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夔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

[本贴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苦 的帖子

苦友好!多谢帮助!

有漏代表了不正确的,无明的,导致苦的,
能否找出“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有有漏””用在何处经文?如此比较容易解说。
因为翻译经文时,也许会出现很多名词,一时很难定义和分别。

我这时手上没有书,又记不起了。

“身见”与“我见”都是错误的见解,属于无明,
至于它们的区别,我也不是很肯定。
“成就游”以及“无二无量”我也不能肯定,能否告知来自何处经文?或在这里的师兄们能否帮忙解答。

“身见”与“我见”是不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说法?
“成就游”来自四梵室: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记不清在书的哪一页)
“无二无量”来自佛陀临灭度前对阿难的评价。(好象在《长阿含经》的前部分)

佛陀年老了,身体多病,背后时常痛,他并没有使用神通力将病除去,
他让这个无常的身体随缘坏灭,所以,身体慢慢衰落的佛陀,有时候让他的弟子们代他弘法,
佛陀并不需要使用神通力来让自己威风无病痛的圣人样子,如此并不是以身作则。
他要告诉我们,身体无常,佛陀也是如此,所以不会出现一个病不倒的佛陀。
佛陀的身体也是非我的,佛陀不会心疼它,也不在乎病倒的仪态。

所以,证道圣人还是会守在四念处,除了宏法,
其余独处的时间都是守在四念处,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等死。
老死后,就是涅磐。

佛陀为什么不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他毕竟还是受了第一箭,仅为不显出圣人的样子,而不除去病痛,这不是太苦了吗?在平常表现出普通人的样子就够了,何必在身受痛苦的时候?
佛陀自己没有苦乐的感觉了,可怎么我觉得佛陀很苦,很难受!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青山 的帖子

青山朋友好!多谢您帮助!

三漏】
 (名数)一欲漏,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二有漏,色无色界中除无明,其余一切之烦恼名之。三无明漏,三界中之无明名之。成实论十曰:‘欲界中除无明,余一切烦恼名为欲漏。色无色界有漏亦如是,三界无明名无明漏。’智度论三曰:‘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涅槃经三十七曰:‘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这里的、“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即应是、“欲漏”、“有漏”、“无明漏”。

看到夔民兄有很多问题都是关于一些基本的名词术语的含义搞不太清楚,建议您充分利用佛学词典,这样就会对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推荐一处在线佛学词典:
http://www.fowang.org/fxd/lookup.htm

那“有有漏”中的第一个“有”是有无的有,第二个“有”就是您说的色界无色界,是吗?我一直以为第二个“有”是有无的有,看了您的讲解才知道错了。多谢了!“欲有漏、无明有漏”中的“有”还是当有无的有讲吧?
多谢您提供在线佛学词典!我不怎么会电脑,不知会不会用,我打字发帖都很困难。年纪太大了学起来也不容易。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青山 的帖子

多谢青山朋友帮助!还想问一下:
妙贤尊者遭遇不幸,为什么佛陀不阻止事情的发生呢?一个修成阿罗汉的人,重业还不可以轻受,或变通受报吗?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 苦 的帖子

苦友:您好!多谢您帮助!还想请您帮忙讲解几个问题。

(三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十二缘起在不同的地方讲的次序怎么不一样呢?如这段经文讲的次序与《杂阿含经》上册第266页讲的就不一致。与《中阿含经》第379页讲的也不一致。
(三三四):业——爱——无明——不正思维——眼色

《杂阿含经》上册 第266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中阿含经》上册 第379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爱————有——生——老死
(1)为什么这里把“触”换成了“更乐”?它们是相同的意思吗?
(2)这里的“觉”怎么讲?
(3)怎么把“受”排在“爱”后面?
(4)这里怎么没有“取”?
2、“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见《杂阿含经》上册 第54页)
(1)“触”不是动词,接触的意思吗?
(2)“三事和合生触”怎么理解?不是因“触”(接触)三事才和合吗?
3、“触还受,受已思,思已想”(见《杂阿含经》第174页)
思与想,谁在前?这里是把思排在想前面的,是吗?可五蕴又把想排在思(行就是思吧?)之前。
究竟怎么回事?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青山 的帖子

