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胡诌“踊跃喜”

 

  喜有五种: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
  “踊跃喜”是很强的,踊跃其身,可能到达跃入空中的程度。即如住在波奈跋利迦的大帝须长老,在一个月圆日的晚上,走到塔庙的庭院中,望见月光,向着大塔寺那方面想道:“这时候,实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礼拜大塔庙的时候”,因见于自然的所缘,对于佛陀所缘而起踊跃喜,犹如击美丽的球于石灰等所作的地上,跃入空中,到达大塔庙的庭院而站立在那里。
  于是她望见那(灯光庄严)犹如真珠所聚的塔寺而生起了踊跃喜。她便跃入空中,在她的父母到达之前,即从空中降落于塔园中,礼拜塔庙已站在那里听法。她的父母到了之后问道:“女儿啊!你从什么路来的”?她说:“是从空中来的,不是从路上来的”。“女儿啊!诸漏尽者才能游行空中,你是怎么来的呢”?她说:“我站在月色之下,望见塔庙,生起佛陀所缘强力的喜,不知道自己是站的还是坐的,由取于彼相,便跃入空中而降落在塔园之中了”。所以说踊跃喜可得到达跃入空中的程度。
  ——叶均译《清净道论》


  《清净道论》的作者,竟然胡编乱造出来这个闻所未闻的“踊跃喜”,也真是没谁了。
  “踊跃喜”这个词,非但佛陀正法之中没有,就是翻遍了整个大藏经都找不到。
  一、踊跃的含义
  踊跃一词,通常有如下几个含义。
  1、跳跃。
  例如:
  “周夏官侍郎侯知一年老,敕放致仕。上表不伏,於朝堂踊跃驰走,以示轻便。”——唐张鷟《朝野佥载》
   “(杨志)飞也似踊跃将来。林冲见他来得势猛,也使步迎他。”—— 明施耐庵《水浒》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2、欢欣鼓舞。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邶风?击鼓》
  “熙宁末,余夜宿青州北溜河马铺,晨起行,见村民百余人欢呼踊跃,自北而南。余惊问之,皆曰:传司马为宰相矣。”——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3、形容积极,争先恐后。
  “纷纭闾里儿,踊跃竞学泅。” ——宋 梅尧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诗
  “遇着急于筹款的时候,恐怕报捐的不踊跃,便变通办理,先把空白官照填了号数,发了出来,由各捐局分领了去劝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
  二、踊跃是形容心欢喜、欢欣鼓舞
  “踊跃”虽然有跳跃、积极等诸多的含义,但是经律之中,出现的那些数不胜数的“踊跃”一词,都是表示欢喜、欢欣鼓舞的意思,根本与将身跃入空中没有一丝一毫关系。
  经律之中所出现的“踊跃”,其实就是一个形容心情喜悦的形容词,往往是用来形容四众弟子听闻佛法后,心情喜悦、欢欣鼓舞、欢喜异常。
  例如:
  “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杂阿含经》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杂阿含经》
  “时,萨毗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小部》
  “世尊知究罗檀头婆罗门之心从顺、柔软、无障碍、踊跃,心生净信。对彼等说诸佛之最胜法义,即:苦、苦之集、苦之灭、苦灭之道。”——《长部》
  “世尊知给孤长者心生踊跃欢喜。心无障碍堪受胜法善能了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有信族姓男.族姓女。闻如来.如来弟子游于某处。闻已欢喜。极怀踊跃。”——《中阿含经》
  “彼作意外空;彼作意内外空;彼作意不动。为作意不动,于不动,彼之心踊跃、欣喜、定住、解脱。”——《中部》
  “时,世尊为诸比丘尼说法,令皆欢喜踊跃。诸比丘尼因世尊说法,欢喜踊跃,礼敬世尊,右绕而去。”——《南传律》
  三、依禅定、神通力才能在空中飞行
  退一步说,即使《清净道论》所说的通过“踊跃喜”可以达到“踊跃其身”“跃入空中”的这个事情是真的,即通过“踊跃喜”可以在空中飞行,“到达大塔庙的庭院而站立在那里那这个”,那么,这个所谓的“踊跃喜”,也已经完全超出了喜的范畴,这已经不属于“喜”了,而是属于禅定以及神足通的境界了。因为只有依禅定、依神通力才可以跃入空中,才可以在空中飞行。
  例如:
  “时。郁鞞罗迦叶即入正受。以神足力向于东方。上升虚空。”——《杂阿含经》
  “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增一阿含经》
  不只是这些上首的阿罗汉弟子需要依靠神通力飞到空中,即使是辟支佛与大觉佛陀也概莫能外,同样也是要依靠神足力,飞行空中。
  “辟支佛得食已。便飞在虚空而去。时。彼长者见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愿。持此善本之愿。使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常多财宝。”——《增一阿含经》
