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乱说比丘、比丘尼戒

 

  (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在家)于第二种四法中:制定关于比丘的学处,或者为比丘尼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所守护的戒为“比丘戒”。制定关于比丘尼的学处,或者为诸比丘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尼所守护的戒为“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为“未具足戒”。优婆塞、优婆夷的常戒五学处,若可能时增为十学处,依布萨支为八学处,此为“在家戒”。这是比丘戒等四种。——叶均译《清净道论》


  “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释迦佛陀
  佛陀所说的法,展开来说,即是《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南北传四部阿含经。
  佛陀所说的律,即是比丘戒与比丘尼戒这二部戒律,也称为二部毗尼、二部比尼等。
  其中,在《南传律》中,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一十一条,而北传《四分律》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分律》比丘戒是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八十条。无论比丘还是比丘尼,尽形寿所持之戒,乃至每月十五日布萨时所诵之戒,皆为各自所守护、受持的戒律。也就是说,为比丘尼所制定的戒律就是“比丘尼戒”,唯有比丘尼须要尽形寿守护、受持,比丘等其余三众不必守护、受持,为比丘所制定的戒律,就是“比丘戒”,唯有比丘须要尽形寿守护、受持,比丘尼等其余三众不必守护、受持,并非如《清净道论》中所说:为比丘尼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所守护的戒为“比丘戒”。
  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是比丘戒,唯有比丘须要严持无犯,如果某条为比丘所制定的戒条,在比丘尼戒中也有,则该戒条称为共戒,否则称为不共戒。知道哪些戒律是共或不共,也是持律比丘分内之事。
  例如:
  “持律比丘有七种宜。一多闻诸法。二能筹量是法非法。三善筹量比尼。四善摄师教。五若到他处所说无畏。六自住比尼。七知共不共戒。”——《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共戒之中,有一些戒条,不但戒相相同,二部所犯的罪也相同。
  例如:
  “若复苾刍作媒嫁事。以男意语女。以女意语男。若为成妇及私通事。乃至须臾顷。僧伽伐尸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若复苾刍尼作媒嫁事。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若为成妇及私通事。乃至须臾顷。僧伽伐尸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这是共戒,不但戒相相同,二部所犯的罪也相同,类似的情况还有淫妄杀盗等四波罗夷戒。
  即便是共戒,二部众所犯之罪,对有些戒律来说,也是有轻重不同的区别。在《十诵律》中,佛陀详细的解释了这种情况。
  例如:
  “又问。颇有从是事犯波罗夷即是事犯波逸提耶。佛言。有。比丘尼见比丘尼恶罪。覆藏一夜犯波罗夷。比丘覆藏犯波逸提。
  颇有从是事犯波罗夷。即是事犯突吉罗耶。佛言。有。比丘尼随顺被摈比丘。三谏不止。犯波罗夷。比丘随顺犯突吉罗。
  颇有从是事犯僧伽婆尸沙。即是事犯波罗夷耶。佛言。有。比丘犯身相触。是僧伽婆尸沙。比丘尼身相触。是波罗夷。
  颇有从是事犯僧伽婆尸沙。即是事犯波逸提耶。佛言。有。比丘故出精。僧伽婆尸沙。比丘尼故出精。波逸提。
  颇有从是事犯波逸提。即是事犯僧伽婆尸沙耶。佛言。有。比丘尼故出精。波逸提。比丘故出精。僧伽婆尸沙。
  颇有从是事犯波逸提。即是事犯波罗提提舍尼耶。佛言。有。比丘索美食。波逸提。比丘尼索美食。波罗提提舍尼。
  颇有从是事犯波逸提。即是事犯突吉罗耶。佛言。有。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波逸提。比丘突吉罗。
  颇有从是事犯波罗提提舍尼。即是事犯波逸提耶。佛言。有。若比丘尼索美食。波罗提提舍尼。比丘波逸提。
  颇有从是事犯波罗提提舍尼。即是事犯突吉罗耶。佛言。有。比丘学家中自手取食。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尼突吉罗。
  颇有从是事犯突吉罗。即是事犯波逸提耶。佛言。有。比丘生草菜上大小便。突吉罗。比丘尼波逸提。
  颇有从是事犯突吉罗。即是事犯波罗提提舍尼耶。佛言。有。若比丘尼学家中自手取食。突吉罗。比丘波罗提提舍尼。
  颇有从是事犯无残。即是事犯有残耶。佛言。有。比丘尼犯不同四波罗夷者是无残。比丘是有残。
  颇有从是事犯波罗夷。即是事不犯波罗夷耶。佛言。有。若比丘尼身触男子者。犯波罗夷。比丘身相触女人者。非波罗夷。比丘尼覆藏他犯。是波罗夷。比丘覆藏他犯。非波罗夷。比丘尼随顺被摈比丘犯波罗夷。比丘随顺。非波罗夷。
  颇有从是事犯僧伽婆尸沙。即是事不犯耶。佛言。有。若比丘犯身相触。是僧伽婆尸沙。比丘尼非僧伽婆尸沙。比丘故出精。犯僧伽婆尸沙。比丘尼故出精。非僧伽婆尸沙。比丘尼恃势言人。犯僧伽婆尸沙。比丘恃势言人。非僧伽婆尸沙
  颇有从是事犯波逸提。即是事不犯波逸提。若比丘尼故出精。犯波逸提。比丘故出精。非波逸提。比丘索美食。犯波逸提。比丘尼索美食。非波逸提。比丘尼生草上大小便。犯波逸提。比丘生草上大小便。非波逸提。
  颇有从是事犯波罗提提舍尼。即是事不犯波罗提提舍尼耶。佛言。有。若比丘学家中自手取食。犯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尼非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尼自索美食。犯波罗提提舍尼。比丘自索美食。非波罗提提舍尼。
  颇有是事犯突吉罗。即是事不犯突吉罗耶。佛言。有。若比丘生草菜上大小便。犯突吉罗。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非突吉罗。”——《十诵律》
  其中,同样都是索美食的这个共同的戒律、戒条,比丘犯波逸提罪,比丘尼则犯波罗提提舍尼罪,二众所犯之罪是有明显区别的。
  可见,《清净道论》所说的“制定关于比丘的学处,或者为比丘尼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所守护的戒为‘比丘戒’。制定关于比丘尼的学处,或者为诸比丘所制定的学处亦应为比丘尼所守护的戒为‘比丘尼戒’”纯粹是逻辑混乱的无知乱说。
  另外,其所说的“未具足戒”佛陀正法律中根本没有,也是《清净道论》作者标新立异的独创之词,佛陀正法律中沙弥所持的就叫作沙弥十戒或沙弥十学处。
  例如:
  “尽寿不杀生是沙弥戒。尽寿不盗是沙弥戒。尽寿不淫是沙弥戒。尽寿不妄语是沙弥戒。尽寿不饮酒是沙弥戒。尽寿不歌舞作倡伎乐不往观听是沙弥戒。尽寿不着华香涂身是沙弥戒。尽寿不坐卧高大床上是沙弥戒。尽寿不受畜金银及钱是沙弥戒。尽寿不过时食是沙弥戒。是为沙弥十戒。”——《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时,诸沙弥心生思念:「我等学处有几何耶?我等应学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沙弥有十学处,许沙弥学此,〔谓:〕不杀生、不偷盗、不行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观听歌舞伎乐、不用鬘香涂饰、不睡高广大床、不受金银。诸比丘!沙弥有如此十学处,沙弥应学此。」”——《南传律》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