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4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居士可以给人受戒么?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6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中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
是否就等同于居士可以给人受戒呢?
921( 九二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
婆塞,证知我’。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为满足一切优婆塞事’?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有信无
戒,是则不具,当勤方便,具足净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习布施,
令具足满。信、戒、施满,不能随时往诣沙门,听受正法,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
塔寺,见诸沙门,不一心听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闻修习满足,闻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
具足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沙门,专心听法,闻则能持,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是不具足;不具足故,
精勤方便,信、戒、施、闻,闻则能持,持已观察甚深妙义,而不随顺知法次法向,足则不具;以不具
故,精勤方便,信、戒、施、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摩诃男!是名满足一切
种优婆塞事’。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
能自立戒,不能令他立于正戒;自持净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自行布施,不能以施建立于他;自诣塔
寺,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令诣塔寺,往见沙门;自专听法,不能劝人乐听正法;闻法自持,不能令他受
持正法;自能观察甚深妙义,不能劝人令观深义;自知深法,能随顺行法次法向,不能劝人令随顺行法
次法向。摩诃男!如是八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摩诃男白佛:‘世尊!优婆塞
成就几法,自安安他’?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何等为十六?
摩诃男!若优婆塞具足正信,(亦以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
自行布施,教人行施;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亦教人往见诸沙门;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教人观察;自知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亦复教人解了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
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于诸众中,威德显曜。譬如日轮,初中及后,光明
显照。如是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后,威德显照。如是摩诃男!若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世间难
得’!佛说此经已,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作礼而去。
2#
发表于 2007-4-8 06:41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是对古文理解的问题。

目前我还没有在哪个经文里看到有居士给人授戒的记载。“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应该理解为自己持戒,也劝导影响他人持戒不犯。
《楞严经》说“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就是选择出家人授戒都未必能戒律仪成就,何况是戒不具足的在家人。而且专业修行的出家人都未必能修成,何况是业余爱好者的在家众?我不是有意贬低在家众,我也是在家的,但你只要看看周围所谓的菩萨就知道。
3#
发表于 2007-4-8 06: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儿童团员可不可以批准小孩入团啊?

回答说:可以的。那么这个胡闹组织可以很快瓦解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1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地您交流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8 06:41 发表
目前我还没有在哪个经文里看到有居士给人授戒的记载。“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应该理解为自己持戒,也劝导影响他人持戒不犯。
《楞严经》说“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就是选择出家人授戒都未必能戒律仪成就,何况是戒不具足的在家人。而且专业修行的出家人都未必能修成,何况是业余爱好者的在家众?我不是有意贬低在家众,我也是在家的,但你只要看看周围所谓的菩萨就知道。

1、经文中优婆塞
自持净戒,不能令他持戒具足;

不名“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
若优婆塞具足正信,(亦以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

根据十六法的内容可知,“以净戒建立他人”就是给人受戒的意思。

2、您说的”戒不具足“和证果、证圣道有关系么?
在家人会因为”戒不具足“而不能证圣道?


3、只要是四双八辈,无论在家、出家,都是僧,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都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业余爱好者的在家众”?出家就是专业,在家就是业余,这是什么逻辑啊?在家就是业余爱好?在家者就不能得正道?难道因为周围的一些人做的不好就诽谤所有在家人的是业余?


佛弟子在严密之意义:若到了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道以后,总称为四双,此四各有向
和果,而称为四双八辈。
——杂阿含南北对照经文注解
“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增一阿含经》



七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
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
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杂阿含经》


一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
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
70 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杂阿含经》[/’
5#
发表于 2007-4-8 20:53 | 只看该作者

说“在家就是业余爱好”,是有些欠妥

说“在家就是业余爱好”,是有些欠妥。我想我的意思表达的严密些应该是:在家人陷于精力的有限,不能像出家众那样,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那么多,而在证果的速度上较慢。你能举个在家人戒行不具直接成佛的例子吗?
戒行不具足还能成就,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成就是何种境地,还望你指教。
菩萨说法时,是要对机说法的,,别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就是诽谤啊?

