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谬说修地遍

 

  「把握地徧者,人为或於自然之地以把持相,〔而其地〕有边而非无边,有际而非无际,有周边而非无周边,有限制而非无限制,如筛或有皿之大。彼善把握其相,善保持、善确立。善把握、善保持、善确立已,见〔相之〕功德,作宝想,现恭敬、爱好,其所缘相结付於心:『确实依此行道,我解脱老死。』彼远离诸欲……具足初禅而住。」——《清净道论》
  (地遍修习法)“学习地遍者,取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须有限而非无限的,有际而非无际的,有周而非无周的,有边而非无边的,如米筛或米升那样大。彼即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于彼相。彼既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于彼相已,见于相之功德,作珍宝想,于心尊重。喜爱,集结其心于所缘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诚将脱离老死’。于是彼离诸欲……具证初禅”。——叶均译《清净道论》

 

  佛法最重视因果,于佛法中修行讲究修因证果,种瓜得瓜、修善因得善果,《清净道论》却说依狭隘的观地如米筛、米升大小的有边、有际、有限的因,却可以修成上下傍布,无二无量,无限无边、遍一切处的果,这是典型的因果错乱,实乃是煮沙成饭,纵经尘劫,不可得也。
  一、依观遍一切处的因,方可得遍一切处的果
  佛法中修行是讲究修因证果的,因对了,果才能正确。只有依观无量无边遍一切处为所缘的因,才能得无量无边遍一切处的果。例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称为无量心解脱即是其例,行者欲成就此四无量心,当以慈心无量无边、遍一切处,遍满而住为所缘方可。
  例如:
  “彼以慈心遍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遍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慈心遍满而住之;以悲心……乃至……以喜心……以舍心遍满一方而住之,如是,于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横、遍一切处、全世界,以广大、广博、无量、无恚、无害之舍心遍满而住之。”——《中部》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住于一方遍满,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遍满住),如是于上、下、横、遍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恼害心遍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梵众天同类中。”——《增支部》
  “大德!于此有比丘,以与慈俱起之心,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慈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与悲俱起之心……与喜俱起之心……与舍俱起之心住于遍满一方,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舍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无恚念之心遍满而住。大德!此称为无量心解脱。”——《相应部》
  “云何无量心解脱。若有沙门.梵志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无量心解脱。”——《中阿含经》
  二、十遍一切处属于三种观禅之一
  禅定共分两类,止、观是也。其中止禅,也称为奢摩他,为定、止息、寂静之义,其禅法主要有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这十二门禅,其要在于修心,可以断除贪欲,进而得成心解脱。观禅,也称为毗钵舍那,为照、见、观察之义,其禅法主要有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这三类观禅,其要在于修慧,可以断除无明,进而得成慧解脱。止、观之二法为顺明分达无为涅槃之道的所应修之法。
  例如:
  “比丘。贪欲缠故。不得离欲。无明缠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 《杂阿含经》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顺明分之法。
  云何为二法?
  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诸比丘!修奢摩他成就何种义?是修心。修心成就何种义?断所有贪。
  诸比丘!修毗钵舍那成就何种义?是修慧。修慧成就何种义?断所有无明。”——《增支部》
  “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止观。”——《杂阿含经》
  “若常住于二法[止观],婆罗门达彼岸,如是彼智慧者,息灭一切系缚。”——《小部》
  “诸比丘!何者为达无为之道耶?诸比丘!止与观,此称为达无为之道。”——《相应部》
  “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杂阿含经》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杂阿含经》
  三、观地无量无边方可修成地遍
  地遍是属于观禅中的十遍处之一。十遍处,也称为十一切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这十遍处。遍处的含义是指此十法四维上下傍布,无二无量,广大无边,无有间隙,遍及一切处,因此名为“十遍处”或“十一切处”。
  例如:
  “诸比丘!有十种遍处。何等为十遍处耶?
  一者了解地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水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火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风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青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黄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赤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白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空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遍处。”——《增支部》
  “十遍处:有人想地遍,上、下、横无二无量也;有人想水遍……有人想火遍……有人想风遍……有人想青遍……有人想黄遍……有人想赤遍……有人想白遍……有人想空遍……有人想识遍而上、下、横,无二、无量也。”——《长部》
  欲成此十遍处的任何一法,皆需以上、下、旁是无二、无量、无边的遍一切处的境界为所缘方可,依这样正确的观修,方可达到“通智圆满”、断除无明的境界,并非如《清净道论》所说的依狭隘的观地如米筛、米升大小的有边、有际、有限的所缘即可修成,《清净道论》的作者实在是不明禅法佛理、混乱因果的无知言说。
  例如:
  “复次,优陀夷!……乃至……我诸弟子修习十遍处。有一人,将地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乃至……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空遍……乃至……有一人,将识遍想为上、下、横、无二、无量。于是我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而住。”——《中部》
  “复次。有十一切处。云何为十。有比丘无量地处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无量水处。无量火处。无量风处。无量青处。无量黄处。无量赤处。无量白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众生如是乐一切处意解者。”——《中阿含经》
  “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中阿含经》
  四、八解脱与八胜处中可观修有限的少量所缘
  虽然地遍处等十遍处必定不可以如上文《清净道论》中所谬说的依少量的有限的境界为所缘观修而成,但同属于观禅的“八解脱”与“八胜处”的初始阶段,则是可以观少量的所缘境界的。
  1、八解脱之初解脱依观有量、有限的少量所缘成就
   八解脱,晚世也称为八背舍,意思是得上而背弃下,所以名为背舍。八解脱是佛法内道所独有的以解脱为目的之观禅法门,此为不共法,外道可以成就四禅八定,但必定不能成就八解脱。
  八解脱的具体内容如下: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长阿含经》
  “八解脱:有色而观诸色,此为第一解脱;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诸色,此为第二解脱;有‘清净’等胜解,此为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此为第八解脱也。”——《长部》
