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69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欢迎研究: 杂阿含经(80)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4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杂阿含经(8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

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6:53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没有人研究。

那么,我打开问题:

经中这一句: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为何如是观者,还不能知见清净?

大家明白这一句经文的意思吗?
3#
发表于 2009-5-4 1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4-24 09:05 发表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应该是观五蕴无常,色、声、香、味、触法相断,贪、瞋恚、痴相断,……如此才能知见清净。愚见仅供参考!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的帖子

不,你这一句话和以上经文不同,

经文说: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请注意“ 犹未离”

也就是说:还没离开


所以,为何佛陀说: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以上经文,很有意思,
大家不妨研究研究。

[ 本帖最后由 苦 于 2009-5-5 09:15 编辑 ]
5#
发表于 2009-5-5 18:46 | 只看该作者
因为 犹未离 所以才要 复次 啊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nmiaodongji 于 2009-5-5 18:46 发表
因为 犹未离 所以才要 复次 啊


请问你提到的“复次”
是重复同一个步骤,或是进入下一个步骤?
7#
发表于 2009-5-6 17: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5-6 08:29 发表


请问你提到的“复次”
是重复同一个步骤,或是进入下一个步骤?



进入下一个步骤啊 就相当于修1不能得知见净 继续修2 修2不行的话再修3 依次类推 因缘聚足知见就净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的帖子

你能不能明确说:

修1不够,
还是修1不能,才修2?

是否要修完1,2,3,4才能够知见清净?

有没有人只修1 不修234,就能知见清净?
9#
发表于 2009-5-7 1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5-7 10:53 发表
你能不能明确说:

修1不够,
还是修1不能,才修2?

是否要修完1,2,3,4才能够知见清净?

有没有人只修1 不修234,就能知见清净?

怪我说话太简单
这应该是两种人
第一种 就是修1不能者继续修2,依次类推,直至知见清净
第二种 就是只修1(或2、3、4……)就可以(即只修一种)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的帖子

以上的经文,有否如此说:
第一种 就是修1不能者继续修2,依次类推,直至知见清净
第二种 就是只修1(或2、3、4……)就可以(即只修一种)

请看看:

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1 = 得空,
2 = 能起无相、
3 = 无所有、
4 = 离慢知见

以上1234,是否全部需要修,还是只需要修其中一种?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21:56 | 只看该作者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

sun兄认为:“ 因为 犹未离 所以才要 复次 啊”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

sun兄是否认为如果一个人修行第一步骤(空),无法知见清净的话,才需要修(无相)?

那么,为何第四步骤 - 离慢知见: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这个步骤的后面为何没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12#
发表于 2009-5-8 09:00 | 只看该作者
真能彻见“无我”“无我所”了,还会有“慢知见”吗?我理解“慢”是比“贪嗔痴”更细微的我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的帖子

对,我慢知见就是无明,

不过,如果没有完成前面三个步骤(1 = 得空,2 = 能起无相、3 = 无所有),而直接跳去第四个步骤(离慢知见)也是无有是处。

请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
14#
发表于 2009-8-4 15:34 | 只看该作者
轉貼一個網站站長的觀點,這網站剛成立,對這問題所提出的觀點很有參考的價值:http://ssmss.com/b3/index.php?mforum=firstbudd

80經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為何修學空、無相、無所有三昧卻仍舊不能夠離慢知見清淨,這問題的原因在於,上述三種修行的方法是有極嚴重錯誤的,這可說是部派佛教與一般人常有的誤區,在於直觀無常、無我,對於法義不夠深入者,或者對這問題的核心與重要性還無法掌握,也先免強看看吧!直觀無常、無我到底有何錯誤?首先討探的,為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法。佛陀所教授的觀法是透過觀五蘊﹝六根﹞緣生,由緣生而知諸行是無常、苦、敗壞之法、滅法,由雜阿含經看,無常觀的內容實則就是因緣觀,觀緣生知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這是相當明確的內容與次第,因此首要知道的,佛陀所教授的修行法,是透過因緣觀,觀的內容是生法與滅法,也就是五蘊的集起﹝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與滅盡﹝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無常是透過因緣觀而知,並不是直接觀察無常,這是佛陀所教授的修行方法,這一點,可以從經文的最後部份可證,比丘由此觀法而能知見清淨。

而上述的修行法卻不然,直觀無常、無我,與佛陀所教授的禪觀方式不同,但難免有人反問,為何只有佛陀教授的正確,這可稍作探討。佛教發展到部派時期,修行方法已逐漸遠離佛陀原本教授的方式,他們所修學的無常觀,是透過直觀諸行﹝法﹞的生與滅,而非佛陀教授的觀生法與滅法,透過觀察生與滅而得知,現前的諸行是無常的,這與上述所說的第一種禪觀法可說是相合的,但為何這種觀法最後卻仍然不能離執呢?這其實就是部派眾論書中所無法克服的障礙,觀各部論書探討事物無常時,甚至探討到剎那生滅,但由於無法繼續解說,最後總要成立了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有認為是識、是心等等,對於無我之教說,則形成了五蘊和合之我是空的,但和合五蘊之法卻是實有的,成了我無法有的思想,和合之諸行是無常,但和合諸行之法卻是常,此觀法的內容始終是有法不空,有法是常,這也就是此觀法不能離慢知見清淨的真相。其餘兩種觀法,所犯之錯誤大抵不出此,因此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是否能夠稱為正思惟也仍有探討的空間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6:38 | 只看该作者
佛法,从无我,无常,苦下手。