[ 本帖最后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0 07:54 编辑 ]
6#
发表于 2007-4-9 0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8 20:53 发表
说“在家就是业余爱好”,是有些欠妥。我想我的意思表达的严密些应该是:在家人陷于精力的有限,不能像出家众那样,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那么多,而在证果的速度上较慢。你能举个在家人戒行不具直接成佛的例子吗?
戒行不具足还能成就,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成就是何种境地,还望你指教。
从你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你的心太浮躁,不仅一点都没有中道的味道,而且乱咬人哪,别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就是诽谤啊?你是量佛法的尺子吗?
不要说你修成什么程度,就是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与大众格格不入吧?都标榜自己是学佛的,你学什么了,就是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吗?

  随喜七日七夜兄有错就认错的态度,这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建议兄台省去上面“从你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你的心太浮躁,不仅一点都没有中道的味道”之类诛心之论,有理讲理,没理认错,这才能平和地学习讨论佛法,兄以为如何?
  另外,请问七日七夜兄:在家人都是戒行不具足吗?在家人怎样才能算戒行具足?请兄依法依律说说。

[ 本帖最后由 青山 于 2007-4-9 08:08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8 20:53 发表
说“在家就是业余爱好”,是有些欠妥。我想我的意思表达的严密些应该是:在家人陷于精力的有限,不能像出家众那样,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那么多,而在证果的速度上较慢。你能举个在家人戒行不具直接成佛的例子吗?
戒行不具足还能成就,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成就是何种境地,还望你指教。
从你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你的心太浮躁,不仅一点都没有中道的味道,而且乱咬人哪,别人表达不同的观点就是诽谤啊?你是量佛法的尺子吗?
不要说你修成什么程度,就是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与大众格格不入吧?都标榜自己是学佛的,你学什么了,就是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吗?

证果的速度与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的身份有必然的关系么?
戒行成就和戒不具足是不一样,持在家戒的优婆塞同样可以证得圣果。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4-9 07:34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4-10 07:38 | 只看该作者

戒律上明白讲明在家人不可以看比丘的戒律

居士连看比丘戒的资格都没有,何谈具足?具足什么意思,不需要我解释吧。
证果的速度与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的身份有必然的关系么?我可以说没有必然关系,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一壶水,老是用90度来烧,永远烧不开。
9#
发表于 2007-4-10 13:12 | 只看该作者

真诚交流

看了些偏执的帖子,自己也被病毒感染了,呵呵,确实是“邪火一升,君火不明”,见笑,如你所说真诚交流。
1 戒行与证道的关系。《佛说恒水经》:不能持戒法。是为捐弃之人……诸弟子皆当端心正汝意。还自视中表五藏。思惟生死甚勤苦。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
《楞严经》: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戒律学纲要》: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是在仅於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弥戒是需要终身受持的。正因沙弥终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证阿罗汉果,八关戒斋一日一夜受持,虽种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证阿罗汉果。


2 在家人不可看出家人的戒,既不得知出家的比丘戒,那如何授戒?所以你的问题还应再缩小:受了五戒的居士可以给别人授五戒吗?
那么依经回答是: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大正
二四·一○六三中)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单独向八戒师求受,其中的原因,根据
灵芝律师的解释是:“不得多者,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
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於理虽通,终成非便。”(《行事钞资持记》
卷三九,大正四○·四○七下,续藏七○·四六A)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夫受斋法,必从他受。於何人边受?(
出家)五众边。”(大正二三·五○九上)《优婆塞戒经》卷五也说:“不得佛
像边受,要当从人。”(大正二四·一○六三上至中)可见,八戒应向出家的比
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求受。  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请八戒师来授。藕益大师则说:“
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续藏一○六·三七五C)
男人去寺院,女人则在家。但此没有硬性规定,唯视实际情况,随缘求受八戒就
好了。
3 果位: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你说的果位是哪种呢?我还没有见到过在家居士直接成阿罗汉的记载,在《观无量寿经》记载了频婆娑罗王”自然增进,得阿那含”那是我见过的最高的果位了。如果你见到有更高的记载,不曾授比丘戒直接成佛的,还请你指教,我好学习。有人会以维摩诘大士为例,那是菩萨化身教育比丘不要供高看不起在家人的,是特例。
4 有为法都不是绝对的,在《成实论》及《智度论》中,又许可自誓受。《成实论》中说:“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大正三二·三○三下)《占察善恶业报经》里也有类似内容,不过自誓受也是有条件的,比如《梵网》菩萨戒,可以自誓受,唯其应在:“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而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大正二四·一○○六下)如果不是没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众的情形之下,当然还是向出家五众,求受八戒的好。

