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破茧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相应部》有偈篇 诸天相应 苇品

[本贴链接]
26#
发表于 2008-1-29 17: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7:27 发表
1、什么东西处于涅盘状态?阿罗汉的什么入于涅盘?
在下理解阿罗汉的涅盘是指识的无生无灭状态。慧解脱阿罗汉的涅盘是指识的无生无灭,不再轮回了,除非有愿再来的。俱解脱阿罗汉则是形,识的解脱。如佛在经中如是说:“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阿罗汉入于涅盘是说阿罗汉的识入于涅盘吗?五阴无常,都是生灭法,有识的无生无灭?那也有其他四阴的无生无灭状态了?
只要是阿罗汉都是解脱于五取蕴,俱解脱阿罗汉就是具足智慧和禅定的阿罗汉。
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
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复次、摩诃
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
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名色灭,识灭,还有名色(五阴)吗?
27#
发表于 2008-1-29 18: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1-29 17:53 发表

阿罗汉入于涅盘是说阿罗汉的识入于涅盘吗?五阴无常,都是生灭法,有识的无生无灭?那也有其他四阴的无生无灭状态了?
只要是阿罗汉都是解脱于五取蕴,俱解脱阿罗汉就是具足智慧和禅定的阿罗汉。

名色灭,识灭,还有名色(五阴)吗?

谢谢五点兄的指教,在下认为在阿罗汉的状态是不生不灭的涅盘状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在涅盘的状态是无生灭法的,无因果法,无缘起法的.
这里的"名色灭,识灭,还有名色(五阴)吗? "我理解还是指对五阴的向厌.离欲.灭尽.
28#
发表于 2008-1-29 1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8:22 发表

谢谢五点兄的指教,在下认为在阿罗汉的状态是不生不灭的涅盘状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在涅盘的状态是无生灭法的,无因果法,无缘起法的.
这里的"名色灭,识灭,还有名色(五阴)吗? "我理解还是指对五阴的向厌.离欲.灭尽.

继续向您请教:
从凡夫修行到彻底解脱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入涅盘了吗?
29#
发表于 2008-1-29 1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1-29 18:36 发表

继续向您请教:
从凡夫修行到彻底解脱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入涅盘了吗?

在下认为确实没有一个什么实有东西入于涅盘,只是对五蕴的向厌,离欲,灭尽.有心解脱阿罗汉,而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就是在佛陀的境界也无一法可得,佛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8:54 编辑 ]
30#
发表于 2008-1-29 1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8:51 发表
在下认为确实没有一个什么实有东西入于涅盘,只是对五蕴的向厌,离欲,灭尽.有心解脱阿罗汉,而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就是在佛陀的境界也无一法可得,佛在中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您的回答鼓掌!
确实没有什么人、我、众生入于涅盘,道就在当下,无明灭就是涅盘了。
空谷回音兄四部阿含经读完了吗?三法印、四圣谛以及修行的次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31#
发表于 2008-1-29 1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8:51 发表

在下认为确实没有一个什么实有东西入于涅盘,只是对五蕴的向厌,离欲,灭尽.有心解脱阿罗汉,而俱解脱,即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者。就是在佛陀的境界也无一法可得,佛在中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忍不住赞叹一下!
依法证果,不待时节。在邪师、邪说横行的当代,能依法修行,如实知见的人真是难能可贵!希望大家精进努力,早日解脱,自利利他!
32#
发表于 2008-1-29 20: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师兄的鼓励,也赞叹各位师兄的精进,在下“囫囵吞枣”看完前三部,《增一阿含经》看到一半,现在正在重新学习《杂阿含经》,并对照相应部的经文和各位师兄一起学习。我很感谢这次重新学习的机会。还望各位师兄多多指教。我想将经文学好,弄懂,然后在禅修方面得到提高.如四念处的修行等
二[世尊:] 不悲过去事 未来勿憧憬
若持身现在 颜色即朗悦
憧憬于未来 悲于过去事
诸愚之为此 如割绿苇萎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对应的经文中如是说:“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聘,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
看到这,不仅感慨万千。我曾对过去事追悔,对未来事遐想,有时想到老了怎么办?死时怎么办?有没有一个好地方可以让我们死时无干扰。看来这都是“愚痴火自煎,”,修行是修在当下,把握当下,现在能静心并有时间学法就是福报啊。不知各位师兄是如何看待禅修的,对于三十七道品是如何修习?
33#
发表于 2008-1-29 2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29 17:27 发表
1、什么东西处于涅盘状态?阿罗汉的什么入于涅盘?
在下理解阿罗汉的涅盘是指识的无生无灭状态。慧解脱阿罗汉的涅盘是指识的无生无灭,不再轮回了,除非有愿再来的。俱解脱阿罗汉则是形,识的解脱。如佛在经中如是说:“何由无四大,地水火风灭?何由无粗细,及长短好丑?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感谢楼上诸君的精彩思辨。空谷兄提到的“有愿再来的”一说,是末学一直不很清楚的,这与“不受后有”是不是很矛盾?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这是涅槃吗?望指教
34#
发表于 2008-1-30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惭愧 于 2008-1-29 20:30 发表

