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道家所讲的“识神死元神生”是怎么回事?

 

   李洪志说,“道家功法讲:识神死元神生。他所说的识神,我们叫做主元神;他所说的元神,我们叫做副元神。你真的识神死了,那么你真正就死掉了,主元神真的没有了。”(《转法轮》)然而,道家与佛家一样,都讲一切法是“无我”的,因此既没有李洪志所说的那种“元神”的存在,也根本没有所谓的“主元神”死、“副元神”生,即“识神死元神生”的那种说法。但是,道家确实有识神与元神这两个名词,只不过此中的“神”指的是精神作用或者叫做“心”更恰当,并不是像李洪志所说的是一个有形象的、像灵魂一样的灵体。

  道家与佛家把万事万物的终极本质,也就是万法归一那个终极的“一”,叫做法性,它是众生与诸佛共有的同一先天本性、真性,又叫真心。真心,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不生不灭的真正自我,又名道心、先天本心、无为之心、清净之心、觉照之心或圆满觉悟之心(圆觉)等等,道家又称其为元神、无位真人等等。真心,离一切相,非凡情可以测度,对其详细具体的介绍可参见《邪说俱全的“法轮功”》一书中《正本清源:根本佛法与佛法名词》一文。

  佛家与道家把众生的后天意识(实际上,是把后天主观意识及与其对立的客观世界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识心或识神。识心,是生灭不已、变化不定的假我,又名人心、思虑之心、分别之心、妄想之心、生灭之心、有为之心、尘垢之心、染污之心或迷惑之心等等。

  真心,即是道,或称天道,是无形无相、其大无外的,而“天道如网,无所不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德经》),众生的身体及其外在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在真心之内,是以真心为体性的,可谓心包万法。而妄想心也并不像李洪志以为的那样是在身体之内,恰恰相反,是身体在妄想心之内。妄想心同样是尽虚空无处不是的,身体以及眼中所见的森罗万象都是妄想心所成,是以真心为体性的妄想心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由于众生的妄想执著与业报的差别,其所见则有种种景象之不同,即使是同一“实物”,就像用肉眼与用X光或红外等不同的仪器观察所得出的景象不同一样,在不同种类的众生眼里所见也各不相同,譬如,佛经中对人眼所见的清水有如下描述: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龙见为云烟,等等。也就是说,人眼中的清水,在不同众生的感知中会完全异样,天人所见是珍宝庄严,鱼眼所见就是窟宅,依次有鬼、龙等等所见各不相同。那么,谁看到的才是真相呢?都不是真相,都是如幻不实的妄想心相。

  如何才是真相?人眼所见清水的本体,都非如天人鱼鬼龙各自所见,而是万法的共性,即众生的真心,又称实相。真心无相,实相无相。真心如镜,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如镜中之像,像是妄想心之相,不同的妄想产生不同的像,想知道自己的妄想心是什么样,自己的身心及一切外在山河虚空大地即是。

  在《楞严经》以及达摩祖师所带来的开示诸佛真心的《楞伽经》等经典中,释迦牟尼佛以海水、波浪和水泡之间的关系对真心、妄心与众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海水常住不变喻为真心,以海水为体性的波浪起灭无常喻为妄心,波浪滚滚中所形成的无数个水泡是无量众生。每一个水泡都是既处于波浪之内,又处于海水之中,当下的本质就是海水,与海水无二无别,只是由于众生迷惑不觉,妄认水泡为自我罢了。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讲:“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李洪志也是如此,一直在妄想心上用功夫,认为心在物质(色)身体之内,名之为“元神”,相当于有大海弃之而不认,只认一个小水泡。

  妄想心被众生虚妄地分为主观的身、心(意识)与客观的山河大地两个对立的部分。然而,任何对立的事物都是统一的整体,主观与客观也是一样,虽然二者是对立的,而实际上却是统一的,是一体的妄想心。众生的身心只是妄想心的一部分,众生都生活在自己的坚固妄想之中,生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就像梦中的自己与环境构成了统一的梦想境界一样。主观与客观既是对立又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所谓的客观,也都是主观所反映的客观,不同的主观对同一所谓客观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所谓的客观都是主观的客观,如此,客观也就无所谓客观了。比如,有一个禅宗公案:有两个人看到风吹幡动,就争论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个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人说是幡在动。此时,已经见性、了知真心与妄心的六祖惠能对二人说,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在凡夫境界只看现象,无论是说风动还是说幡动都没有错,然而,六祖于菩萨圣境直指本质,眼中所见的一切现象都是妄想心相。

