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含经》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经文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3 1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含经》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经文


  《阿含经》中与临终关怀有关的经文有很多,欢迎诸位师兄不断补充:

  关于“若智慧优婆塞,有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云何教化,教诫说法?”的问题,在《杂阿含经》中有:
  “佛告难提:若有智慧优婆塞,当诣余智慧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种稣息处而教授之,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
  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教授已,当复问言:汝顾恋父母不?彼若有顾恋父母者,当教令舍,当语彼言:汝顾恋父母,得活者可顾恋耳,既不由顾恋而得活,用顾恋为?彼若言:不顾恋父母者,当叹善随喜。
  当复问言:汝于妻子、奴仆、钱财、诸物,有顾念不?若言顾念,当教令舍,如舍顾恋父母法。若言不顾念,叹善随喜。
  当复问言:汝于人间五欲顾念以不?若言顾念,当为说言:人间五欲,恶露不净,败坏臭处,不如天上胜妙五欲。教令舍离人间五欲,教令志愿天上五欲。若复彼言:心已远离人间五欲,先已顾念天胜妙欲,叹善随喜。
  复语彼言:天上妙欲,无常、苦、空、变坏之法,诸天上有身,胜天五欲。若言已舍顾念天欲,顾念有身胜欲,叹善随喜。
  当复教言: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涅槃、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于涅槃寂灭之乐,为上为胜!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
  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

[ 本帖最后由 如是我闻 于 2006-5-23 22:51 编辑 ]
2#
发表于 2006-5-23 20:3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看来,阿含经中的临终关怀主要是使人在智慧上增上,和我们今天的送往生等很多做法在意趣上都有实质性的区别啊。谢谢如实我闻兄的帖子,希望也是连续剧。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20:50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经文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首先,关怀他人的人经文说是“有智慧”的,被关怀者也是“智慧”的;被关怀者的最究竟结果是“涅槃”,也就相当于得阿罗汉道。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家声闻圣弟子可否得阿罗汉道呢?
4#
发表于 2006-5-23 22:23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经文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首先,关怀他人的人经文说是“有智慧”的,被关怀者也是“智慧”的;被关怀者的最究竟结果是“涅槃”,也就相当于得阿罗汉道。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家声闻圣弟子可否得阿罗汉道呢? ]

1、上面这段经文能说明被关怀者的最究竟结果是“涅槃”吗?如果被关怀者不如实修行,不去除杂染,不能“有行灭”,会“涅槃”吗?
2、上面这段经文恰恰说明了必须去除一切杂染,“有行灭”尽才能“涅槃”。
3、任何人不实实在在的去除一切杂染,就是在佛陀的关怀下也不能令其达到“涅槃”。
5#
发表于 2006-5-23 22:32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点,我认为在家声闻圣弟子如果真的能达到“有行灭”,“诸漏尽”,那么他就能得阿罗汉道。但是要达到这个标准肯定是很难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22:47 | 只看该作者
  南传《相应部经》经文中佛陀的是这样说的: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应以四苏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寿,当得活!于佛有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寿,当得活!具寿!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以此四苏息法令得活已,应如是言:“具寿顾恋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顾恋父母。”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若具寿顾恋父母亦唯死,若具寿不顾恋父母亦唯死,具寿愿断父母之顾恋。”
  若彼如是言:“我断父母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顾恋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顾恋妻子”,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具寿若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若不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愿断妻子之顾恋。”
  彼若如是言:“我断妻子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对人之五妙欲顾恋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顾恋人之五妙欲”,于彼应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人欲远离,心当于胜解四大天王天。”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远离,心胜解于四大天王天”,于彼当如是答言:“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当胜解于忉利天。”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胜解于忉利天”。于彼应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当胜解于梵世。”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胜解于梵世”,于彼当如是答言:“友!梵世亦无常、无恒,为有身所摄,具寿唯愿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要注意的是其中的“四苏息法”,也就是佛、法、僧外加圣戒。如果按照佛陀上述的次第予以教导“有智慧”的在家声闻圣弟子,使其在病苦中达到“如是心解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不是不可能的。另外,经文中并没有提到在家佛弟子得阿罗汉道之后必须入灭的事。

