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7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中阿含经中“九无学人”是何义?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二七)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中学无学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复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佛说如是。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福田经第十一竟(二百六十七字)


请教论坛贤友:九无学人中的“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中的“法”指的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0-5-31 09:3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9:51 | 只看该作者

再加一篇经文!

杂阿含一○九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

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毗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

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绕身黑闇烟起。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
发表于 2010-6-1 11:05 | 只看该作者

为贤友提供一则参考内容,这是论坛上曾经讨论的帖子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11:4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悠扬贤友!

思维、结合上面的经文与解释可以比较明白经文中讲的“退法”阿罗汉的真意!

1、“意解脱身作证”到底是指什么境界呢?首先要了解“意解脱”其实就是“心解脱”,而且有八个具体的心解脱层次—四色禅和四空定共计八个不同的意识水准。其次,要了解“身作证”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是指“证得意生身”,也就是具备“第四禅”者所亲见的微妙“净色身”(姑且称之),依此意生身将可进入“空无边处定”,亦能发起神通。

2、尊者瞿低迦正是属于“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的阿罗汉!而退的是禅定,而非果证!

3、“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中的“法”则是指禅定,而非是指果位,而非是指烦恼!

4、 证得圣道之前的凡夫,其修行会有退转,而一切圣者都是“决定正向”于涅槃的,初果永远不会变成凡夫,二果绝对不会变成初果,三果、阿罗汉乃至佛陀也都是一样,对此佛陀说:“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阿含经》)“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楞严经》)“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阿含经》)

还有一点疑问:“思法”应作何解?
5#
发表于 2010-6-1 1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1 11:44 发表
还有一点疑问:“思法”应作何解?

末学理解无学人的思法是属于增上慧的修学,思维的还是佛陀的正法律。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1961&extra=page%3D6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1 18:55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08:15 | 只看该作者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中的“法”则是指禅定,而非是指果位,而非是指烦恼!

末学理解无学人的思法是属于增上慧的修学,思维的还是佛陀的正法律。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1961&extra=page%3D6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中的“法”指四念处,是不是更准确一些?

 【因此,阿难!以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阿难!何故以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耶?
  阿难!于此,比丘当以身观察身,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受……乃至……对心……乃至……对于法观察法,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如是,阿难!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
  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大般涅槃经》
7#
发表于 2010-6-2 11: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2 08:15 发表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中的“法”指四念处,是不是更准确一些?
 

(九三四)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世尊病瘥未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三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礼佛而去。

833(八二一)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
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从这两段经文,末学理解从向阿罗汉到阿罗汉过程的无学人是“尽诸有漏,成就无漏解脱”的过程,所以修学的还是戒定慧三学。所以有“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的不同,方法是住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的修习。而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学人是住四念处。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2 11:35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2 11:32 发表

(九三四)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世尊病瘥未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学人有三昧,无学人亦有三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
  摩诃男问尊者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三昧,云何无学人三昧?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
  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尔时释氏摩诃男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礼佛而去。

833(八二一)

何等为增上慧学?
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
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从这两段经文,末学理解从向阿罗汉到阿罗汉过程的无学人是“尽诸有漏,成就无漏解脱”的过程,所以修学的还是戒定慧三学。所以有“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的不同,方法是住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的修习。而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学人是住四念处。


贤友出示的经文似乎指的是如何成就无学即如何证得漏尽阿罗汉!而非证得漏尽阿罗汉以后的九种无学人的修习差别!


下面的经文讲的是证得阿罗汉以后还会继续修习四念处的经证!

 《杂阿含(二五九)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杂阿含(五四三)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那律,在舍卫国松林精舍住。时有众多比丘,诣尊者阿那律所,与尊者阿那律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那律言:“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耶?”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所以者何?我亦离诸有漏,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

  《杂阿含(六二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当云何教授?云何为其说法?”佛告阿难:“此诸年少比丘,当以四念处教令修习。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于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学地者,未得进上,志求安隐涅槃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乃至于法远离。若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正知善解脱。当于彼时,亦修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于心。受……。心……。法法观念住,乃至于法得远离。”时尊者阿难,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八0七)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粗思惟住。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多住而住。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复有一天子言:此非时到,是时向至。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依据以上经文,可以说明九种无学人之差别正是在修习四念处的过程中之差别!因为修习四念处可以证得四禅八定,而现法乐住!
因为“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所以无学人在修习四念处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种种的差别!
根据无学人修习四念处证得禅定之差别而分为九种无学人!