感谢楼上诸君的精彩思辨。空谷兄提到的“有愿再来的”一说,是末学一直不很清楚的,这与“不受后有”是不是很矛盾?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这是涅槃吗?望指教

在下理解“不受后有”,是指不再轮回,入于涅盘状态,无生灭法。“有来有去,有生有灭”当然不是涅盘。
“有愿再来“是指佛菩萨有度众生的愿而再来。如有的阿罗汉有度生的愿望还可以从涅盘的状态再来
阿罗汉和菩萨也可以有意生身(化身),为了济度众生而如意受生之身。就是随缘应现的身体,来去自由,这个身体是随意而生的.
佛有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两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
(参靠资料:佛学词典在线)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0 14:44 编辑 ]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30 11:2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6#
发表于 2008-1-30 1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8-1-30 11:20 发表


请教各位先学,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区别能更详细的描述一下么?既然慧解脱阿罗汉"识灭余亦灭"那么和俱解脱阿罗汉的"行,识的解脱"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下不才,我理解慧解脱就是心解脱,佛在经中如是说:(三十四)“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在经中说:(三十九)“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根据这两篇经文,我理解慧解脱是五蕴不生不灭,心得解脱,不受后有。根据缘起法,识缘名色。。。识灭则名色灭。但是我认为慧解脱还有肉体的烦恼,如《阿含经》中有慧解脱阿罗汉患病痛苦自杀的例子。但是俱解脱阿罗汉就可以解脱肉身,如舍利弗的涅盘,将自己化为舍利子,靠的是灭尽定。而俱解脱,我查了一下《佛学词典》俱舍论二十五卷十页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
37#
发表于 2008-1-30 14:56 | 只看该作者
麻烦空谷兄讲一下你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理解,末学以为你的“如有的阿罗汉有度生的愿望还可以从涅盘的状态再来”与“所作已作”似乎有矛盾,而且这种理解似乎也是“常见”,“再来”也有“来去”。
热盼其他师兄也发表一下高见
38#
发表于 2008-1-30 15: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惭愧 于 2008-1-30 14:56 发表
麻烦空谷兄讲一下你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理解,末学以为你的“如有的阿罗汉有度生的愿望还可以从涅盘的状态再来”与“所作已作”似乎有矛盾,而且这种理解似乎也是“常见”,“再来”也有“来去”。
热盼其他师兄也发表一下高见

在下理解:我生已尽,就是已经无生了,没有生灭了,心得解脱。梵行已立,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梵行已立者:谓于圣道,究竟修故;无复退失。所作已办者:谓一切结,永无余故;一切道果,已证得故。又云:梵行已立者:谓不还果,非梵行贪,此永断故。
自知不受后有。就是自己作证不再轮回了。这和有度生的愿望是两回事。您所说的“来去”是指轮回之身吗?佛陀不也给我们示现一个身体吗?
39#
发表于 2008-1-30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0 12:53 发表

在下不才,我理解慧解脱就是心解脱,佛在经中如是说:(三十四)“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在经中说:(三十九)“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根据这两篇经文,我理解慧解脱是五蕴不生不灭,心得解脱,不受后有。根据缘起法,识缘名色。。。识灭则名色灭。但是我认为慧解脱还有肉体的烦恼,如《阿含经》中有慧解脱阿罗汉患病痛苦自杀的例子。但是俱解脱阿罗汉就可以解脱肉身,如舍利弗的涅盘,将自己化为舍利子,靠的是灭尽定。而俱解脱,我查了一下《佛学词典》俱舍论二十五卷十页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

