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541|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作自受属于常见,自作他受属于断见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7 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段时间没有来这里了,不知道两位版主是否还欢迎我。

今天,想研究:

阿含部里头,佛曾经说:
自作自受属于常见,
自作他受属于断见,

我先出问题:
自作自受代表作者和受者恒常不变,也就是从这个法相联系到下一个法相,如果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个体能够穿透他们之间,就是常见。

请问:你们认同本心的存在吗?

欢迎相信有本性/本心的佛友回答。
2#
发表于 2009-4-7 2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4-7 12:23 发表
一段时间没有来这里了,不知道两位版主是否还欢迎我。

今天,想研究:

阿含部里头,佛曾经说:
自作自受属于常见,
自作他受属于断见


我先出问题:
自作自受代表作者和受者恒常不变,也就是从这个法相联系到下一个法相,如果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个体能够穿透他们之间,就是常见。

请问:你们认同本心的存在吗?

欢迎相信有本性/本心的佛友回答。

看来楼主曾经多次来此,为何楼主依然没有学会这里的严谨求实的精神呢?既然是“佛说”或“经说”,为何不提供“佛说”或“经说”的原文及其出处呢?否则,一种情况,岂不是会使旁观者“误以为”真是“佛说”,另一种情况会使旁观者“误以为”实是“你说”而非“佛说”,无论哪种“误以为”都会导致佛法的流变吧。认真、严肃、严谨、求实。

[ 本帖最后由 浊世清流 于 2009-4-7 20:23 编辑 ]
3#
发表于 2009-4-8 15:47 | 只看该作者
严重赞同二楼仁兄所言!
另外,果如苦兄所言,那就是因果律荡然无存了。看来苦兄还是没能分清真谛、俗谛的关系啊。
4#
发表于 2009-4-8 15:58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一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杂阿含经》卷十三

这个问题佛陀早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的帖子

088.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盘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见苦。」
  「瞿昙!那请为我解说苦,让我也能知苦、见苦。」
  「迦叶!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同一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恒常不变,这不符合无常的事实,是错误的『常见』。
  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相异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他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可以没有关联,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断见』。
  如果前面说的自作、他作能成立,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他共作的』。然而,自作、他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说苦是自、他共作的。
  如果因为不是自、他共作,而说苦是无因而生的,我也不会这么说。
  离开这种种极端的错误想法,从合于事实的角度来说,那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详细来说,即是: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
  阿支罗迦叶听了这样的解说后,深受震撼,打破了过去错误的思惟,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伽,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说完之后,阿支罗迦叶就拜别佛陀,去做他的工作了。但离开佛陀不久,阿支罗迦叶遭到一头保护小牛的母牛攻击,受伤而死了。死的时候,面貌安详平和。
  世尊则继续他的王舍城乞食,不知道阿支罗迦叶在离开他不久后就死了。
  其它比丘听说阿支罗迦叶遭到牛只攻击而死,就在用餐完毕后,来向佛陀报告,并好奇地请问佛陀,阿支罗迦叶得了什么成就,往生到哪里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死时无所执着,已经入涅盘解脱了。这样,佛陀为阿支罗迦叶授证得解脱的「第一记」。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二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
  二、阿支罗迦叶的「朝闻法,朝入涅盘」,让我们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么说,表示了听闻真理的可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而阿支罗迦叶的闻法、证法、入灭,却是实际上的体验者。此外,从闻法到证入涅盘,时间可以这么短,阿支罗迦叶也印证了佛法修学的「非时得证」。
  三、《杂阿含第三○○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与本则故事的教说内涵是相同的。以为生命中有常住不变的主体,在前后世中贯穿着,这是常见;不见生命无明与贪爱的流转因缘,以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两者都不是缘起的事实,都是错误的一边。这常见与断见,正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都与缘起的事实不合。而后两者其实只是自作、他作的延伸,只要自作、他作是错的,自他共作、无因作就不必再论了。什么是自作、他作呢?例如:有说过去我所做的恶业,都要受报完毕才能解脱,这即是自作自受错误说法的一类。有说父亲所做的恶业,会由儿子来受报,这则是他(父亲)作他(儿子)受错误说法的一类。
  五、佛陀对阿支罗迦叶问题的回答,《杂阿含第三○二经》作「此是无记」,《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作「并不然」,两者稍有差异。「无记」,表示问题本身的背景基础是错误的,问题不能成立,所以也「无从论起」。「并不然」的含意,是对所提问的问题不以为然,但也可以解读为是对问题内容的直接否定。
  六、佛陀对阿支罗迦叶的教导,主要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起法的定义,「缘无明行,……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佛陀证入解脱的关键,也是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证入解脱的关键。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法的特质。
  七、《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中,并没有阿支罗迦叶被牛攻击受伤致死的情节,而说他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的帖子

