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1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四)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面,说了楞严闭眼见暗,整出个“见大”云云,加上许多中土特产。

再说《楞严》,伪经之伪,从何而来?(之三)
http://www.tianjian.org/forum.ph ... 5&fromuid=15171
(出处: 天鉴网)


接着往 下看: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
总评:
在这里,已尽诸漏(阿罗汉),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在此以前,竟然还有“疑悔”????
阿难“抛弃”多闻之后,也“开悟”了,但更不值 一提????
阿罗汉是什么境界?
楞严未必明白。不过贬“小”扬“大”,这是一招,你知道的越少,信他的私货越多,他就越能成功,至于是否佛法,还是先放一边吧:自大的感觉总是不错的。


【“尔时】,听此法音的时候,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德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在大众中】于众人中,
,【即从座起】起座,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恭敬的仪着,合掌,,
【而白佛言】对佛说::
【大威德世尊】“世尊,您威德广大,。
【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善于为众生开示佛法根本之义。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您常说,在众说法人中,我被列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现在我听到您刚说的法音,实在太微妙难信,,
【犹如聋人】,就好比聋子本听不到声音,
【逾百步外,聆于蚊蚋】,何况能听到在一百步以外的蚊子等昆虫发出的声音呢,
【本所不见,何况得闻】。本来就远得看不见,更何况能听到在他们在说什么内容。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您虽然为了我去除疑惑而宣说第一义,
【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但我还是没有明白这个究竟义,尚存疑惑。
【世尊。如阿难辈,】就好比阿难,
【虽则开悟】虽然理上明白
,【习漏未除】但事上仍有习漏。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而此大会中的阿罗汉们,
,【虽尽诸漏】,虽然没有了烦恼,
【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但听到如来如是说法,还是有未明之处。
==================================
1,阿罗汉已尽诸漏,也就是贪,嗔,痴尽。如今闻法,又起疑惑?
还要悔?那还叫阿罗汉?

2,开悟是理上的明白?那么,阿难明白了,富楼那却疑?

3,余习能称为漏吗?或者说,什么叫“习漏”

4,从下文所问,其一就是四大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识与名色的关系。难道阿罗汉连这个都 不知道 ?要知道,按楞严自说,此时,佛已六十二岁,说法二十七年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0:52 | 只看该作者
【“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评:
"阿罗汉富楼那"的“疑悔”,有两个:
1,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是怎样生出轮回的?
2,四大性质,两两对立,却如何同在法界而互相无碍?


=================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
就是说,这段话:
“无学”位的阿罗汉们,请继续学习。
让“定性声闻”回向上乘。
还有“未得二空(人空,法空)”的“阿罗汉”。
----------------
对声闻弟子来说,这真是一出悲喜剧。
悲的是,阿罗汉啥也不是(有学,不定性,未得二空);
喜的是,楞严大法解决一切!
这里,“说法第一”的“阿罗汉”“富楼那”,重启“有学之路”。
是不是很正常?好象一时还不清楚。
关键在于,什么是阿罗汉?
弄不懂这个,你可能被 这伪经卖了,还在替它数钱。

比如,楞严前面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还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其实,能证灭尽定的,至少也是三果(不还圣者),何况阿罗汉?
楞严就在这里一步一步地显出它的真实见地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2 编辑

所以,不想被它忽悠,要学阿难多闻,深入经藏,认真对比,找出不同来。
看一看阿罗汉的证量:
==============================
(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来向汝说已所得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

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色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是色盛阴有欲、有染、有著、有缚、缚著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觉、想、行、识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识盛阴有欲、有染、有著、有缚、缚著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四食,众生以此得存长养。云何为四?一曰、抟食粗细,二曰、更乐,三曰、意念,四曰、识也。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抟食,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更乐、意念、识食,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四说。云何为四?一曰、见见说,二曰、闻闻说,三曰、识识说,四曰、知知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见见说,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闻闻、识识、知知说,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四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内六处,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眼及眼识,眼识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诸贤,若眼及眼识,眼识知法,乐已尽,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意识,意识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诸贤,若意及意识,意识知法,乐已尽,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内六处,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六界,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不见地界是我所,我非地界所,地界非是神,然谓三受依地界住,识使所著,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水、火、风、空、识界,非是我所,我非识界所,识界非是神,然谓三受依识界住,识使所著,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六界,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内身共有识及外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断知,拔绝根本,终不复生?’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戚忧悲,欲断此大苦阴。诸贤,我厌患已而作是观: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相已,受比丘要,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要。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妄言,断于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此闻语彼,欲破坏此;不彼闻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粗言,断于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粗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诤事,顺时得宜,善教善呵,我于绮语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治生,断于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复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我所往处,衣钵自随,无有顾恋,犹如雁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我亦如是。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复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圣护诸根,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亦成就圣戒护诸根,得正知出入,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通智作证。


“‘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内身有识及外诸相,一切我、我行及慢使断知,拔绝根本,终不复生。’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
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语彼比丘:‘贤者,初说我等已可意欢喜,然我等欲从贤者上复上,求智慧应答辩才,以是故我等从贤者问复问耳!’”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双品说智经》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3 编辑

(二)

