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2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律藏---经分别-波罗夷二---一---(一)至(六)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其时,众多知识亲友比丘,于仙人山边作草屋而结夏安居。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亦作草屋结夏安居。如是,诸比丘经结夏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游诸方。然而,长老坛尼迦陶师子,雨期住其处,冬夏亦住其处。
当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为乞食而入村时,采草者、采薪者坏彼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时,其间,采薪草者再坏其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当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①又破坏草屋,取草木而去。
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于师业陶师之技术精练熟达,我岂非可以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耶?」
如是,长老坛尼迦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然后,集草木牛粪烧其屋。其小屋恰如印达哦巴迦虫(赤色甲虫),赤色美丽而舒适,〔风吹之〕屋有如小银铃之声音。

(二)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下耆阇崛山,见其美丽舒适之小屋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此赤色美丽而舒适,恰如赤色甲虫者乃何物?」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呵责:「诸比丘!彼愚人〔之所为〕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诸比丘!彼愚人为何作纯泥造之屋耶?诸比丘!彼愚人对有情实无怜愍、无慈悲、无不残害。诸比丘!汝等往坏其屋,勿使当来众生遭受残害②。诸比丘!不应作纯泥之屋,作者犯突吉罗。」「诺!世尊!」彼诸比丘承诺已,至其屋处,坏其屋。尔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言诸比丘曰:「友!汝等何故坏我屋耶?」「友!世尊令坏。」「友!若是法王令坏者,坏之。」

(三)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作如是念:「我为乞食入村时,被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纯泥之屋,又为世尊令人坏之。〔王之〕木材场主管是我知友,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于是,长老坛尼迦至木材场主管处而作是言:「贤者!我为乞食入村,被采薪草者坏我草屋有三次……又为世尊令人坏之。友!与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我无可与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为灾害时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若许与,尊者即持去。」「贤者!已由王施与。」
时,木材场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门释子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应于不施与者,而言已施与。」如是,木材场主管言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尊者!持去。」时,长老坛尼迦将其木材切成细片后,以车运出,供作木屋。

(四)尔时,摩揭陀国之大臣雨行婆罗门,于王舍城调查业务,至管木材人处。至已,语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何处?」「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与尊者坛尼迦陶师子。」时,摩揭陀国之大臣雨行婆罗门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将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木材,施与坛尼迦陶师子耶?」
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处。至已,对王曰:「大王!据云,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与坛尼迦陶师子。是实否?」「谁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场主管也。」「然则,婆罗门!将木材场主管缚来!」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来缚木材场主管。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见木材场主管已被缚,将带去,言彼主管曰:「贤者!汝何故被拘缚?」「尊者?为其木材也。」「去!贤者!我亦去。」「尊者!汝应在我被杀以前来耳。」

(五)如是,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住处。至已,坐在已设座位。时,频毘娑罗王走近长老坛尼迦,即向长老行礼,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言长老坛尼迦曰:「大德!为灾害时修建城市之备用木材,据说由我施与汝,是实否?」。「实然!大王!」「大德!我等国王实事多繁忙,与之亦无记忆也,愿大德令我忆起。」「大王!请卿忆起,王最初灌顶〔即位〕时,曾作如是言:『为沙门、婆罗门,给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忆起。大德!沙门、婆罗门有惭耻、有忏悔、有戒行。彼等于小事亦起悔过心,对彼等我有言,此乃关于林野处之无主物。大德!汝以此类似事推想,运去不可与之木材一事,〔汝犯死罪:虽然如是,〕王当如何杀、或缚或逐住于国中之沙门、婆罗门。往矣!大德!汝由毛而逸脱③,勿再如是作。」