  其中,“有色而观诸色”的第一解脱,所观皆为具体的有量、有限的色相,也就是具体的五根所对的五尘色法,若于此等有量、有限、具体的色法观无常、观不净、观苦空无我,进而离欲得解脱,则成就初解脱,至少可以得离欲的初禅。
  2、八胜处之第一胜处依观有量、有限的少量所缘成就
  八胜处,也称为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制胜烦恼,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是起胜知胜见之所依处,故名八胜处。其中所谓的胜知胜见,乃是指能够于诸境界转变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所以名为胜知胜见也。八胜处与八解脱的关系,古德有云:“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即修解脱于其所缘唯能次第弃背,至舍贪心为止,并未得自在,故更修八胜处,能制所缘,令烦恼终不起,乃是制伏对境得自在。
  也就是说,前之所修八解脱,仅为达到背舍心之所缘境之色相的程度,此之所修八胜处,能够战胜、制服、制胜所缘境之色相,而得转变自在,因此称为“八胜处”。
  八胜处、八除入、八除处的具体内容如下: 
  “诸比丘!有八胜处。何等为八胜处耶?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一之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二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三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四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乌摩迦华之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捺衣之青、青显、青现、青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五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羯尼迦华之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捺衣之黄、黄显、黄现、黄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六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般豆时婆迦华之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捺衣之赤、赤显、赤现、赤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七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太白之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捺衣之白、白显、白现、白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八之胜处。
  诸比丘!此为八胜处。”——《增支部》
  “云何八知法。谓八除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内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奈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波罗奈衣。黄色.黄光.黄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奈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奈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长阿含经》
  “复次有八除处。云何为八。比丘。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一除处。复次。比丘。内有色想。外观色。无量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二除处。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三除处。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四除处。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见青光。犹如青水华。青青色。青见青光。犹如成就波罗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青青色。青见青光。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见青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五除处。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见黄光。犹如频头歌罗华。黄黄色。黄见黄光。犹如成就波罗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黄黄色。黄见黄光。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见黄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六除处。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赤赤色。赤见赤光。犹如加尼歌罗华。赤赤色。赤见赤光。犹如成就波罗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赤赤色。赤见赤光。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赤赤色。赤见赤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七除处。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见白光。犹如太白白色。白见白光。犹如成就波罗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白白色。白见白光。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见白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八除处。”——《中阿含经》
  其中,“一者内有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一之胜处。”类似八解脱的初解脱,所观皆为具体的有量、有限的色相,也就是具体的五根所对的五尘色法,若于此等有量、有限、具体的色法观无常、观不净、观苦空无我,进而离欲得解脱,则可以成就第一胜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胜处不仅仅是于具体的有量有限的色法背舍、解脱,而是已经对其战胜、制胜了,境界更上一层,所以称为“胜处”。
  五、十遍处为神通的助缘
  若修成十遍处,则可以得神通等善法功德。
  例如:
   “此贤善男子制御高慢终了,行十遍处,实现神通与禅定,于是往经行台之一端,坐于座席之上。”——《小部》
  “梵与王于波罗奈都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某大富豪之婆罗门家,彼达有分别之年龄,熟练一切之学艺时,舍爱欲为隐遁之生活,完成十遍处之净业,得通力与定力;如是享禅定之悦乐,住于雪山地方。”——《小部》
  由于火大遍满下起阿鼻地狱上至色究竟天的一切色法所及之处,所以得神通力的莎伽陀尊者,可以使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满中火,即上下的一切境界皆是火也。
  例如:
  “又一时长老莎伽陀语诸比丘。我入禅定。能令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满其中火。诸比丘言。何有是处。声闻弟子能作大火从阿鼻地狱极至梵世。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莎伽陀应摈治驱遣。是事白佛。佛语诸比丘。莫说莎伽陀是事犯罪。何以故。若比丘依初禅修如意足得神通力。从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自在能满中火。若依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是莎伽陀依止四禅。善修如意足得大神通。若念从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自在随意能满中火。是莎伽陀实语无犯。”——《十诵律》
  在北传的论中,也有关于修十遍处,可得诸多神通的记述。
  例如:
  “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何等为五?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瑜伽六十二卷》

(责任编辑:金桥)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