什么是阿罗汉(阿拉汉)
(一)(阿拉汉)
(1)远离故,(2)破贼故,(3)破辐故,(4)应受资具等故,(5)无秘密之恶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随念于世尊阿拉汉。
  (1)他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即是说对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了,已由于道而完全断了一切烦恼和习气,所以说「远离故」为阿拉汉。
  不具烦恼,
  说他为远离,
  无诸过恶,
  称我主4为阿拉汉。
  (2)以道而破诸烦恼之贼,所以说「破贼故」为阿拉汉。
  我主以般若之剑,
  斩杀了
  那称为贪等的烦恼之贼,
  所以叫他为阿拉汉。
  (3)以无明与有爱作成的谷,由福行等所成的辐,老与死的辋,贯以诸漏集成的轴,连接于三有的车的这个无始以来辗转轮回的车轮,世尊于菩提树下,以精进的两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执业尽智的斧,破一切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拉汉。或者轮回的轮是说无始以来的轮回流转,因为无明是根本故为谷,老死是最后故为辋,其余十法是以无明为根本,以老死为周边故为辐。

  (说十二支)对于苦等四谛的无智为无明,欲界的无明为欲界诸行的缘,色界的无明为色界诸行的缘,无色界的无明为无色界诸行的缘。欲界的诸行为欲界结生识的缘,余者(色界无色界的诸行)亦同样的(为色无色界结生识的缘)。欲界的结生识为欲界名色的缘。色界亦然。(无色界的结生识)但为无色界的名的缘。欲界的名色为欲界六入的缘,色界的名色为色界的(眼耳意)三入的缘,无色界的名为无色界的(意)一入的缘。欲界的六入为欲界六种触的缘,色界的三入为色界的(眼耳意)三触的缘,无色界的一意入为无色界的六意触的缘,欲界的六触为欲界的六受的缘,色界的三触为那里的三受的缘,无色界的一触为一受的缘。欲界的六受为欲界的六爱身的缘,色界的三受为三爱身的缘,无色界的一受为无色界一爱身的缘,各种爱为各种取的缘,而取等为有等的缘。何以故?兹有二人想:「我要享受诸欲」,以此欲取为缘,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恶行满足,便生恶趣。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五蕴为生有。五蕴的生为生,蕴的成熟为老,蕴的破坏为死。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天福」,同样的(以身语意)行诸善行,善行满足,便得生(六欲)天。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以下同前所说。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梵天的福」,以此欲取为缘,修习慈、悲、喜、舍、修习圆满,便生梵天。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其它的同前。另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无色界的福」,于是修习空无边处等无色定,修习圆满,便得生于彼等诸处。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四蕴为生有。四蕴的生为生,四蕴的成熟为老,四蕴的破坏为死。其余诸根本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亦以同样的解说。


  (法住智)5「如是这无明是因,行是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缘的慧是「法住智」。过去世和未来世亦以无明为因,行为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它各句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
  (四类)于此十二支之中,无明与行为一类,识,名色,六入,触与受为一类;爱,取与有为一类;生与老死为一类。这里前一类为过去世,中间二类为现在,生与老死的后一类为未来。
  (三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当你说无明与行的时候,则也包括了爱、取、有、三支的意思,所以这五法为过去的业转,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法为现在的异熟转。当你说爱、取、有的时候,则亦包括无明与行,所以这五法为现在的业转,生与老死一句即表示识等,故此五法为未来的异熟转。这便是依十二支行相而成为二十种。
  (三连接)十二支中的行与识之间是一个连接,受与爱之间是一个,有与生之间是一个。
  世尊6「对于这四类三世二十行相及三连接的缘起的一切行相都能知见了悟。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说:『把握于缘的慧为法住智』」。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实而知彼等(十二支)法,于彼等中厌、离、离欲而解脱,破离断绝如上述的轮回车轮的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拉汉。
  我们的世间主,
  用他的智剑,
  破了轮回车轮的辐,
  所以叫他阿拉汉。


  (4)因为他是最胜应供的人,所以才值得领受衣服等资具及其它的供养。故世尊现世时,任何有权威的天人都不愿在他处作供养的。即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世尊,又如频毗娑罗王、憍萨罗王7等的天与人也尽力供养。甚至对于般涅槃之后的世尊。如阿育大王曾费了九十六俱胝(九万万六千万)的财产,于全阎浮洲造了八万四千的塔寺,其它的供养更不必说了。所以说「值得受资具等故」为阿拉汉。


  一切资具和其它的供养,
  唯有世间主才值得领受,
  阿拉汉的名义,
  世间的胜利者才得相符。


  (5)犹如世间上自以为智的愚者,深怕不名誉而秘密行恶,但彼(世尊)决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说:「不密行恶故」为阿拉汉。


 于诸恶业中,
  无秘密可说。
  因无秘密故,
  称为阿拉汉。
  再综合的说:
  因为牟尼的远离,
  杀了一切烦恼的贼,
  破了轮回车轮的辐,
  应受资具等的供养,
  又无秘密的行恶,
  所以称他阿拉汉。
《清净道论》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3 编辑

(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杂阿含》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4 编辑

(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尔时,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4 编辑