1、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以智慧彻底断除了烦恼,不存在肉体的烦恼没有断的情况。只要五阴尚存仍然不是最终的无余涅盘,又五蕴本来就是无常、苦的,但是阿罗汉是“身受而心不受”。
2、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的区别,空谷回音兄没有认真看前面在下出示的经文:
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俱解脱阿罗汉是智慧和禅定具足(初禅至灭尽定)的解脱者。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不具有任何禅定,凭坚固的智慧灭除一切烦恼的解脱者。
心解脱阿罗汉是不具足禅定的解脱者(只要证得初禅就是心解脱阿罗汉了)。单说心解脱的话,也有指三果的情况。
40#
发表于 2008-1-30 18: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五点兄的耐心解答,在下非常感谢!但是我记得在<阿含经>中看到有这样的描写,就是慧解脱阿罗汉因忍受不了病痛而自杀的例子,忘了在哪卷了,待我慢慢找来.今天是小年了,祝您快乐,也祝论坛诸君快乐!
41#
发表于 2008-1-31 1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0 18:52 发表
谢谢五点兄的耐心解答,在下非常感谢!但是我记得在中看到有这样的描写,就是慧解脱阿罗汉因忍受不了病痛而自杀的例子,忘了在哪卷了,待我慢慢找来.今天是小年了,祝您快乐,也祝论坛诸君快乐!

在下找到几处,分别是杂(一二六五)跋迦梨尊者,杂(一二六九)阐陀尊者。
跋迦梨言:“尊者!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所见。然我今日于色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我今日疾病苦痛,犹故随身,欲刀自杀,不乐久生。”即执刀自杀。

在下认为跋迦梨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
2.杂(一二六九)
阐陀言:“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事于今毕矣;随顺善逝,今已毕矣,适意非不适意。弟子所作,于今已作。若复有余弟子所作供养师者,亦当如是供养大师,适意非不适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难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
  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在下认为阐陀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根据这两篇经文,在下认为慧解脱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我理解“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另:在下有两处不明,请教:
1.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一○九一) 这里“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在下认为证到已经慧解脱,应该不会退转,此处如何理解?
2.您认为“心解脱阿罗汉是不具足禅定的解脱者(只要证得初禅就是心解脱阿罗汉了)。单说心解脱的话,也有指三果的情况。”
在下认为心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一)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而我认为三果圣者还有五上分结未断,不能称为心解脱。
42#
发表于 2008-1-31 12: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1 11:40 发表

在下找到几处,分别是杂(一二六五)跋迦梨尊者,杂(一二六九)阐陀尊者。

在下认为跋迦梨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
2.杂(一二六九)

在下认为阐陀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根据这两篇经文,在下认为慧解脱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我理解“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另:在下有两处不明,请教:
1.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一○九一) 这里“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在下认为证到已经慧解脱,应该不会退转,此处如何理解?
2.您认为“心解脱阿罗汉是不具足禅定的解脱者(只要证得初禅就是心解脱阿罗汉了)。单说心解脱的话,也有指三果的情况。”
在下认为心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一)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而我认为三果圣者还有五上分结未断,不能称为心解脱。

1、受意解脱身作证是灭尽定。退转的是禅定而不是果位。
2、一般来说,心解脱指四果的情况都有上下文的限定,比如无漏心解脱、正智心解脱等等都是四果。再如心解脱和慧解脱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指四果。你出示的经文,前面还提到五蕴了吧?于五蕴、五取蕴心解脱就是四果。但经文中也说,只要证得三果就可说是心解脱了。
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43#
发表于 2008-1-31 1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1 11:40 发表

在下找到几处,分别是杂(一二六五)跋迦梨尊者,杂(一二六九)阐陀尊者。

在下认为跋迦梨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诸比丘:“跋迦梨善男子,不住识神,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为彼跋迦梨说第一记。
2.杂(一二六九)