青山朋友好!还想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欲有、色有、无色有,与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以及欲病、有病、无明病是不是指的同一回事?其中的“有”也是相同意思吗?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可以说是佛陀发现了因果律,但是因果律却不是由一个人、一个神、一个主宰制定的。您是不是还受“我见”干扰呢?
下面的经文不是说明善恶果报、六道轮回是如来调御众生的手段吗?
因果律虽然不是释迦如来设制的,在他成佛以前就有了,但总觉得是某一个或某些大觉者设制的,就如下面经文所说,是用来调御众生的,不是吗?
(九二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调马师名曰只尸,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观世间甚为轻贱,犹如群羊。世尊,唯我堪能调马。狂逸恶马,我作方便,须臾令彼态病悉现,随其态病,方便调伏。”
  佛告调马师聚落主:“汝以几种方便调伏于马?”
  马师白佛:“有三种法,调伏恶马。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粗涩,三者柔软粗涩。”
  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种方便调马,犹不调者,当如之何?”
  马师白佛:“遂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调马师白佛:“世尊是无上调御丈夫,为以几种方便调御丈夫?”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
  佛告聚落主:“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报;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报;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为柔软。粗涩者,如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
  调马师白佛:“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调马师白佛言:“若杀生者,于世尊法为不清净,世尊法中亦不杀生,而今言杀,其义云何?”
  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来法中杀生不清净,如来法中亦不杀生。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聚落主,于意云何?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
  调马师白佛:“实尔,世尊。不复与语,永不教诫,真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从今日,离诸恶不善业。”
  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说!”
  时调马师聚落主只尸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9-9 0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无知证,即无智证,是四果。佛陀是说今生阿难必证四果。“见闻疑”就是初果要断除三结中的“疑”,即对佛法的知见疑惑。
“无智证”中的“无”怎么讲?不是有无的“无”吗?其中的“智”是不是智慧的意思?如是,
连起来不就是没有智慧吗?怎么理解是四果呢?

不修佛自然不能得佛果,哪有无因之果啊?您怎么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迷糊了呢?
先烈们通过他们自己的信仰,达到无我,破除我执,去掉贪、嗔、痴,成为觉者不可能吗?为什么不能殊途同归呢?
58#
发表于 2007-9-10 0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9 03:56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无知证,即无智证,是四果。佛陀是说今生阿难必证四果。“见闻疑”就是初果要断除三结中的“疑”,即对佛法的知见疑惑。
“无智证”中的“无”怎么讲?不是有无的“无”吗?其中的“智”是不是智慧的意思?如是,
连起来不就是没有智慧吗?怎么理解是四果呢?

不修佛自然不能得佛果,哪有无因之果啊?您怎么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迷糊了呢?
先烈们通过他们自己的信仰,达到无我,破除我执,去掉贪、嗔、痴,成为觉者不可能吗?为什么不能殊途同归呢?

不是说没有智慧,这里无知等于《心经》中“无智亦无得”,是没有分别、差别的道的体现,所以说是四果。
先烈们断除了无明了么?舍身就是无我么?先烈们舍身是因为断除了无明才舍身的?还是因为革命胜利或其他原因?
59#
发表于 2007-9-10 0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9 03:40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可以说是佛陀发现了因果律,但是因果律却不是由一个人、一个神、一个主宰制定的。您是不是还受“我见”干扰呢?
下面的经文不是说明善恶果报、六道轮回是如来调御众生的手段吗?
因果律虽然不是释迦如来设制的,在他成佛以前就有了,但总觉得是某一个或某些大觉者设制的,就如下面经文所说,是用来调御众生的,不是吗?

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道理,用经文说了出来,如果佛陀能制定诸法,岂不成了诸法有一个主宰?那就是诸法有我的凡夫之说了。您明白了么?
60#
发表于 2007-9-10 08: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8 23:58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您说:凡夫因为无明才造业不断,无明不灭,业也不断。因此,不存在第一次造恶之前没有造业的情况,只有阿罗汉才是自知不受后有,所以说没有无限追溯的第一次做恶。
既然凡夫因无明才造业,无明灭,则行灭,至生、老、病、死一切灭尽终了。为什么有终了,而没有开始呢?没有第一次的造业,没有开始的无明,众生从哪里来的?

如果没有无明的断除,就没有解脱的途径了!只有人被无明遮蔽才有无始无终的情况。
没有第一次造业不等于没有造业,是说人因无明于无始无终不断地造业。
众生从哪里来?从道中来。
建议夔民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制止过多的妄念。此外,只有关于解脱的问题才有意义,其他的问题只能增益烦恼。如下经文佛陀把手中树叶与大树林树叶做比较,说明佛陀只说关于解脱之法,而其他的法因“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故而不说。
403( 四0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尔时、世尊与诸
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比
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如是诸
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
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
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
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
发表于 2007-9-10 1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9 01:04 发表

佛陀为什么不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他毕竟还是受了第一箭,仅为不显出圣人的样子,而不除去病痛,这不是太苦了吗?在平常表现出普通人的样子就够了,何必在身受痛苦的时候?
佛陀自己没有苦乐的感觉了,可怎么我觉得佛陀很苦,很难受!