(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柰国仙人往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5 编辑

(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沙门果。何等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是名须陀洹果。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何等为阿罗汉果?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6 编辑

(七)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葉:“善来!迦葉,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
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葉,大德大力,大师弟子,请以半座。”
。。。。。。。。。。。。。。。。。。。


尊者摩诃迦葉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葉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葉亦复如我,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我欲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诃迦葉亦复如是,乃至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我随所欲,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葉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


尔时,

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葉 同己广大胜妙功德 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难,汝岂不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见,于大众中说月譬经,教诫教授:‘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如是广说为说。阿难,如月譬住,常如新学耶?”
阿难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葉。”
“阿难,汝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言:‘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其唯摩诃迦葉比丘’?”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葉。”
“阿难,汝曾为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于无量大众中请汝来坐耶?又复世尊以同己广大之德称叹汝:‘阿难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
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葉。”
“如是,阿难,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于无量大众中,口自说言:‘善来摩诃迦葉,请汝半座。’复于大众中以同已广大功德,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摩诃迦葉耶?”
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葉。”
时,摩诃迦葉于比丘尼众中师子吼已而去。


《杂阿含》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6 编辑

(八)

阿罗汉有许多种:

(4)修第四道慧(阿罗汉)的,
(一)有的成为「信解脱」,
(二)有的成为「慧解脱」,
(三)有的成为「俱分解脱」,
(四)有的成为「三明者」,
(五)有的成为「六神通者」,
(六)有的成为「获得种种无碍解的大漏尽者」。

有关于此(第四道)的曾说:「在道的剎那,此圣者名为解结;在果的剎那,他便名为曾解结者,是人天间的最胜应施者」。

  修此圣慧有这样多的功德,
  智者应该好乐于修习。

  至此,已经解说了在
  有慧人住戒,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库,彼当解此结。

  的偈颂中以戒定慧三门所示的清净道中的修慧的功德。

《清净道 论》,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6 编辑

(九)

这个是《俱舍论》:
如何是阿罗汉:

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论曰。即不还者进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所断惑。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应知转名阿罗汉向。
即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金刚喻定说有多种。谓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生。通依九地故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五十二。谓苦集类智缘有顶苦集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道法智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类智缘八地灭一一各有四行相应合三十二。道类智缘八地道总有四行相应有四。以治八地类智品道同类相因必总缘故。如未至摄有五十二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二十八。识处二十四。无所有处二十。以依无色无有法智及缘下灭灭类智故。然缘下地对治道者。以同品道互为因故。有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八十种。谓道类智缘八地道亦各别有四行相。应由此于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摄有八十种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四十。识处三十二。无所有处二十四。复有欲令金刚喻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总有一百六十四种。谓灭类智缘八地灭有别有总各四行相。应由此于初增百一十二。如未至摄百六十四中四静虑应知亦然。空处五十二。识处三十六。无所有处二十四。若就种性根等分别。更成多种。如理应思。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后无间道所生。尽智是断惑中最后解脱道。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如是尽智至已生时便成无学阿罗汉果。
已得无学应果法故。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
。即此唯应作他事故。诸有染者所应供故。依此义立阿罗汉名。
义准已成前来所辩四向三果皆名有学。
何缘前七得有学名。为得漏尽常乐学故。学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为三自体。若尔异生应名有学。不尔。未如实见知谛理故。彼容后时失正学故。由此善逝再说学言。如契经中。佛告憺怕。学所应学学所应学。我唯说此名有学者。为令了知学正所学无有退失名有学者故。薄伽梵重说学言。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学意未满故。如行者暂息。或学法得常随逐故。学法云何。谓有学者无漏有为法。无学法云何。谓无学者无漏有为法。云何涅槃不名为学。无学异生亦成就故此复何缘不名无学。有学异生亦成就故。如是有学及无学者。总成八圣补特伽罗。行向住果各有四故。谓为证得预流果向乃至所证阿罗汉果名虽有八事唯有五。谓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后三果向不离前果故。此依渐次得果者说。若倍离欲全离欲者住见道中名为一来不还果向。非前果摄。如前所说。修道二种。有漏无漏有差别故。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论曰。唯无漏道离有顶染。非有漏道。所以者何。此上更无世俗道故。自地不能治自地故。自地烦恼所随增故。若彼烦恼于此随增。此必不能治彼烦恼。若此力能对治于彼。则彼于此必不随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离余八地通由二道。世出世道俱能离故。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颂曰。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论曰。诸有学圣用有漏道离下八地修断染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用无漏道离彼亦然。由二种道同所作故。有余师释。以无漏道离彼染时。何缘证知亦生有漏离系得者。有舍无漏得烦恼不成故。谓有学圣以无漏道离彼染时。若不引生同治有漏离系得者。则以圣道具离八地。后依静虑得转根时。顿舍先来诸钝圣道唯得静虑利果圣道。上惑离系应皆不成。是则还应成彼烦恼。此证非理。所以者何。彼圣设无有漏断得亦不成就上地烦恼。如分离有顶得转根时及异生上生不成惑故。谓如分离有顶地染后依静虑得转根时。无漏断得既已顿舍。彼地离系无有漏得。而彼地惑亦不成就。又如异生生二定等。虽舍欲界等烦恼断得而不成就欲界等烦恼。此亦应然。故不成证。既说圣者二离八修各能引生二离系得。义准。异生用有漏道唯能引起有漏断得。并诸圣者用无漏道离见断惑及有顶修唯能引生无漏断得。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颂曰。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论曰。诸无漏道若未至摄。能离欲界乃至有顶。静虑中间及四静虑三无色摄。随其所应各能离自及上地染。不离下离已故。诸有漏道一切唯能离次下地。非自地等。自地烦恼所随增故。势劣故。已离故。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论曰。诸道所依近分有八。谓四静虑无色下边。所离有九。谓欲八定。初三近分离下三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或入根本或即近分。上五近分各离下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必入根本非即近分。近分根本等舍根故。下三静虑近分根本受根异故。有不能入。转入异受少艰难故。离下染时必欣上故。若受无异必入根本。诸出世道无间解脱前既已说。缘四谛境十六行相义准自成。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论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谓诸无间道缘自次下地诸有漏法作粗苦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若诸解脱道缘彼次上地诸有漏法作静妙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非寂静故说名为粗。由大劬劳方能越故。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粗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如狱厚壁能障出离。静妙离三翻此应释。傍论已了。应辩本义。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颂曰。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论曰。不动种性诸阿罗汉。尽智无间起无生智。非更有尽智无学正见生。除不动法余阿罗汉。尽智无间有尽智生。或即引生无学正见。非无生智。后容退故。前不动种性无正见生耶。有正见生而不说者。一切应果皆有此故。谓不动法无生智后有无生智起。或无学正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4 21:18 编辑

