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4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智辩聪pk邪见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智辩聪pk邪见

以前一直以为“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很多人、很多书上都这样讲,如:
b]【世智辩聪】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辩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来辩论是非。FROM:【佛学常见辞汇】
(术语)八难之一。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耽习外道经书,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为佛道之障难。人天眼目曰:“世智辩聪不要拈出。” FROM:【佛学大辞典】
我们咬文嚼字一番看,什么是世智辩聪呢?
【智慧】
 (术语)梵语若那Jn^a%na,译曰智。般若Prajn^a%,译曰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又知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二曰:“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 FROM:【佛学大辞典】
由上可见“世智”就是对世俗谛的了解,而依末学的理解,对世俗谛的了解和掌握就是法住智的范畴,这是最终知涅槃智的基础。如此则“世智辩聪”似乎不应该是八难之一。
特别是最近与一仍痴迷flg的朋友相见后,更加加深了对“世智辩聪”的认识:一番摆谈下来,心情异常沉重,也感慨良多;其中最大的感慨是:堂堂一大知识分子几年flg练下来,连最基本的逻辑思维都没有了,连他读初中的儿子都具备的世间智(常识)他都没有了,事实摆在面前他都不认(即使当时认了,一会又忘)。这让我不禁怀疑他的智力已经退回婴儿时期。回想起以前同其他痴迷者交谈的情形,大抵也是差不多,我相信从事转化flg学员的人们也多会有同感吧。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具备世间智啊,那还可与之一辩,让正见之光驱散他们心中的邪见。这些亲身经历也更加增添了我对“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产生的怀疑。
最近看《阿含经》中有提到“世智辩聪”的经文,摘录如下:于是。比丘。有一时节法。梵行人所修行。云何为一。于是。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国。世智辩聪。触物皆明。修行正见。亦能分别善恶之法。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在这里,世智辩聪不但不是八难之一,反而还具褒义。
对照一下其它的七难:
[一、在地狱难],谓南赡部洲之下,过五百由旬,有八寒、八热等狱,皆名地狱。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彼处,长夜冥冥,受苦无间,障于见佛闻法,故名地狱难。(梵语赡部洲,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八寒狱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八热狱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在畜生难],谓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又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障于见佛、闻法,故名畜生难。
  [三、在饿鬼难],谓饿鬼有三种:一其业最重者,长劫不闻浆水之名;二其业次重者,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三其业轻者,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障于见佛、闻法,故名饿鬼难。(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四、在长寿天难],谓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无想天也。言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障于见佛、闻法,故名长寿天难。
  [五、在北郁单越难],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谓此处感报胜东西南三洲也。其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为着乐故,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故名北郁单越难。(东西南三洲者,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阎浮提也。)
  [六、盲聋喑哑难],谓此等人虽生中国,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虽说法亦不能闻,故名盲聋喑哑难。