【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此段经文中的“法”指四念处应该更符合经义!

不妥之处,请指正!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0-6-2 16:58 编辑 ]
9#
发表于 2010-6-2 2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2 16:12 发表


贤友出示的经文似乎指的是如何成就无学即如何证得漏尽阿罗汉!而非证得漏尽阿罗汉以后的九种无学人的修习差别!
不妥之处,请指 ...

1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无学是指从向阿罗汉及阿罗汉等。并非单指漏尽阿罗汉。

无学,是指在断除烦恼方面无学,并非一定是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再学,更非必定是与佛陀等证的正编知、世间解,佛经中诸多阿罗汉不仅还会不断向佛陀请益,也会互相请教也说明了这一点。更明确直接的就是,慧解脱之无学,可以继续修成俱解脱之无学。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1961&extra=page%3D6

末学认为主要是我们对于无学的理解不同。
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末学理解四念处是指正念部分 ,漏尽阿罗汉是时时安住四念处,正智解脱的。所以末学理解上面的“思法。。”包括戒定慧,并非单单指四念处。您8#贴中引用的经文指的是
漏尽阿罗汉还会继续修习四念处,而您发帖提问的内容包括了向阿罗汉的情况,也就是包括了如何成就漏尽阿罗汉的情况。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2 22:38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 0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2 21:34 发表

1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无学是指从向阿罗汉及阿罗汉等。并非单指漏尽阿罗汉。

无学,是指在断除烦恼方面无学,并非一定是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再学,更非必定是与佛陀等证的正编知、世间解,佛经中诸多阿罗汉不仅还会不断向佛陀请益,也会互相请教也说明了这一点。更明确直接的就是,慧解脱之无学,可以继续修成俱解脱之无学。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1961&extra=page%3D6

末学认为主要是我们对于无学的理解不同。
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末学理解四念处是指正念部分 ,漏尽阿罗汉是时时安住四念处,正智解脱的。所以末学理解上面的“思法。。”包括戒定慧,并非单单指四念处。您8#贴中引用的经文指的是
漏尽阿罗汉还会继续修习四念处,而您发帖提问的内容包括了向阿罗汉的情况,也就是包括了如何成就漏尽阿罗汉的情况。


贤友的回复中两段红字部分,有明显的矛盾!向阿罗汉完全断除烦恼了吗?向阿罗汉属于无学吗?
11#
发表于 2010-6-3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3 07:58 发表


贤友的回复中两段红字部分,有明显的矛盾!向阿罗汉完全断除烦恼了吗?向阿罗汉属于无学吗?


(九三四)
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在这段经文,末学理解般涅槃阿那含成就了有学解脱,而从向阿罗汉开始即为无学。无学解脱也就是尽诸有漏,完全断除烦恼。
但是末学理解向四果还有成就无学解脱的过程,“复于余时”。

[ 本帖最后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3 09:31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07: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2 21:34 发表

1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无学是指从向阿罗汉及阿罗汉等。并非单指漏尽阿罗汉。

无学,是指在断除烦恼方面无学,并非一定是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再学,更非必定是与佛陀等证的正编知、世间解,佛经中诸多阿罗汉不仅还会不断向佛陀请益,也会互相请教也说明了这一点。更明确直接的就是,慧解脱之无学,可以继续修成俱解脱之无学。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1961&extra=page%3D6

末学认为主要是我们对于无学的理解不同。
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末学理解四念处是指正念部分 ,漏尽阿罗汉是时时安住四念处,正智解脱的。所以末学理解上面的“思法。。”包括戒定慧,并非单单指四念处。您8#贴中引用的经文指的是
漏尽阿罗汉还会继续修习四念处,而您发帖提问的内容包括了向阿罗汉的情况,也就是包括了如何成就漏尽阿罗汉的情况。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末学理解:
1、经文中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指的就是向阿罗汉!向阿罗汉还是属于有学而非无学!