(十)

《俱舍论》,再帖点: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六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于此六中前之五种从先学位信解性生。即此总名时爱心解脱。恒时爱护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以要待时及解脱故。略初言故。如言酥瓶。由此待时方能入定。谓待资具无病处等胜缘合时方入定故。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即此名为不动心解脱。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及解脱故。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待胜缘和合时故。或依暂时毕竟解脱。建立时解脱不时解脱名。容有退堕时无退堕时故。此从学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云何。
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论曰。退法种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后练根成思。乃至不动随应当说。言退法者。谓遇少缘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谓惧退失恒思自害。言护法者。谓于所得喜自防护。安住法者。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不动法者。彼必无退。此六种性先学位中。初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由根有异故有差别。第三唯有恒时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具二而是钝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种性非必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若执退者必定应退。乃至堪达必能达者。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根故唯有二。如是六种阿罗汉中。谁从何退。为性为果。
颂曰。
  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论曰。不动种性必无退理。前之五种皆有退义。于中后四有从性退。退法一种无退性理。由此种性最居下故。五种皆有从果退义。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谓诸无学先学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诸有学先凡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若住此位后修练根所得思等四种种性。彼从此性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亦无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义。又亦无退先所得果。后所得果容有退义。是故定无退预流果。由此应果退法有三。一增进根。二退住学。三住自位而般涅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说。更加一种退住退性。余三如次有五六七。应知后后一一增故。思法等四退住学位时。还住退非余。若异此者得胜种性故。应是进非退。何缘定无退先果者。以见所断依无事故。谓有身见依我处转。见所断惑此见为根。我体既无名依无事。以无事故必无退理。若尔应说此惑缘无。非此缘无谛为境故。然于谛境不如实缘。诸烦恼中谁不如是。虽皆如是而有差别。以修断惑各有别事。即是可意不可意等于所缘境此相非无。见所断惑计有我等。非诸谛境有我等相。以无事故。与修断别。谓于色等所缘境中我见妄增。作者受者自在而转。非实我性。边执见等随此而生。故并说为依无事惑。若修所断贪嗔慢痴。色等境中唯起染着增背高举不了行转故。并说为依有事惑。又见断惑于谛理中执我我所断常见等。非谛中有少我等事。见断贪等缘此而生。是故皆名依无事惑。修所断惑于色等中谓好丑等。然色等境非无少分好丑等别。是故可名依有事惑。又见断惑迷谛理起名依无事。修所断惑迷粗事生名依有事。谛理真实。揩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事相浮伪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或修断惑非审虑生。昧钝性故。见所断惑由审虑生。推度性故。圣不审虑于粗事中失念或生。审虑不尔。如于绳等率尔谓蛇。故修断惑圣有退起。非由率尔可起见惑。圣若审虑便见谛理。故圣见断定无退义。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知何由教。经言。苾刍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失现法乐住。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若谓有退。由经说有时爱解脱。我亦许然。但应观察彼之所退。为应果性。为静虑等。然彼根本静虑等持。要待时现前故名时解脱。彼为获得现法乐住数希现前故名为爱。有说。此定是所爱味。诸阿罗汉果性解脱恒随逐故不应名时。更不欣求故不名爱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应思。不退安住不动何别。非练根得名为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此二所起殊胜等至。设遇退缘亦无退理。安住法者。但于已住诸胜德中能无退失。不能更引余胜德生。设复引生从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种差别。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槃。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又增十经作如是说。一法应起。谓时爱心解脱。一法应证。谓不动心解脱。若应果性名为时爱心解脱者。何故于此增十经中再说应果。又曾无处说阿罗汉果名为应起。但说名应证。又说钝根所摄应果名为应起。为显何义。若为显彼能起现前则余利根最应能起。若为显彼应起现前亦余利根最所应起。故时解脱非应果性。若尔何故说时解脱应果。谓有应果根性钝故要待时故定方现前。若与彼相违名不时解脱。阿毗达磨亦作是言。欲贪随眠由三处起。一欲贪随眠未断遍知故。二顺彼经法正现在前故。三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若谓彼据具因生说。复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是名由理。若尔应释炭喻契经。如说。多闻诸圣弟子若行若住有处有时失念故生恶不善觉。此经唯说阿罗汉果。由此经言彼圣弟子心于长夜随顺远离广说乃至临入涅槃。余契经中。有即说此顺远离等名应果力。又此经说。彼于一切顺漏已能永吐已得清凉。由此定知。是阿罗汉。实后所说是阿罗汉。然彼乃至于行住时未善通达容有此事。谓有学者于行住时由失念故容起烦恼。后成无学则无起义。前依学位故说无失。毗婆沙师定作是说。阿罗汉果亦有退义。唯阿罗汉种性有六。为余亦有六种性耶。设有皆能修练根不。
