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86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相应部》有偈篇 诸天相应 欢喜园品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4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
发表于 2008-2-4 13:38 | 只看该作者
二二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这里的“慢”我理解是自以为是的我慢。如果不解佛义,就会起惑而轮回。看来正确理解佛语是多么的重要!贴出一段经文来与大家共勉。杂(105)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请教:我慢=惑,这样理解是否全面?
3#
发表于 2008-2-4 17:20 | 只看该作者

提个问题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4 13:38 发表
二二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这里的“慢”我理解是自以为是的我慢。如果不解佛义,就会起惑而轮回。看来正确理解佛语是多么的重要!贴出一段经文来与大家共勉。杂(105) 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请教:我慢=惑,这样理解是否全面?

“诸慢”分为几种?
4#
发表于 2008-2-4 1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2-4 17:20 发表

“诸慢”分为几种?

查了一下佛学词典在线,其一五蕴论三页云: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关于我慢,在下前面的理解不全面,现在理解我慢─因自我的存在而起慢。杂(105))经中的慢,在下理解是由于不悉解义而坚持自己的看法,以为自己的见闻觉知心是常住法而不会暂时断灭或永远断灭(起慢无间等),]是一种让自我存在的所依。另:关于"我慢=惑,这样理解是否全面?"现在我明白我慢只是惑的一种.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4 19:09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2-5 12:1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好半天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4 19:05 发表

查了一下佛学词典在线,其一五蕴论三页云: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关于我慢,在下前面的理解不全面,现在理解我慢─因自我的存在而起慢。杂(105))经中的慢,在下理解是由于不悉解义而坚持自己的看法,以为自己的见闻觉知心是常住法而不会暂时断灭或永远断灭(起慢无间等),]是一种让自我存在的所依。另:关于"我慢=惑,这样理解是否全面?"现在我明白我慢只是惑的一种.
【九慢】
 (名数)恃己高举之烦恼,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是也。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曰:‘此见取见苦所断。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慢。
有劣我者,是依见起过慢。
无胜我者,是依见起慢。
无等我者,是依见起过慢。
无劣我者,是依见起卑慢。
’盖此九慢,为从七慢中慢与过慢及卑慢三种离出者,前三慢为过慢与慢及卑慢。
中三慢为卑慢与慢及过慢。后三慢为慢与过慢及卑慢。
其中
我胜慢者,谓我较彼为胜也。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
我等慢者,谓我等于彼也。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
我劣慢者,谓我较彼为劣也。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
有胜我慢者,谓他有较我胜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
有等我慢者,谓他有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
有劣我慢者,谓他有较我劣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
无胜我慢者,谓他无较我胜者。此于等而谓己等,即慢也。
无等我慢者,谓他无等于我者。此于等而谓己胜,即过慢也。
无劣我慢者,谓他无较我劣者。此于胜而谓己劣,即卑慢也。

但此乃据发智论之说所解。故俱舍论十九释前列之九慢已,即曰:‘如是且依发智论释,依品类足释慢类者,且我胜慢从三慢出。谓慢、过慢、慢过慢三,由观劣等胜境别故。’是即我胜慢之中,若观劣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观等境而谓己胜,即是过慢。观胜境而谓己胜,即是慢过慢明矣。余八慢亦如是自三慢出。准于前解可知也。又详于品类足论一,大毗婆沙论百九十九,唯识论述记六等。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字典的解释太复杂,在下理解为:
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平等而起慢
过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过彼而起慢
卑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视、相同境界己为下而起慢
不同的境界——我胜彼、彼胜我;相同境界——我等彼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5 13:08 编辑 ]
6#
发表于 2008-2-5 12: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8-2-4 17:20 发表

“诸慢”分为几种?

在下找到一篇经文关于诸慢,我理解对法的不解,以自己的见解为正确就是慢,如(一0九)中讲到的六受身,六想身,六行身。六识身。。。。。都是慢.
(一八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复堪任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为一法成就?谓贪欲。一法不成就,堪能知色无常,知受、想、行、识无常。何等一法成就?谓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堪能知受、想、行、识无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成就不成就,如是知不知、亲不亲、明不明、识不识、察不察、量不量、覆不覆、种不种、掩不掩、映翳不映翳,亦如是。如是知,如是识、解、受、求、辩、独证,亦复如是。如贪,如是恚、痴、瞋、恨、呰、执、嫉、悭、幻、谄、无惭、无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骄慢、放逸、矜高、曲伪、相规利、诱利、恶欲、多欲、常欲、不敬、恶口、恶知识、不忍、贪嗜、下贪、恶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欲爱、瞋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跹、赑屃、懒、乱想、不正忆、身浊、不直、不软、不异、欲觉、恚觉、害觉、亲觉、国土觉、轻易觉、爱他家觉、愁忧恼苦。“于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灭色作证。何等为一法?所谓恼苦。以恼苦映翳故,不堪任于色灭尽作证,不堪任于受、想、行、识灭尽作证。一法不映翳故,堪任于色灭尽作证,堪任于受、想、行、识灭尽作证。何等一法?谓恼苦,此一法不映翳故,堪任于色灭尽作证,堪任于受、想、行、识灭尽作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请教:1.是否我慢断了,诸慢都断了?如佛在经中如是说:杂(103)如是多闻圣弟子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5 12:25 编辑 ]
7#
发表于 2008-2-5 14:56 | 只看该作者