2、无学即是漏尽阿罗汉!
 “阿罗汉”,即四果,含有“杀贼”、“无生”、“应供”、“无学”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即断除色界贪、无色界贪、我慢、掉悔、无明等五上分结,从此一切漏尽——烦恼永尽;“无生”,是已经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即不再受身——生死轮回的果报;“应供”,是人天福田,应受供养;“无学”,一切漏尽,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须继续修学。
13#
发表于 2010-6-5 0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5 07:16 发表



末学理解:
1、经文中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指的就是向阿罗汉!向阿罗汉还是属于有学而非无学!
2、无学即是漏尽阿罗汉!

(八二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此为三果阿那含圣人。“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得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都是于彼地未等觉者,也就是说比中般涅槃稍弱,而根据四双八辈的排列顺序,向阿罗汉是超越三果的。“中般涅槃”成就有学解脱,而向四果是超越中般涅槃的,所以末学理解应为无学范围。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0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5 09:03 发表

(八二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即阿那含),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到“断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此为三果阿那含圣人。“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得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都是于彼地未等觉者,也就是说比中般涅槃稍弱,而根据四双八辈的排列顺序,向阿罗汉是超越三果的。“中般涅槃”成就有学解脱,而向四果是超越中般涅槃的,所以末学理解应为无学范围。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请教贤友:

1、“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分别作何解?

2、如何定义向四果?可以理解:证得阿那含以后未证得阿罗汉之前都是向四果吗?

3、向四果断五上分结了吗?无学断五上分结了吗?

4、如果“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都是属于阿那含圣人,末学出示的经文是否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0-6-6 08:40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0-6-6 1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虚空华 于 2010-6-6 08:30 发表




请教贤友:

1、“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分别作何解?

2、如何定义向四果?可以理解:证得阿那含以后未证得阿罗汉之前都是向四果吗?

3、向四果断五上分结了吗?无学断五上分结了吗?

4、如果“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都是属于阿那含圣人,末学出示的经文是否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中阿含经》卷二(六)七法品善人往经第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如是行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夫+孚]。才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二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三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r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槃。是谓第四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槃。是谓第五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槃。是谓第六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是谓第七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因此故说。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
善人往经第六竟(千一百三字)

2.阿罗汉向:(术语)四向之一。不还之圣者,进断余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见俱舍论二十四。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
,“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
根据这段经文,末学理解得般涅槃阿那含后到证得阿罗汉果期间的为向四果。向四果未完全断无上分结,还有尽诸有漏的过程。请教无学是无学解脱吗?

4.
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末学理解贤友出示的经文也说明了在慧解脱前面还有“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的不同,如果根据禅定来区分无学人的不同,则应该将”慧解脱“放在第一位,因为阿罗汉首先必须是慧解脱,然后才是俱解脱。所以末学理解贤友前面出示的经文并无逻辑问题,恰恰说明了在慧解脱之前还有修学层次的不同。 以上是末学的个人理解,如有差池,还望各位贤友指正。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空谷回音 于 2010-6-6 11:09 发表



2.阿罗汉向:(术语)四向之一。不还之圣者,进断余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见俱舍论二十四。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根据这段经文,末学理解得般涅槃阿那含后到证得阿罗汉果期间的为向四果。向四果未完全断无上分结,还有尽诸有漏的过程。请教无学是无学解脱吗?

4.
末学理解贤友出示的经文也说明了在慧解脱前面还有“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的不同,如果根据禅定来区分无学人的不同,则应该将”慧解脱“放在第一位,因为阿罗汉首先必须是慧解脱,然后才是俱解脱。所以末学理解贤友前面出示的经文并无逻辑问题,恰恰说明了在慧解脱之前还有修学层次的不同。 以上是末学的个人理解,如有差池,还望各位贤友指正。 ...