(六)众人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彼等实自言已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何处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彼等对王尚且欺瞒,何况他人耶?」
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耻者,有忏悔心,有好修戒学者讥嫌非难:「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诸比丘而问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坛尼迦!汝实取不与之王材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尔时,比丘中有一曾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时,世尊言此比丘曰:「比丘!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以盗几许即逮捕,或杀、或缚、或逐乎?」「世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过一巴陀之物也。」此时王舍城以五摩沙迦为一巴陀。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说难抚养、难教养、多欲不知足、参与众中、放逸之非。然后,以种种方便,说易扶养、易教养、清净少欲知足、好头陀行、端正而不参与众中、勇猛精进之美,并且为诸比丘说随顺适切之法后,谓诸比丘曰:「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为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得安乐住、为防护现世漏、为灭后世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增长、为令正法久住、为敬重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盗心,不与而取者--对于如是窃盗,诸王逮捕盗人而如是说:『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然后,或杀、或缚、或逐——比丘!如是盗取者,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 本帖最后由 过世界边 于 2010-6-1 11:57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1 | 只看该作者

同步学习

巴拉基嘎(他胜,Parajika,古译:波罗夷) 二 〔不与取戒〕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其时,众多知识亲友比库,于仙人山边作草屋而结夏安居。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亦作草屋结夏安居。如是,诸比库经结夏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游诸方。然而,长老坛尼迦陶师子,雨期住其处,冬夏亦住其处。

当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为乞食而入村时,采草者、采薪者坏彼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时,其间,采薪草者再坏其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当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①又破坏草屋,取草木而去。

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于师业陶师之技术精练熟达,我岂非可以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耶?」

如是,长老坛尼迦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然后,集草木牛粪烧其屋。其孤邸恰如印达哦巴迦虫(赤色甲虫),赤色美丽而舒适,〔风吹之〕屋有如小银铃之声音。

(二)尔时,世尊与众多比库俱下鹫峰山,见其美丽舒适之孤邸而告诸比库曰:「诸比库!此赤色美丽而舒适,恰如赤色甲虫者乃何物?」其时,诸比库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呵责:「诸比库!彼愚人〔之所为〕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诸比库!彼愚人为何作纯泥造之屋耶?诸比库!彼愚人对有情实无怜愍、无慈悲、无不残害。诸比库!汝等往坏其屋,勿使当来众生遭受残害②。诸比库!不应作纯泥之屋,作者犯恶作。」「诺!世尊!」彼诸比库承诺已,至其屋处,坏其屋。尔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言诸比库曰:「友!汝等何故坏我屋耶?」「友!世尊令坏。」「友!若是法王令坏者,坏之。」

(三)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作如是念:「我为乞食入村时,被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纯泥之屋,又为世尊令人坏之。〔王之〕木材场主管是我知友,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于是,长老坛尼迦至木材场主管处而作是言:「贤者!我为乞食入村,被采薪草者坏我草屋有三次……又为世尊令人坏之。友!与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我无可与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为灾害时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若许与,尊者即持去。」「贤者!已由王施与。」

时,木材场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门释子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应于不施与者,而言已施与。」如是,木材场主管言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尊者!持去。」时,长老坛尼迦将其木材切成细片后,以车运出,供作木屋。

(四)尔时,马嘎塔(摩揭陀)国之大臣雨行婆罗门,于王舍城调查业务,至管木材人处。至已,语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何处?」「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与尊者坛尼迦陶师子。」时,马嘎塔(摩揭陀,Magadha)国之大臣雨行婆罗门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将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木材,施与坛尼迦陶师子耶?」

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至马嘎塔(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处。至已,对王曰:「大王!据云,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与坛尼迦陶师子。是实否?」「谁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场主管也。」「然则,婆罗门!将木材场主管缚来!」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来缚木材场主管。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见木材场主管已被缚,将带去,言彼主管曰:「贤者!汝何故被拘缚?」「尊者?为其木材也。」「去!贤者!我亦去。」「尊者!汝应在我被杀以前来耳。」