颂曰。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论曰。有学异生种性亦六。六种应果彼为先故。然见道位必无练根。此位无容起加行故。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如契经说。我说由斯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所得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如何不动法退现法乐住。
颂曰。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论曰。应知诸退总有三种。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二未得退。谓未能得殊胜功德。三受用退。谓诸已得殊胜功德不现在前。于此三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余不动法具有受用及未得退。亦于胜己殊胜功德犹未得故。余五种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约受用退说不动法退现法乐无相违过。无退论者作如是说。诸无漏解脱皆名不动。然别立第六不动法者。如前释通。不应为难。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不尔。何缘。
颂曰。
  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
  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
  论曰。无从果退中间命终。退已须臾必还得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多闻诸圣弟子退失正念。速复还能令所退起尽没灭离。若谓不然。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又住果位所不应为违果事业由惭增故于暂退时亦必不造。譬如壮士虽蹶不仆。如上所言。有练根得无学有学。正练根时各几无间几解脱道。何性摄。何所依。
颂曰。
  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
  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
  论曰。求胜种性修练根者。无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所以者何。彼钝根性由久串习非少功力可能令转。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果。上相违故。彼加行道诸位各一。如是无间及解脱道一切唯是无漏性摄。圣者必无用有漏道而转根理。非增上故。依谓身地。此所依身唯人三洲。余无退故。此所依地无学通九。谓未至中间四定三无色。有学唯六。谓除后三。所以者何。夫转根者。容有舍果及胜果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无有学果无色地摄。故学练根但依六地。诸无学位补特伽罗。总有几种。由何差别。
颂曰。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事别有几。
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曰。依加行异立初二种。谓依先时随他及法于所求义修加行故。立随信行随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种。谓依钝利信慧根增如次名为信解见至。依得灭定立身证名。由身证得灭尽定故。依解脱异立后二种。谓依唯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此名虽七事别唯六。谓见道中有二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此至修道别立二名。一信解。二见至。此至无学复立二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应知此中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何等名俱及慧解脱。
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
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论曰。学于学位独得满名。具由三因。谓根果定。有有学者但由根故亦得满名。谓诸见至未离欲染。有有学者但由果故亦得满名。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有有学者具由三故独得满名。谓诸见至得灭尽定。无有学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满名。诸无学者于无学位由根定二独得满名。无学位中无非果满故无由果亦立满名。有但由根亦名为满。谓不时解脱未得灭尽定。有但由定亦名为满。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有具由二独名为满。谓不时解脱已得灭尽定。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
=================

还有《瑜伽师地论。声闻地》

这个更长,你们自己去看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21:22 | 只看该作者
(十一)
(1)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惟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 。75经》

(2)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中阿含经》第36卷 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6:2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贴出这么多经典,来讲阿罗汉呢?

因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有些人,读了几本自认的大乘经典,就开始自以为是起来,目空一切,尤其是无原则地看不上阿罗汉,最常用的理由 就是:我行菩萨道 ,我要成佛,阿罗汉不是佛,不如佛,取大弃小。
当然,他若是有此志气,还是要赞叹一下的,不过,你得先知道如何证得阿罗汉,或者有能力而不取证。
否则,就是增上慢 人。
更不要因为知见不正,谤了圣者,不但声闻果无望,菩提道 已失,连何处受生都 令人担忧。
历史 上有例子的,那就是“大天五事”。有兴趣的,不妨去看一看《大毗婆 娑 论》。

知道了什么是阿罗汉,知道了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与楞严作对比,看它都 在说什么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9-3-5 06:30 编辑

富楼那”提问: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评:
1,本自清净的如来藏,(器)世间轮回又是如何生起的?
2,四大与虚空,为何性质对立却同安处于法界?)
=================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
这是楞严的(器)世间生起观。
“语文不好”的“山间竹笋”“高云匪”先生,面对如此“精妙高深”的楞严文句,在众多一白话就漏洞百出的翻译前,连不懂装懂都 不能。


那你还充个啥 ?坛中不早有人宣布:你向我请教呀?我可以教你。不然,让你永远无知!