请指教

引用:“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平等而起慢
过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过彼而起慢
卑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视、相同境界己为下而起慢
不同的境界——我胜彼、彼胜我;相同境界——我等彼”
学生的理解是:慢——我劣于彼,为己等彼;我等彼,谓彼不过与我等。。过慢----我等彼,谓己胜彼;彼胜我,谓己等彼。。卑慢:彼胜我百千倍,谓彼少胜,己少劣。
8#
发表于 2008-2-5 1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2-5 14:56 发表
引用:“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平等而起慢
过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过彼而起慢
卑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视、相同境界己为下而起慢
不同的境界——我胜彼、彼胜我;相同境界——我等彼”
学生的理解是:慢——我劣于彼,为己等彼;我等彼,谓彼不过与我等。。过慢----我等彼,谓己胜彼;彼胜我,谓己等彼。。卑慢:彼胜我百千倍,谓彼少胜,己少劣。

关于慢,在下认为是因缘法。慢产生的原因是杂(105)“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在下认为是于佛法“不悉解义”造成的。从而产生诸慢。慢的过患是“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慢集就是爱喜慢,慢起我理解就是诸慢随起。我理解慢也可以指所依,如果极微细的慢断了就是涅盘。佛陀在杂(105)中就是根据慢的薄厚来判断修行者所生去处的。由于"不悉解义"甚至是起邪见而产生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骄慢...
请教: 五 “友!我舍现实乐,不逐时要物。友!何以故,世尊宣说“时要之欲乐,不安苦多,请问时要如何理解?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5 19:06 编辑 ]
9#
发表于 2008-2-8 1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8-2-5 14:56 发表
引用:“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平等而起慢
过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相同境界视为过彼而起慢
卑慢——彼此处于不同境界视、相同境界己为下而起慢
不同的境界——我胜彼、彼胜我;相同境界——我等彼”
学生的理解是:慢——我劣于彼,为己等彼;我等彼,谓彼不过与我等。。过慢----我等彼,谓己胜彼;彼胜我,谓己等彼。。卑慢:彼胜我百千倍,谓彼少胜,己少劣。

卑慢就是历经相同、不同境界而产生的自卑烦恼,比如对他人胜己的情况而产生的自卑烦恼,或者对他人与己平等的情况而自我感觉卑下,再者对他人劣、我胜的情况而自我感觉卑下。简言之——不能如实知见。
10#
发表于 2008-2-8 11:04 | 只看该作者

三果可以往生所有天界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不动绝结缚 无欲之彼者
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11#
发表于 2008-2-10 14:42 | 只看该作者
世尊在杂(一四九)——(一五一)等几经中对九种慢的产生做了解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一四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我胜、我等、我卑?”
(一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有胜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一五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无胜我者、无等我者、无卑我者?”
原因是:(一三九)佛告诸比丘:“色有故,色起、色系著,故于色见我,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著、见我,若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中:(一三九)中的忧悲恼苦,分别对应上面的诸慢)
因为还有我相,人相。。。而产生了九种慢。所以应该时时观无我,无常。世尊在杂(四十五)经中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因为不能于色不见我、不异我、不相在,而眼见色有取,产生诸受,如九种慢。所以在下理解不能单凭九种慢的表现而除去慢,因为有我,我所,取著所以才有慢。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0 14:46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8-2-11 1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8 11:04 发表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不动绝结缚 无欲之彼者
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二 二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不动绝结缚 无欲之彼者
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虽求人天迹 亦无有所得 ...

在下认为此段经文中是指四果阿罗汉而言. 是说不再生于人天的任何境界.但是三果圣者确实还徘徊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之间,还有色界贪,无色界贪,我慢...五上分结未断.
13#
发表于 2008-2-12 2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1 17:42 发表

二 二 拂思勿行慢38 断世名色爱
不动绝结缚 无欲之彼者
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虽求人天迹 亦无有所得 ...
在下认为此段经文中是指四果阿罗汉而言. 是说不再生于人天的任何境界.但是三果圣者确实还徘徊在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之间,还有色界贪,无色界贪,我慢...五上分结未断.

