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错说诸圣入定

 

  有人说:须陀洹及斯陀含亦不入定,唯上二位(阿那含及阿罗汉)入定。他们的理由,是说此等(阿那含及阿罗汉)是定的完成者。可是凡夫亦得于他们自己获得了的世间定入定,所以这是没有理由的。然而在这里为什么要考虑有理由无理由?因为圣典中说:“什么十种姓法由观生起?为了获得须陀洹道,克胜了生起……转起……乃至恼……外在的诸行之相,故为种姓。为了证须陀洹果定……斯陀含道……乃至为阿罗汉果定……为空住定……为无相住定,克胜生起……乃至外在的诸行之相,故为种姓”。所以一切的圣者各各于他们自己的果入定,是这里的结论。——叶均译《清净道论》


  一、初果圣者必未得禅定
  初果须陀洹,因其未离欲,必定尚未得禅定,若初果圣者离欲后哪怕只证得断尽欲界一切烦恼的初禅,就必定是断五下分结的三果阿那含以上圣者,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必非初果。
  例如:
  “若汝修习此定极善修者。汝于二果必得其一。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中阿含经》
  “为舍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果)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难!在此,比丘由离依,由舍诸不善法,由止息一切身之粗恶,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中部》
  “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杂阿含经》
  “当圣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即断。又,从贪、嗔之二法脱出。彼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诸比丘!此时圣弟子或有死事,彼无可能有被此结所系而再来此世之圣弟子。”——《增支部》
  可见,《清净道论》所谓初果“于他们自己的果入定”,就像说石女生儿一样,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
  二、二果圣者同样未得禅定
  二果,又名斯陀含果或一来果,因其未离欲,所以还要在欲界人、天受生,同时,因为其未离欲,也必定未得禅定。《清净道论》所说的斯陀含果于自己的果位入定,也是妄想法,原因与初果尚未得禅定相同。
  例如:
  “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杂阿含经》
  “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中阿含经》
  三、三果阿那含并非都有禅定
  诸圣皆通过修四圣谛法,依智慧断烦恼、断结使得解脱,并非皆依禅定得解脱。三果,音译阿那含,意译为无来、不还、不来等。证得三果的圣者,除了三结断尽之外,还断除了欲界的贪、嗔二结,称为五下分结断,并不一定要有禅定。
  例如:
  “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别译杂阿含经》
  “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杂阿含经》
  若因种种因缘,三果人当生不能再进证阿罗汉果而命终的话,必于天上般涅槃,不再来此欲界人、天受身。
  例如:
  “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杂阿含经》
  “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爱瞋恚。彼断五下分结。便得化生。即于彼处。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还来至此欲界。”——《别译杂阿含经》
  四、四果阿罗汉并非都有禅定
  初果与二果由于未离欲,必定没有禅定,即使是已经完全离欲的贪嗔痴永尽的漏尽阿罗汉,同样也可能未得禅定,这类阿罗汉称为慧解脱。
  例如:
  “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杂阿含经》
  总之,《清净道论》以一切的圣者各各于他们自己的果入定为结论,实为不明佛理之谬论。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