.
16#
发表于 2009-8-7 1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8-5 16:38 发表
佛法,从无我,无常,苦下手。




.
佛法應該是從緣起入手。
17#
发表于 2009-9-16 1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 2009-5-5 09:06 发表
不,你这一句话和以上经文不同,

经文说: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请注意“ 犹未离”

也就是说:还没离开


所以,为何佛陀说: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以上经文,很有意思,
大家不妨研究研究。

修“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证得贪嗔痴断就达到“离慢知见清净”了。但是若有人修此法因为某些因缘不成熟而没能证得贪嗔痴断的话..........
18#
发表于 2009-11-9 0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法尊 于 2009-8-4 15:34 发表
轉貼一個網站站長的觀點,這網站剛成立,對這問題所提出的觀點很有參考的價值:http://ssmss.com/b3/index.php?mforum=firstbudd

80經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為何修學空、無相、無所有三昧卻仍舊不能夠離慢知見清淨,這問題的原因在於,上述三種修行的方法是有極嚴重錯誤的,這可說是部派佛教與一般人常有的誤區,在於直觀無常、無我,對於法義不夠深入者,或者對這問題的核心與重要性還無法掌握,也先免強看看吧!直觀無常、無我到底有何錯誤?首先討探的,為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法。佛陀所教授的觀法是透過觀五蘊﹝六根﹞緣生,由緣生而知諸行是無常、苦、敗壞之法、滅法,由雜阿含經看,無常觀的內容實則就是因緣觀,觀緣生知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這是相當明確的內容與次第,因此首要知道的,佛陀所教授的修行法,是透過因緣觀,觀的內容是生法與滅法,也就是五蘊的集起﹝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與滅盡﹝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無常是透過因緣觀而知,並不是直接觀察無常,這是佛陀所教授的修行方法,這一點,可以從經文的最後部份可證,比丘由此觀法而能知見清淨。

而上述的修行法卻不然,直觀無常、無我,與佛陀所教授的禪觀方式不同,但難免有人反問,為何只有佛陀教授的正確,這可稍作探討。佛教發展到部派時期,修行方法已逐漸遠離佛陀原本教授的方式,他們所修學的無常觀,是透過直觀諸行﹝法﹞的生與滅,而非佛陀教授的觀生法與滅法,透過觀察生與滅而得知,現前的諸行是無常的,這與上述所說的第一種禪觀法可說是相合的,但為何這種觀法最後卻仍然不能離執呢?這其實就是部派眾論書中所無法克服的障礙,觀各部論書探討事物無常時,甚至探討到剎那生滅,但由於無法繼續解說,最後總要成立了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有認為是識、是心等等,對於無我之教說,則形成了五蘊和合之我是空的,但和合五蘊之法卻是實有的,成了我無法有的思想,和合之諸行是無常,但和合諸行之法卻是常,此觀法的內容始終是有法不空,有法是常,這也就是此觀法不能離慢知見清淨的真相。其餘兩種觀法,所犯之錯誤大抵不出此,因此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是否能夠稱為正思惟也仍有探討的空間呢!


此位站长,听随佛比丘的课,把随堂笔记上传网络,随喜此功德。但是没有标注此笔记的来处,有可能让其他没有听过师父讲课的佛弟子以为是他自己修行所得,这样就不是太妥当。而且他所写的任何笔记上传网络也好,自己在群里讲说也好,对师父的名字或者僧团的名字绝口不提,这种做法未免有失尊师重道的美好传统。

随佛比丘也就是乌帕沙玛比丘,他的因缘观,以及对佛法的阐释完全依据于至今为止最古老的部派经典的共说,并且自己修行实证,他对佛陀教法的阐释是任何地区的佛教界里所独一无二的。如果是受学于师父,必定是要常常心怀感恩,就算是说法利益人,总是会很自然地提到师父,如同,在阿含经里,佛弟子,在说法渡生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自然地提到佛陀或者其他圣弟子,如果在说法渡众的一切行为中,绝口不提佛陀,那是非常可疑的。我们学法,有受用,在网上分享,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教导自己的师父不可以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学佛,首先要学会如何尊师重道!这些不是佛弟子的普通人都能做到,如果我们做不到,学佛,到底在学什么?
19#
发表于 2009-11-9 10:00 | 只看该作者
苦同修,关于这篇经文,如果你有兴趣,请到随佛法师带领的中道僧团的网站上。在禅林法音的目录下“聆听法音”,最下面的一张CD“三三昧与解脱”

你听听看,看是否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也请拜托你,如果听了受用,以后要与人分享,请你诚实告诉对方,你从何而学,以此来表达你对法以及对宣法人的最起码的尊重。
20#
发表于 2009-11-9 10:02 | 只看该作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1 , Processed in 0.0940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