凡夫受了第一箭(身受),随着就会中第二支箭(心受)
这里的身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这里的心受= 贪爱和憎恨以及认为属于我的愚痴念头。

圣人还是会受第一箭(身受),但是不会中第二支箭(心受)

佛陀生病了,病入膏亡,这是色身随缘坏灭的自然现象,佛陀身体此时一定不断受第一箭(身受),
也就是苦受,身体慢慢衰落,四肢无力,也无法再为众生说法,直到断气,

佛陀说他已经做完该做的了,说完该说的了,为什么还要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

如果佛陀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身体如何会坏灭?
身体的自然坏灭都是如此的,为什么要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
如果佛陀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是否意味着佛陀对这些第一箭(身受),随着就会中第二支箭(心受)?
62#
发表于 2007-9-11 0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9 02:56 发表
苦友:您好!多谢您帮助!还想请您帮忙讲解几个问题。

(三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十二缘起在不同的地方讲的次序怎么不一样呢?如这段经文讲的次序与《杂阿含经》上册第266页讲的就不一致。与《中阿含经》第379页讲的也不一致。
(三三四):业——爱——无明——不正思维——眼色

《杂阿含经》上册 第266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中阿含经》上册 第379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觉——爱——受——有——生——老死
(1)为什么这里把“触”换成了“更乐”?它们是相同的意思吗?
(2)这里的“觉”怎么讲?
(3)怎么把“受”排在“爱”后面?
(4)这里怎么没有“取”?
2、“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见《杂阿含经》上册 第54页)
(1)“触”不是动词,接触的意思吗?
(2)“三事和合生触”怎么理解?不是因“触”(接触)三事才和合吗?
3、“触还受,受已思,思已想”(见《杂阿含经》第174页)
思与想,谁在前?这里是把思排在想前面的,是吗?可五蕴又把想排在思(行就是思吧?)之前。
究竟怎么回事? ...


记得有位阿罗汉曾经说过,识缘起于名色,名色也缘起于识,结果舍利佛问他这两者如何说起?

这位阿罗汉说了一个比喻: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
他把三支芦苇比喻成:
1)识
2)色受想行
3)无明贪欲
只要断了无明贪欲,其他的二支也不能立足,也就是断了来生,不受后有。

从无明至老死,我们也可以借用三支芦苇的比喻,无明缘起。。爱,也能说有贪爱我执而缘起无明,
佛说十二缘起,也为了让我们找到解脱之道,
明白了十二缘起,我们就可以针对只要执着五蕴是我的,乐的,常的,这些无明错误知见,就会轮回,

佛曾经说缘起法甚深,我想应该是不容易详细解说,
最重要还是抓着重点,断无明为目标吧!
至于为何有不同的“《中阿含经》上册 第379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觉——爱——受——有——生——老死

很难解答,也许是翻译不同,或是佛陀真的说了不同的缘起支名,不过,还是要断无明为目标。

我曾经听过,《杂阿含经》比起《中阿含经》更接近佛法,我不明白为何有人如此说?只共参考。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7-9-11 09:50 编辑 ]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9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个道理,用经文说了出来,如果佛陀能制定诸法,岂不成了诸法有一个主宰?那就是诸法有我的凡夫之说了。您明白了么?

我没有明白您所说。
 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
  佛告聚落主:“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报;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报;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为柔软。粗涩者,如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堕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
这经文不是明明说佛以三种方式调御众生吗?而这三种方式的体现不就是因果律吗?

调马师白佛:“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佛陀没有分别心,不会在意什么荣耀,什么羞辱了,是吗?怎么还说“莫令辱我”呢?


[ 本帖最后由 夔民 于 2007-9-13 03:46 编辑 ]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如果没有无明的断除,就没有解脱的途径了!只有人被无明遮蔽才有无始无终的情况。
没有第一次造业不等于没有造业,是说人因无明于无始无终不断地造业。
众生从哪里来?从道中来。
建议夔民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制止过多的妄念。此外,只有关于解脱的问题才有意义,其他的问题只能增益烦恼。如下经文佛陀把手中树叶与大树林树叶做比较,说明佛陀只说关于解脱之法,而其他的法因“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故而不说。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
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


您的“只有人被无明遮蔽才有无始无终的情况”,“众生从哪里来?从道中来。”
我没看明白。为什么被无明遮蔽就有无始无终?众生怎么从道中来?如这些问题不重要,就算了吧。
可我就想知道,我们这些苦难众生是从哪里来得?在没有无明遮蔽之前,我们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被无明遮蔽?