5 就如你理解“ 居士给初学授戒”,那后果会如何呢?我不想说所有居士说的太低(包括我自己),但从我们周围现实的情况来说,FLG可以被政府制止,精哄的非法说法可以被护持正法的人消解---让他像流星一样划过,但这种作法得以流行,居士头拿着这条拉帮结派你假我真你对我错的情况更严重,流毒可能会更深。

[ 本帖最后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0 14:01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2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0 07:38 发表
居士连看比丘戒的资格都没有,何谈具足?具足什么意思,不需要我解释吧。
证果的速度与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的身份有必然的关系么?我可以说没有必然关系,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一壶水,老是用90度来烧,永远烧不开。

请您先出示“戒律上明白讲明在家人不可以看比丘的戒律”的相关戒律吧。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4-13 10:11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2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0 13:12 发表
看了些偏执的帖子,自己也被病毒感染了,呵呵,确实是“邪火一升,君火不明”,见笑,如你所说真诚交流。
1 戒行与证道的关系。《佛说恒水经》:不能持戒法。是为捐弃之人……诸弟子皆当端心正汝意。还自视中表五藏。思惟生死甚勤苦。当奉持戒经不当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
《楞严经》: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戒律学纲要》: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是在仅於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弥戒是需要终身受持的。正因沙弥终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证阿罗汉果,八关戒斋一日一夜受持,虽种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证阿罗汉果。


2 在家人不可看出家人的戒,既不得知出家的比丘戒,那如何授戒?所以你的问题还应再缩小:受了五戒的居士可以给别人授五戒吗?
那么依经回答是: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大正
二四·一○六三中)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单独向八戒师求受,其中的原因,根据
灵芝律师的解释是:“不得多者,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
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於理虽通,终成非便。”(《行事钞资持记》
卷三九,大正四○·四○七下,续藏七○·四六A)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夫受斋法,必从他受。於何人边受?(
出家)五众边。”(大正二三·五○九上)《优婆塞戒经》卷五也说:“不得佛
像边受,要当从人。”(大正二四·一○六三上至中)可见,八戒应向出家的比
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求受。  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请八戒师来授。藕益大师则说:“
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续藏一○六·三七五C)
男人去寺院,女人则在家。但此没有硬性规定,唯视实际情况,随缘求受八戒就
好了。
3 果位: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你说的果位是哪种呢?我还没有见到过在家居士直接成阿罗汉的记载,在《观无量寿经》记载了频婆娑罗王”自然增进,得阿那含”那是我见过的最高的果位了。如果你见到有更高的记载,不曾授比丘戒直接成佛的,还请你指教,我好学习。有人会以维摩诘大士为例,那是菩萨化身教育比丘不要供高看不起在家人的,是特例。
4 有为法都不是绝对的,在《成实论》及《智度论》中,又许可自誓受。《 ...

