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7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8 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初果弟子的程度



沿著这条「初果之道」继续向前进的人,将会到达渡口,进入法流—八圣道,成为初果圣弟子(亦即入流者、须陀洹)。所以,「初果之道」乃是 接「世间道」与「八圣道」之间的「入流道(预流道)」,就好像接城乡道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交流道」一般。



凡是走在「初果之道」上的人士,就称之为「向初果圣弟子」(亦即预流向或向须陀洹),这也就是英译圣典中所谓的 ”path-attainer(得道者—得初果之道者)”。



对於千千万万自称为「佛弟子」的佛教徒而言,可能很少人曾经仔细地思考下列问题:



1.一般的佛弟子与向初果圣弟子之间有何差别?

2.向初果圣弟子一定都是超越凡夫的圣贤吗?

3.向初果圣弟子在学法的过程中会不会退转?



凡此种种疑问,似乎都是有心证得初果的佛弟子所不宜忽略的,因为一般佛弟子都必须要先经由「预流道」成为向初果圣弟子,然後才能走入「八圣道」成为初果圣弟子。



圣典中所记载的「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原本就是四双八士里对第一双圣弟子的标准陈述,所以以「得初果之道者」来定义「向初果圣弟子」乃是符合经律的说法。



一个人如果真正具备了「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维,法次法向。」四个要素,就可以说是得到了「初果之道」。那么,不管是才刚刚踏出第一步,还是只差一步就到达初果,整个路程中的行者都可以称之为「向初果圣弟子」。



有人可能会怀疑,在初果之道上才刚刚踏出第一步,还是个十足的凡夫,怎么就能称之为向初果「圣弟子」?「圣」从何来?



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圣弟子」的含意,「圣」并不是用作形容词来描述「圣洁高贵的弟子」,而是名词,是指「圣者的弟子」,这圣者是指「佛陀和阿罗汉」而言。



这个道理就跟「圣戒成就」的意思一样,「圣戒」并不是指「圣洁的戒律」,而是「圣者所珍惜的戒律」。



所以「圣弟子」也相似於「佛弟子」的意思,称呼一个刚起步走上初果之道的凡夫为「向初果圣(佛)弟子」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当然,如果走著走著却偏离了初果之道,那也就退失了向初果圣弟子的身份。



曾经有一位法友引述杂阿含第855经(对应於相应部S48:18)和相应部S 55:40经,认为一个人对於佛、法、僧、戒至少要成就一项「不坏净」,才能称之为「向初果」。



首先让我们先摘录经文的重点来加以探讨—杂855经:「若圣弟子於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此等为凡夫数。」



S55:40经:“I say that one in whom the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ry ar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is ‘an outsider’, one who stands in the faction of worldling.”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 「一切时不成就」和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完全彻底地缺乏)”两个用词,是指在一切生命的时空中,对佛、法、僧、戒,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未曾生起一丝一毫的虔信之心,也全然欠缺皈依的意愿,这才称之为外道凡夫。对於多数已经皈依三宝的信众而言,纵然他们对於佛、法、僧、戒都还没有任何一项净信成就,但就其如法完成皈依的事实而言,他们已经是经过僧伽正式认可的「佛弟子」了,并不能说他们对三宝的敬信之心是「一切时不成就」或 ”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bsent ”,更不能因为他们尚未成就任何一项净信,就称呼这些如法皈依的「佛弟子」是「外道」。



是的,如果一个佛弟子连一项净信都没有成就,他当然是个「凡夫」;但是话说回来,圣典中并未提到具备一项净信就不是凡夫。



事实上,即使是成就了三项不坏净者,也可能还是个凡夫。例如:某人已经对佛、法、僧都产生了净信,却由於个人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例如:贪欲、懈怠、职业、环境…等,仍然无意持守五戒,那么,他仍然是个凡夫,因为他不力行「初果之道」中最基本的「法次法向」—持戒。由於并未具足初果之道的四个要素,因此,他一样地不能被称为「向初果圣弟子」,他当然不是外道,但仍然只是一个凡夫佛弟子而已。



相反的,如果有一个凡夫为了追寻真理,经过仔细的观察、考虑之後,诚心诚意地皈依了三宝。而且由於殊胜的因缘,让他得以亲近善知识,听到了正法,经过深入思维之後,又按照正确的方法,开始认真地加以实践。那么,即使他仍旧是个凡夫,尚未成就任何一项净信,却已经初步具备了「初果之道」的四要素,合乎了「向初果圣弟子」的定义。



另外,也有人认为向初果圣弟子至少要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见」或「正志」…等。事实上,向初果只是「听闻正法」,知道并开始依「法次法向」修习「八正道」中的「正见」、「正志」…等,并未真正进入法流—八正道,所以有些向初果圣弟子还是谈不上具足正见,只能说具有局部的正见。