(五)如是,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至马嘎塔(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住处。至已,坐在已设座位。时,频毘娑罗王走近长老坛尼迦,即向长老行礼,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言长老坛尼迦曰:「大德!为灾害时修建城市之备用木材,据说由我施与汝,是实否?」。「实然!大王!」「大德!我等国王实事多繁忙,与之亦无记忆也,愿大德令我忆起。」「大王!请卿忆起,王最初灌顶〔即位〕时,曾作如是言:『为沙门、婆罗门,给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忆起。大德!沙门、婆罗门有惭耻、有忏悔、有戒行。彼等于小事亦起悔过心,对彼等我有言,此乃关于林野处之无主物。大德!汝以此类似事推想,运去不可与之木材一事,〔汝犯死罪:虽然如是,〕王当如何杀、或缚或逐住于国中之沙门、婆罗门。往矣!大德!汝由毛而逸脱③,勿再如是作。」

(六)众人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彼等实自言已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何处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彼等对王尚且欺瞒,何况他人耶?」

诸比库闻众人之讥嫌非难。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耻者,有忏悔心,有好修戒学者讥嫌非难:「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如是,诸比库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诸比库而问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坛尼迦!汝实取不与之王材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尔时,比库中有一曾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时,世尊言此比库曰:「比库!马嘎塔(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以盗几许即逮捕,或杀、或缚、或逐乎?」「世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过一巴陀之物也。」此时王舍城以五摩沙迦为一巴陀。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说难教养……乃至……「诸比库!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库若起盗心,不与而取者--对于如是窃盗,诸王逮捕盗人而如是说:『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然后,或杀、或缚、或逐——比库!如是盗取者,亦是巴拉基嘎(他胜)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库制立学处。

①原本之katthakariyo是katthahariyo之误。

②勿使将来之比库仿此而杀生之意。

③Lomenatvammutto'si,依觉音注,见有人将杀多毛之羊以取肉,因想由此羊毛得利益,故以二羊换此多毛之羊而去之寓言。比库之着袈裟亦如此毛羊,依此羊毛而脱死,汝亦依袈娑而脱死之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四分律对照内容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罗阅城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师子。在闲静处止一草屋。彼比丘入村乞食。后有取薪人破其草屋持归。比丘乞食还作是念。我今独在闲静处自取草木作屋。入村乞食。后取薪柴人破我屋持归。我今自有技艺。宁可和泥作全成瓦屋。时彼比丘即便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赤如火。尔时世尊从耆阇崛山下。遥见此舍色赤如火。见已知而故问。诸比丘此是何等赤色。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名檀尼迦陶师子。独处闲静住一草屋。乞食后诸取薪人破其屋持归。彼还见舍破即作是念。我自有技艺今宁可作全成瓦屋于中止住。即便作之。是其屋色赤如是。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檀尼迦比丘陶师子。自作此屋大集柴薪牛屎而烧之。我常无数方便说慈愍众生。云何痴人。自作泥屋聚积柴薪牛屎而烧之。自今已去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罗。尔时世尊敕诸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诣檀尼迦屋所打破。时诸比丘即如佛教往诣打破。时檀尼迦见诸比丘破屋已便作是语。我有何过而破我屋。诸比丘答曰。汝无有过亦不憎汝。我向受世尊教故来破汝屋耳。檀尼迦比丘言。若世尊教敕者正是其宜。尔时摩竭国瓶沙王有守材人。与此檀尼迦比丘少小亲厚知识。时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语言。汝知不耶。王瓶沙与我材木。我今须材便可与我。彼人言。若王与者好恶多少随意自取。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时有一大臣统知城事。至材坊见王所留要材斫截狼藉。见已即问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材谁斩截持去。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来至我所而作是言。王与我材。今须材用便可见与。我寻报言。王与汝材恣意取之。时比丘即入材坊斫截持去。时大臣闻此语已即嫌王言。云何以此要材与比丘。幸自更有余材可以与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材持去。时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留要材云何乃与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更有余材可以与之。何故坏此好材。王报言。我都不自忆以材与人。若有忆者语我。时大臣即摄守材人来将诣王所。时守材人遥见檀尼迦比丘语言。大德。以汝取材故今摄我去。汝可来为我决了。慈愍故。比丘报言。汝但去我正尔往。时檀尼迦比丘后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王即问言。大德。我实与汝材不。比丘答言。实与我材。王言。我不忆与汝材。汝可为我作忆念。比丘报言。王自忆不。初登位时口自发言。若我世时于我境内。有沙门婆罗门知惭愧乐学戒者。与而取不与不取与而用不与不用。从今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听随意用。不得不与而用自今已去。听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随意用。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时实有如是语。王言大德。我说无主物不说有主物。大德应死。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浇头种。云何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是所不应尔时王以无数方便诃责比丘已。敕诸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教放去。后诸臣皆高声大论不平。王意云何。如此死事但尔呵责而放也。时罗阅城中有诸居士不信乐佛法众者。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无所畏惧不与而取。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尚取王材何况余人。我等自今已往勿复亲近沙门释子礼拜问讯供养恭敬。无使入村勿复安止。时诸比丘闻诸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戒者。嫌责檀尼迦。云何偷瓶沙王材木耶。尔时诸比丘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檀尼迦比丘。汝审尔王不与材而取不答言。实尔世尊。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诃责檀尼迦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檀尼迦王不与材而取。我无数方便称叹与者当取取者当用。汝今云何王不与材而取耶尔时复有一比丘名曰迦楼。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世尊不远在众中坐。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迦楼比丘言。王法不与取。几许物应死。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应死。云何檀尼迦比丘王不与材而取。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檀尼迦比丘已。告诸比丘。檀尼迦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2 | 只看该作者