请问如果经文之间有矛盾之处,是依止普遍公认的佛经(《阿含经》)还是依止有疑的佛经?如果经与论有矛盾之处,是依止经还是依止论?
在阿含经中,持五戒者往生天人的例子很多
985(一二四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
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佛言:‘善哉!善哉!
长者!是深妙说,是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言:在我舍者皆得净信,及其命终皆生天上。有何大德
神力比丘为汝说言:凡在汝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复问:‘云何为比
丘尼,为诸天,为从我所面前闻说’?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云何长者!汝缘自知见,知在我
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既不从大德神力比丘所闻,非
比丘尼,非诸天,又不从我面前闻说,复不缘自见知,若有诸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
作如是甚深妙说,作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作是言:有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长者白
佛:‘无有比丘大德神力而来告我,如上广说,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设复婢使、下贱客
人怀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卖奴婢者,我辄往彼语言:贤者!我欲买人,汝当归佛,归法,归比丘
僧,受持禁戒。随我教者,辄授五戒,然后随价而买;不随我教,则所不取。若复止客,若佣作人,亦
复先要受三归、五戒,然后受之。若复有来求为弟子,若复乞贷举息,我悉要以三归、五戒,然后受之。
又复我舍供养佛及比丘僧时,称父母名,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若存、
若亡,沙门、婆罗门,内外、眷属,下至仆使,皆称其名而为咒愿。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
天。或因园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卧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抟施与众生,此诸因缘皆生
天上’。
佛言:‘善哉!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能作是说。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
皆悉生天’。尔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经文中说明处给孤独长舍之人皆受三归、五戒而生天。
您出示的频婆娑罗王不也是持五戒而得三果的例子么?
您混淆了居士受戒的前提,并不是所有的居士都能给人受戒,只有证得圣果的居士才能给人受戒。
受持五戒的居士同样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所以并不是居士必须具足比丘戒律才能得圣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在家净住,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证知我」。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时摩诃男释氏,顾视五百优婆塞而作是言:「奇哉!诸优婆塞在家清白,乃得如是深妙功德」!时摩诃男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作礼而去。

340( 三0二)
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作优婆塞。证知我。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座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受第一记。

[五四] 第四 疾病1
......
一八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胜解于梵世’,于彼当如是答言:
‘友!梵世亦无常、无恒,为有身所摄,具寿唯愿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
尽。’
一九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
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种稣息处而教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教授已,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彼若有顾恋父母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用顾恋为?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若言顾念,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志愿天上五欲。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4-11 09:18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7-4-10 23:23 | 只看该作者

《恒水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都载于大藏经

1 《恒水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等等都载于大藏经。大藏经里却未曾把它们列为疑似部。若你认为《大正藏》记载有误或分类有误,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考据我是绝对不行的。有位叫胡适的先生你知道么?他考据出《六祖坛经》的话不是惠能师说的,人家考据可不是外行,最后是印顺师出了本《中国禅宗史》胡适先生才没再说话,你有没有兴趣再给别人探讨呢?
2 如果按生天来讲得不得圣果,那么我们学道家算了。
2 是的,频婆娑罗王是持五戒而得三果的,我并没有否认这点啊。佛法以教导人跳出三界不受生老病死苦的,阿那含果还是跳不出三界的啊。你所期望的圣果仅限于此吗?
由居士身不受沙弥十戒而得阿罗汉果,你给我举出实例我们分析分析?有经文说由居士身直接证得阿罗汉果也行,你上面的经文还没有这样的记载啊,补充一下,让我学习学习:)


[ 本帖最后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1 01:00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9:16 | 只看该作者
//007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0 23:23 发表
1 《恒水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等等都载于大藏经。大藏经里却未曾把它们列为疑似部。若你认为《大正藏》记载有误或分类有误,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考据我是绝对不行的。有位叫胡适的先生你知道么?他考据出《六祖坛经》的话不是惠能师说的,人家考据可不是外行,最后是印顺师出了本《中国禅宗史》胡适先生才没再说话,你有没有兴趣再给别人探讨呢?
2 如果按生天来讲得不得圣果,那么我们学道家算了。
2 是的,频婆娑罗王是持五戒而得三果的,我并没有否认这点啊。佛法以教导人跳出三界不受生老病死苦的,阿那含果还是跳不出三界的啊。你所期望的圣果仅限于此吗?
由居士身不受沙弥十戒而得阿罗汉果,你给我举出实例我们分析分析?有经文说由居士身直接证得阿罗汉果也行,你上面的经文还没有这样的记载啊,补充一下,让我学习学习:)