“非义饶益,非法饶益”怎么理解?如何饶益“义”,饶益“法”?这里的“义”、“法”各指什么?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8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

先烈们断除了无明了么?舍身就是无我么?先烈们舍身是因为断除了无明才舍身的?还是因为革命胜利或其他原因?
不修佛,以其他的途径也可除无明吧?如老子。如果先烈们以他们的信仰,除了无明,是不是就可以得佛果,出轮回,长夜安乐?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1 苦 的帖子

苦友好!多谢讲解!

佛陀说他已经做完该做的了,说完该说的了,为什么还要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
可佛陀说他还可住世一劫有余,让天、人获安。(见《长阿含经》第47页)

如果佛陀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身体如何会坏灭?

不会坏灭,不更好吗?

身体的自然坏灭都是如此的,为什么要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
病痛不是难受吗?虽然心不烦恼,身体还是不舒服。

如果佛陀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是否意味着佛陀对这些第一箭(身受),随着就会中第二支箭(心受)?
会不会中第二箭,不是在于内心有无烦恼吗?佛陀内心无烦恼,使用神通力将病痛除去,只是便于讲法,消除不便。心中无烦恼就不能消除病痛吗?

还有一个问题:
您前面说,佛陀除了宏法,就住四念处。说得难听点,就是等死
佛陀是已经觉悟了的人,即使受五欲功德,也不会染著,他为什么要默默地等死,而不让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呢?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 苦 的帖子

苦友好!多谢讲解!可我还是不怎么明白。

佛曾经说缘起法甚深,我想应该是不容易详细解说,
最重要还是抓着重点,断无明为目标吧!

可是最重要的重点,不是自己想抓就抓得着的。我抓不着!断无明要修禅定吧?我现在没老师指导,修不了。


至于为何有不同的“《中阿含经》上册 第379页: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更乐——觉——爱——受——有——生——老死

很难解答,也许是翻译不同,或是佛陀真的说了不同的缘起支名,不过,还是要断无明为目标。

我曾经听过,《杂阿含经》比起《中阿含经》更接近佛法,我不明白为何有人如此说?只共参考。

我最近在看《中阿含经》,感觉很吃力,以前一天可看几十页,现在看几页,还经常眼睛模糊,还有必要看吗?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 苦 的帖子

朋友好!还有几个问题,麻烦您帮忙讲一下。

(三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1、经文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
怎么“缘眼、色,生不正思惟”?
2、“生于痴”是指缘眼、色产生痴,还是因为痴,产生眼色?或是因为痴产生不正思惟?
3、究竟是先有无明,然后才有不正思惟,还是先有不正思惟,而后有无明?经中说“彼痴者是无明”,如果不正思惟生于痴,那就是先有无明,后有不正思惟。可经中前面又讲的不正思惟是无明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怎么回事?
4、“觉”与“受”有什么区别?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0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2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问一下:
您说:5、修行不是以人能承受苦的限度来衡量的,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既然“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为什么弥勒日巴修行又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 如果说是因为他曾学邪法杀生造业的原因,按证果是断惑而不是断业来讲,他也不必吃苦还业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修行那么艰难呢?
70#
发表于 2007-9-13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3 03:32 发表
3、究竟是先有无明,然后才有不正思惟,还是先有不正思惟,而后有无明?经中说“彼痴者是无明”,如果不正思惟生于痴,那就是先有无明,后有不正思惟。可经中前面又讲的不正思惟是无明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怎么回事?


师兄的问题很好,如果我有时间,一定一一解答,
我就先答这一道,如有错误,多多指教。

先有无明,还是先有不正思惟?
或说先有无明,还是先有行?
或说先有识,还是先有名色?

以上的问题都是相同的,
我再次引用之前的比喻:
记得有位阿罗汉曾经说过,识缘起于名色,名色也缘起于识,结果舍利佛问他这两者如何说起?