初果之道乃是连接世间(出凡)与法流(入圣)之间的通道,因此,向初果圣弟子乃是由凡夫起步逐渐趋向圣贤,所以说凡夫大都不是向初果圣弟子,而初阶的向初果圣弟子则有可能还是个凡夫,这乃是很正常而合理的事。



既然初果之道是连接凡夫与初果圣弟子之间的通道,那么,由於凡夫通常有很多烦恼,又从未或鲜少听闻圣教,更缺乏精准的辨识力,因此相对的,初果之道也就显得格外地遥远或迂回曲折。



凡夫生生世世轮回生死,大多没有机会找到通往初果之道;即使一时一地之间,有特殊的人事因缘成就而走进去了,却每每因为善知识的能力不足(例如:老师本身未证果或缺乏善巧),或受到大环境影响(例如:传统文化束缚或像法兴盛),或自己的判断力、实践力不足…等,种种障碍之下也难保不会迷路或退堕。即使不迷失、不退却,也可能因为不够精进或寿命尽了,终其一生都到达不了初果,当然也就得不到「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的保证了。



理由很简单,他的素质—修习的成就尚不足以让生命的流程进入不可逆转(亦即不退转)的初果状态。



曾经有法友举出一段经文,认为向初果圣弟子一定不会退转,必定会在此生证得初果;同时也提出质疑说:「如果向初果圣弟子还会退转的话,那有什么可贵之处?」他更进一步地据此推论—认为自觉退转的人,从来就没有成为「向初果圣弟子」。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他所引述的这一段经文,看看这样的立论是否正确?



杂阿含第61经:「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维、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维、观察、分别、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本经相当於相应部S 25 :10 经:“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thus is called a faith-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One for whom these teachings are accepted thus after being pondered to a sufficient degree with wisdom is called a Dhamma-follower,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 He is incapable of doing any deed by reason of which he might be reborn in hell, in the animal realm, or in the domain of ghosts;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 without having realized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两部对读之下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杂阿含第61经里只提到「随信行」和「随法行」,相应部里除了「随信行者」、「随法行者」之外,进一步地,明白记载著更高层次的成就者— ”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入正性者)”。我们如果对照早期注疏杂阿含经的北传论书,同样地也在相应的段落里提到「入正性」。



显然,杂阿含经在传译的过程中,很可能遗漏了关键性的「入正性者」。因此,经文的意思并不是指所有的「随信行者」和「随法行者」都已超越凡夫地,而是说:”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entered the plane of superior persons, transcended the plane of the worldings.”也就是说,必须达到「入正性者」的程度,才能「超升离生,越凡夫地」。



我们可别忘了还有更多尚未「入正性」的「随信行者」和「随法行者」,也都一样地走在这条「初果之道」上,只是还在落後的路段上而已。



我们不妨参照瑜珈师地论的内容来揣摩一下,古今中外走在初果之道「前、中、後」段的众多向初果圣弟子,他们在程度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一、後段行者—具有「能顺生无漏智」,这种智慧能引导人们产生「无漏智」。他们具有属於世俗的第一等智慧,乃是世俗凡夫中的佼佼者。



二、中段行者—具有「无漏智」,如果稳住於这种智慧,能断见断一切烦恼。他们已经超越凡夫「入於正性」,超升离(异)生,不再堕入三恶道了,但是还没证得初果。不过,此生他们必将迅速证得初果,不会因为死亡而受到障碍,他们属於不退转的向须陀洹。



三、前段行者—具有「无漏智後相续智」,在烦恼断後,接著会生出解脱智(预流果智)。他们已经如实现见所知之境,所以称之为「见清净」,我们不妨称他们为「准初果圣弟子」,当下即可证得初果。



这就好比要搭上飞机或渡轮一样,後段行者还在前往登机门(或码头)途中,可能会迷路、迟到或临时放弃搭机;中段行者则已经通过登机门而进入空桥(或岸桥)上,只要再走几步路,必将进入机舱;前段行者的前脚已经踏入机舱(或船舷),後脚则正要离开空桥,当下就完全进入机舱。



後段行者并未正式登机,他们之中有些人还是会犹豫、退悔、迷失或放弃初果之道,因此仍不免於退堕乃至轮回恶道的可能性。但他们透过认真的思考、比对,此生仍然有机会再度走回初果之道,乃至证得初果以上。有些後段行者则对「佛」、「法」、「僧」、「戒」之一、之二、之三或全部生起或保持著虔诚的信心,甚至对於其中之一、之二或三者,已经具备了不动摇的净信或成就,他们已经能够免於轮回恶道的恐怖,甚至也具备了生往天界的福德,而退转的机率也不是很高,此生当可顺利地连接中段行程。凡此种种後段行者的成就都已经远远超过一般世俗凡夫的功德果报了,这就是後段行者的可贵之处。