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我亦不说

————————

注意: 佛陀:我亦不说 = 我不认同。
这代表:佛陀不认同 “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

佛陀也不认同以下这个:
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

你是否看漏了“我亦不说”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1:51 | 只看该作者
(三○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
  第二亦如是说。
  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瞿昙,云何有异?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
     迦叶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8 15:47 发表
严重赞同二楼仁兄所言!
另外,果如苦兄所言,那就是因果律荡然无存了。看来苦兄还是没能分清真谛、俗谛的关系啊。


请问:
你说:如苦兄所言,那就是因果律荡然无存了

为何你会如此认为?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的帖子

请问:
你说:看来苦兄还是没能分清真谛、俗谛的关系啊。

为何你会如此认为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22:0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相信有本性或者本心的佛友回答,

你们的本性是否可以从前世穿透到今生然后到来生?
11#
发表于 2009-4-8 2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4-8 21:49 发表
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我亦不说

————————

注意: 佛陀:我亦不说 = 我不认同。
这代表:佛陀不认同 “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

佛陀也不认同以下这个:
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

你是否看漏了“我亦不说”


您的回答和提问恰恰说明您是混淆、不清真、俗二谛问题的!
请仔细看好,佛陀在这里说得是“苦”是否造作而来、谁作谁受的问题,讲中道,这就是真谛问题!不是您问的自作自受的俗谛问题!苦是自作、他作、还是自他作?当然这是无法记答的(“无记”)的问题。
佛陀从来不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在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我给你受,也没有一个实在性的“他”来让你受,或者是他的一个实在受者,也就是作者受者都不可得。所以说,我亦不说。这是真谛上讲的。

佛陀还说,“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这里谈到“自受”,那就是俗谛的问题了,不然就拨无因果了,那不是大邪见吗?!自作者当然自受,因果!《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我在4#给您举了两段佛陀的话,说的就是真谛、俗谛的分别问题


[ 本帖最后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8 23:57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9-4-8 23: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8 15:58 发表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经》卷四十一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杂阿含经》卷十三

这个问题佛陀早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两个“自受”,说的就是真谛、俗谛的分别问题。您看好了!俗谛当然有“自受”,那是因果铁律;真谛当然无“自受”,那是离于两边

[ 本帖最后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9 00:08 编辑 ]
13#
发表于 2009-4-8 2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4-8 22:00 发表
欢迎相信有本性或者本心的佛友回答,

你们的本性是否可以从前世穿透到今生然后到来生?


从真谛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
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从真谛上讲,本性无有来去前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的帖子

你说:这是真谛上讲的

请问,真谛俗谛这个名词来自阿含经吗?

还是后人自己定义的?

我好像没有在阿含经看过有这个真谛和俗谛的名词。
对吗?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的帖子

你说: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请问佛陀在阿含部有如此说: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请问佛陀在阿含部有如此说:从俗谛上讲,。。。。。

希望你能告诉我。谢谢。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的帖子

你说:从真谛上讲,本性无有来去前后!

我在阿含部没有看过这句,对吗?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35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你们有真谛和俗谛的看法。

不过,也希望你们能够告诉我这些说法的来源。
是否来自经文?

或是来自后人对佛法的推论?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的帖子

你说:
两个“自受”,说的就是真谛、俗谛的分别问题。您看好了!俗谛当然有“自受”,那是因果铁律;真谛当然无“自受”,那是离于两边!
——————

这个俗谛的看法,是否有经文根据?
还是后人的理解?
19#
发表于 2009-4-9 19:46 | 只看该作者
我意已善向真谛、菩提。——《中阿含经》卷四十八
要安立于清净之真谛。——《相应部》第九
有涅槃之终极、无漏、真谛、彼岸、及至到彼岸等的四十四种异名。——《相应部》第八
余为汝等说真谛与达真谛之道……——《相应部》第九
佛告比丘:具足见真谛,正见具足世尊弟子,见真谛果,正无间等。彼于尔时,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所断诸苦,甚多无量,如大湖水,所余之苦,如毛端渧水。——《杂阿含经》卷三十五

.............


