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歆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故事

[本贴链接]
26#
发表于 2007-1-8 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的帖子

管用是管用,但是还是错啦!!!

何异于饮鸩止渴呢?
27#
发表于 2007-1-8 1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的帖子

这则故事令人深思!盼望大家都能来看看。

对方并不一定全错,我们也并不一定全对,即使为了我们自身,也劝大家冷静一些好好思考一下。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25游客朋友的帖子

谢谢您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主人的误会,在于他突然看到了一个绝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时的锥心忿怒,以及遇事时的不冷静、不省察。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啊!
29#
匿名  发表于 2007-1-8 17:05
谢谢两位建议及建解,有些事有些道理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只是真正做到保持冷静在冲动时不是很容易。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11:38 | 只看该作者
又一个故事:伯牙学琴

伯牙的琴艺千古留名。他曾拜成连为师,经过三年的辛苦习艺,演奏技巧大大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意念,一直无法达到弹琴的最高境界。

有一天,成连老师带他来到东海的蓬莱山,说有另一位名师可以教授他更高的技艺。成连老师嘱他等候,然后离开了。可是,伯牙等了很长时间,却迟迟未见有人出现。

于是,伯牙一人面对了浩瀚的大海,听着郁密山林中的群鸟啼鸣,看着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他的内心突然激发出全部的感情,当这感情倾注于琴弦上时,伯牙已是琴人合一,达到完全参悟的忘我境界。

这时,躲在一旁的成连老师再次出现,他大大恭贺了伯牙一番。原来,大自然就是成连老师为伯牙请来的名师。从此,伯牙的琴艺名闻天下。

人们总是习惯靠着老师的教导或前人的经验成长,这不是不好,却是一种不足。传授而来的知识,是第二手而不是第一手的

所谓“师父领进门”,是在刚开始时藉由他人的教导启蒙,帮助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的领域,但那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与目的。真正的成长和突破,必须来自个人最深的体认和领悟,这正是所谓的“修行在个人”。

别人的经验对我们而言,常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总是隔了一层的。唯有自行突破,才有惊奇的发现。只是依附别人前进,终有一天会迷失方向,他人的经验,只是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段,撷取成功的果实,必须还是自己来。

尽背书不如没有书。人云亦云,只会让自己失去准则与主观的判断。
31#
匿名  发表于 2007-1-9 14:46
歆晖
您好!

      比罗赞同,来理解一下。

伯牙已是琴人合一境界,表面上好似脱离他的师之教诲,实质上也仍是在按照他的师父给他安排的路走,进入那样一种学琴的环境才得以情感与境界淋淳尽致发挥,实现天人合一。只是形式与以前不同罢了。
32#
匿名  发表于 2007-1-9 14:55
原帖由 歆晖 于 2007-1-9 11:38 发表
又一个故事:伯牙学琴

伯牙的琴艺千古留名。他曾拜成连为师,经过三年的辛苦习艺,演奏技巧大大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意念,一直无法达到弹琴的最高境界。

有一天,成连老师带他来到东海的蓬莱山,说有另一位名师可以教授他更高的技艺。成连老师嘱他等候,然后离开了。可是,伯牙等了很长时间,却迟迟未见有人出现。

于是,伯牙一人面对了浩瀚的大海,听着郁密山林中的群鸟啼鸣,看着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他的内心突然激发出全部的感情,当这感情倾注于琴弦上时,伯牙已是琴人合一,达到完全参悟的忘我境界。

这时,躲在一旁的成连老师再次出现,他大大恭贺了伯牙一番。原来,大自然就是成连老师为伯牙请来的名师。从此,伯牙的琴艺名闻天下。

人们总是习惯靠着老师的教导或前人的经验成长,这不是不好,却是一种不足。传授而来的知识,是第二手而不是第一手的

所谓“师父领进门”,是在刚开始时藉由他人的教导启蒙,帮助我们进入一个知识的领域,但那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与目的。真正的成长和突破,必须来自个人最深的体认和领悟,这正是所谓的“修行在个人”。

别人的经验对我们而言,常会有隔靴搔痒之感,总是隔了一层的。唯有自行突破,才有惊奇的发现。只是依附别人前进,终有一天会迷失方向,他人的经验,只是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段,撷取成功的果实,必须还是自己来。

尽背书不如没有书。人云亦云,只会让自己失去准则与主观的判断。




自悟并非自创!
歆晖矫枉过正,已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左右飘摆,就是不居中.也是,居中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心.
33#
发表于 2007-1-9 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的帖子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伯牙之所得仍然没有能离开他的老师的教导,做其他的学问也是这样的,有很多先哲已经走过的路、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只需善加分辨、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远呢?

人身难得,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 本帖最后由 jiacuo23 于 2007-1-9 17:12 编辑 ]
34#
匿名  发表于 2007-1-9 17:04
原帖由 jiacuo23 于 2007-1-9 16:57 发表
赞同您的观点。





知音难得,但愿我们真能成为好朋友!
35#
发表于 2007-1-9 17: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uest 于 2007-1-9 17:04 发表





知音难得,但愿我们真能成为好朋友!