  妄心与真心,或者道家所说的识神与元神,虽然名字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从根本上讲二者本是同一事物,只是在处于迷惑与觉悟两种不同的状态时就有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说,“俗人无清净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迷时,真心被妄想与迷惑所遮蔽成为妄心;觉时,破除了妄想与迷惑,妄心转为真心,真妄二而不二!妄心是现象,真心是本质,妄心的当下本质就是真心,于真心之外没有独立的妄心存在,可以说妄心既是真心,也就是“真妄不二”,就像波与水一样,波(现象)的当下本质(性质)就是水,于水之外没有独立的波存在,即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可以说现象就是本质,因此又说“性相不二”。

  当众生破除妄想与迷惑之后,后天的尘垢妄想之心就返归为先天清净真心,也就是生灭的识神转化成不生不灭的元神,佛道两家把这一转变过程称为“转染成净”、“转妄成真”或“转识成智”等等。有人问:涅槃是什么都没有了吗?涅槃,即是不生不灭的真心,即是道,既具足一切,又可化生一切,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了呢?认为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是邪见的一种——断灭见,在《金刚经》中佛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实际上,妄心虽灭,无形无相的真心恒存,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比如,佛在《楞严经》中说大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也就是说,他虽然识心(意根)已灭,真心却能明明白白了知一切诸法。

  迷与悟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对真心的迷与悟。李洪志不明真心,把后天生灭变化的妄想心,也就是识神,当做所谓的“主元神”,也就是当做所谓的“真正自我”,这正是修炼界所讲的妄心用事,错认妄心为真心,也就是以妄为真、认假为真或者认贼作父,是历劫沉沦生死永不出头的根本原因。佛家讲,“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是否明了真心是正法与外道的分水岭,真心,不生不灭,历劫不坏,证得不生不灭的真心,才能不生不灭,才能了脱生死。否则,就如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所说,“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也就是说,如果不明真心,纵然经历无数微尘劫的盲修瞎练,终究还是不能得道的。

  真心,又称为金刚不坏的法身、佛体,而人们所常说的“肉身不坏”,是佛经中所没有的说法,也并非真的能够永远不坏,只是能够保持得相对久远罢了,其实,凡所有相,都是无常的,哪有永不坏灭的呢?

  真心,是具足无量功德、神通、智慧的大宝藏,而佛经是佛陀教给众生开启这无量功德法财的钥匙,这就是之所以读诵佛经会消除无量罪障、生起无量功德的原因所在。在《金刚经》中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道)”“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某人广为他人演说并成就无边功德的同时,有听者因“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则二人分别成就同等的无边功德。如果同时还有人“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也就是说,第三者以至于更多的人同样可以得到无边功德,因为这些人得到的所有这些无边功德都是真心本自具有的,既不从外得,又不用失去什么,同样都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功德,没有数量限制,可谓“不失即得”。这并不像李洪志所讲的那样,“宇宙还有个理,叫不失不得,得就得失”(《转法轮》),而且一切都是有数、有量、有局限的,只有他人失去多少德,另一个人才可能得到多少德。

  禅宗所传之法是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心髓,所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以众生当下真心本来是佛,只因被妄心遮蔽而不显现的见地,倡言单刀直入,直指不生不灭的真心,以期顿悟真心,见性成佛。然而,李洪志虽然打着“直指人心”的旗号,可是所指的却都是今天想什么了,明天想什么了的这些生生灭灭的妄想心,实在是南辕北辙,如此背道而驰,越修则离道越远。

  真心就是清净心,而李洪志却把什么都不想叫做清净心,这无异于佛教中所说的“无想外道”。试想,普通人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只是那颗妄想心暂时停歇而已,骨子里还都是为私为我的观念,还是痴迷之心,怎么能是清净心呢?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讲:“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也就是说,即使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还是妄想分别之心,不是清净真心。

  道家把圆满不坏的真心或真性比喻为金丹大道,取金之不坏,丹之圆成之意,修炼金丹大道实际上就是修炼心性。这在《道藏》中有许多明确的描述,比如,“金丹,本来真性是也。以其快利刚明,变化融液,故曰金;曾经锻炼,圆成具足,万劫不坏,故名丹”“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

  由于众生受妄想的遮蔽染污,迷于真性而不觉,因而必须加以锤打锻炼,炼弃分别妄想之心,方能显明本有之真性。王重阳在《金丹诗》中写到:“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经。”对于破除妄想,道家讲,常灭妄想心,不灭觉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觉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想心。妄心就是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即人心生灭变化,危殆不安;道心无形无相,微妙难见。返本归真,就是转识心为真心,或者转识神成元神,如是而已。

 

上一篇 下一篇

 


天鉴网欢迎转载站内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或原输入者所有,请不要轻易删改。 2001.7

如有相关稿件,请发电子邮件给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