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圆珠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麟)“皇冠瑜伽”的邪教特征与社会危害

[本贴链接]
26#
发表于 2018-6-16 08:11 | 只看该作者
潘麟邪师又在胡说了——涅槃分为三类:罗汉之“有余依涅槃”,菩萨之“无余依涅槃”,佛陀之“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或无住涅槃)。(《心经直解》)

“涅槃”,又名般涅槃、灭度、圆寂等,不生不灭之意。涅槃有两种,一种是无余涅槃,又名无余依涅槃;一种是有余涅槃,又名为有余依涅槃。无论是哪种涅槃,都是一切烦恼灭尽,比如:
“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阿含经》)
有余涅槃,又名有余依涅槃,指的是一切烦恼完全灭尽无余,尚余现受无常生灭的业报身、心未灭。说白了就是,生死轮回之因虽尽,但还余有所依住的有漏色身未死,尚有余业、余苦未灭。而只有到所依住的色身也灭尽之时,方名无余涅槃,简称入涅槃。一切烦恼完全灭尽无余的阿罗汉或佛陀等圣者,即使仍然活着,也叫涅槃,称为有余涅槃。
潘麟对于圣境、涅槃妄加曲解、扭曲,胡乱解释,其实,解脱生死轮回而入于不生不灭,就是究竟涅槃,哪一种涅槃都是究竟涅槃,罗汉、佛陀都是究竟涅槃。究竟涅槃也不是哪一种涅槃的种类啊。只有潘麟之类不懂装懂的骗子才这样胡乱分类。

27#
发表于 2018-6-16 09:22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潘麟邪师(潘维传)这副无聊的丑态!

771fa41dgy1fodsl0m75hj20go0m80vd.jpg (126.01 KB, 下载次数: 517)

771fa41dgy1fodsl0m75hj20go0m80vd.jpg

771fa41dgy1fodsl0rkw8j20hq0qlabx.jpg (112.96 KB, 下载次数: 502)

771fa41dgy1fodsl0rkw8j20hq0qlabx.jpg
28#
发表于 2018-6-16 1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草友 于 2018-6-16 20:51 编辑

“倒拨生物钟又名返老还童术,......。此绝学主要是导师通过强大加持力将受众的生物时钟回拨十年左右,以此实现祛病健身和返老还童之目的,其效果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身心年轻化、皱纹减少、重大疾病好转、精力体力明显增强、成功开顶等。”——《绝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潘麟先生之所以提出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已然具备成为“科学”的两大条件:第一,可重复性;第二,可验证性。生命科学的提出意义重大。” ——《关于天鉴网诽谤潘麟先生的严正声明》


潘麟:你倒拨自己了吗?或者你有多少弟子已经倒拨生物钟返老还童成功的,拿出来显摆一下也好啊,科学可是具有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

29#
发表于 2018-6-16 21:3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潘麟邪师是如何祸乱佛教并遭到佛教界破斥与抵制的

能忍法师评“潘麟导师讲《心经》”
30#
发表于 2018-6-16 21:56 | 只看该作者
小草友 发表于 2018-6-16 19:25
“倒拨生物钟又名返老还童术,......。此绝学主要是导师通过强大加持力将受众的生物时钟回拨十年左右,以此 ...




潘麟邪师比自诩“主佛”的李洪志小大约20岁,20年前李洪志像潘麟邪师这个年龄时也吹嘘可以让人青春永驻,现在老态龙钟的“主佛”再不敢这事提一个字,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潘麟邪师未来20年后尚未缘熟而堕入无间地狱,那么潘麟邪师会与现在的“主佛”一样老态龙钟,也一样再不敢“倒拨生物钟”这事提一个字。对此预见,谁有异议?
31#
发表于 2018-6-17 20:50 | 只看该作者
自诩“导师”这么多年为何突然不称“导师”了呢?从@潘麟导师 到 @潘麟先生,这档次有点降了呀!圣人您十几岁得大神通,天眼治病,开顶救人,有什么顾虑吗?还有您那些自封自演的大名头都不改了吗?别急等网友慢慢帮你把身份都挖透!

img-8469de1118a76f09ed58116ea344c57b.jpg (140.08 KB, 下载次数: 421)

img-8469de1118a76f09ed58116ea344c57b.jpg

IMG_20180614_184845.jpg (248.56 KB, 下载次数: 416)

IMG_20180614_184845.jpg

IMG_20180614_184812.jpg (159.64 KB, 下载次数: 415)

IMG_20180614_184812.jpg

IMG_20180615_102126.jpg (193.16 KB, 下载次数: 421)

IMG_20180615_102126.jpg

IMG_20180615_101743.jpg (322.09 KB, 下载次数: 423)

IMG_20180615_101743.jpg
32#
发表于 2018-6-18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虚空华 于 2018-6-18 19:37 编辑

潘麟邪论:佛,圣人会退化!