不.山先生另有办法:

用关键词。
原来 :(清净本然的如来藏是)性,觉,妙,明。
在经一番排列组合后,就生妄,生。异。同
然后,就;扰乱,劳。尘,浊。
=============
(用楞严的话说: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其实,这还是前文“菩提瞪发劳相”的翻版,
诸位是否也可以以清明之心,瞪着虚空,劳出山河大地来,试一试)

在经一通“扰乱”,“劳”。“尘”,“浊”。“静”出了“虚空”后,
开始了“觉明空昧”等各种“摇”,“”“风轮”,“摇”“金轮”,

“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出十方世界,。。。。

不过,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生灭轮回 的,既然“摇”出来了,在轮回中是怎么灭而又生的呢?楞严没告诉你,还得脑补不是?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6:2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世间的生灭,阿含系是怎么说的呢?
以我们所在的这里为例:
原来,这四禅 以下的器世间,是相继在“火,水,风”三灾下坏掉,并以“雨”中形成。构成“成”“住”“坏”“空”,循环不已。
简单起见,以《长阿含。世纪经》为例,诸说相同。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ChangAHan/ChangAHan41.html
或者按华严说,“一切心造”。
都 是一样的。
前面有师兄说,楞严说的是世界生成。而且,与诸经一致。
对不对呢?
先看“小乘”的《阿含》。
这是从三禅以下说的,还有四禅和无色界,没有讲,但在其他章中说了,是随众生心识而生
http://www.quanxue.cn/CT_FoJia/ChangAHan/ChangAHan40.html
也就是说,以一小世界为例,而讲了三界。
这个三界的世界观才是完整的。

那么,华严的世界观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 ... eID=2170&Page=8


“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


显然 ,楞严与之所说,也对不上号。

只能说什么呢?
楞严兄在抄佛经世界的形成 时,并不清楚众生的认知与三界的关系!
整出一个节选来。把欲界的一部分,误当成了全部。
有人说,这是在讲世界的生成 。
先不说是不是在讲三界。
实际上,是在说第一因。
佛法中,并不让人去思考世界的起源之类的话题。不但无解,也无益于解脱。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苦乐品第二十九”中: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终不可思惟。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不由此处得至灭尽涅槃。
云何众生不可思议?此众生为从何來?为从何去?复从何起?从此终当从何生?如是,众生不可思议。
云何世界不可思议?诸有邪见之人:世界断灭、世界不断灭、世界有边、世界无边、是命、是身、非命、非身,梵天之所造,诸大鬼神作此世界邪?
。。。 。。。
云何龙界不可思议?云何此雨为从龙口出耶?所以然者,雨渧不从龙口出也。为从眼、耳、鼻出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雨渧不从眼、耳、鼻出。但龙意之所念,若念恶亦雨,若念善亦雨,亦由行本而作此雨。所以然者,今须弥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众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从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雨。如是,比丘!龙境界不可思议。
云何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如来身者,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清净无秽受诸天气。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以过人行。如来身者,为是大身?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来身者,不可造作,非诸天所及。如来寿为短耶?此亦不可思议。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如来为长寿耶?此亦不可思议。

所以然者?然复如来故与世间周旋,善权方便相应。如來身者,不可摸则,不可言長、言短,音声亦不可法则。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非世间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境界不可思议。”
简单说,就是轮回无始无终,你在轮回中找什么开始?找什么第一因?

如果,按楞严所说,清净本然,久而成劳,才有世界。那么,都 “劳”出世间了 ,还叫“清净本然”?
同样,他自己又说,诸佛证得清净本然,如矿出金,不复为矿,岂不又自矛盾?


=======================
也有人说,这与道家太极生化说相近。
但是,太极(一)上有无极(道),谁又说过“道” 的起源?
南传菩萨道
http://www.bskk.com/thread-2933868-1-1.html
(出处: 佛教社-地藏论坛)
也就是说,通观楞严经,楞严兄连什么是三界都没弄清楚,就开始说:
“清净本然”久而发“劳”,因尘妄“摇”出(实际上只说了一部分欲界)世界来。

就这么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那里有好吃的。。。
不过,跟着他走,你见到 的,也许是狼外婆哦。
为什么?不去多闻,盲目自大。走上歧途。

来,让我们一点一点地,看看外婆那毛茸茸的手,蓝幽幽的眼,长长的嘴,尖尖的牙。。。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6:35 | 只看该作者
【复次富楼那。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评:
于是,在“明,觉,妄 ,见,想”的种种组合中,众生出生,并开始了轮回。
{不知楞严此说,与后面的十二类生,对不对上号?}

===============
【富楼那。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此,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评:
在这里,楞严兄说“。。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就是明久生妄。
产生了“轮回三根本”:杀,盗,淫。)