这位阿罗汉说了一个比喻: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
他把三支芦苇比喻成:
1)识
2)色受想行
3)无明贪欲
只要断了无明贪欲,其他的二支也不能立足,也就是断了来生,不受后有。

从无明至老死,我们也可以借用三支芦苇的比喻,无明缘起。。爱,也能说有贪爱我执而缘起无明,
佛说十二缘起,也为了让我们找到解脱之道,
明白了十二缘起,我们就可以针对只要执着五蕴是我的,乐的,常的,这些无明错误知见,就会轮回,


“不正思惟”属于“色受想行”的一部分,
三支芦苇互靠而立,我们不能说这个互靠而立是因为其中的一支先站立,其他二支随它而站。
所以,佛陀说的无明是属于其中一支芦苇,“不正思惟”或是五蕴是属于另一支芦苇,
我们不需要追究这一支芦苇先站,还是另一支先站,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拿走无明贪欲这一支芦苇,
其余的二支也不能站立了,
也就是断了再生的因缘,不受后有。


71#
发表于 2007-9-13 1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3 00:26 发表
这经文不是明明说佛以三种方式调御众生吗?而这三种方式的体现不就是因果律吗?
调马师白佛:“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佛陀没有分别心,不会在意什么荣耀,什么羞辱了,是吗?怎么还说“莫令辱我”呢?

因果律不会因为众生的不同而改变。这里的经文只说明佛陀教授不同的众生时采用不用的方法,并非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因必有果的因果律啊。此外,这经文哪里说因果律是谁制定了呀?您到底哪里不清楚呢?
佛陀当然没有分别心,您还对此不因该再有疑惑了吧?“莫令辱我”是个说法而已。以上三种方法不能调伏的众生难免对佛、法不生信、恭敬,甚至诽谤。
72#
发表于 2007-9-13 19: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3 01:25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

先烈们断除了无明了么?舍身就是无我么?先烈们舍身是因为断除了无明才舍身的?还是因为革命胜利或其他原因?
不修佛,以其他的途径也可除无明吧?如老子。如果先烈们以他们的信仰,除了无明,是不是就可以得佛果,出轮回,长夜安乐?

先烈们信仰什么?是三法印、四谛么?不了解三法印、四谛的道理无明如何断?
73#
发表于 2007-9-13 20: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9-13 04:59 发表
朋友好!多谢帮助!还想问一下:
您说:5、修行不是以人能承受苦的限度来衡量的,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既然“修行是断苦,而不是受苦。” 为什么弥勒日巴修行又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呢? 如果说是因为他曾学邪法杀生造业的原因,按证果是断惑而不是断业来讲,他也不必吃苦还业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的修行那么艰难呢?

您要是问具体的因缘,实在是难为在下了。只能说个人有个各自的因缘,即便是佛陀,其成道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74#
发表于 2007-9-13 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夔民 发表

您的“只有人被无明遮蔽才有无始无终的情况”,“众生从哪里来?从道中来。”
我没看明白。为什么被无明遮蔽就有无始无终?

众生为无明所覆,永处轮回。
相应部经典二 二二二
178 第四 无始相应
第一 薪草品
[一] 薪草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三 世尊曰:‘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之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
本际。
四 比丘等!譬如有人,于此阎浮提伐草、薪、小枝、集于同一场所。堆积成四指
量之方形谓:‘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计数而置。诸比丘!彼人数算其母之
母而不能终尽,则此阎浮提之草、薪、枝、小枝,已至终尽。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2流转轮
回之本际。
六 诸比丘!如是,长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七 诸比丘!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众生怎么从道中来?苦难众生是从哪里来?在没有无明遮蔽之前,我们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会被无明遮蔽?

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建议您好好参悟缘起法则。
313( 三三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
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凡夫不了道,如何能说没有无明?断除了无明,哪有我们?因为不了道,所以才会被无名所遮蔽啊。
“非义饶益,非法饶益”怎么理解?如何饶益“义”,饶益“法”?这里的“义”、“法”各指什么?

饶益】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在下理解“义”指法义,“法”指佛法。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9-13 20:32 编辑 ]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8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0 苦 的帖子

朋友好!多谢讲解!
您说:记得有位阿罗汉曾经说过,识缘起于名色,名色也缘起于识,结果舍利佛问他这两者如何说起?

这位阿罗汉说了一个比喻: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
他把三支芦苇比喻成:
1)识
2)色受想行
3)无明贪欲

1、他把三支芦苇比喻的是:名、色、识吧,您怎么说是比喻成识、色受想行、无明贪欲?
2、“色”与“受想行”可合为一支吗?那“识”与“受想行”、“无明贪欲”更接近吧,那不是更要合为一支了?
3、“三支芦苇互靠而立,如果取走一支,其他二支也不能立足”,可人死之后,没有了“名、色”,“识”怎么还是能单独“立足”,并去投胎转生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3 , Processed in 0.1182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