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01|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杂阿含经》 卷三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6 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
发表于 2007-1-26 21:23 | 只看该作者
(六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想受阴?谓六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行受阴?谓六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思和想有什么差别?
(六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中“明”集起后还能灭掉么?
“触”和“受”有什么差别?
(七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色起、住、出,则苦于此起,病于此住,老死于此出。受、想、行、识,亦如是说。比丘,若色灭、息、,苦于此灭,病于此息,老死于此没。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没”“息”“灭”是同一个意思么?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6 21:24 编辑 ]
3#
发表于 2007-1-30 09:53 | 只看该作者

卷三重要概念之总结

错误之处请大家多指教。拿不准的是“法界”的解释。

随信行,观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
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受受阴(六受身) ,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想受阴(六想身) ,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行受阴(六思身) ,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识受阴(六识身) ,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
六触身,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意界,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法界,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
无明界,相对于明
五下分结,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
  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    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
  二、嗔结 嗔恚之烦恼。    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
  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四识住,色识住,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身集趣道,苦集趣道,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色,叹色,着色,住色;乐色,叹色,着色,住色故爱乐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识,(亦如是)广说,是名有身集趣道。
身集灭道,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于色不乐,不叹,不着,不住;不乐,不叹,不着,不住故,彼色爱乐灭,爱乐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灭。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身灭道迹,苦灭道迹,有身灭道迹,则是苦灭道迹,是故说有身灭道迹
身边,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有身边。
身集边,谓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是名有身集边。
身灭边,即此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吐、尽、离欲、灭、寂、没,是名有身灭边。
身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智,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
重担,谓五受阴。
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
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已吐,尽,离欲,灭,没。
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
阿罗汉慧解脱,于五阴生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三三昧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圣法印知见清净,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
,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
无相,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
无所有,观察贪相断,嗔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
4#
发表于 2007-1-30 10:16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没人作答,我自作答,大家看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

思和想有什么差别?

思是心之造作,想是言语之因;思是识中概念到概念的转换,想是因事物而起名相之心。两者皆以识为本体。
经文中六想身指想受阴,六思身指行受阴。

“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中“明”集起后还能灭掉么?


无明灭则解脱,无明灭则明生,明也是无常、变异、生灭之法(只要对立的都是生灭法),因此,明集后能灭。
因此,“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中“明”集起后会灭掉。
“触”和“受”有什么差别?

六根对六尘生识,三者和合名触。
缘触生受。

“没”“息”“灭”是同一个意思么?

个人以为,在这里,三者应为同义。没应该是读作“莫”,动词而非名词,同于“息”和“灭”。
但“灭”还有其他的含义:
 (术语)有三种:一涅槃,译为灭。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灭。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无为恬泊,名灭。’二尼弥留陀,尼楼陀Nirodha,译为灭。四谛中之灭谛也,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之灭,通于因果。大乘义章一曰:‘涅槃之灭偏据满处,尼弥留陀灭义通因果,是故灭谛有灭皆收。’贤愚经十二曰:‘豆佉,三牟提耶。尼楼陀,末伽。晋言苦集灭道。’三毗尼,译为灭,是戒行也。戒行能灭诸恶,故曰灭。前二者体是灭,毗尼之灭,有所灭也。大乘义章一曰:‘若论毗尼,体非是灭,有为行德,能有所灭,故名为灭。又能证寂灭之果,故说为灭。’梵语杂名曰:‘灭,尾娜舍。’俱舍论光记五曰:‘能灭彼现法用,灭入过去,故名为灭。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30 10:33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2-1 11:45 | 只看该作者

向五点三十兄学习!

五点三十兄认真学习,坚持得很好啊,随喜赞叹!
您的问题帖、总结帖和回答帖我都认真读了。有一个问题想和五点兄切磋:

(六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6 21:23发表
“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中“明”集起后还能灭掉么?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30 10:16 发表

无明灭则解脱,无明灭则明生,明也是无常、变异、生灭之法(只要对立的都是生灭法),因此,明集后能灭。
因此,“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中“明”集起后会灭掉。


既然五点兄认为“明也是无常、变异、生灭之法”,“明”集起后会灭掉。那么,明灭后生起的是什么呢?
6#
发表于 2007-2-1 12:25 | 只看该作者
(六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关于这段经文青山有两点疑问,请各位大德和同学帮忙解答:
1、经文中的“彼色受阴”和“余色受阴”分别指的是什么?
2、经文中说,随法行者,“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如何理解?
7#
发表于 2007-2-1 15:59 | 只看该作者
更正一下前面的错误:
1、明升起后不会灭。无明灭当下就是明,如同轮回和涅磐的关系。
2、中间不死,就是死亡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2-2 20:36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2-1 1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山 于 2007-2-1 12:25 发表


关于这段经文青山有两点疑问,请各位大德和同学帮忙解答:
1、经文中的“彼色受阴”和“余色受阴”分别指的是什么?
2、经文中说,随法行者,“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如何理解?