  “世尊知已。为实意居士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便接实意居士臂。以神足飞。乘虚而去。”——《中阿含经》
  “是时。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诣迦毗罗卫国。……世尊将诸比丘众。往诣城门。飞在虚空。去地七仞。”——《增一阿含经》
  四、依禅定、神通力可以“踊身”空中
  虽然必定不存在如《清净道论》所胡诌的通过“踊跃喜”可以“踊跃其身,可能到达跃入空中的程度”这些鬼话,但依禅定、依神通力,确实可以“踊身”空中,这样的例子经律之中比比皆是。
  1、依禅定踊身空中
  三灾时的人类及菩萨等,可以依禅定力踊身空中。
  例如:
  “此世间人皆行正法。正见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时。有人得第二禅者。即踊身上升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觉.无观第二禅乐。”——《长阿含经》
  “此世间人皆奉正法。正见。不邪见。修十善业。修善行已。时。有人得无喜第三禅者。踊身上升于虚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喜第三禅乐。”——《长阿含经》
  “摩纳闻佛授决已。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即于彼处。得遍现三昧。踊在虚空。去地七刃。叉手向灯光如来。”——《增一阿含经》
  2、依神通力踊身空中
  佛陀之诸大声闻弟子以及辟支佛等,皆依神通力踊身空中。
  例如:
  “时陀骠比丘于如来前。作十八种变。踊身虚空。即于东方。现四威仪。”——《别译杂阿含经》
  “大目连现神足踊身空中。”——《四分律》
  “目连言。我未曾白衣前现神足。汝亦是阿罗汉有大神力。世尊记汝师子吼最为第一。汝可往取。时宾头卢闻目连语已。即合石踊身虚空。绕王舍城七匝。”——《四分律》
  “尔时此淫女即脱衣来前捉之。时阿那律。以神足力踊身在空中。淫女见之惭愧裸身蹲住。”——《四分律》
   “尔时具寿大迦摄波。踊身空中现诸神变。或流清水或放火光。遍起密云降注洪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尔时独觉受其所施。踊身虚空为作神变。凡夫之人见神通时心便调伏。即遥礼拜情甚欢喜。”——《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五、能游行空中与是否漏尽无关
  至于《清净道论》所说的“女儿啊!诸漏尽者才能游行空中,你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错误就更是太低级了,简直都不值得驳斥,稍有佛法常识者即知其错谬。
  能不能游行空中,与是否漏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是否得禅定、神通有关。
  漏尽的阿罗汉如果没有禅定神通,即那些慧解脱阿罗汉,同样也是不能游行空中。相反,由于“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增一阿含经》),禅定与五神通乃是内道、外道的共法,不论内道还是外道皆可成就禅定与神通,那些没有得漏尽的如前文所说的劫末的三灾时得诸禅之人、以及外道五通仙人、诸天天人、内道未漏尽者等等,诸如此类的这些没有漏尽者,皆可依禅定、依神通力飞行空中、游行空中。
  1、天人可飞行空中
  例如:
  “释提桓因礼敬尊者大迦叶,右绕为礼而飞上空中。”——《小部》
  “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长阿含经》
  “于世界之坏灭时,诸有情多已转生光音天。于其处,彼等是意所成,以喜为食,自发光辉,飞行空中,住于纯净,斯住于长远时间。”——《长部》
  “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长阿含经》
  2、外道仙人可飞行空中
  例如:
   “世尊!我往昔名为赤马仙人,普奢之子,而有飞行于空中之神通。”——《相应部》
  “天子当知。我过去久远世时。曾作仙人。名为马血。与汝同字。欲爱已尽。飞行虚空。无所触碍。”——《增一阿含经》
   “仙人闻菩萨之言,立于大海当中,恢复失去之定力,飞翔于空中,归还自己之住居。”——《小部》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论议。此伺命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终。”——《增一阿含经》
  3、内道得世俗定及神通可飞在空中
  例如:
   “尔时提婆达往至太子阿闍世所。以神通力飞在空中。或现身说法。或隐身说法。或现半身说法。或不现半身说法。”——《四分律》


  总之,《清净道论》所胡诌的依自编自创的“踊跃喜”可以“踊跃其身,可能到达跃入空中的程度”这些说教,纯粹是望文生义的胡编乱造,谁要是相信这个,智商可真就是负数了。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