五分律对照内容

  佛在王舍城。尔时有比丘。名达尼迦。是陶家子。于乙罗山作草庵住。至时持钵入城乞食。取樵人于后辄坏其庵持材木去。食后还已复更治之。如是至三。心转怀恨。便作是念。我身幸能善于和泥。何为不作完成瓦屋以勉斯患。即便作之。脊栋栌栿榱柱桁梁绮疏牖户巧妙若神。积薪烧成色赤严好。大风吹时作箜篌声。佛在耆阇崛山。遥见其屋种种刻画色赤严好。问阿难言。彼是何屋。阿难白佛。是达尼迦身力所作。佛告阿难。是达尼迦所作非法。云何出家。为此恶业残害物命。而无哀愍。我先种种说慈忍法。如何比丘无此慈心。世尊如是种种呵已告诸比丘。汝等往彼破其所作比丘受教。即往屋所。时达尼迦从屋内出。问诸比丘。我不相犯。何为群党欲破我屋。诸比丘言。奉世尊敕。非我等心。达尼迦言。法王所坏我复何言。诸比丘即共破之。将达尼迦还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达尼迦。汝实作不。答言。实作世尊。佛种种如上呵责已告诸比丘。从今若比丘作烧成瓦屋偷罗遮。自现工巧突吉罗。时达尼迦复作是念。我先结草庵。辄为樵人所坏。后作瓦屋。复违法王出家之体。今宁可更求好材建立大屋。必得久住无复苦恼。复作是念。王舍城典材令。是我知识。当往从索。念已便往语言。我须材木。可以与我。典材令言。我于材木不得自由。问言。由谁。答言。由王。达尼迦言。王已与我。典材令言。若王已相与。随意取之。达尼迦便取城防大材断截持去。时雨舍大臣案行诸处。遇见于道。即问典材令。何以乃持城防大材与彼比丘。答言。非是我与。复问。是谁。答言。是王。雨舍即启。不审大王。何以乃以城防大材与达尼迦。王言。谁道我与。雨舍言。是典材令。王即敕左右。收典材令。受教即收。将诣王所。时达尼迦入城乞食。道路见之问言。汝何所犯系缚乃尔。答言。由大德故致此大罪。愿见救免全其性命。达尼迦言。汝且在前吾寻后到。时典材令既至王所。王问。汝何以乃持城防大材与达尼迦。白言。大王。不敢专辄。达尼迦言。王教使与。王便敕呼。时达尼迦已在门外。王敕令前。即前见王。王问言。我以何时与比丘材。达尼迦言。王岂不忆初登位时以一切境内草木及水施沙门婆罗门耶。王言。我本所施不及有主。怪哉比丘。乃作此方便而取人物。复语言。我是灌顶王。如何当囚杀沙门。如今便可速还。诣佛法王自当以法治汝。时有闻者皆惊愕言。达尼迦犯罪应死。云何呵责而便放遣。如此得脱谁不为盗。又讥呵言。沙门释子。亲受王供而盗王材。况复我等当得无畏。沙门释子。常赞叹不盗教人布施。如何于今躬行贼法。此等无沙门行破沙门法。如此恶声展转流布。国中不信乐佛法长者居士婆罗门等。遥见沙门辄种种骂。诸比丘闻。更相问言。谁盗王材致是恶声。达尼迦言。是我所作。时诸比丘种种呵责。汝所作非法不随顺道。世尊种种毁呰不与取赞叹不盗。汝今云何躬行贼法。诸比丘如是呵责已。将诣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达尼迦。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如须提那。尔时摩竭大臣。出家修道侍佛左右。佛问比丘。阿阇世王。人盗齐几便得死罪。比丘白佛。五钱已上便与死罪。佛复以此更呵责已告诸比丘。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盗五钱已上。得波罗夷不共住。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2 | 只看该作者

