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是世间禅,佛陀教导的安般念是出世间禅!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3 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晚上,与一位同修聊起如何修习安般念的问题,发现有很多同修修习的安般念并非《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安般念!而是大部分依据《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来修习的,末学本人专门请过一本《清净道论》,也曾经按照《清净道论》介绍的安般念修习过一段时间。南传禅师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清净道论》去修习和教导安般念的!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摘自《杂阿含经》


而《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的修法很明显只是为了修止达到初禅安止定,而这是属于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世间禅定!要修世间禅定,就必须将心集中在一点修专注,专注力足够强就能达到似相,取相 ,从而证得初禅!这是与外道的共法!是属于有漏禅,而非佛陀教导的与外道不共的无漏禅!佛陀教导的安般念是止观双运的修法,因此才能证得初果至四果!

【今约三种法门。以辩亦有漏亦无漏禅。一者六妙门。二者十六特胜(安般念)。三者通明观。】

【从初以来俱发根本定故名亦有漏于中观行破析不著名亦无漏。故云特胜(安般念)是亦有漏亦无漏禅。】

——摘自《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可以说,安般念有两种修法,一是导向于世间禅定,一是导向于出世间禅定!而只有后一种修法才是《杂阿含经 》中佛陀教导的修法!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将安般念称为十六特胜,也是归为既可以是有漏禅,也可以是无漏禅。

自从末学接触到大愿法师讲解的《三十七道品》、《一乘道》和《内观禅修训练法要》以后,经过认真思维才确认《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只是在修世间禅定(与外道的共法),而非《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与外道不共的安般念的修法!
下面末学就试着依据《杂阿含经》来介绍一下,佛陀教导的安般念的修法!
不对之处,请依法指出!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9-7-13 08:4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07:39 | 只看该作者

《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安般念!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r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杂阿含经》八一0经


这是介绍的安般念前四阶的身念住!身念住属于四念住之首!四念住的核心就是培养正念,正念就是觉知当下,活在当下,如实观察当下发生的一切!
这个原则,用在安般念的前四阶上就是:
第一阶。观察出息,入息。在鼻孔周围人中部位这一点上,观察体验入息、出息!主要是培养专注!
第二阶。观察长呼吸,短呼吸。专注与正念同时培养!第一阶修习纯熟以后,自然能够觉知呼吸不止在鼻孔这一个点上,而是可以自然觉知、观察到呼吸从鼻端进入身体的过程。有时觉察到呼吸到达咽喉就没了(实际是正念不足,觉察不到呼吸到达腹部),有时觉察到呼吸到达胸部或腹部,有时呼吸用时长,有时呼吸用时短,这些都要如实觉知才是修身念处啊!不是只有固定在一个点上(那是在修专注的世间禅定),而不去如实觉知呼吸进出身体的实相!如此不间断的精进修行,如实观察,直到能清楚觉知呼吸从鼻端进入身体到达腹部形成一条直线的全过程!
第三阶。观察身吸相依,即觉知一切身行出入息。第二阶修习纯熟以后,继续坚定不移的培养正念、正知的训练,就会随着观察能力的增强,自然就能如实觉察到呼吸经过头,颈,身体,手与脚,感觉到气息遍满全身,甚至会感觉出入息从毛孔出入,都会觉知很清楚。体验到身体与呼吸有密切关系,甚至呼吸与身体是相依的感觉。
第四阶。觉知一切身行休息出入息念。第三阶修习纯熟后,继续培养正念、正知,继续精进,就会到达不需要跟着气息走,也不需要限定固定所缘,就能自然保持正念的觉知出入息的全过程。到这个阶段,正念已经很强了,不需要跟随呼吸走,就能自然清楚地如实觉知到呼吸上下全身走!达到身心宁静出入息止息,进入身念处的四禅定!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r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r
  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r】
——摘自《杂阿含经》八一0经


安般念的身念住满足之后,才能次第增进,依次修习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四念住满足),然后修念觉支等七觉支,最终到达明、解脱!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9-7-13 07:40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07: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长入息与短入息!

在智者大师的著作《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将安般念称为十六特胜!其中讲到的什麽是长入息,什麽是短入息应该是最全面的!贴出了,供有意者参考!


