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胡说劫初时第一个刹帝利王为释迦菩萨

 

  他们住在家中,渐渐地仿效某些怠惰的有情而作(米的)贮藏。以后米便包有糠壳之谷,获谷之处便不再生长。于是他们集聚悲叹,如《起世因本经》说:“诸君!于有情中实已流行恶法。我们过去原是意生的”。此后他们建立了(各人所有物的)界限,以后却发生有人盗取他人所有的东西。他们第二次呵斥他。可是第三次便用手、用石头、用棍等来打他了。发生了这样的偷盗、谴责、妄语、棍击等的事件之后,他们相集会议思考:“如果我们在我们里面来选举一位公正的人——执行贬黜其当贬黜的,呵责其当呵责的,摈除其当摈除的,岂不是好,但我们每人都给他一部分米”。在这样决议的人群之中,一位是贤劫(释迦)世尊在那时还是菩萨,在当时的群众中,他算是最美最有大力及具有智慧能力而足以劝导及抑止他们的人。他们便去请求他当选(为主)。因为他是大众选举出来的,所以称他为“大众选的”(Mahāsammato),又因他是刹土之主,故称他为“刹帝利”(Khattiyo),又因为他依法平等公正为众人所喜,故称他为“王”(Rājā),于是便以这三个名字称呼他。那世间中希有的地位,菩萨是第一个就位的人,他们这样选他为第一人之后,便成立刹帝利的眷属。——叶均译《清净道论》


  劫初时的第一个刹帝利王,并非如《清净道论》所说的为行菩萨道时的释迦牟尼佛,而是释迦牟尼佛的远祖,此事于《长阿含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例如:
  “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众人语言。我等今欲立汝为主。善护人民。赏善罚恶。当共减割以相供给。其人闻之。即受为主。应赏者赏。应罚者罚。于是始有民主之名。初民主有子。名曰珍宝。珍宝有子。名曰好味。好味有子。名曰静斋。静斋有子。名曰顶生。顶生有子。名曰善行。善行有子。名曰宅行。宅行有子。名曰妙味。妙味有子。名曰味帝。味帝有子。名曰水仙。水仙有子。名曰百智。百智有子。名曰嗜欲。嗜欲有子。名曰善欲。善欲有子。名曰断结。断结有子。名曰大断结。大断结有子。名曰宝藏。宝藏有子。名曰大宝藏。大宝藏有子。名曰善见。善见有子。名曰大善见。大善见有子。名曰无忧。无忧有子。名曰洲渚。洲渚有子。名曰殖生。殖生有子。名曰山岳。山岳有子。名曰神天。神天有子。名曰遣力。遣力有子。名曰牢车。牢车有子。名曰十车。十车有子。名曰百车。百车有子。名曰牢弓。牢弓有子。名曰百弓。百弓有子。名曰养牧。养牧有子。名曰善思。
  从善思已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一名伽那粗。二名多罗婆。三名阿叶摩。四名持施。五名伽楞伽。六名瞻婆。七名拘罗婆。八者般阇罗。九者弥私罗。十者声摩。伽那粗王有五转轮圣王。多罗婆王有五转轮圣王。阿叶摩王有七转轮圣王。持施王有七转轮圣王。伽楞伽王有九转轮圣王。瞻婆王有十四转轮圣王。拘罗婆王有三十一转轮圣王。般阇罗王有三十二转轮圣王。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声摩王有百一转轮圣王。最后有王。名大善生从。
  声摩王有子。名乌罗婆。乌罗婆有子。名渠罗婆。渠罗婆有子。名尼求罗。尼求罗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曰白净王。白净王有子。名菩萨。菩萨有子。名罗睺罗。由此本缘有刹利名。”
  此事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内容较长,恕不俱引,感兴趣者可以自行搜索阅读。
  律文如下:
  “由此缘故大众共集。递相告曰。汝等具见此事。为盗他谷。对众递相毁辱。不知二人是谁有罪。我等意欲众中简一有情颜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达立为地主。有过者治罚。无过者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尔时众中拣得如上具足德人。便即立为地主。尔时众人告地主言。众中若有犯者。请如法治罚。若无犯者应当养育。我等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由此因缘立为地主。
  尔时地主见彼诸人。若有过者如法治罚。若无犯者如法养育。尔时众人所种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与其一分。众既同意。立为地主。故得大同意名。能拥护劣弱。故得刹帝利名。如法治国。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戒行智慧。故号为大同意王。其王立时众人相呼。为有情大同意王。有息名意乐。即立为王。尔时有情。号为近来意乐王。有息名为善德。复次仁等。善德王时一切有情。号为黶子善德王。有息名为最胜善。即立为王。彼时有情。号为云咽最胜善王。有息名为长净。即立为王。彼时有情。号为多罗尚伽长净王。顶上有一疮疱。柔软犹如细绵叠花。虽复增长未尝痛恼。后渐熟破出一童子。颜貌端正。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庄严其身从顶上生故。名为顶生。……复次诸仁。其坚弓王而有二子。一名师子颊。二名师子吼。此赡部洲所有一切善射之者。师子颊王最为上首。其师子颊王而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师子颊王复有四女。一名清净。二名纯白。三名纯斛。四名甘露。净饭王有二子。其最大太子。即我薄伽梵是。其第二者。即具寿难陀是。”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