===============
是这样吗?
真正的阿含系中,无论大小乘,一致说轮回正因,是无明与贪爱。
什么是无明?是对因果的无知,对轮回的无知,对四谛的无知。
什么是贪爱?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染着心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无明者,云何为无明?”
舍利弗言:“所谓无明者,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中际无知,佛、法、僧宝无知,苦、集、灭、道无知,善、不善、无记无知,内无知、外无知;若于彼彼事无知暗障,是名无明。”
阎浮车语舍利弗:“此是大暗积聚。”
--------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爱,云何为爱?”
舍利弗言:“有三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
复问:“有道有向,断此三爱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杂阿含》)
===========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圆觉经》说得,比它还强一点)】

两相对比,你就明白:
楞严所说的轮回范围,仍然在欲界打转,轮回之因“杀盗 淫”,仅是其中的三恶行。色界,无色界呢?是忘了还是不知?
(注意:色界,无色界的化生,是没有父母的,那个人羊互生的理论,就算了吧,还有什么是十生,相啖?众生所依,是四食。。。。)
要知道,佛法,是让人出离生死,出离三界。
所以,佛法中,所对治的,是三界现象。在读佛经时,这一点要注意


人的思维,往往限于自己的认知,并在语言上表达出来;
楞严自己的认知,并未出普通人类的范围,强作圣言,难免顾此失彼!
这个问题,你会在读楞严时,处处遇到。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楞严把杀,盗 ,淫,三者作为轮回根本,实际上,我们早已知道,这只是属于十恶 业道 。

如果把它们认为是出离轮回之本,是非因计因,是戒禁取见。
如果把它们认为是出离之道,是非果计果,是见取见。

因为我们知道,当时 ,印度还有许多修行人,或在外道 中,他们也有此戒,不杀盗淫,他们解脱了吗?显然没有。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6:37 | 只看该作者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
单看这一节,是对的。不过,楞严只说觉后不迷,很巧妙地把“迷人”从何而来给绕过去了。不过,他忘得也太快,因为他刚说过,“本觉”久而发“劳”,“摇”出山河大地来。也“妄 ”出众生来。在那里轮回。


(刚才,承楼下"X″兄发现,末学错了一个字。

"杀,盗,淫″属十恶业道。改一下。
另外,淫,说邪淫更准确些。

在此声明。
并向"x兄″致谢!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0 | 只看该作者
【富楼那。又汝问言: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
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
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
为了楞严不灭,还是先不白话它。说四大等性质相反,却如何彼此相安。
引前师兄的话说,是其相虽异,其性则一。
好象这样的解说 ,很正确。
===============
四大等是怎么来的呢?
识缘名色。也就是说,识起则名色起,识灭则名色灭。三者共依存。
(“‘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大灭,粗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长阿含。坚固经》)
色法之中,地,水,火,风,是同时存在的,只因地多则显地,水,火,风亦如是。
‘汝勿起此见,谓水中无地、火、风。所以者何?水中有地、火、风,但水大多故,水大得名。’《长阿含。世纪经》)
而且,这四大等,是可以随心而转的。

四大与识的关系 :
{《杂阿含》七五(3); 一五五0( 四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 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於路邊見一大枯樹,即於樹下敷座具,斂身正坐。 語諸比丘:
「若有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
所以者何 ?
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是故比丘得神通力,心作地解,即成地不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 意,欲令此樹為水、火、風、金、銀等物,悉皆成就不異。
所以者何?謂此枯樹有水界故,…… 。
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 異。
所以者何?以彼枯樹有種種界故。
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 異。
比丘!當知比丘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是故比丘當勤禪思,學諸神通」。
舍利弗說是經 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
还有一个,楞严前面,方诸取水,阳燧生火,衣角扇风,其实说的,都 是缘起法,不过,楞严却直接把它们“空”掉了,成了非因缘的存在。

在佛法知见中,否认因果的,正是一种 邪见!

这个“回小向大”的“了义”经,怎么处处没有正见?


按楞严兄这个思路,还可以这样推:

既然这一切,都 是“妙觉明心”“真妙觉明”的产物,只因你“背觉合尘”,不识它的“空性”。“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罢了。
那么,你若发现,某地有一些“甘露丸”,作用也是极好的,请赶快服下吧。

要认识出它是“性空”的,不要“背觉合尘,”起世俗知见,起分别心,而“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于证得“妙觉明心”“真妙觉明”是很不利的。

所以,不但经书是死文字,指月之指,不要著相,有真假之分。就是眼前之物,也不要着相,去分它是甘露丸还是大香小香,以免误了“实证”。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2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这一段呢,作者又发挥发挥《心经》,以经文来佐证自己是正确的了:

心经七种版本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2902.html

《心经》(七种版本)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
再贬一下“小乘”,说多了,真理就成了。

不过,虽佛境不可思议,但世尊说法,还真是“以世语言”,令众生入佛知见的。
下面的话,就是“世语言”: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
----------------------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怎么个多得而不是少得呢?多闻算不算呢?
尽管此外诸经,无不夸赞阿难多闻第一,但这里
楞严没说,但从对阿难的一再批评来看,应是错的,因为它妨碍了“实证”!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
证阿罗汉,又怎样?“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还真不“究竟”,何况成佛?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6 | 只看该作者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
这里,楞严又以“世语言”,来开佛知见。