【即觉息中长短之相。云何为觉。若心定时觉入息长出息短。何以故。心既静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则知长。既心不缘外故出则知短。复次觉息长则心细。觉息短则心粗。何以故。心细则息细。息细则入从鼻至脐微缓而长。出息从脐至鼻亦尔。心粗则息粗息粗则入从鼻至脐急疾短。出从脐至鼻亦尔复次息短故觉心细。息长故觉心粗。何以故如心既转静出息从脐至胸即尽。入息从鼻至咽间即知尽此则心静故觉息短。觉长故心粗者。如行者心粗故觉息从脐至鼻从鼻至脐道里长远。此则心粗故觉息长。复次短中觉长则定细。长中知短则是粗。何故尔如息从鼻至胸则尽。此行处虽短而时若大久久方至脐此则行处短而时节长也。若就此而论短中觉长则定细。觉长中而短是粗者。如心粗故息从鼻至脐道里极长。而时节短欻然之间即出至鼻。何以故心粗气息行疾故。此虽长而短然此息短则是心粗也。故云短中长而细长中短而粗也。如此觉长短时节知无常由心生灭不定故。今息长短相貌非一。】
——摘自《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从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长呼吸和短呼吸分为距离的长短和时间的长短!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09-7-13 07:54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08:30 | 只看该作者
大愿法师讲解的《三十七道品》、《一乘道》都是依据《杂阿含经》而讲!其中介绍的安般念和四念处的修法也都是依据《杂阿含经》!《内观禅修训练法要》则是大愿法师的实修经验,但是又都有《杂阿含经》作为依据!末学相信,只要认真客观的看完以后,对于如何抉择到佛陀教导的四念处禅修会达到一目了然的程度!

链接:http://www.tzulien.org.tw/5-5.htm#

打开以后,点击“著作”,即可找到《一乘道》和《内观禅修训练法要》下载!
5#
发表于 2009-7-13 1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09-7-13 06:24 发表
昨天晚上,与一位同修聊起如何修习安般念的问题,发现有很多同修修习的安般念并非《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安般念!而是大部分依据《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来修习的,末学本人专门请过一本《清净道论》,也曾经按照《清净道论》介绍的安般念修习过一段时间。南传禅师绝大部分都是按照《清净道论》去修习和教导安般念的!

而《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的修法很明显只是为了修止达到初禅安止定,而这是属于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世间禅定!要修世间禅定,就必须将心集中在一点修专注,专注力足够强就能达到似相,取相 ,从而证得初禅!这是与外道的共法!是属于有漏禅,而非佛陀教导的与外道不共的无漏禅!佛陀教导的安般念是止观双运的修法,因此才能证得初果至四果!



可以说,安般念有两种修法,一是导向于世间禅定,一是导向于出世间禅定!而只有后一种修法才是《杂阿含经 》中佛陀教导的修法! 在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将安般念称为十六特胜,也是归为既可以是有漏禅,也可以是无漏禅。

自从末学接触到大愿法师讲解的《三十七道品》、《一乘道》和《内观禅修训练法要》以后,经过认真思维才确认《清净道论》中介绍的安般念只是在修世间禅定(与外道的共法),而非《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与外道不共的安般念的修法!
下面末学就试着依据《杂阿含经》来介绍一下,佛陀教导的安般念的修法!
不对之处,请依法指出!

查了一下,《清净道论》中有修观的内容。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九)安般念

  今者:‘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
寂静,殊胜,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
世尊这样赞叹之后又说:‘然而诸比丘,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
云何多作,实为寂静、殊胜、不杂与乐住及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
灭与寂止?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
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
(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
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
(三)“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四)“安
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学。(五)觉知喜……
(六)觉知乐……(七)觉知心行……(八)觉知安息心行……(九)觉
知心……(十)令心喜悦……(十一)令心等持……(十二)令心解
脱……(十三)观无常……(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
六)“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彼如是学’
。如是有十六事
而显示安般念业处。

下在以为,修安般念的方法外道和圣僧一致,但是由于外道缺少正知见为“眼”,也缺少修正观的次第,因此还在最终目标上有很大差别。实际上,在佛法中修止最终也是为了修观,目标是导向涅槃。
不对地方,请大家指正。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50 , Processed in 0.1115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