1、此阴灭已,异阴相续。未断除色受阴之前,此色受阴与彼色受阴相续不断。
彻底断除色受阴,即此灭故彼灭,因此“余色受阴”不再升起。
2、随信行、随法行者都没有完全如实知见五受阴,因此只要中间不死,必定能得须陀洹果。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2-4 08:44 编辑 ]
9#
发表于 2007-2-6 1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山 于 2007-2-1 12:25 发表
2、经文中说,随法行者,“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如何理解?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2-1 16:20 发表
2、随信行、随法行者都没有完全如实知见五受阴,因此只要中间不死,必定能得须陀洹果。

中间不死:中间不会死.而不是"如果中间不死的话"
10#
发表于 2007-2-6 1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名 于 2007-2-6 13:07 发表


中间不死:中间不会死.而不是"如果中间不死的话"


成阿罗汉之后都能被牛踢亡,为到初果的人怎么能不死呢?:)
11#
发表于 2007-2-6 20: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飞逝恒常 于 2007-2-6 18:30 发表


成阿罗汉之后都能被牛踢亡,为到初果的人怎么能不死呢?:)

无名师兄是想说“中间不死”,没说之后啊。
但是还请无名师兄指出向初果之人“中间不会死”的依据。
12#
发表于 2007-2-6 2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2-6 20:55 发表

无名师兄是想说“中间不死”,没说之后啊。
但是还请无名师兄指出向初果之人“中间不会死”的依据。

参考http://xz.netsh.com/eden/bbs/796419/html/tree_9818563.html
13#
发表于 2007-2-7 0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名 于 2007-2-6 21:51 发表

参考http://xz.netsh.com/eden/bbs/796419/html/tree_9818563.html

谢谢无名师兄的转贴。
但是对文中的一些说法,在下还是不能认同,这也涉及到前面您与如是我闻兄的讨论问题。因不妨碍修行故,不如先搁置一下。
14#
发表于 2007-2-7 10: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间不死”的事,还有一处讨论,请大家看看
http://www.5ilog.com/cgi-bin/bbs ... ?j=0&id=5116979
15#
发表于 2007-2-9 0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山 于 2007-2-7 10:13 发表
关于“中间不死”的事,还有一处讨论,请大家看看
http://www.5ilog.com/cgi-bin/bbs ... ?j=0&id=5116979

谢谢青山兄的转贴。
感叹:今人福德微薄,纵有声色全满,然累累系缚,更不得解脱。求佛尚需入藏考据,方得端倪。人身难得,正法难求。祝愿同修早日解脱!
16#
发表于 2007-8-11 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可以请您帮忙讲一下怎样才叫“入正性”、怎样才叫“见法”吗?
17#
发表于 2007-8-11 0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11 04:50 发表
朋友好!可以请您帮忙讲一下怎样才叫“入正性”、怎样才叫“见法”吗?

“入正性”、“见法”、“法眼净”、“入流”都是初果
18#
发表于 2007-8-15 0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19#
发表于 2007-8-20 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有几个问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1、“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
“担者”的解释是士夫,对“士夫”的解释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2、“正向涅盘”是正在向涅盘方向发展吗?与“得涅盘”不是一回事吧?“修天念,正向涅槃。”是不是也只是向涅盘方向发展?如是,感觉所有的修善都是正向涅盘——向涅盘方向发展,为什么只说“六念”呢?
3、“六念”中的“念”怎么理解?是象念经那样口念,还是心里想着?
4、“心善解脱”与“心解脱”有何异同?
书中对“心善解脱”的解释是“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心善解脱,成阿罗汉。”(见〈杂阿含经〉二二 上册第14页)
对“心解脱”的解释是“离贪欲者心解脱”(见〈杂阿含经〉七一0 中册第600页)
一个是断爱欲,一个是离贪欲,“爱欲”、“贪欲”二者区别在哪里?
20#
发表于 2007-8-20 0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20 04:00 发表
朋友好!有几个问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1、“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
“担者”的解释是士夫,对“士夫”的解释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2、“正向涅盘”是正在向涅盘方向发展吗?与“得涅盘”不是一回事吧?“修天念,正向涅槃。”是不是也只是向涅盘方向发展?如是,感觉所有的修善都是正向涅盘——向涅盘方向发展,为什么只说“六念”呢?
3、“六念”中的“念”怎么理解?是象念经那样口念,还是心里想着?
4、“心善解脱”与“心解脱”有何异同?
书中对“心善解脱”的解释是“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心善解脱,成阿罗汉。”(见〈杂阿含经〉二二 上册第14页)
对“心解脱”的解释是“离贪欲者心解脱”(见〈杂阿含经〉七一0 中册第600页)
一个是断爱欲,一个是离贪欲,“爱欲”、“贪欲”二者区别在哪里?