  [八、生在佛前佛后难],谓佛出现于世,为大导师,令诸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人有缘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后者,由业重缘薄,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后难。(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不难发现:处于七难中的生命是不可能闻法的,那么我们思维一下世智辩聪呢,会发现它与能否闻法没有必然的关系,回视一下我们今天能走上学佛正道者们,大多是具备世智辩聪的,相应的走上邪道的大多是不具备世智辩聪的;为什么许多从事转化工作的人会发现:早期的flg学员易于转化,越是后期的越难呢?原因主要就是早期者多具有世智辩聪,是主动却误入歧途者,以正理就可辩服,以理就可服人;而后期的多属于被动的人云亦云者,既无世智,也无辩聪,本身就不具备辩理的基础,连对他自己所追求的都不太了解的人,想用辩理的方法加以转化无异于对牛弹琴了。最近大家同台湾的“国华”、 还有山东的“善法”以及吴姓“法轮佛法”的辩论中,大家应该认识很深了:同不按规则出牌(就是不讲理)者辩论,无异于鸡同鸭讲(跟唐老鸭没关系,也没有贬损鸭类的意思)。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懂规则,也就谈不上按不按规则了。
如果“世智辩聪”不是八难之一,那么取而代之的八难应该是什么呢?
《长阿含之十上经》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
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喑.哑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
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可见“邪见”才是八难之一。将它同其它七难一对照,会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处于邪见和其它七难中生命是断不可能闻法的,所以邪见中的众生如果不能从非理思维这一缘上改起,绝大多数只好去地狱和旁生报到了,即使来生人中,也是盲聋喑哑者,照样不得闻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佛陀把“邪见”列于二十一个堕落地狱的原因之首了。
那么既然世智辩聪不是八难,它同学佛有何关系呢?末学以为这非常类似吃素与解脱的关系:在家人吃素是一种善举,值得赞叹,但不是解脱的善法。同样,世智辩聪的有无,与能否学佛没有必然的关系,佛经中记载有周利槃特学佛的故事就是证明:
【半托迦】  (人名)Panthaka,又曰半他迦,槃陀迦,般陀,槃特。罗汉名。译曰路边生,又曰路。有兄弟二人,兄为大路边生,或曰大路。弟为小路边生,或曰愚路。以其皆于路上所生也。兄聪明,弟愚钝,然皆出家,证罗汉果。善见律十六曰:“般陀,汉曰路边生。般陀之母,为大富长者女,与其家奴通,逃于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于中路产子。如是复生弟。长名莫诃般陀(Maha%-),弟名周罗般陀(Cu%d!a-)。”有部毗奈耶三十一,大毗婆沙一百八十亦记出生及出家之因缘(大同小异),分别功德论五以般咃为道生,祝利般咃为极闇道生。文曰:“祝利者极也,此比丘精神疏钝,佛教使诵扫帚,得帚忘扫,得扫忘帚。六年之中专心诵此,意遂解悟。而自惟曰:帚者彗,扫者除。帚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道彗扫三毒垢,所谓扫帚义者,正谓此耶?深思此理,心即开解,得阿罗汉道。”增一阿含经十一曰:“是时周利槃特诵得扫复忘彗,若诵得彗复忘扫。” FROM:【佛学大辞典】
那么一个人能否学佛的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看一段经文:
《杂阿含》397( 三九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可见,修智慧才是学佛解脱的直接缘起,仅有世智而无出世之慧仍然是不可能走上解脱之道的。但若连世智也无,那就更不可能走上解脱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世智辩聪不但不是八难,也虽不是学佛的基础,但却是解脱的基础。上面例子中的周利槃特虽不具世智辩聪仍可学佛,但他最终解脱仍然是靠“深思此理”才“心即开解”的。
那么邪见又是怎么来的呢?
增支部经典一 一二六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邪见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从他而来之声与非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邪见之二种缘。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正见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从他而来之声与如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正见之二种缘
从上可见:邪见与正见的最大区别就在是“非理作意”还是“如理作意”。对于总是“非理作意”的邪见者,你若想以理服他,我们是不是找错了对象?想到佛在《卡拉玛经》中告诫:
卡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正信的佛弟子连符合逻辑、哲理的东西都不会轻易相信,而flg弟子和净空粉丝却将丝毫经不起推敲的漏洞明显百出的歪理邪说紧抱不放,这是多大的差别啊。
当然,本人并非反对做邪教者的转化工作,只是说对中邪深者,除了他自己因为碰墙而猛醒外,外力多半是无用的。我们的破邪显正,最大的作用应该是给未陷邪教而欲追求解脱者一个免蹈覆辙的预防针作用,而不是去强行挽救邪见者。否则,我们所谓的大乘的菩萨道与所谓的方便法导致佛陀正法律的日渐衰萎的覆辙我们将重蹈。
以上浅见,不足之处难免,望各位不吝指正。
2008.04.02