 潘麟在《<瑜伽经>直解•进化论与退化论》中说: “我们本来就是神,就是佛,就是圣人,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退化成了人(或六道中别的众生)。只要我们通过正确的方法修行和实践后,即可重新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佛或神。”


各位看官先来看看潘麟邪师这个邪论与李洪志编造的歪理邪说何其相似:

邪师李洪志说:“那佛把握不好还往下掉呢”(《转法轮》)
“(为什么)罗汉修不好也要掉下来呢?就是因为不符合那一层次的标准了”(《卷二》)


潘麟邪师可以胡诌八咧的说“我们本来就是神”“可因为某种原因退化成了人”,但千万别提佛与圣人!

因为一提佛与圣人,那就牵扯到举世公认的佛陀与僧宝了,那在下作为佛弟子就要告诉大家佛家经典对于佛与圣者的果位是如何开示的!

并依此揭穿潘麟邪师这位假圣者的真面目!

请看佛家经典中的明确开示:

对此佛陀说:
“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阿含经》)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楞严经》)
“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阿含经》)

  可见:证得圣道之前的凡夫,其修行会有退转,而一切圣者都是“决定正向”于涅槃的,初果永远不会变成凡夫,二果绝对不会变成初果,三果、阿罗汉乃至佛陀也都是一样!
注:摘自悲智著《金刚智慧能断一切邪说》


对照佛家经典中关于佛与圣者绝不会退转的记载,再看伪圣者潘麟邪师的邪论,孰正孰邪,孰胜孰劣,相信凡有眼者皆已明见!
33#
发表于 2018-6-18 19:26 | 只看该作者
潘麟在治病这个问题上大打太极,和当年李洪志的做法如出一辙。一方面借治病笼络信徒,一方面又说治病是低级的,找各种借口让弟子就医。骗子就是骗子,出尔反尔,哪有半点圣人气度!

IMG_20180618_190449.jpg (499.25 KB, 下载次数: 415)

IMG_20180618_190449.jpg

IMG_20180618_190720.jpg (266.05 KB, 下载次数: 418)

IMG_20180618_190720.jpg
34#
发表于 2018-6-18 19:36 | 只看该作者
为道士 发表于 2018-6-16 09:22
看看潘麟邪师(潘维传)这副无聊的丑态!

丑态百出,邪师多作怪
35#
发表于 2018-6-18 2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6-19 00:27 编辑

潘麟“导师”分不清“荤”与“腥”,妄说和尚可以吃“荤”。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素食也因此而成为了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这说明梁武帝之前的和尚是吃荤的,吃素的传统是梁武帝颁布诏令之后的事情。
我在印度访学期间,学习于印度最高学府——德里大学佛学系,系里有几位来自泰国、老挝、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的出家僧人是我的朋友。他们都很爱吃荤,特别喜欢吃中国菜,经常打电话让我做一两个中国的荤菜给他们吃。他们不仅吃肉,而且喝酒,经常带着几瓶酒到我住处来吃喝。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吃素,东南亚和日本的和尚就吃荤。若单就中国的和尚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和尚都吃素,西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藏传佛教的和尚就吃荤。所以,“中国和尚不吃荤”这句话是错误的。(潘麟《<金刚经>的智慧》)


在这里,大“导师”显然是将“荤”与“腥”弄混淆了。“荤”其实是指蔬菜中有臭味的、有恶气的,例如蒜、葱、韭等,而不是指肉食,肉食其实是“腥”。

不持守戒律的和尚吃荤、喝酒是有可能的,如果潘麟的朋友都是这样的不持守戒律的和尚,那也没啥好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真正持戒的和尚,可能会食用某些“腥”,比如三净肉之类,但是绝对不会吃“荤”。因为律中明确规定:“不应食蒜及葱韭类。食者得越法罪。”
36#
发表于 2018-6-19 0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6-19 00:28 编辑

潘麟“导师”不知袈裟为“割截衣”

上面是说吃的问题,再看穿的问题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这个时候,佛陀要出门化缘了,他“着衣,持钵”。“着衣”是指从容庄重地披上袈裟。袈裟又称“天衣”(此衣为一整块布,无需缝制。“天衣无缝”一词由此而来)。

显然在这里大“导师”继上文和尚可以吃“荤”之后,在“穿”的问题上又一次暴露出了自己对戒律的无知。潘麟“导师”不知道袈裟为田畦状的割截衣,有多条缝,是需要“缝刺”的,竟然瞪眼胡说袈裟是一整块布,不需要缝制。还美其名曰“天衣无缝”,其实自己所说的话实在是“破绽百出”、“八面漏风”。