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对向四果与无学理解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然后再讨论不同之处更有助于如实知见!

共同之处:向四果是指断五下分结以后到断五上分结之前的圣者!

不同之处:
1、贤友认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都是属于三果阿那含!
末学认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指向四果!

2、贤友认为:无学包括向四果!
末学认为:无学即是断五上分结的漏尽阿罗汉 !

我们先在不同之处,依据佛经达成共识,再讨论“九无学人”的问题!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1、如果“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都是属于三果阿那含,末学上面出示的经文是否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中阿含经》卷二(六)七法品善人往经第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言。云何为七。比丘行当如是。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烧[麸-夫+孚]。才燃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一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二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三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r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槃。是谓第四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槃。是谓第五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槃。是谓第六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是谓第七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因此故说。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
善人往经第六竟(千一百三字)


2、请教贤友:“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是否是指:断五下分结的阿那含,继续行“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然未证得漏尽阿罗汉果



一百十一 无学(一)
一 时,有一比丘,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彼
比丘即白世尊言:
“大德!说无学无学者,大德!云何为比丘无学耶?”
二 “比丘!比丘成就无学之正见,成就无学之正思惟,成就无学之正语,成就无学
之正业,成就无学之正命,成就无学之正精进,成就无学之正念,成就无学之正定,
成就无学之正智,成就无学之正解脱
比丘!比丘如是为无学也。”
——《南传增支部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圣漏尽。云何为圣漏尽。谓无学正见成就。乃至无学正定成就。是名圣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七六二、漏尽经:本经叙述圣漏尽就是无学,是成就八圣道者。

3、上面的两篇经文中,无学是指成就正解脱的漏尽阿罗汉!贤友无异议吧?

[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0-6-7 09:42 编辑 ]
17#
发表于 2010-6-7 10:49 | 只看该作者
末学认为此讨论就到此吧,因为无论怎样划分向四果等都是未究竟解脱者,都是不彻底的。这是事实。末学所说也并非是指按最究竟的解脱来划分。末学之所以有以上讨论也是根据前面经文如(九三四)等的理解,贤友的理解无学就是无学解脱吧,如果按照最终的解脱划分,向四果等当然是有学,这是毋庸质疑的。
18#
发表于 2010-12-10 20:01 | 只看该作者
您好。《三法度论》里解释了这九无学人。

"问,云何阿罗汉?答,阿罗汉者,利、钝、中根。阿罗汉者,是说供养名,堪受供养,故曰阿罗汉。问,谁堪受?答,为一切众生,故说阿罗汉。是阿罗汉三种,利根、钝根、中根。

问,云何利根?答,利根者,住法、升进、不动法。住法、升进法、不动法,当知是利根。住法者,离方便除烦恼故,故曰住法。升进者,除诸烦恼,求上胜能得,故说升进。胜者达、通、辩。不动法者,已得胜果,一切谈论不动辩才,是谓利根。

问,云何钝根?答,钝根者,退、念、护法。退法、念法、护法,此三是钝根。退法者,或差降退‘非圣谛’,故曰退法。或复于修地退。修者修习,说以不修习,是名退。如学经已,不数习忘,如是不修习,修地退。是病业诵和诤远行观故退,以是故名修地。念法者,已得阿罗汉,劣行故及身劣,便作是念,我所作以作,我何为住,如是思念。思念者多品数,亦思念财产及裁衣。但此中思念舍命。护法者,不退亦不思念,但极大方便护,如贫多方便得财守,是钝根。