[ 本帖最后由 惭愧 于 2008-4-2 16:50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4-2 18:50 | 只看该作者
惭愧兄问题提得很好,《阿含经》中的“八难”并非佛教中常说“八难”。《阿含经》中的“世智辩聪”是褒义,《维摩诘经》中虽也有“八难”之词,但没有具体的解释,也没有“世智辩聪”的字样。《佛说八无暇有暇经》的“八难”(“八无暇”)与《阿含经》的“八难”含义一致。依据以上经文不知能否推出,“世智辩聪”就是《阿含经》中的第七难(邪见)含义的流变。
但是佛教中常说“世智辩聪”确实是有碍修行的,也绝非“法住智”。“世俗谛”就是“法住智”,绝非对世间的世俗道理的认知(“世智”)。“世智”与“法住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无我”的理解上。可以说“世智辩聪”是建立在“常、我”基础上的聪慧,而“法住智”则是建立在坚信“无常、无我”基础上的智慧。

《中阿含》经有关“八难”即“八非时”的经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难.八非时也。云何为八。
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生地狱中。是谓人行梵行第一难.第一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生畜生中。生饿鬼中。生长寿天中。生在边国夷狄之中。无信无恩。无有反复。若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谓人行梵行第五难.第五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虽生中国。而聋哑如羊鸣。常以手语。不能知说善恶之义。是谓人行梵行第六难.第六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世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虽生中国。不聋.不哑.不如羊鸣。不以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然有邪见及颠倒见。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呪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人行梵行第七难.第七非时。
复次。若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不出于世。亦不说法。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为善逝所演。彼人尔时生于中国。不聋.不哑.不如羊鸣。不以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而有正见不颠倒见。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呪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人行梵行第八难.第八非时。


卍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及人天等俱。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汝等当知。于此世间。寡闻无识。凡夫之类。常说无暇有暇之言。然不了知。云何无暇。云何有暇。吾今为汝分别开示。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诸有情。欲住圣行。修善法时。有其八事。无暇修习。云何为八。
汝等当知。于此世间。大师出现。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地狱之中受大苦恼。是名最初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饿鬼之中受大苦恼。是名第二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傍生之中受诸苦恼。是名第三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生在长寿天中。无所知晓。是名第四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生在边地下贱蔑戾车中。不识善恶。于我四众。不闻不见。是名第五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虽复生在中国。然受恶报。聋盲喑哑。以手代言。于善于恶。不能分别。是名第六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虽复生在中国。其身虽不聋盲喑哑以手代言。于善于恶。悉能晓了。然而信邪倒见。作如是说。无施无受。亦无祠祀。无善恶业缘。无异熟果报。无今世后世。无父母眷属。无化生有情。于此世间。无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于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此事皆无。生极邪见。是谓第七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苾刍。于此世间。无大师现。无十号名。不闻诸佛所证妙法。不除烦恼。不趣菩提。不至涅槃。无苦边际。有人虽复生在中国。不聋盲喑哑。不以手代言。于善于恶。悉能晓了。不生邪见。作如是说。有施有受。亦有祠祀。有善恶业缘。有异熟果报。有今世后世。有父母眷属。有化生有情。于此世间。有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于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此等皆有。生极正见。然无将导开出离门。是名第八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3#
发表于 2008-4-2 18:54 | 只看该作者
在家人吃素是一种善举,值得赞叹,但不是解脱的善法。

素食绝对是解脱的善法,吃肉离不了轮回。
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21: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五点半( )兄的指正!
但更希望看到你关于上面两点指正的有力证据,无据之结论不能取信于人。
5#
发表于 2008-4-2 2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惭愧 于 2008-4-2 21:54 发表
谢谢五点半( )兄的指正!
但更希望看到你关于上面两点指正的有力证据,无据之结论不能取信于人。

1、因为上面涉及到很多问题,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出示证据?
2、素食问题的讨论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 ... page%3D1&page=1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
一人肉。二龙肉。三象肉。四马肉。五狗肉。六乌肉。七鹫鸟肉。八猪肉。九猕猴肉。十师子肉。蒜者。生熟皮叶。一切尽不听食。若须外用涂疮听用。若涂已不得众中住。当在边小房中住。差已应净洗浴还听入众。是名肉蒜法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0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的帖子