同样的愿望,我们是没有距离的朋友。

我的QQ:417273773,msn:hhf.js@hotmail.com
36#
匿名  发表于 2007-1-9 17:42
原帖由 歆晖 于 2006-12-31 15:56 发表
故事二:今是里有昨非

徒弟去见师父:“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十几年,我全错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师父说:“好极了,明天你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来,要直直地去,不必绕行。”

徒弟着急地说:“但如果不绕行就得经过风化区呢!”

师父挥挥手:“你去买花就是了!”

花买回来了,到了晚上,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师父严肃地问:“是照我的嘱咐去那家花店买的吗?”

徒弟说:“是!”

师父问:“经过风化区了吗?”

徒弟说:“经过了两次呢!”

师父眼里闪着寒光:“你不是买花去了吗?怎麽到风化区去了呢?”

徒弟急忙解释:“师父,不经过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啊!”

师父问:“过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徒弟赶忙说:“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时还香呢!”

师父露出慈颜:“这就是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昨日迷失的痛苦,哪能有今天寻得的欢喜?过去虽然过去了,但永远有那段过去,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但却能成一朵莲花罢了。”

觉得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但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了。今是里有昨非嘛!没有一朵莲花可以否定污泥,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够否定昨天的种子。


今是即便源于昨非,也不含昨非,更不可能是昨非,否则今是也就不是今是了!
莲花出于污泥,但也不是所有的花都能不染!
今天的果实出于昨天的种子,也同于昨天的种子.但今是同于昨非吗?
不客气地说,歆晖非但不是大悟,甚至也没小悟,只不过是有了一点想要"悟"的感性认识而已!
言语冒犯之处,请多包涵!
37#
匿名  发表于 2007-1-9 19:39
都是游客,搞得不知是谁的发言了。我是31楼对故事的看法。其他后发言的是别的朋友,请大家求同存异,不要对别人的理解妄加评论。如果您要想让别人理解自已的思想,仅凭您过于肯定,过于果断的思想与见解远远不够的。又能谁能深刻领悟当时那个年代故事的精随所在?
请注意自已的言词语气与方式,不然可能会失去许多交流的机会.那样可能是一种损失,或许对于您,对我,对于他.
  敬请各位朋友说什么,做什么先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不要主观性太强,谦受益,满招损.
38#
发表于 2007-1-10 0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的帖子

呵呵,我认同32楼的观点,稍微解说了一点点他的思想,其实您的思想也和他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更主要的是他后面的中道观,这是我赞同的根本,这部分没有解释,说起来话就太长了。


[ 本帖最后由 jiacuo23 于 2007-1-10 09:41 编辑 ]
39#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08:38
呵呵! 这种态度偶赞同。我希望批评也好,指责也好,比如一个人即使您的意见与他再相左,甚至背道而驰也尽量本着取长补短的态度与方式进行交流,觉得那样气氛非常好,不是批评是探讨。那就很有意义,更能让对方看到自已的不足,更容易发现自已与自然规律不能溶恰之处。真心感动于人。
正如那个辉辉朋友所说:“暖风比冷风更容易让人敞开胸怀。
      其实您现在做得也挺好的,我只是说这个道理,由您的话而感发的,不是针对于您。
40#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08:46
与大家分享这个现实中的帮事,让我们做得更好无论在哪里。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41#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08:58
这是一个领人十分震惊的故事,看得我心在流泪,大家一定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哪怕您再忙,也许一段话会受益一生。让我们用容的心去理解和爱周围的每个人……
                     
                              宽   容

宽大 :

这是一个甫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著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l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後,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於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祷告请?赐给你力量去接纳他人,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请?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同於我们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著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你也会了解友情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宝物。他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他们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他们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现在就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
试想:朋友,您一路看下来之後;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後,请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 :
42#
发表于 2007-1-10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的帖子

衷心地感谢您,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好故事。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各位游客朋友

很高兴看到朋友们直言不讳的帖子。

在本栏目里,歆晖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忠实于原著的,即便故事后面的议论也是原来故事中所附带的,其中没有歆晖的任何个人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歆晖明白,每个站在不同角度、怀有不同心态的人,对故事涵义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不同的,基于此,歆晖只讲故事,不加议论,以便处于各种状态的朋友,看到故事可以得到自己的感悟与反思。

这个论坛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歆晖很高兴能够看到一些相左的意见,并欣慰这些意见的出现,使自己有了一个反观内找的察检机会。

关于矫枉问题,歆晖认为,对一个修炼者来说,在不断的破解迷惑与觉悟自身的过程中,不矫枉是不可能的,除非已经获得了解脱的究竟。而不断的矫枉,就是不断的纠正自己修炼中的不如法。所以,在渐次的觉知中,这个矫枉应该是经常的。否则,就是懈怠了。当然,是否“过正”了,歆晖还没有觉知,欢迎朋友们尽言批评与指正。