原来 ,说明说妄,只是迷悟 不同,其体一也。不是“菩提”久“劳”,“瞪”发生“尘”啊。

反复从楞严的回答 来看,他的主旨就是,明心见性,妙,觉,明,圆,是成佛才具备的。如今,已对你全盘托出。
不然,你最多也就二乘之果而已。
至于是不是这样,请不要多闻,跟着楞严就是了,他是佛说的,大乘的,了义的。
本经一开始,楞严讲了一通摩登伽女的故事,来作为法会的缘起。

不过,却在无意中,让大家知道,他不懂戒律。

这一次,楞严又讲了一通'心经",来告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的“阿罗汉”,你之所以看到世间万象的矛盾,是因为你还在“二进制”的境界中,最多也就二乘之果,才“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你只有证得了那个是即非即的,空性的,如来藏,转迷成悟,“狂心顿歇”,就无疑惑了。

但是,楞严不知,重点在于,这个世间 ,却正是互相矛盾的存在,由空性而生诸法,诸法依缘起而变化。却把这一切,说成“非因非缘,非自然性”的“空”。把认识到 这些,最多算是二乘境界。

这是什么 ?这是断灭见!
带着断灭见去了解真正的空性,还夸自己速得佛之境界。

是不是有点眼熟?
想起来了?
楞严兄还真有“上师”范儿:体会“空性”,了解“不二”,远离“二乘”,成佛有捷径,快快服下甘露丸。

所以,从这方面看,别看楞严教与上师教“相倾相夺”,你说我无底线,我说你根器低,那都 是在玩文字游戏,因为大家只要在“如来藏”中,认得“空性”,就相安无事了,难兄难弟啊,彼此彼此。

明白了这个,你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别人说:一切经文,都 是指月之指;经文真假,也是你分别心的产物,二乘见解 ;你不懂"大乘",胡乱怀疑,魔子行径,且看我强制降魔~~~~切!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7 | 只看该作者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
(评):
楞严教里,声闻人混得惨兮兮,不但连起“白痴”话题(见前楼某师兄评),还捎带着记性不好。

1,佛法就是缘起法,诸缘不生即是空。楞严用因缘说事,却自否因缘。

2,舍利弗从阿说示闻因缘法入道,转述目连,二人归佛(《四分律》),阿说示倒成了老梵志!与此事无关的“须菩提等”,也跟着“沾光”。

3,佛法中,否认了因缘,不是外道 ,又是什么?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09 | 只看该作者
【佛告阿难。
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阿难。
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
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
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

楞严在“自”“然”“本”“无”地绕了一通后,不过是告诉你,狂与不狂于因缘,那都 是“二”的境界,明白了这个,就是所谓的“自然 ”,然后把这些个名相也舍去。才叫“无戏论法”。
------------------------
其实,这些东西,一个词就够了,那就是“无明”,无明什么 ?对“缘起”的无明。
在无明中,演若达多才在诸缘中(镜,像,心惑等)迷失,发狂而走。

若明了此理,才会“狂心顿歇”。
此理一明,虽于诸事相中见理,自然不着于诸相,理事双圆,才是“无戏论法”。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20:12 | 只看该作者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

阿难作为多闻无用,不去实修的“反面典型”,再被呵责。
(这里,似乎在说神咒灭了阿难的淫心,得了不还果?)
-----------------
其实,佛常 所赞的,多闻第一的,正是阿难!、
多闻是学佛的一大方法。
闻,思,修,缺一不可,这是一个次序。有“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瑜伽师地论》)
<<正法念处经>>:
''第一无畏。所谓多闻。能思惟法。第一凡鄙。所谓少闻。彼少闻者。为他轻贱。不知自过。而于他所多贪瞋痴 " " 善男子,若有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所摄,言欲作佛,于多闻中而不勤修,诸众生中最为无智。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勤精进修集多闻,诸众生中为多闻柱。 ''
"何以故?善男子,由是菩萨集多闻慧,能寂结使;以无结使,魔不得便。已有多闻,则能分别;既能分别,则能修行;已能修行,魔不得便。修多闻者,远离邪见,得住正见;已能正住,魔不得便,则能正修;已能正修,能分别义,离诸非义,便能正度义及非义。善男子,以是缘故,应如是知。"
" 尔时,有大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作如是念:‘我今山中修行慈心,无所利益。不但慈心能灭众生无量劫中所集烦恼,非此慈心能起正见。’复作是念:‘因于何事能起正见?’作是念言:‘有二因缘能起正见,谓从他闻,闻已正思。以是二法,能生正见。’是时,便生求多闻心"。

"净威,三庄严中,多闻庄严最可称叹、最胜尊上、无上无上上!"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http://www.bskk.com/thread-2994728-1-1.html


==============
楞严,看似重“实修”,能让你“回小向大”,其实,他不知道 什么是“小”,以为明心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从此“大”起来了,“小乘”是没有明心故,如此云 云 ,连事实都 不顾,只管信口开河。


=============
别的太明显 ,先不提。
有师兄说:

“在下认为。楞严经中得阿那含果的是那个摩登伽女,此女后在此会又得阿罗汉果。”

=========================
下面是楞严此说的全文;您是怎么看出这里,说的不是阿难,而是此女的?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1302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