十诵律对照内容

  佛在王舍城。尔时众多比丘共一处安居。少于房舍。时诸比丘随所知识乞索草木。各各自作庵舍止住。是诸比丘入城乞食。有取薪人。坏其庵舍持材木去。乞食还见即生忧愁。作如是言。我等辛苦暂行乞食。诸年少辈便坏我舍持材木去。当复更从知识乞索草木作庵舍住。是时众中有一比丘。名达尼迦。是陶家子。自以巧便即作泥舍泥户泥向。梁椽牛头象牙衣架皆用泥作。集诸草木以火烧成。色赤严好。作是舍已嘱诸比丘。二月游行乞索。欲作入舍饮食。尔时佛与阿难按行诸房。遥见其舍色赤严好。佛知而故问阿难。是何等物色赤严好。阿难答言。今王舍城众多比丘一处安居。其房舍少。是诸比丘随所知识乞索草木作庵舍住。入城乞食时。取薪人便坏庵舍持材木去。乞食还见生愁忧言我等辛苦暂行乞食。诸年少辈便坏我舍持材木去。是中有比丘名达尼迦。陶家子。自以巧便作是泥舍。集诸草木以火烧成。严好如是。佛告阿难。汝破是达尼迦比丘赤色泥舍。莫使外道讥嫌呵责。佛现在世出如是漏结因缘法。阿难受教。即往破之。达尼迦比丘二月游行。还见舍破坏。问所嘱比丘。谁坏我舍。比丘答言。是佛大师教令破之。达尼迦心念。法王教破不得有言。今王舍城诸材木师。是我知识。可作木舍。过夜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乞食已到木师所。汝今知不。摩竭国主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我材木。木师答言。若王与者随意取之。是中有大重材中守护城难持出入不应乞人者。即取斩截藏着一处。时知城统。见大重材中守护城斩截覆藏。见已惊怖毛竖生念。得无怨贼将欲来耶。若已得入往问木师。是大材木用守护城。谁取斩截藏着一处。答言。有达尼迦比丘。来作是言。阿阇世王与我材木。我时答言。若王与者随意取之。即便自取大材木斩截藏着一处。城统心念。王今云何乃以大材与此比丘。即到王所言。大王更有余材。云何乃以守城大材持与比丘。王言不与。城统言。王今已与。谁言我与。答言。木师言与。王曰。将木师来。即受教去将木师来。时木师中道见达尼迦比丘语言。以汝因缘故我今有事。比丘言。且去我随后往。时城统即将木师到王所言。大王。此是木师。时达尼迦比丘随后来。王遥见之便言。放木师去将比丘来。城统即放木师将达尼迦比丘前到王所。王言。汝比丘法云何不与而取。答言。大王。我非不与取。王先与我。王言。我不忆与。比丘答言。今令王忆。王言云何。答言。王当自念初登位时。作如是言。若我国内草木及水。随诸持戒沙门婆罗门取用。王言。我谓无主草木故作是说。王言。汝今堕大罪中。比丘答言。我出家人寄住王国。云何杀我。王言。比丘去。勿复更取如是大材。时众人唱言。希有此比丘。决定应死。呵责便放。是比丘从大罪中得出。到众僧中食。后语诸比丘。我今日垂为王所杀。广说上事诸比丘以种种因缘呵责。汝所作事非沙门法。不随顺道无欲乐心作不清净行。出家之人所不应作。