指四果的话,一样可以“再来”于天界所有住处。
14#
发表于 2008-2-13 1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2 20:56 发表

指四果的话,一样可以“再来”于天界所有住处。

在下认为这段经文确实指四果阿罗汉, 如果指三果,“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 虽求人天迹 亦无有所得 ”... 这两句话就矛盾了。三果圣者还有我慢,还有结缚。对照相应的杂阿含“断爱及名色,除慢无所系。寂灭息嗔恚,离结绝希望,不见于人天,此世及他世”,也可以看出是指四果。不知五点兄是站在什么基点上理解的?
15#
发表于 2008-2-13 1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3 10:28 发表

在下认为这段经文确实指四果阿罗汉, 如果指三果,“后世于天界 于所有住处 ; 虽求人天迹 亦无有所得 ”... 这两句话就矛盾了。三果圣者还有我慢,还有结缚。对照相应的杂阿含“断爱及名色,除慢无所系。寂灭息嗔恚,离结绝希望,不见于人天,此世及他世”,也可以看出是指四果。不知五点兄是站在什么基点上理解的?

如果从对照的北传经文来看确实是指四果。但南传经文中“后世于天界”又该如何解释呢?在这里南北传是对不上的。此外,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
16#
发表于 2008-2-13 1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3 17:01 发表

如果从对照的北传经文来看确实是指四果。但南传经文中“后世于天界”又该如何解释呢?在这里南北传是对不上的。此外,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

这里“ 后世于天界,于所有住处, 虽求人天迹,亦无有所得。”这四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单看前句,整段经文与杂阿含不矛盾。初果和三果圣者都是以慢断慢,三果圣者还没有断除我慢,三果圣者到四果阿罗汉才断除了我慢。无所依。
17#
发表于 2008-2-13 1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3 19:13 发表

这里“ 后世于天界,于所有住处, 虽求人天迹,亦无有所得。”这四句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能单看前句,整段经文与杂阿含不矛盾。初果和三果圣者都是以慢断慢,三果圣者还没有断除我慢,三果圣者到四果阿罗汉才断除了我慢。无所依。

如果“ 后世于天界,于所有住处;虽求人天迹,亦无有所得。”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该如何翻译呢?
”以慢断慢“这个说法出自何处?
此外,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3 19:57 编辑 ]
18#
发表于 2008-2-13 2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3 19:48 发表

如果“ 后世于天界,于所有住处;虽求人天迹,亦无有所得。”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该如何翻译呢?
”以慢断慢“这个说法出自何处?
此外,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世在天界,在所有住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要想在人天界寻求他的去向,也是寻不到迹象(无所得)的。
以慢断慢,这个说法出自空海法师的《阿含解脱道次第》,我认为初果至三果并没有在知见上断除了慢。如佛陀在杂(105)如是说“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若于慢无间等,则是四果阿罗汉,而初果至三果圣者在知见上还有结未断,还有慢。您是为何认为“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有对应的经文吗?
19#
发表于 2008-2-13 2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3 20:31 发表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世在天界,在所有住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要想在人天界寻求他的去向,也是寻不到迹象(无所得)的。
以慢断慢,这个说法出自空海法师的《阿含解脱道次第》,我认为初果至三果并没有在知见上断除了慢。如佛陀在杂(105)如是说“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若于慢无间等,则是四果阿罗汉,而初果至三果圣者在知见上还有结未断,还有慢。您是为何认为“初果至三果都可以说在知见上断除了名色、慢。”?有对应的经文吗?

1、这句是在下理解错了,应该是四果。
2、在下认为“以慢断慢”的说法缺少上下文的支持,容易产生误解。修行于幻中修幻,仍未离幻。知幻即离,得无所离才能见道。“以慢断慢”恰似以无明断无明,以烦恼断烦恼,终无结果。
3、初果就已经对解脱的道理没有任何疑问了,也就是断“疑结”,这其中就包括断在知见上的“慢”、“名色”等等的疑。初果断“疑结”之类的理惑仅仅是在知见上,而“我执”、“我慢”之类的修惑必须要在修行中断除。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4 08:54 编辑 ]
20#
发表于 2008-2-14 1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8-2-13 21:28 发表

1、这句是在下理解错了,应该是四果。
2、在下认为“以慢断慢”的说法缺少上下文的支持,容易产生误解。修行于幻中修幻,仍未离幻。知幻即离,得无所离才能见道。“以慢断慢”恰似以无明断无明,以烦恼断烦恼,终无结果。
3、初果就已经对解脱的道理没有任何疑问了,也就是断“疑结”,这其中就包括断在知见上的“慢”、“名色”等等的疑。初果断“疑结”之类的理惑仅仅是在知见上,而“我执”、“我慢”之类的修惑必须要在修行中断除。