在下认为阐陀尊者已经慧解脱。如佛陀在经中如是说: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根据这两篇经文,在下认为慧解脱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我理解“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同意。
但慧解脱不能入于无余涅盘而“解脱肉身”吗?俱解脱没入无余涅盘也是有余涅盘,也是有“肉体的烦恼”。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0 12:53 发表
根据这两篇经文,我理解慧解脱是五蕴不生不灭,心得解脱,不受后有。根据缘起法,识缘名色。。。识灭则名色灭。但是我认为慧解脱还有肉体的烦恼,如《阿含经》中有慧解脱阿罗汉患病痛苦自杀的例子。但是俱解脱阿罗汉就可以解脱肉身,如舍利弗的涅盘,将自己化为舍利子,靠的是灭尽定。而俱解脱,我查了一下《佛学词典》俱舍论二十五卷十页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

入涅盘一般经狮子奋讯三昧后从四禅入的,而不是灭尽定。
就如前面所说的,从初禅同样是可以超越三界的。佛陀与阿罗汉并不是像净空邪师所以为的是从第九定——灭尽定进入涅槃的,他们大多是经“师子奋迅三昧”之后从四禅而入涅槃——舍寿、暖、诸根,而入“灭尽定”时却是“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中阿含经》)的。譬如:
  “尊者大目犍连还下就座。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复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火光三昧。从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从水光三昧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还入水光.火光.有想无想处.不用处.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复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寻时取灭度。”(《增壹阿含经》)
  “大爱道(比丘尼)作若干变化。还在本座。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而入初禅。”(经“师子奋迅三昧”之后)“已入四禅便取灭度。”(《增壹阿含经》)
  (经“师子奋迅三昧”之后)“(世尊)入第四禅。即于此地入般涅槃。”“世尊已于第四禅地入般涅槃。”(《大般涅槃经》)

http://www.ppflg.com/jingkongxs/beizhipj56.htm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1-31 13:20 编辑 ]
44#
发表于 2008-1-31 15:1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五点兄的指点!关于“但慧解脱不能入于无余涅盘而“解脱肉身”吗?俱解脱没入无余涅盘也是有余涅盘,也是有“肉体的烦恼”。
在下认为慧解脱阿罗汉要到此生肉身结束才可以入于无余涅盘而“解脱肉身”,而俱解脱阿罗汉随时可以入无余涅盘而解脱肉身的。如听到佛陀涅盘的消息时,很多阿罗汉当场就无余涅盘了,但他们确实也是有“肉体的烦恼”。如《增一》中:“目连报言:“如是,舍利弗,如来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亦可得耳。但如来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当取般涅槃。众生之类寿命极短,又我不忍见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体极为疼痛,欲取般涅槃."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1 15:18 编辑 ]
45#
发表于 2008-2-1 0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1-31 11:40 发表

根据这两篇经文,在下认为慧解脱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我理解“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脱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对这一点难以接受。{“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阿罗汉还算是一个解脱的生命吗? 问题可能显得幼稚,但確是肺腑之言。若这种疼痛不是什么感冒头疼,而是痛彻骨髓内脏,痛不欲生,还算解脱。佛法的神通和慈悲体现在哪里。刚才看到诸位仁兄上面帖子中描述了一位痛不欲生想自杀的罗汉,感觉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46#
发表于 2008-2-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苦乐慧悟 于 2008-2-1 02:49 发表

脱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对这一点难以接受。{“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阿罗汉还算是一个解脱的生命吗? 问题可能显得幼稚,但確是肺腑之言。若这种疼痛不是什么感冒头疼,而是痛彻骨髓内脏,痛不欲生,还算解脱。佛法的神通和慈悲体现在哪里。刚才看到诸位仁兄上面帖子中描述了一位痛不欲生想自杀的罗汉,感觉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即使佛陀都难免受背痛的侵扰,佛陀的五蕴一样无常。但凡夫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凡夫是五取蕴,圣人是五蕴。好好体会一下这篇经文:
469( 四七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
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
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
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
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
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
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
忧悲恼苦所系。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
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
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嗔恚,
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
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不系’。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乐受不放逸,
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
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
发表于 2008-2-1 1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苦乐慧悟 于 2008-2-1 02:49 发表