汝不知佛世尊以种种因缘呵责偷夺法。种种因缘称赞不偷夺法。汝尚不应生心。亦不应说。何况能取。以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汝达尼迦比丘。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汝所作事非沙门法。不随顺道无欲乐心作不清净行。出家之人所不应作。佛言。汝痴人。不知我以种种因缘呵责偷夺法。种种因缘称赞不偷夺法。汝尚不应生心。口亦不应说。何况乃取。种种因缘呵已语阿难。将一下坐比丘入王舍城。街巷市里多人众处。以问众人。若信不信者。若贤者非贤者。若大臣大官将帅官属。盗至几许。摩竭国主阿阇世王与其大罪。阿难受教。将一下坐比丘入王舍城。街巷市里多人众处。以问众人。盗至几许。摩竭国主阿阇世王便与大罪。众人答言。大德阿难。盗至五钱若五钱直。便与大罪。阿难闻已。还诣佛所作礼却住向佛具说。盗至五钱若五钱直。阿阇世王便与大罪。佛即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若聚落中若空地。物不与偷取。以所偷物。若王王臣。若捉系缚若杀若摈若输金罪。若作是言。汝小儿汝痴汝贼。比丘如是不与取者。得波罗夷不应共住。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3:13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7:44 | 只看该作者

随堂学习巴利语(巴利语汇解)之十四

非人:巴利语amanussa,指人类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诸天、龙、亚卡、阿苏罗、鬼、地狱众生等,有时也专指祸害人类的鬼怪。

诸天:巴利语devatà,为轮回流转中的善趣之一。其果报比人类要殊胜,他们寿命长久,身体清净光明,能飞行虚空,变化自在,常享胜妙快乐。
  在经典中,诸天通常指“六欲天”,即六种欲界的诸天众。他们由下向上依次为:
1.四大王天(Càtummahàràjika,为守护四方的四大王天及其眷属所居);
2.三十三天(Tàvatiüsa,古音译忉利天。此天之主称沙咖天帝);
3.亚马天(Yàma,古音译夜摩天、焰摩天);
4.都西答天(Tusita,古音译兜率天、睹史多天);
5.化乐天(Nimmànarati,又称乐变化天);
6.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即魔天)。
  有时,诸天也包括比六欲天更高级的色界梵天、无色界梵天,以及一些较低级的地居天、空居天等。
  通过积累布施、持戒等福德善业,命终之后可投生到天界。成就禅那者死后则可投生到梵天界。

