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 婆 世 界 即 释 迦 佛 土

 


  根据佛经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所谓娑婆,译为堪忍,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此世界垢秽不平,众苦逼恼,而此中众生苦难逼身,堪能忍受,不肯出离,故而得堪忍之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

  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世界,比如说,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药师佛有琉璃世界等等,这些佛的世界都是清净无比、殊胜庄严的。那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在哪里呢?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摄化的境土,就是娑婆世界。那么,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如此肮脏不净呢?甚至有人怀疑:娑婆世界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吗?是不是另有其土?然而,据佛经记载,我们眼中秽恶充满的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而且是极其清净庄严的佛国世界。

  对此,李洪志却有如下高论:“谁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世界在哪儿?有的和尚讲了,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可是我告诉大家,娑婆世界是哪里啊?是我们三界之内。那怎么能成佛世界?多肮脏的地方啊!都是要脱离那个地方的,怎么能成佛世界呢?这里边和尚也说不清,宗教里边也没有记载。”(《美国讲法》)那么,真的是“和尚也说不清”、“宗教里边也没有记载”吗?

  回答是完全否定的。这一问题不仅能说清,而且在佛经中是有多处记载的,即凡夫众生居住的,这个充满污秽罪恶的“五浊恶世”,当下就是极其清净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灵山净土,而在心未净化的众生眼里,却是秽浊不堪的。这里仅以《维摩诘经》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在《维摩诘经》中有如下记载:

  佛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而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由上面的记载可知,因众生心不清净,妄想执著,所以错认清净佛土为秽垢之地。就像盲人看不见日月一样,愚暗众生心“盲”而不见清净佛土,是盲者自己的问题。众生眼中所见到的景象皆是由众生自心妄想所造作,随着众生的妄想执著与业报的差别,其所见则有种种景象之不同,即便是同一“实物”在不同种类的众生眼里也各不相同,那是因为他们的妄想与业报不同。譬如,佛经中对人眼所见的清水有如下描述: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龙见为云烟,等等。

  人眼中的清水,在不同众生的感知中会完全异样,天人所见是珍宝庄严,鱼眼所见就是窟宅,依次有鬼、龙等等所见各不相同。那么,谁看到的才是真相呢?都不是真相,都是如幻不实的,而众生都各自执著其所见为真实。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一切现象都是幻象,是不实的,而并不像李洪志所解释的,由于物体是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质上物体是在蠕动着。那么请问,李洪志所说的,天目看到的是真相,那天目看到的东西是不是更微观粒子构成的?是不是蠕动的?不也是假相嘛!那么,什么是真相呢?

  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而真相,又称实相,“实相无相”。人眼所见清水的实体,都非如天人鱼鬼龙各自所见,其本体即是万法(万事万物)共有的属性——法性,也是众生共有的真正的“性”——心性(李洪志并未真正说清心性是什么)。见此法性,即见心性,名“见性成佛”。此心性为一切法的本体,可以比喻为一种本无固定色彩,遇什么色彩反映什么色彩的宝珠。众生只见现象(不同的色彩),而不见所有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宝珠)——心性。

  心是一切现象的造作者,就像画师们用彩色的颜料,随意画作种种形相。这个比喻见于佛经,以《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一首偈子流传最广:“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仅众生的身心,而且众生所依存的整个经验世界,也都是“心”这个技艺高明的画师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是心这个画师用业画成的,随众生心的妄想执著与业力的不同而画出不同的景象。《华严经·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一切现象的背后有一共同的本质——心性。真心如镜,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如镜中之像,像是妄想心之相,不同的妄想产生不同的像,想知道自己的妄想心是什么样,自己的身心及一切外在山河虚空大地即是。

  明白了这一道理,对于娑婆世界当下即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国净土的问题就很明了了。其实,心与业的关系问题是佛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和尚怎么能说不清呢?上述《维摩诘经》中的记载凿然有据、清楚明白,怎么能说“宗教里边也没有记载”呢?无庸置疑,李洪志由此编造的“大梵世界”、“六层宇宙以上”等说法,也纯属无稽之谈,自然无需赘述而不攻自破了。不知李洪志出于什么心态、何种目的,非要这样不顾事实地乱说,是孤陋寡闻、不懂装懂呢?还是用心险恶、颠倒黑白呢?

 —— 本文见载于“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天鉴网欢迎转载站内资料,但必须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或原输入者所有,请不要轻易删改。 2001.7

如有相关稿件,请发电子邮件给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