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战争发生时,修行之人如何对待?

  

  关于发生战争的时候修炼的人如何对待,也就是对“如果人们都学大法,都讲善,那么外来侵略,发动战争打我们怎么办?”的问题,李洪志在《浅说善》一文中说,“人类的战争是偶然存在的吗?业力大的地区,人心变坏的地区就是不安定。如果一个民族是真正善良的,业力一定会小,也绝不会有战争的出现”,这并没有对“发动战争打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进行回答,而是用真正善良的民族不会有战争的托词,回避了问题的实质,相当于没有回答。善良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善良?天上的神佛是否够善良?为什么李洪志还要编造说在天上还有法王对魔王的圣战?人类最美好时期的民族算不算是真正善良的?为什么李洪志说“将来再美好的历史时期也会在地球上存在着战争”(《瑞士》)?太矛盾了吧。

  那么,真有外来侵略时,修行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修行重在发心,比如,有一个人见到佛像在外面淋雨,匆忙之中就把他的鞋子放在佛像头上遮护。雨停了之后,另一个人走来说,把鞋子放在佛像头上,真是罪过,然后就把鞋子拿掉。由于这两个人的行为都以对佛陀虔诚恭敬的发心为基础,因此都种下了转生为转轮圣王的因。同理,罪由心生,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若王敕杀,侍臣称善,是王与臣,罪无差别”,也就是说,当国王下达斩杀令时,如果侍臣表示赞成,那么,国王与侍臣的罪业没有差别,因为“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对待战争也是如此,修行之人应该“自于国土,常修知足”(《优婆塞戒经》)“心无战争想,以德降怨敌”“以其戒德重,外敌自坏散”(《佛本行经》),既不应该主动挑起战端,也应极力游说、劝阻以消除战争隐患并避免卷入军争,如果确实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则应发心利益一切众生,以保护战争双方一切众生身命财产不受伤害、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发心参与战事,这与警察是以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而不是以杀人为目的是一样的。在战争中,修行之人应该以慈和之心积极化干戈为玉帛,或者尽量朝既尽量避免造成双方人员的伤亡、财物的损失,又能降伏怨敌、使敌军屈服的方向努力,相当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也就是说,能够保全对方的国家才是战争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而不是去攻破损毁别人的国家;“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人之兵而非战也”,不用动武或征伐就能使人归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即用兵时必须注意保全双方的兵员与利益,以此为战争的最高准则。

  道家与兵家一样,也有很多如何对待战争的教导。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说,用兵器是不吉祥的,有道的人不会主动兴兵征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说,用兵是不吉祥的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吾不敢为主而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说,有道的人在争战中尽量避免采取主动进攻的手段,而是尽量采用防御的手段,不敢进一寸而宁可退一尺,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是说,要以仁慈恻怛之心一片、无可奈何的悲哀心情十分来对待战争,得胜之后,同样要以哀痛迫切之情用丧礼来对待;“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是说,对于战争的胜利或优胜的兵器不应该赞美,否则,就等于是乐于杀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是说,战争达到结果之后,切勿居功骄矜,骄矜就有好战之念;也切勿自赞自夸,否则就有尚武之心;举兵之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使未损一兵,未折一将,不伤一民,不戕一物,杀人之机也已潜伏其中;“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善的心,用来作战可以取胜,用来防守则能坚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不应该以嗔恨、愤怒与争斗之心参与战事;“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争强,才不会有人能够来相争,这是天之道,等等。当然,儒家也有类似的教导,比如,孟子说:“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周易》中说,“神武而不杀”,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天鉴网欢迎转载站内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或原输入者所有,请不要轻易删改。 2001.7

如有相关稿件,请发电子邮件给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