袈裟也叫割截衣,是佛陀弟子在服装上与外道的最明显区别,也是三世诸佛弟子的共制。比丘在乞食、入聚落等时机,必须着割截衣。

律中这样记载:

“不应着不割截衣入聚落。”

“不着割截衣不得入聚落。若入得突吉罗罪。”

“尔时世尊。出王舍城。南方人间游行。中道见有田善能作事畦畔齐整。见已告阿难。汝见此田不。答言。已见世尊。佛问阿难。汝能为诸比丘作如是衣法不。答言能。佛语阿难。汝往教诸比丘。时阿难从彼还王舍城。教诸比丘。作如是割截衣。此是长条。此是短条。此是叶。此第一缝。此第二缝。此是中缝。此条叶两向。时王舍城多着割截衣尔时世尊南方人间游行已。还王舍城。见诸比丘多着割截衣。告言。阿难聪明大智慧。我为略说。而能广解其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未来世诸如来无所着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

“其缝刺法依稻田畦势而为割截。叶向两边不应一靡。叶有三别。谓上中下。上阔四指。”
37#
发表于 2018-6-19 16: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扁舟一叶 发表于 2018-6-19 00:24
潘麟“导师”不知袈裟为“割截衣”

上面是说吃的问题,再看穿的问题

潘麟“导师”错说祇树给孤独园的历史

之前讲了潘麟大“导师”在吃、穿问题上所犯的错误,现在说一下他在“住”的问题上的错误。

1.错说舍卫国与舍卫大城的关系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祇树给孤独园”是一个地名,位于舍卫国的首都——舍卫大城的郊外。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六个著名的大城市,如律中说“佛言。在六大城。瞻波国。舍卫国。毗舍离国。王舍城。波罗奈。迦维罗卫城。”
其实舍卫大城就是指舍卫国。舍卫国,虽然叫“国”,其实是一座城,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的北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国的首都,为了区别于位于南印度的南憍萨罗、大憍萨罗,所以有时会用首都之名代称国名。祇园在其郊外,所以当说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必定是指舍卫城。舍卫国本来就是拘萨罗国首都,他怎么可能还再有首都呢?
2.错说祇树给孤独园为佛陀及比丘使用的第一座精舍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给孤独长者)在了解到佛陀仍居无定所时,他发誓要给敬爱的佛陀找一个美丽的地方,好让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有一个栖身之所。

在这里,潘麟“导师”误以为,祇园精舍(祇树给孤独园)是为佛陀及比丘建立的第一座精舍,在给孤独长者为佛陀及比丘建立祇园精舍之前,佛陀一直是“居无定所”的。实际上,佛陀及比丘使用的第一座精舍是王舍城的竹林迦兰陀竹园,也叫竹林精舍,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祇园精舍的建立,要比竹园精舍晚10年祇之久。而且给孤独长者,第一次见到佛陀,也正是在迦兰陀竹园。
比如:

我因此光明往至竹林加兰哆园。尔时。世尊夜其向旦。从禅室出。露地经行而待于我。尊者舍梨子。我遥见佛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见已欢喜。前诣佛所。接足作礼。随佛经行。

时。佛问我。汝名何等。舍卫国人呼汝云何。我即答曰。我名须达哆。以我供给诸孤独者。是故舍卫国人呼我为给孤独。
38#
发表于 2018-6-21 16:14 | 只看该作者

潘麟“导师”乱说佛陀的弘法行程

之前已经从“吃”“穿”“住”三个方面指出了大“导师”所犯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今次再从“行”的角度,点出其错谬。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没有回到他的国家(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弘扬佛法,而是在这个当时的超级大国——舍卫国弘扬佛法。”
“……必须到类似于现在的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弘扬佛法。”

一.摩竭提国才是当时的超级大国

摩是大的意思,竭提是体的意思,谓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也。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文化、法治等方方面面,摩竭提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只有摩竭提国才配得上“类似于现在的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

而且摩竭提国保持其强国地位,持续了千年之久。从公元前544年-前491年摩揭陀国王频毗婆罗王建都王舍城,频毗婆罗传位其子阿阇世。以及其后阿阇世王并吞跋耆国、憍萨罗、迦尸国、鸯伽等国,将势力扩展到恒河流域,包括孟加拉比哈。包括后来的难陀王朝、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兴佛教),四世纪笈多王朝时代,佛教亦极兴盛。五世纪初帝日王创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佛教之中心。至七世纪,王朝衰亡,佛教亦随之衰微。