[ 本帖最后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9 19:48 编辑 ]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2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的帖子

谢谢,辛苦了。

你所提供资料,并没有明确支持你所说的:

“从真谛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
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从真谛上讲,本性无有来去前后!”

你能否从阿含经找到俗谛,以便支持你所提到的真谛俗谛。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21:17 | 只看该作者
你所提供的经文,里头提到的真谛是否四圣谛?

没有明确的经文解释经中真谛代表什么,我们不可以胡乱猜测。对吗?
22#
发表于 2009-4-9 22: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还是好好读经禅修吧,在下实在不想和您再纠缠于这类近于常识性的问题上了。
祝您趋向真谛、菩提,早成道果!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的帖子

谢谢,共同努力修行吧!

——————————

虽然你放弃回答我的追问,
但是,此楼还留下很多要澄清的问题。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1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舍五护六 于 2009-4-8 23:56 发表


从真谛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
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从真谛上讲,本性无有来去前后!



不知道有谁能证明以上这一句话能得到阿含经的对证?

我觉得,应该没有。

我继续研究以上的句子:“从真谛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
这句话应该说成:“从中道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
阿含部里头,佛陀有明确说:中道是真谛,不是俗谛吗?
我不曾看过。

所以舍兄这句:“从真谛上讲,您的有无都在两边!”存在着把中道和真谛混在一起。


————————

2)

我继续研究以上的句子:“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
本性来自北传经文,不是阿含经。对吗?有谁可以在阿含部听过:人人本具本性。

我听别人说:佛陀曾经说:人人本具佛性
这里的佛性是否就可以理解为本性?

为何不可以理解为“人人具有成佛的佛性,但是,这个佛性不是属于我的,佛性是可以让人解脱轮回的因缘法”
对吗?
所以,我们不可以说:佛性 = 本性。

舍兄这句“从真谛上讲,人人本具佛性、本性!”要如何追查来源呢?

之前,把中道和真谛连贯一起,现在又把非阿含的内容和真谛连贯一起。小心。

3)
舍兄这句“从真谛上讲,本性无有来去前后!”
有谁能够在阿含部找到这句?

我知道他所指的是真如妙有本性,可惜,不是来自阿含部。

之前,悲兄曾经告诉我要了解非缘起法和不生不灭的说法。

我想了好久,总觉得这些非缘起法和不生不灭的说法,为何没有在阿含部有更具体的解释。
只是在一些经文出现了这些名词,我们就认为它的定义是如何如何。

就好像之前舍兄的情况一样,认为真谛是如何如何,
当我追问出处,
他就找了一些没有刻意解释的经文出现了这些名词。

这些是要澄清的。
25#
发表于 2009-4-12 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24#贴
在下理解佛法是依义不依语,衡量的标准是三法印。即使在《阿含经》中也存在个别不同的地方,如果对照南传的相应部,就会发现有的地方也存在译文的不同。佛法不是咬文嚼字,是标月指。就像六祖大师所言句句契合佛理,都是见道之语。
就如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智慧不同一样,苦兄还是没理解舍兄所言。转一段对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引用: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注:廓然,指第一义的空寂、涅槃,此中无圣无凡。)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注:“我”即无有,何言是谁?!)
  达摩祖师所答一一契合实相,只可惜梁武帝听不懂真正的佛法,反倒以为达摩祖师根本不懂佛法。见不应机,达摩祖师就一苇渡江北上,到了少林寺,于后山洞中面壁禅修,一坐九年,等待机缘成熟。后来,梁武帝问国师,达摩祖师所答到底是什么含义,明白后,梁武帝当然很后悔,竟然见到圣人却不“认识”,派人去请,却再也没请回来。——转自《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依法出生分第八

在下认为佛法不是机械宿命论,任何事物都是众多因缘聚合的产物。有因必有果。中道就是缘起正见,离于两边。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阿含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1 , Processed in 0.0913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