我理解“以慢断慢”的意思是不断地断除深层的自我,也就是所依。直到四果阿罗汉才心无所住,解脱一切缠缚。三果圣者还有所依,就是五上分结。关于我对慢的理解,在下在前面的几贴中已经表明。修行是离幻而修,不断观无常,无我。比如对于二禅修行者,声音就为刺,要不断地舍,离幻观无常无我,还没有完全断除我慢,还要增上观察生灭。如佛陀在杂(103)如是多闻圣弟子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2.初果圣者只是三结断,断了见惑,于缘起法净信,了知诸法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是法住智,但是他们还有对法的思惑,如《阿含经》中有很多阿罗汉请教佛陀的例子。在下前面出示的经文杂(105)也表明只有四果阿罗汉才于慢无间等。慧解脱阿罗汉就是以慧力断除烦恼的,在〈阿含经〉中有很多尊者在听完佛陀的讲法后,马上即证得四果阿罗汉。“我执”、“我慢”之类也可以靠慧力断除。如杂(103)经中的差摩比丘。所以思维观察法义就是修行。我认为初果圣者还有思惑,所以在知见上还未断慢.
21#
发表于 2008-2-14 2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2-14 11:40 发表

我理解“以慢断慢”的意思是不断地断除深层的自我,也就是所依。直到四果阿罗汉才心无所住,解脱一切缠缚。三果圣者还有所依,就是五上分结。关于我对慢的理解,在下在前面的几贴中已经表明。修行是离幻而修,不断观无常,无我。比如对于二禅修行者,声音就为刺,要不断地舍,离幻观无常无我,还没有完全断除我慢,还要增上观察生灭。如佛陀在杂(103)如是多闻圣弟子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2.初果圣者只是三结断,断了见惑,于缘起法净信,了知诸法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是法住智,但是他们还有对法的思惑,如《阿含经》中有很多阿罗汉请教佛陀的例子。在下前面出示的经文杂(105)也表明只有四果阿罗汉才于慢无间等。慧解脱阿罗汉就是以慧力断除烦恼的,在〈阿含经〉中有很多尊者在听完佛陀的讲法后,马上即证得四果阿罗汉。“我执”、“我慢”之类也可以靠慧力断除。如杂(103)经中的差摩比丘。所以思维观察法义就是修行。我认为初果圣者还有思惑,所以在知见上还未断慢.

1、惭愧,谢谢空谷回音的讲解,在下又犯错误了,把见惑和思惑搞混了。应该是初果断除的仅仅是见惑,但思惑(修惑)的七个结还没有断除。
2、
入于初禅时,影响入初禅的“声刺”就灭掉了。比如,“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阿含经》)任何所谓的“刺”都是针对内在因素来讲的,而有人却误解为有外在声音就不能入初禅,入了初禅就既听不到外在声音,也不受外在声音影响了,这是大错特错的。
  “声刺”指的是内心思维时的“外壳”——言语,而这个言语未必是张口讲话才有。当我们静静地想事情时,若静心观察就会发现,头脑中所思维的内容,往往是使用“语言”乃至“文字”在议论、表达的,也就是头脑里会有一个说话的“声音”,而中国人头脑中“说”的自然是汉语。在《阿含经》中,佛陀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可见,头脑中的这个“言语”与“声音”就是“声刺”,根本不是指外在的声音,这一点也很容易证明。在《佛本行集经》中记载,优波离尊者在为佛陀理发时,接受佛陀的“调身”指导,“时优波离。即入初禅。”佛陀继续用语言指导他“调身”,“时优波离入第二禅。”佛陀如此继续指导他“调息”,“时优波离童子。于即入第三禅”,乃至“即入第四禅。”
  当入于初禅时,虽然心中粗浅的“语言文字相”已经灭尽,清净一心也已经显现,但是,此时依然是有思维“心行相”存在的,只是这个思维是不带有“语言”外壳的罢了。此时思维的表层粗浅部分,就是由“有我”而导致的内在不安、不住、寻求、伺察之心,称为寻伺或觉观。如果能够灭掉这个不安的觉观、伺察之心,就能使内心进一步安住下来,“觉观刺灭”就可以入于被称作“圣默然定”的二禅。比如:“逮达初禅者,言语止息。于此比丘,静(注:静,指去掉、止息。)觉与观,内心寂静,心专住于一境,由无觉无观之定,生喜乐之第二禅,入而安住,此谓之圣默然。”(《阿含经》)

摘自《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38 , Processed in 0.1155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