然而,如果因为辨识力不足、精进力不够或寿命所限…等因素,他们也未必能於此生证得初果;即使来生不至於堕入恶道,但能否继续走完初果之道仍属未知数,这个「不确定因素」就是後段行者所无法避免的风险。因此,後段行者是最要坚定并加快脚步的一群。



至於中段以上的行者,事实上几乎等同初果圣弟子了,至少已经不辜负此生学法的因缘了。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要再度强调,如果行者只以「随信行」和「随法行」来定义「向初果圣弟子」,那是他个人的偏见,并非圣典的定义;



而根据汉译杂阿含61经:「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维、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等,就会产生一些误解:



1.误解「随信行」的定义是「若於此法,以智慧思维、观察、分别、忍。」

2.误解「随信行」、「随法行」即可「超升离生,越凡夫地。」

3.误解「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认为是「如果中间不遭遇死亡,必当证得须陀洹果。」



如果我们因此汉译经文而坚持己见,就会误导了自己的知见,甚至造成修证上的偏差。



幸运地,我们有机会比对相应部S 25:10和早期注释杂阿含经的论书,因此就有机会辨识真相:



1. 「随信行」的定义是「若於此法,以信心坚持,是名随信行人(One who places faith in these teachings and resolves on them)。」

2. 真正能够 「超升离生,越凡夫地。」的是指「入正性者(one who has entered the fixed course of rightness)」。

3. 「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的意思是 「中间不可能遭受的死亡障碍 (he is incapable of passing away),必当证得须陀洹果。」



除此案例之外,在南北传两部对读之下,还有许许多多法义的真相会如实地陆续显现出来,这些真相大都是历代祖师大德们所没有机会发现的,也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认知和修证,愿大家都能珍惜这一份宝贵的机缘,顺利地走上初果之道!

该贴于2006-07-21 09:43:40被会海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6:34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如果不努力精进,向初果的圣弟子也会退失或者寿命尽了等因素,今生即使闻法也未必能证到初果,只有努力精进学法,忆念佛法僧的功德才能于佛法僧具有不动摇的信念,还得圣戒成就.请问:1.向初果圣弟子是否就是圣人了?
2.是否必须四法同时成就?一法成就是否就是四法成就?因为经上也有这样的例子.
3#
发表于 2007-12-9 11: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07-12-9 11: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禅心一境兄的帮助,这个问题我已经明白了.佛陀在《阿含经》中有明确的解说:“亦当发意此圣众所:如来圣众,悉皆和合,无有错乱,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有比丘学此三处,则成大果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看来向须陀洹也是十二贤圣之一
另外在《悲智批判净空邪说文集》http://www.tianjian.org/jingkongxs/beizhipj27.htm一文中悲智老师写到:三、若依佛陀正法律修行,于当今末法是依然能够很快证得初果圣道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举证,净空邪师说“小乘须陀洹(初果),我们尽一生的功力也做不到;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显然是更加荒唐的邪见魔说。
很多人对佛法的信心受到净空之流邪见邪说的严重影响,根本就不敢相信在当今末法还能够证得初果。若依佛陀正法律修行,于当今末法尚能很快得阿罗汉道,怎么就不可能证得初果呢?其实,想要成为初果阿罗汉并不难,在《杂阿含经》的“预流相应”中讲解了如何成为“预流”也就是初果阿罗汉——只要成就佛法僧戒四种不坏净信即可。简单地说,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于三皈清净信并且对“缘起法则”(因果法则)清楚了知并持戒不犯,这时候就已经就是初果阿罗汉了。从此必定不再堕入三恶道,其中即使是根基最差、最差的初果阿罗汉,最多只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转生,就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转帖的这篇文章出自曾银湖《初果》一书,经由“会海”编辑过的,看来还是存在漏洞的。
6#
发表于 2007-12-9 20: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1:57 | 只看该作者
一切依佛陀的正法律为准.我相信一个以解脱甚至成佛为目标而奋斗的学佛人,一定会对佛法僧三宝具有坚定的信心,特别是当他看到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幻灭的,更是对无相的缘起法生起坚定的信念,一定会慎务造恶因,从而严守戒律的.当然这一切也是在不断持戒修福的过程积累加固的.您可以看一下http://www.tianjian.cc/redirect. ... o=lastpost#lastpost, (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十二)
另外初果圣人是已经证到无我的圣人,已经处于无相无为的心态中,可以说是有余涅槃,所以我认为称初果圣人为初果阿罗汉应该可以的.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7-12-10 11:58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12-10 15: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8:03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初果阶段重要的是修戒,戒律成就.佛陀在《阿含经》中也讲到了慧解脱阿罗汉。修行重要的是断惑证真。当然禅定也很重要,谢谢您给我推荐的两本书,一直想看看。《金刚经》是很重要的经典,离相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讲到了一个人从发心甚至成佛的道理,为什么要回避呢?佛法是一乘的,为什么要将自己限制住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6 , Processed in 0.0862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