[ 本帖最后由 如是我闻 于 2006-5-23 22:50 编辑 ]
7#
发表于 2006-5-24 00:04 | 只看该作者
1、在家出家得阿罗汉道之后不一定入灭,这是对的。
2、闻慧思慧不等于修慧。只有通过实修如实建立解脱智慧后才能得阿罗汉道。
8#
发表于 2006-5-24 09:1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有智慧的声闻圣弟子在临终时,我等佛子可以辗转次第教导以促成思维法义并增上其境界乃至得到究竟解脱,此中最基本的当然还是不离三皈依或者成就四个净信。而引导临终者从心念放舍人间父母妻儿、人类的感官快乐享受,层层引导更上一层的天界快乐,再从“身的息止”为终点,并说,临终者的慧悟若能达到如此的程度,那与修行百年而得解脱的比丘无异。但这种人应该不会很多。否则,杂阿含经文,也就不会强调说,这必须是“有智慧”的在家佛弟子了,才为这些对象劝慰引导。
  可是,对于智慧浅薄乃至对三宝毫无信心的父母兄弟在重患困苦中我等佛子该如何帮助呢?想必很多师兄也很关心这个问题。
  在南传《相应部经》第十夜叉相应中讲到了一件事,说有一个虔诚的优婆夷,令其幼子左奴出家为沙弥。左奴精勤于讽诵经典,并说要把此讽诵经卷功德回向给父母。其现生父母虽不能明显感知这一功德,可是左奴前生之母乃一夜叉女,得受此功德。夜叉女因此得受诸天爱敬。我觉得这对诸位可能会有些启发,就是可以做种种诸如诵经、布施等功德回向于这些人乃至过去世的亲眷。

[ 本帖最后由 沧海横流 于 2006-5-24 10:13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09:45 | 只看该作者
  把您的“功德”回向给任何生命乃至过世者,对他们都是有帮助的。请允许我引用《尊者阿迦曼传》中的一部分文字与诸位法友分享:

  “尊者阿迦曼给予各种境界和不同种类的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们的帮助,是他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尤其是当他住在旷野中的时候,愈是偏僻和隐密的地方,他们就愈常来访,来访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客人数目也就愈多,他们来亲近他,不是为了听法和询问就是为了从危险和痛苦中得到援救。后面这一群包括了饿鬼,他们等着接受由他们的亲戚所分享给他们的功德果报。这些在悲惨境界的饿鬼和众生,已经长期等待着去享受由他们的亲戚们所做的功德果报,然后回向他们,让他们能够,至少局部地,解除强烈的痛苦,因为他们已经受苦多么长久了,那是人间的日历所不能计量的。同样的,他们将来还要受苦多久,也是不能计量的。
  这些在痛苦和悲惨中的众生,其中能够来陈述他们的苦境者,经常亲近尊者阿迦曼,请他帮忙转告他们的亲戚们有关他们的痛苦,让那些亲戚们能够在做功德的时候,想到他们并将果报回向他们。但是当尊者阿迦曼问起他们亲戚的名字时,他们所给他的名字,他或那时期的任何人都完全不认识。他们已经在那些境界里痛苦了几百或几千年(时间的计算是根据那些境界本身的计时),它的长久是不能以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他们局部地解除了痛苦而在较少强烈痛苦的境界中,他们还是在一个不是很好的地方,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境界里已经很久了,所以在那个地区追溯不到他们的亲戚或子孙后代。这样的例子经常可见,而他们就像无主的动物,等待著有人来援救他们。
  也有那些死了不太久的,就可以得到帮助了,知道他们亲戚或子孙的名字,找得到他们住的地方。像这种情况下,尊者阿迦曼会连络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每次要把功德果报回向他们已故的亲戚。有些情况下,也能享受到别人非个别的回向功德果报,他们并不是他们的亲戚(这种情况下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尊者阿迦曼自己,例行将功德果报回向一切有情众生,这回向遍及所有痛苦中的众生,除了那些只能享有自己亲戚所回向的功德果报者之外。
  尊者阿迦曼说,在痛苦中的这些饿鬼和众生,多得不能计算他们的种类和数量。他们群集在他的四周并请求他的帮助,比其他任一种类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还要多。换言之,他们就像泰语所说的‘透过别人的鼻孔在呼吸’(就像乞丐)。这就是在人间的时候,未曾做过任何好事的结果。这是显示做功德的重要性的一课,不论是用慷慨布施的形式或其它的形式。我们都是游荡穿梭于生死轮回的各种生存境界中的流浪者,那是明智的,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准备一些在紧要关头的时候要用的资粮,因为我们是自己业力的继承人而要对它的果报负责,不论我们将要生于较低或较高的境界,感受任何程度的痛苦或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去希望或依靠别人的帮助,就像透过别人的鼻孔在吸呼。”
10#
发表于 2006-5-24 10:04 | 只看该作者
  于三宝毫无信心的亲友虽然没有信佛,但是还是非常有希望往生善道的,也就是转生到人间天上。当临终时善业现前,则往生善道;恶业现前,则往生恶道。只要不是定业,什么业现前就有一定随机性。因此,只要不是难转的定业,临终的努力还是有希望往生善道的。普通人在一生总是作了一些善业的,我们可以让临终的人回忆她所做的善业,家里人尽量不要在边上哭泣悲伤,而是要帮助他回忆善业,让她知道善业能帮助她往生善道,心生喜悦。
11#
发表于 2006-5-24 10:26 | 只看该作者
“身坏时,知‘此命已尽,一切感受已,无喜乐,成为冰冷,只遗残骸’。”(《相应部经》)
12#
发表于 2006-5-24 20:36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世尊住那烂陀之波婆离迦庵罗林。
  时,刀师儿聚落主,诸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刀师儿聚落主,白世尊言:“大德!携持西部地[方]婆罗门之水瓶、着佩西瓦罗花环、入水[而浴之]、奉祀火天者,彼等使死殁者向上、令柔和、安静以升天界。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所有女[人]身坏命终之后,能行如上生于善趣天界否?”
  “然则,聚落主!以此问汝,将随汝想所思作适当回答。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此处有人,是生命破坏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妄语者、两舌者、粗语者、绮语者、贪欲者、失心者、邪见者,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善趣天界。’即为此人祈求下礼赞、合掌而周行者。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此人因大人群之祈求下礼赞、合掌周行,则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耶?”
  “大德!不然。”
  “譬如有人,将巨大之石投于湖水中,时于其处有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大石!汝浮出、汝浮上、汝升陆上!’如是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者,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此大石因大人众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而得浮出、浮上、升于陆上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有人是生命破坏者、不与取者、欲邪行者、妄语者、两舌者、粗语者、绮语者、贪欲者、失心者、邪见者,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善趣天界。’虽为此人祈求下礼赞、合掌、周行,然而此人身坏命终之后,仍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
  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于此处有人,是禁止生命之破坏,禁止于不与取,禁止欲邪行,禁止妄语,禁止两舌,禁止粗语,禁止绮语者,不贪欲者,不失心者,是正见者。于其处大人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因此大人众之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而身坏命终之后,得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否?”
  “大德!不然。”
  “聚落主!譬如有人将醍醐瓶或油瓶破沈于深湖水中。其处有砂石或砂砾沉于下,然醍醐或油浮于水上,于其处大人众群集来,以:‘汝醍醐、油!沉下,汝醍醐、油!沉没,汝醍醐、油!沉没!’如是祈求、礼赞、合掌、周行者,聚落主!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其醍醐或油,因大人众之祈求下礼赞、合掌周行,能沉没而下堕否?”
  “大德!不然。”
  “同此,聚落主!于此处有人,禁止生命之破坏,禁止于不与取,禁止欲邪行,禁止妄语,禁止两舌,禁止粗语,禁止绮语者,不贪欲者,不失心者,是正见者,假若令大人众群集来而言曰:‘此人身坏命终之后,出生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虽为此人祈求、礼赞、合掌、周行,此人身坏命终之后,乃生于善趣、天界。”
  世尊如是宣说已,刀师儿聚落主,如次白世尊曰:“殊妙哉!大德!殊妙哉!大德!大德!譬如倒者之扶起,被盖覆者之启露,对迷者示之以道,于暗中举起油灯,‘有眼者得见诸物’。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明示说法。于此余当归依世尊,归依法及比丘众。自今日起以至终生为止,愿世尊容受我归依,为优婆塞,请摄受余。”(南传《相应部经》)
13#
发表于 2006-5-24 21:40 | 只看该作者
  在《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摩诃男居士害怕遇到突然死亡时忘失正念而不得往生善处,故而前去问佛:
  “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14#
发表于 2006-5-25 11:24 | 只看该作者

临终关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虽说,朝闻道,夕死可亦。但这确是对智慧者说的,否则,闻了不解也是无用

如果关怀仅以智慧,那可能就有偏差,因为如果听者是智慧者,那为何平日不解,到临终时就能解?阿含中提到有一次世尊[也可能是其他阿罗汉,记不清了]给一临终者说法,但仅说到四禅,并没提到涅盘问题,这应该是说给以最大的,也是最正确的关怀了,这种关怀取决与听者的根性

据说,南传的法师给临终者说法时,多以大念住经,并不谈四圣谛等,在很多情况下,这应是最实用的关怀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4 , Processed in 0.1024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