1.关于你的:【“世智”与“法住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无我”的理解上。可以说“世智辩聪”是建立在“常、我”基础上的聪慧,而“法住智”则是建立在坚信“无常、无我”基础上的智慧。】末学想看到证据。
2.你出示的素食证据,末学早看过了,存疑。择日会将自己关于素食的浅见抛砖上来。
7#
发表于 2008-4-3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惭愧 于 2008-4-3 08:36 发表
1.关于你的:【“世智”与“法住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无我”的理解上。可以说“世智辩聪”是建立在“常、我”基础上的聪慧,而“法住智”则是建立在坚信“无常、无我”基础上的智慧。】末学想看到证据。
2.你出示的素食证据,末学早看过了,存疑。择日会将自己关于素食的浅见抛砖上来。

佛教中常说的“世智”,不用再解释了吧?仁兄文章开头给出的字典解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得“法住智”就是初果,对十二因缘、四谛坚信不疑,这一定是对“无常”、“无我”升起净信。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
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
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
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佛告须深:‘无生
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
明灭而行灭’。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
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
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
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8#
发表于 2008-4-3 10:45 | 只看该作者
在下谈一点浅见。世智辩聪pk科学的理性。
老子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世智辩聪是指世间所说的有学问,聪明,自以为是等,很容易形成所知障,骄傲慢,障碍出世间的智慧,但不是不能得法。如果能够身心柔软,也不难得法,在下认为这里只是相比较而言。佛法是讲“信”的,要从恭敬中求,当然也有宿世的善根因缘等,而且是净信,正信。佛陀时代很多人原来都是奴隶后来都证得了阿罗汉。为什么我们没有出生在佛陀时代?
科学的理性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为标准的,是求真求实的,如爱因斯坦等很多科学家最后也都走入佛学。佛教也要求真求真证的。如佛在《卡拉玛经》中告诫的科学的怀疑,就是要自知自觉,自作证的。
在下拜读了您的文章,认为:
1.“知世谛者,名之为智”这里的“智”不是“世智”,“知世谛者”是见法,见谛者,也就是法住智。
2.FLG及净空邪师的痴迷者不是没有世智辩聪,一切都是因果,是众多因缘才促成的,当然邪见是罪魁祸首。也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破除。
3.真正的菩萨道应该建立在解脱道的基础上的,否则很容易以盲引盲。初果圣者已经是法眼净了,可以分辨正邪,就可以发菩提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认清邪恶,其实悲智老师的书已经有多部,都是反邪的工具啊。而且菩提心是每一个佛子有应该培养和具有的.
4.中毒深者只有自己撞墙吗?
佛在《金刚经》中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后五百岁,都有人听闻而得法,更何况现在?观念的破除是一个个的,破除邪见的同时也就是树立了正见。
5.应该以什么心态来帮助法轮功,净空等邪见痴迷者?
佛陀教导弟子时有“三意止”http://sh.netsh.com/bbs/13290/messages/331.html

中阿含经,一六三、分别六处经第二,其中一小节,
大意是:佛陀教导弟子,若弟子不认真学习,佛陀并不忧戚,若弟子认真学习,佛陀也并不以此生起有贪染的欢喜心。佛陀舍离世间,无为无求,佛陀恒常正念正智。
---------------------------------------------
中阿含经,一六三、分别六处经第二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此何因说?若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一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欢喜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二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或有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或有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亦不欢喜。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因此故说。

6. 周利槃特得法的因缘:http://sh.netsh.com/bbs/13290/messages/331.html
7.在下认为佛菩萨都是完全服务于他人的,无私无我,以帮助众生到达解脱为目标的。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08-4-3 10:51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6: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两位的回复

回五点兄:
世智应当不是法住智,谢谢!
但是如果初果为得法住智,那二、三果得的是什么智?
回空谷兄:
1.世智辩聪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仅就字面上来说,没有贬义。我们所谓大乘所加的贬义从字 面 上说非常牵强。
2.你承认世智辩聪不是不能得法,不等于承认它不是八难之一了吗?
其它见解同我出人不大,末学就不废话了。
再次谢谢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40 , Processed in 0.1915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