1、您还是没有明白“依经”含义:
如果经文之间有矛盾之处,是依止普遍公认的佛经(《阿含经》)还是依止有疑的佛经?如果经与论有矛盾之处,是依止经还是依止论?
如果您读过佛教史,一些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没读,可参考以下内容:
http://www.fjlan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3
2、在下并没有说往生天人是圣果,那是您的猜测。
在下所举例子(持五戒者往生天人)正是说明《佛说恒水经》中“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的问题啊!您不会没有看见吧?
3、您已经承认持五戒能得三果了么?”那您还认为必须“具足戒”才能得圣果么?您难道不知道三果的含义么?三果不往生于人间于天界而涅磐,难道不是圣果么?那怕是初果都是最多七有往来天人而涅磐,都是入圣者之流啊。您已经在无意中诽谤圣者了。
4、您没有仔细看在下后面给出的经文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受第一记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
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
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4-11 09:21 编辑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7:17 | 只看该作者
长阿含经中关于地神得初果后次第教授水、火、风神,水、火、风神皆成就初果。同样证明了居士可以受戒给其他人。
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昔者。地神生恶见言。地中无水.火.风。时。我知此地神所念。即往语言。汝当生念言。地中无水.火.风耶。地神报言。地中实无水.火.风也。我时语言。汝勿生此念。谓地中无水.火.风。所以者何。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大多故。地大得名
  佛告比丘。我时为彼地神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我时知其心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尔时。地神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见法决定。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水神生恶见言。水中无地.火.风。时。地神知彼水神心生此见。往语水神言。汝实起此见。言水中无地.火.风耶。答曰。实尔。地神语言。汝勿起此见。谓水中无地.火.风。所以者何。水中有地.火.风。但水大多故。水大得名。时。地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时。地神知彼水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水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得法眼净。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地神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火神生恶见言。火中无地.水.风。时。地神.水神知彼火神心生此见。共语火神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二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火中有地.水.风。但火大多故。火大得名耳。时。二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二神知彼火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谛.苦灭谛.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火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遂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二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
  佛告比丘。昔者。风神生恶见言。风中无地.水.火。地.水.火神知彼风神生此恶见。往语之言。汝实起此见耶。答曰。实尔。三神语言。汝勿起此见。所以者何。风中有地.水.火。但风大多故。风大得名耳。时。三神即为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三神知彼风神其心柔软。欢喜信解。净无阴盖。易可开化。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演布开示。时。彼风神即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净洁白衣。易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净。逮得法眼。无有狐疑。决定得果。不堕恶趣。不向余道。成就无畏。白三神言。我今归依佛.法.圣众。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慈心一切。不娆众生
15#
发表于 2007-4-13 01:03 | 只看该作者

纠正两个错误,一个你的,一个我的。

1 居士可以给人受在家戒。 《戒律学纲要》:“五戒的传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可以自说受,有的可以向非佛弟子受(如《佛说戒消灾经》中,有一啖人鬼之妇,以啖人鬼说出三自归五戒,即受持得戒),有说可以向五众出家人前受,乃至於没有出家人的时地,可以向白衣受五戒。有的则以为,需要仪轨,至少也得在上座比丘前受。最折衷的意见是:有上座长老比丘时,应向上座长老比丘受,否则应向一位清净比丘受;若无清净比丘,可向清净比丘尼受;若无清净比丘尼,可向清净式叉摩那(中国佛教已经无这一众)受;若无清净式叉摩那,可向清净沙弥受;若无清净沙弥,可向清净沙弥尼受;若无清净沙弥尼,可向白衣乃至非佛弟子及旁生异趣受。如今的中国,现比丘相的,仍然大有人在,五戒自应向比丘前受了。”

2 白衣不得闻律是在律藏中明确记载的。终于找到一篇专题,限于时间和资格我只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所举内容对照了,无误;其于未再对照——白衣不得闻律,如果你想看出家人的戒律请三思。
一、白衣不得闻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苾刍经典总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论及经。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戒本疏行踪记》(引十住毗婆沙论)云“三藏为言,律藏胜故、蜜故、为佛独说,制必僧中,不许余众之所读诵;非所学故。”《大智度论》“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分别功德论》: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杨仁山居士在《大藏辑要》序例中说“小乘律,声闻调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检阅。”释道安在《增一阿含经》序中说:此经往往有律语,有些在外国不许沙弥与在家人阅读。“而今以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悔,幸勿藐藐听也。”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应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二、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佛制黑白月,诵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盗听。盗听者,与五逆同科,永不许受比丘戒。众生堕恶道,一闻佛法便得拔苦。云何听戒,不言生福,而曰盗者,何也?未受戒者,如童蒙未定之天,宜深蓄之,故不使与作如法僧事。羯磨时,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过,还得清净。若未受戒听之,如以利刀斩其信根,即断将来佛命,故曰与五逆同科,盖不止制盗而已。《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释广化)中说“沙弥不得盗阅比丘戒律,不得盗听比丘说戒,不得盗听比丘诵戒。若故意盗听者,得盗法重罪,而后永不许受比丘戒。”在佛世时,曾有人不怀好意,偷学比丘戒(包括各种僧团运作的法规,例如:布萨、自恣)而混进佛教僧团(盗住),造成僧团的困扰。《摩诃僧祗律》:若盗住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应驱出。释善因在《居家学佛行仪》一书中说“凡沙弥居士,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亦不得盗听比丘诵经。”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亦说: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在家二众不许听诵大戒。