关于“居中”问题,歆晖认为,由于每个人对什么是法、以及法的真正实质是什麽的理解不同,对如何“居中”也会有自己各不相同的把握。歆晖目前的状态,朋友们认为是极端也好,是居中也罢,同样也是基于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知而为的。

真正的法,是普遍的、共通的,并不属于哪个人,哪个团体,更不属于有着某些分界或隔阂的宗教与门派,他是则于自然的,是适合并属于全人类、全宇宙、乃至所有众生的。然而,由于传统的信仰习惯的制约,人们往往将某种宗教与门派的修行方法以“法”名之,以至修炼者之间出现派别之分、之争,并用教条、盲目的信仰方式封闭自己,短浅了自己认知法理的眼光。

法的真正实质是宽宏的,他应该可以破除分界,打破隔阂,不因众生之别而有别。歆晖正是认知了这一点,才觉知了法的无处不在,才明白法的涵义是修行者在修行中才可以理解的。所以,歆晖懂得了,依法修行就是证悟法的存在,就是证悟觉者的存在,并因此将其应用于日常,反映于行为,从而渐渐获得心内的平静,让曾经为物所拘的心灵获得释然与自在。歆晖的体会是:这个释然与自在,不是只靠看书、背书、或者像作学问一样的研究、学习可以获得的。因此,歆晖对自己的把握,就是让自己的修炼状态不断地适应、并符合法的自然与规则,友善地对待自身以及所有的外境,从自己做起,随缘的善播正气,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们与良善、道德为伍,让自己的言行,益于众生的得乐、安详,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我想,如果真修者们都可以如此,我们与所有众生同在的环境、空间、乃至更大的范围,就能够达到如古代圣者所说的“万物共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境界。

也许有朋友认为,歆晖的这个理念又极端了,歆晖的这个目标也太不实际了。但歆晖认为,只要一步步走下去,这个理念、这个目标,终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的。

歆晖并不认为自己所悟多高,也从不认为自己“大悟”了什麽。发表在论坛中的所有帖子(除了讲故事),也只是个人的修炼体会。歆晖不排斥任何不同观点,因为有不同才益于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歆晖确信,只要有觉知,遍处都可以知“道”识“理”。

谢谢众多朋友对歆晖的关注,并祝坛上的修者们多获法益,如意吉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uest 于 2007-1-10 08:58 发表
这是一个领人十分震惊的故事,看得我心在流泪,大家一定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哪怕您再忙,也许一段话会受益一生。让我们用容的心去理解和爱周围的每个人……
                     
                              宽   容

宽大 :

这是一个甫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著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l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後,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於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祷告请?赐给你力量去接纳他人,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请?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同於我们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著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你也会了解友情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宝物。他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他们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他们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现在就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
试想:朋友,您一路看下来之後;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後,请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 : ...


感谢这位朋友的《宽容》,歆晖认真读了这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谢谢!
45#
发表于 2007-1-10 18: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uest 于 2007-1-10 08:46 发表
与大家分享这个现实中的帮事,让我们做得更好无论在哪里。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看完上面的故事,想起了这么一个比喻:比如我们需要钱,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取会比较慢,而用另外的手段则会很快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是选择不择手段一心向钱呢、还是为了以后的人生从长计议呢?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暂时得到了自己需求的东西,但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灭顶之灾,缘于我们选择起点时就已经错了!
46#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19:17
歆辉好!

        说几句感慨之话与您,虽然我不能完全知您所想,甚至不定更深刻理解您,看了您的文章也很感动,我知道您在说什么。心与心的一种体会,我想您真的理解和体会修行人的内涵。是背后一种承受与忍耐,是正一切内心不正过程。能理解也能真正做好,放到哪里都能做好。因为这是心法的约束。修去不足之处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这是神圣的过程。

      希望您能越走越正,越做越好,面对一切环境都能修正自已,与您无关绝不会发生在您身上。心性的提高才是第一重要的,不要有做事的心理,那样可能会影响自已提高,无所求而自得吧。

     看过之后是也不是,不必回复。只是我一点感慨而已。
47#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19:21
衷心地感谢您,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好故事。

谢谢,只要您喜欢。大家一起分享。
48#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19:22
回复45楼jiacuo23

说得好,欢迎大家对故事的不同看法。
49#
匿名  发表于 2007-1-10 19:25
原帖由 歆晖 于 2007-1-10 13:43 发表


感谢这位朋友的《宽容》,歆晖认真读了这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谢谢!



只要您喜欢偶就没白写,谢谢您见解与体悟。
50#
发表于 2007-1-11 08:58 | 只看该作者
问歆晖和大家一个问题吧:

比如我们听外界的声音的时候,是声音在生灭起落呢、还是我们的听觉本身在生灭起落呢?

如果只是声音在起落的话,而我们的听觉本身并没有生灭,那我们平常说我在听声音,这个听觉就应该是我吧?如果是我的话,那这个我是不是也应该是没有生灭、好坏、黑白、高下种种对立的概念的?这个“我”是谁?(可以参看下面的故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26 22:26 , Processed in 0.07240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