座。
尊者舍利弗就座.洗足已。语焰摩迦比丘:
" 汝实作如是语。我解知世尊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耶?"
焰摩迦比丘白舍利弗言:"实尔。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焰摩迦。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无常。"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
答言:"是苦。"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云何。焰摩迦。色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云何。焰摩迦。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非色.受.想.行.识有如来耶?"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汝云何言我解知世尊所说。
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为时说耶?"
答言:"不也。"

尊者舍利弗复问:"焰摩迦。先言我解知世尊所说。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
云何今复言非耶?"
焰摩迦比丘言:"尊者舍利弗。我先不解.无明故。作如是恶邪见说。闻尊者舍利弗说已。
不解.无明。一切悉断。"
复问:"焰摩迦。若复问。比丘。如先恶邪见所说。今何所知见一切悉得远离。汝当云何答?"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来问者。我当如是答。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
苦者寂静.清凉.永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来问者。作如是答。"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焰摩迦比丘。汝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漏尽阿罗汉色无常。无常者是苦。苦无常.苦者。是生灭法。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尊者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长者子。长者子大富多财。
广求仆从。善守护财物。时。有怨家恶人。诈来亲附。为作仆从。常伺其便。晚眠早起。
侍息左右。谨敬其事。逊其言辞。令主意悦。作亲友想.子想。极信不疑。不自防护。
然后手执利刀。以断其命。
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恶怨家。为长者亲友。非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
至其终?。而彼长者。不能觉知。至今受害?"
答言:"实尔。尊者。"
舍利弗语焰摩迦比丘:"于意云何。彼长者本知彼人诈亲欲害。善自防护。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隐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如彼长者。为诈亲怨家所害而不觉知。
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
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尊者舍利弗说是法时。焰摩迦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尊者舍利弗为焰摩迦比丘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9-27 19:37 编辑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人以群分

一次,众多比丘在户外经行,世尊介绍道:
你们看,
和乔陈如在一起的众人,是能多闻,出家久,梵行足的比丘,
和大迦叶在一起的众人,是少欲知足,持头陀行的比丘,
和舍利弗在一起的众人,是有大智辩才的比丘,
和目犍连在一起的众人,是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与阿那律在一起的众人,是天眼明彻的比丘,
与二十亿耳在一起的众人,是勇猛精进的比丘,
与优波离在一起的众人,是通达戒律的比丘,
与迦旃延在一起的众人,是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与阿难在一起的众人,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与罗睺罗在一起的众人,是持律精进的比丘。
。。。。。。。
与提婆达多在一起的众人,多是常习恶行的比丘。


种种区别,就有种种界,同类的,就会聚在一起,要注意这些啊。



(《杂阿含。卷16。447经》)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26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正是因为同样的人或物汇聚在一起,才给我们认知他们提供了方便。
把相同的归为一类,称之为“界”。

比如,眼看到的物质,称为色,归纳为色界,
耳听到的种种声音,称为声,归纳为声界,
鼻处香界,舌,味界,身,触界,意,法界。

再如,坚硬的属性,归地界,
粘连的属性,归水界,
热冷属性,归火界,
动的属性,归风界。

人,归欲界,上面还有色界,无色界,这样,就构成了世间。

等等。。。。。。



一项一项,分门别类,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方便。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2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27
正是因为同样的人或物汇聚在一起,才给我们认知他们提供了方便。
把相同的归为一类,称之为“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正因为这种种界,保证了我们认知,分别的同时,
有时候,却因自已认知能力,方法的局限,导致某些片面的或错误的观念。
这是应该避免的。

也正如此,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30 | 只看该作者
四,追根溯源,知本知末

1, 层层深入,答疑解惑

有一次,一位信仰梵天的年轻人来询问佛陀:
梵志的经典依靠什么存在?
佛答:经典依人而存。
人依何而存?
人依地存。
地依何而存?
地依水而止。
水依何而存?
水依止于风(轮)。
风依何存?
风依于虚空。
虚空中有日月故显。
日月为何依?
依四天王天。
四天王为何依?
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为何依?
夜摩天。
夜摩天为何依?
兜率天。
兜率天为何依?
化乐天。
化乐天为何依?
他化自在天。
他化天为何依?
梵天。
梵天为何依?
依大梵天住。
大梵天为何依?
依于忍辱温良。
忍辱温良为何依?
依于涅般。
涅般何依?
世尊答:
涅般无所依,而自为最,而自究竟。梵志,问无穷则答无穷,不如切身行之以尽之。

(《中阿含。卷40 。159阿伽罗诃那经》)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7:31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9-27 07:30
四,追根溯源,知本知末

...


实际上,正是这种创根问底的态度与方法,
才使我们的思惟得以锻炼,
以养成如理作意的好习惯,
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原因与联系,
获得真正的答案。以至终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905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