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阿含经》的这两篇经文是什么意思啊?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1 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杂阿含经》(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六一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碍。譬如厨士愚痴、不辩、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咸、酢、淡不适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咸、酢、淡,众味之和。不能亲侍尊主左右,伺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辩不善,于身身观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碍。
  “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碍。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咸、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信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碍。受、心、法观,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的这两篇经文是什么意思啊?
2#
发表于 2006-12-22 20: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净土 于 2006-12-21 15:49 发表
《杂阿含经》(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六一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碍。譬如厨士愚痴、不辩、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咸、酢、淡不适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咸、酢、淡,众味之和。不能亲侍尊主左右,伺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辩不善,于身身观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碍。
  “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碍。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咸、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信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碍。受、心、法观,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的这两篇经文是什么意思啊? ...

净土兄未必不了解经中逐字之意,可将不明之处用特殊颜色标出,也好让大家有的放矢。
末学也想借净土兄的帖子谈谈自己对以上经文的理解,与净土兄共同讨论,有错漏之处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1、 无常观是佛教的几基本观点之一,无常观即正见,树立正知见是走向解脱修行的伊始。
2、“当取自心相”中“取”字非抓取而是摄取,善摄其心,勿令向外攀援,后面的厨师与尊主的譬喻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3#
发表于 2007-1-7 13:48 | 只看该作者

闲谈杂论

楼主的两篇经文让末学产生一些联想,说出来大家谈谈,第一篇经文简单,意思也明了,主要谈谈第二篇经文

首先联想到两段话:

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

这两段经文与“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碍”可以对照着理解,主要说明的是:自信[个人理解],自思[内观],自觉[ 从自身心开始觉悟],当然,从经文的解释看,自熾燃、自境界、取自心相都是指四念住

下面是另个方面,引用:

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咸、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信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

这是个比喻,这里提一个另类的理解:“尊主”理解为自然规律,“善取尊主所嗜之相”就是尊重,适应,理解,顺从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保持平等心[自然规律如此]”,“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意思是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并以高度的柔软心适应宇宙,顺着自然的改变而改变,“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信重”按照自然规律行动的行者将得到奖赏[增上心,涅盘等]。

以上所述属于联想范畴,从经文本身来看,“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和定的要求[摄心一境],和根律仪,和正念[防护世间诸流的侵袭]都是分不开的,可以对应着理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应该是说心意识对外界的攀缘,经文整体的意思是比丘先摄自心不乱[增上心,根律仪等],同时进行四念处的修行[与身受心法内观外观,内外皆观],“取于外相”和“摄持外相”可以解释为四念住中的“外观”,也能解释为正确观察客观世界[平等心观察],毕竟自我身心和外界他人宇宙都是分不开的,是同一规律所摄

仅供参考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8 , Processed in 0.0913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