四大王天:巴利语Càtummahàràjika, 六欲天中最低的天界。此天界为四大天王及其眷属所居,故名。
  四天王分别守护着四方。他们分别是:
1.持国天王(Dhataraññha),守护东方,统领甘塔拔;
2.增长天王(Viråëhaka),守护南方,统领瓮睾鬼;
3.广目天王(Viråpakkha),守护西方,统领诸龙;
4.韦沙瓦纳天王(Vessavaõa),守护北方,统领亚卡。
此四大天王既守护四方,也保护佛陀及佛弟子们。

沙咖天帝:巴利语Sakka devànaminda,直译作沙咖诸天之主。沙咖,意为“能”,乃天帝之姓。为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须弥山顶善见城(Sudassana)中的最胜殿 (Vejayanta),亦是佛教的护法主神。
☞汉传佛教将之讹略为帝释、天帝释、释提桓因。

韦沙瓦纳:巴利语Vessavaõa的音译,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统领亚卡众。据说他的前世是位婆罗门,因乐善好施而投生为名叫古韦拉(Kuvera)的天子。后因统辖维萨纳城(Visàõà)而被称为“韦沙瓦纳”。
☞北传佛教称之为多闻天王(Vai÷ramaõa,毗沙门),并尊奉为财宝神和佛教保护神。

甘塔拔:巴利语gandhabba的音译, 意为食香、香阴、香行等。天界的音乐神,为东方持国天王之部属。
古音译作干闼婆、犍闼婆、干沓婆等。

瓮睾鬼:巴利语kumbhaõóa的直译。鬼类名,为南方增长天王所领之鬼众。由于此类鬼众的阴囊(aõóa)状如瓮形(kumbha),故得此名。
古音译作鸠槃荼、恭畔荼等,意为瓮形鬼,冬瓜鬼。

:巴利语nàga。为身长无足、类似蛇的有情类,多居住在江河湖海中,有呼云唤雨之神力。有些也守护佛教。

亚卡:巴利语yakkha的音译。非人的一种,是地位比诸天低但又具有诸天威力的一类鬼神,为北方韦沙瓦纳天王所统领。
亚卡的种类极其繁多,有些是凶残暴戾、能伤害人类的恶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树木而居的树神、地居天,还有些则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势的诸天。在《中部•小爱行尽经》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称为亚卡。
汉传佛教依梵语yakù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

阿苏罗:巴利语asura的音译,为一种低等的天神。古印度传说阿苏罗经常与诸天发生战争,被金刚手天王(vajirahattha)打败后退居到大海。
阿苏罗的首领称为阿苏罗王(asurinda),经典中较常见的有韦巴吉帝(Vepacitti)、拉胡(Ràhu)、巴哈拉达(Pahàràda)等。
  还有一种称为随苦处的阿苏罗(vinipàtikàsura),他们属于四恶趣之一,住在村落或树林,常受痛苦煎迫,依赖村民丢弃的食物等维生。
古音译作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等,意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等。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7: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参考

离妆饰、装扮之因的穿戴花鬘、芳香、涂香学处
(Màlà-gandha-vilepana-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 veramaõã)

花鬘(màlà) ——任何种类的花 (花环)。
涂香(vilepana) ——任何为了涂香而把香料捣碎后可用来涂抹的香粉。
芳香(gandha) ——其余的香粉、熏香等一切种类的香。
这一切的香油和香粉等,如果是为了妆饰、装扮的目的而涂抹则犯;但若是为了当药使用则是可以的。
此学处也包括不佩戴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手珠、手表等装饰品。同时也不为了使自己有吸引力而涂抹各种香油、香水、香粉、香料、化妆品等。
具足三个条件即构成违犯此学处:
1. 花鬘等其中之一;
2. 没有允许的因缘;
3. 佩戴、涂抹或妆饰。

以下情况不构成违犯:
1. 由于皮肤病等因缘而涂抹带有香味的药膏、药粉等。
2. 为了供佛等而接受或拿花、香等。
3. 疯狂者。
4. 心乱者。
5. 极度痛苦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55 , Processed in 0.0863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