脱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对这一点难以接受。{“身受心不受”是指心不因痛而起贪嗔痴,并不是不能感知痛。} 阿罗汉还算是一个解脱的生命吗? 问题可能显得幼稚,但確是肺腑之言。若这种疼痛不是什么感冒头疼,而是痛彻骨髓内脏,痛不欲生,还算解脱。佛法的神通和慈悲体现在哪里。刚才看到诸位仁兄上面帖子中描述了一位痛不欲生想自杀的罗汉,感觉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在下理解,解脱的是五蕴的束缚,心无所著。这和是否感知痛是两回事。阿罗汉在此生没有入于无余涅盘时不是还有一个肉体吗?人非草木金石,有痛怎么会不感知,只是不受.确实佛陀也给我们示现过背痛.这和慈悲还有神通是两回事,慈悲是指破除我见以后生起的心,是无私无我的、广大的、平等的、无限的、永恒不变的、解脱的情。而神通是心识变现,也是敌不过业力的。这个肉身本来是苦,无常的,否则为什么修行?
48#
发表于 2008-2-5 08:51 | 只看该作者

请确认

学生查到对“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 超越五种结, 称渡瀑流僧”的另一种解释: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巴利本作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vuttari bhāvaye, pañcasavgātiko bhikkhu, oghatinno ti vuccatiti.(斷除五,捨五,增修五,超越五結之比丘,稱為渡過暴流者)。巴利本註:斷除「五」,指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捨「五」,指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指五根,即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他醒于五眠,他眠于五醒,染尘依于五,依五而得清”的一种解释: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
学生觉得比较明了,请各位老师确认?
49#
发表于 2008-2-5 1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2-5 08:51 发表
学生查到对“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 超越五种结, 称渡瀑流僧”的另一种解释: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巴利本作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vuttari bhāvaye, pañcasavgātiko bhikkhu, oghatinno ti vuccatiti.(斷除五,捨五,增修五,超越五結之比丘,稱為渡過暴流者)。巴利本註:斷除「五」,指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捨「五」,指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指五根,即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他醒于五眠,他眠于五醒,染尘依于五,依五而得清”的一种解释: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
学生觉得比较明了,请各位老师确认?

很精进呀,找了这么多资料。赞同!但是关于五和合,巴利本註“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在下理解也可指五蕴,巴利本註“五结”与《杂阿含》不同。我理解的五结是五上分结,五下分结.不知各位师兄如何理解?
另:我觉得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称老师不敢当。请问您有《別譯雜阿含》的相关链接吗?
50#
发表于 2008-2-5 11: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2-5 08:51 发表
学生查到对“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 超越五种结, 称渡瀑流僧”的另一种解释: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巴利本作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vuttari bhāvaye, pañcasavgātiko bhikkhu, oghatinno ti vuccatiti.(斷除五,捨五,增修五,超越五結之比丘,稱為渡過暴流者)。巴利本註:斷除「五」,指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捨「五」,指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指五根,即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他醒于五眠,他眠于五醒,染尘依于五,依五而得清”的一种解释: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
学生觉得比较明了,请各位老师确认?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2-5 08:51 发表
学生查到对“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 超越五种结, 称渡瀑流僧”的另一种解释:斷除五捨五,增修於五根,超越五和合,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八經作「能斷於五蓋,棄捨於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為比丘」,巴利本作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vuttari bhāvaye, pañcasavgātiko bhikkhu, oghatinno ti vuccatiti.(斷除五,捨五,增修五,超越五結之比丘,稱為渡過暴流者)。巴利本註:斷除「五」,指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捨「五」,指五欲─色、聲、香、味、觸。增修「五」,指五根,即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和合,指五結─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

虚空华的求真精神值得赞叹!研修就应该这样。
对于经文中“五”的所指,只要不影响整个经文的意思,都可以作为理解经文的一种方式。比如,“五断与五弃”理解为去五盖、五欲,或者理解为去五欲功德,或者理解为去五取蕴;五和合理解为五结(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或理解为五上分结,或理解为五取蕴、五蕴。
“他醒于五眠,他眠于五醒,染尘依于五,依五而得清”的一种解释: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卷八第十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
学生觉得比较明了,请各位老师确认?

“无学五分身”的含义不清楚,五无漏根的解释好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8 , Processed in 0.1521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