三、不为未受具戒者说

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具遮。菩萨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明智旭大师《毗尼后集问辩》)。《式叉摩那尼戒本》:不得与未受戒人共诵法。准本律,不听与未受大戒人共诵经法,余律不听向未具人说大戒法。今此式叉戒,亦不听向沙弥尼及在家说。《四分比丘戒本》“和合僧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经并诵者,波逸提。”《解脱戒经》:众僧和合坐,未受具戒者出。“若比丘与未受具戒人同诵,波逸提。”《鼻奈耶》:“未满五岁非持律人,未勿与之也。”时六群比丘向沙弥说毗尼语,诸比丘见白佛,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说一句戒法,犯可悔罪。《摩诃僧祗》: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为未受具足人说五众罪。后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长老,汝犯某罪,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白佛。佛言:汝等云何为未受具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罪?从今日后,不听向未受具足人说,若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名者,比丘犯违教罪。《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有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奈耶藏:性无所知、强生异问、不为除疑而发于问、试弄故问、求过失故问。”

四、受戒后俾可学律

比丘等出家律典,有大德认为在家研读,并无必要,有时反而会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所以还是以不要研读为宜。弘一律师在《律学要略》中说“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以现在人情习惯看起来,我总劝诸位受戒,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遭他人诽谤之虞。”参禅者,不得先看语录;未受戒者,不得先闻律藏。因此起七参禅时,一切经书,置之高阁;诵戒说戒时,严查未受戒者,必先遣出。可见初入禅律之门,古法尚在。凡今爱乐合参,须发心受戒,然后阅律,亦未为晚。如违,得罪先圣,自取殃祸。

3 明确了一点 ——在家居士最高可得阿那含果。

好了,我去忏悔去了。
16#
发表于 2007-4-13 0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七日七夜 于 2007-4-13 01:03 发表
3 明确了一点 ——在家居士最高可得阿那含果。


您这位七日七夜老兄也实在太有意思了, 五点三十明明举了很多佛经中的例子说明居士可以得阿罗汉果, 老兄怎么还在强调“居士最高可得阿那含果”呢?!您真的是没看到?还是没看懂?还是没注意?还是不相信?还是理解经文的时间也要比人家长三十多倍啊?
17#
发表于 2007-4-18 23:16 | 只看该作者

你看到了?给我指出来,我真要谢谢你。

我是仔仔细细地又看了遍他的例证,除了我指出的最高得了 阿那含果(三果)外,还没有看到他举出了什么例证。

来,你理解力好,你把他举出了居士可以得阿罗汉果的句子截下来,让咱学学,让大家看看。
18#
发表于 2007-4-18 23:48 | 只看该作者
咋搞得啊哥们,都这么提醒你了还是没看懂啊?!
认真看看11号楼最后四段经文以及13号楼第四点的那些经文吧,他已经明确说了“受持五戒的居士同样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可能都怪五点三十反复引文却没有详细解释,也怪你对佛经太不了解,建议你认真找到佛经原文认真看看上下文。你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学习了。实在不行,还是请五点三十费心给解释解释他所引的那些经文吧。如果你还是觉得证据不够,那么我也可以帮你再举例,如何?
19#
发表于 2007-4-19 07:45 | 只看该作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0 , Processed in 0.0975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