1、“担者”一般指是承担、修行佛法的人;士夫,在下理解是大丈夫。
2、“正向涅盘”是趋向涅盘方向发展,“正向”不是“正在向”,“正”应该是对“逆”而言。
3、忆念
4、“心解脱”如果前面没有限定,一般是指三果;“心善解脱”是四果。
21#
发表于 2007-8-24 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1、您说“担者”一般指是承担、修行佛法的人;士夫,在下理解是大丈夫。
那么“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这句中的“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是什么意思呢?对“士夫”起到什么解释作用?
2、“爱欲”与“贪欲”的区别在哪里?
3、“增上戒”是什么意思?
4、“出要”是仅指出离贪欲,还是指出轮回,究竟解脱成阿罗汉?
5、“示教照喜”与“示教利喜”有什么区别?
22#
发表于 2007-8-24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24 00:46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1、您说:“担者”一般指是承担、修行佛法的人;士夫,在下理解是大丈夫。
那么,“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这句中的“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是什么意思呢?对“士夫”起到什么解释作用?
2、“爱欲”与“贪欲”的区别在哪里?
3、“增上戒”是什么意思?
4、“出要”是仅指出离贪欲,还是指出轮回,究竟解脱成阿罗汉?
5、“示教照喜”与“示教利喜”有什么区别?

1、真抱歉!在下又犯一个错误,这里担者应该指人。
在下理解后面的经文就是对人的状态的描述:担者,称为人。人,就是这样称名,就是这样出生,就是这样(有)姓名种族,就是这样饮食,就是这样受苦乐,就是这样显寿相,就是这样(暂时)久住,就是这样寿命相互受限制。
重要的是后面的经文:‘已舍于重担,不复应更取,重任为大苦,舍任为大乐。当断一切爱,则尽一切行,晓了有余境,不复转还有’。
2、在下理解贪欲和爱欲都是贪恋、执迷的不同说法。断贪、嗔、痴的贪包括对色界、无色界的贪,而通常说的“爱欲”指欲界的情爱。
3、“增上”,(术语)总言势力之强。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增上戒学】
  谓具足受持大小乘戒,制伏过非,成就威仪,于诸戒法而能增胜,是名增上戒学。
FROM:【三藏法数】
“增上戒”就是受持增进使其向上的戒。
4、“出要”得看上下文是什么,出要就是出离的意思。
5、“示教照喜”与“示教利喜”都是佛陀教授、演示佛法让闻法人得欢喜的意思。
64( 七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重担、取担、舍担、
担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重担?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
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
已吐,尽,离欲,灭,没。云何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是名为重担、取担、舍担、担者’。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已舍于重担,不复应更取,重任为大苦,舍任为大乐。当断一切爱,则尽一切行,晓了有余境,
不复转还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3#
发表于 2007-8-26 0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贪欲和爱欲都是贪恋、执迷的不同说法。断贪、嗔、痴的贪包括对色界、无色界的贪,而通常说的“爱欲”指欲界的情爱。”
可二者解释的对象却不一样,一个是心善解脱,一个是 心解脱。(您前面讲的心善解脱是四 果,而 心解脱只是三果)
“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见《杂阿含经》二二 上册第14页)
“离贪欲者心解脱”(见《杂阿含经》七一0 中册第600页)
24#
发表于 2007-8-26 0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8-26 03:48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贪欲和爱欲都是贪恋、执迷的不同说法。断贪、嗔、痴的贪包括对色界、无色界的贪,而通常说的“爱欲”指欲界的情爱。”
可二者解释的对象却不一样,一个是心善解脱,一个是 心解脱。(您前面讲的心善解脱是四 果,而 心解脱只是三果)
“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见《杂阿含经》二二 上册第14页)
“离贪欲者心解脱”(见《杂阿含经》七一0 中册第600页)

您要注意上下文。这里的“爱欲断”是断五蕴的贪爱,就是四果。
22( 二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
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
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劫波!当观知诸所有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
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
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
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
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离贪欲者前面没有限定,一般指三果。
以下经文的心解脱指五蕴的心解脱,就是四果。
2( 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
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
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
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5#
发表于 2007-8-31 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我还是觉得有些模糊,经文中在使用这些概念好象也没有定准,一时把四果说成心解脱,如:“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时又把四果说成心善解脱,如:“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这些名相不重要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9 , Processed in 0.1035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