问,中根云何?答,中根者,慧解脱、具、不具解脱。得慧解脱者下。俱解脱二,一得具解脱,二不具。俱解脱者,信及慧,已得此二故胜。问,云何解脱?答,解脱者,欲色灭尽。解脱欲界色界,灭上心住,及三界尽,是三种解脱。解脱于烦恼,故曰解脱。问,云何欲解脱?答,欲解脱者,内色、无色想,不净亦净。内者自内,是二种,有色想及坏色想。于中内坏色,冢间地观腐烂肉段、眼脱、腹溃、肠出、大小便处流出不净、无量种虫交乱其上、乌鸟争食、手脚髑髅,各在异处。见已起无欲,此便作是念,是身以此故,众生怒斗、诤讼、贡高、憍慢,起无量恶。如是观已,解脱恶,上心定,是谓内色想不净解脱。二内坏色想,由定故,如无色,如是得立观。他身亦复如上,是谓内无色想。不净解脱净解脱,青黄赤白色华衣等缘,以发意思惟,心住不动,是净解脱。此三种是欲解脱。问,色解脱云何?答,色解脱者,无色离色欲已,四种心住,亦复有漏,是谓色解脱,此前已说。问,云何灭尽解脱?答,心等诸心想应灭,是谓灭尽解脱。

"
-节录自《三法度论》德品第一

附白话文翻译。不过翻译也许有不到的地方,最好是看原版文言。

“问,什么是阿罗汉?答,阿罗汉者,利、钝、中根。阿罗汉者,是指可以接受供养的圣者。可以承受供养,所以叫阿罗汉。问,谁可以接受?答,为一切众生所以可以接受,所以叫阿罗汉。阿罗汉有三种,利根、钝根、中根。

问,什么是利根?答,利根者,住法、升进、不动法。住法、升进法、不动法,应当知道这些是利根。住法者,离方便除烦恼的缘故,所以叫住法。升进者,已经除掉诸烦恼,求更上胜的能得到,所以叫升进。更上胜的是指达智、通智、和辩智。不动法者,已经得到胜果,一切谈论不动辩才。这些是利根。

问,什么是钝根?答,钝根者,退、念、护法。退法、念法、护法,这三者是钝根。退法者,有时在圣谛以外的方面会变差或者降退,所以叫退法。或者有时在修地退。修者,是指修习,所以不修习,就叫退。比如学经以后,不经常修习而忘记了,这就是不修习的修地退。是病业诵和诤远行观故退,以是故名修地。念法者,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因为行劣的缘故以及身劣,便作这个念头,‘我所应该作的已经作了,我接下来应该怎么住在世间’,作这样的思念。思念者,是多品数,也思念财产和衣服。但是这些思念里面不包括命。护法者,不退也不思念,但是极大方便的保护,比如贫穷所以守护财产,这些是钝根。

问,中根是什么?答,中根者,慧解脱、具、不具解脱。得到慧解脱者下。俱解脱有二种,一得具解脱,二不具。俱解脱者,指信和慧,已经得到这二者所以优胜。问,什么是解脱?答,解脱者,欲、色、灭尽。解脱欲界、色界、灭上心住及三界尽,这是三种解脱。解脱于烦恼,所以叫解脱。问,什么是欲解脱?答,欲解脱者,内色、无色想、有不净亦净。内者,是指自己的内,这里有二种,有色想及坏色想。这里的内坏色,是指在冢间地观察腐烂的肉段、脱出来的眼睛、溃烂的腹部、掉出来的肠、大小便处流出来的不净物、无量种虫交错散乱在上面、乌鸟竞争食用、手脚和髑髅,各自散在异处。见到这些了就起无欲心,就作这个念头,‘因为这个身体的缘故,众生怒斗、诤讼、贡高、憍慢,起无量恶’。这样观察后,就解脱于恶,心入于上定,这是内色想不净解脱。二种内坏色想,由于定的缘故,如无色,如是得以立观。他身也是如同以上这样。这些是内无色想不净解脱。净解脱,以青黄赤白色华衣等缘,发意思惟,心住于不动,是净解脱。这三种是欲解脱。问,色解脱是什么?答,色解脱者,无色离开色欲以后,于四种心住,还是有漏,这是色解脱,之前已经说明了。问,什么是灭尽解脱?答,心等诸心想应灭,是谓灭尽解脱。
”
  

[ 本帖最后由 思维断 于 2010-12-10 23:43 编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8 20:55 , Processed in 0.1099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