唐朝时摩揭陀国曾和我国建立友好关系,玄奘到那烂陀寺求学佛法,访问此国不久之后,贞观十五年(641)尸罗逸多(戒日王)自称摩伽陀王派使者带国书至我国。唐太宗又命云骑尉梁怀璥到该国报聘,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到达该国。以后尸罗逸多又派使者随同梁怀璥一起到中国。唐太宗十分优待,又派李义表和王玄策出使该国。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赴摩揭陀国。王玄策在该国曾广泛巡礼过许多佛教圣迹,并在摩诃菩提寺立碑留念。我国的制蔗糖方法,相传就是由摩揭陀国传进来的(参见《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上)。
功夫巨星成龙主演的贺岁电影《功夫瑜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故事背景的。

总而言之,不说别的,简单到只要看过《功夫瑜伽》这个电影,都可以知道——摩竭提才是印度大陆上持续千年的最强大“超级大国”,而不是潘麟“导师”信口胡说的舍卫国。

二.佛陀成道后最初的弘扬佛法活动主要都是在摩竭陀国进行

1.世尊于摩竭陀国成等正觉
世尊是在摩竭陀国的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比如:
“尔时释迦如来生在释种。于摩揭陀国成等正觉。”
“一时。佛住郁鞞罗处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初成正觉。”
“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住优留毗罗尼连禅河边之阿阇波罗尼俱律陀树下。时,已成等正觉。”

2.佛陀于波罗奈国鹿野苑初转法轮
佛陀成道后,通过观察众生得度的机缘,首先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度五比丘。
比如: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
“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
之后在波罗奈国游行期间又随缘度化了耶输伽及其父母、妻子和朋友等人。

可见,在此期间,只是随缘度化少数众生,尚不能称为弘扬佛法。

3.佛陀到摩竭提国弘扬佛法,度迦叶三兄弟及其千弟子,令众多人获大胜利
佛陀弘扬佛法,始于度化事火外道、螺髻梵志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
比如:
“(世尊)将欲出村便作是念。于此摩揭陀国。谁有最尊外道及婆罗门。闻我说法生信敬心。令众多人得入我法。时有外道。名优楼频螺迦摄。老年一百二十。有五百弟子。在尼连禅河边林中住。修习苦行。时摩揭陀国一切诸人。皆生恭敬尊重供养。为胜福田如阿罗汉。我今往彼为说妙法。令众多人获大胜利。作是念已。往尼连禅河边至迦摄所。……”
“迦叶及五百弟子须发自堕袈裟着身钵盂在手。既受戒已以先被服事火之具。皆弃尼连禅河中。是为迦叶及五百弟子受具足戒”
“世尊告曰。那提迦摄伽耶迦摄。善来应修梵行。作是语已。那提迦摄等及五百弟子。皆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尔时世尊。度一千被发外道。受具足戒。”

4.应频婆娑罗王所请,于王舍城外建大法会,广度人天
比如:
“尔时世尊。以此三事教授千比丘尔时千比丘。受此三事教授已。即时无漏心解脱无碍解脱智生。尔时世尊。化此千比丘已便作是念。我先许瓶沙王请。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来至罗阅城。我今应往见瓶沙王。即正衣服。将大比丘千人。皆是旧学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调柔永得解脱。从摩竭国界游化渐至杖林中。尔时世尊。于杖林中善住尼拘律树王下坐。”
“一时。佛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往诣王舍城摩竭陀邑。于是。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世尊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来此王舍城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频鞞娑逻闻已。即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与无数众俱。长一由延。”

此次法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佛陀为了消除摩竭陀国人众关于谁是大师谁是弟子的疑虑,令优楼频螺迦叶现大神变,此事诸经律中多有记载。
比如:
“ ……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发火光。东方既尔。南西北方亦复如是。现是相已。从虚空没还于本处地上而立。往至佛所顶礼佛足。作如是言。世尊是我教师。我是世尊声闻弟子。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迦摄。我是汝教师。汝是我声闻弟子。迦摄汝起可就本坐。尔时优楼频螺迦摄。顶礼佛足还至本坐。尔时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见此事已作如是念。非沙门乔答摩在迦摄处而有修学。但是迦摄于世尊所而学所作。”
“……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于是。尊者郁毗罗迦叶止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曰。世尊。佛是我师。我是佛弟子。佛一切智。我无一切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叶。如是。迦叶。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诸摩竭陀人见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门瞿昙不从郁毗罗迦叶学梵行。郁毗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也。”

佛陀见机缘成熟,为大众说法,令频婆娑罗王及众多人天得法眼。
比如: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尔时世尊说此法时。摩揭陀主频毗娑罗王。及八万天子。无量百千万摩揭陀国婆罗门居士等。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次法会,可以说是第一次僧俗咸集,人天俱至的大法会,在佛陀弘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也正是通过这次法会,使频婆娑罗王成为了僧团非常重要的外护,包括之后建立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竹林精舍,以及舍利弗目建连与其二百五十弟子
皈依佛法,与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的一千弟子,组成了众所周知的常随佛陀游化的“千二百五十比丘众”,等等诸多重大事件,皆是发生在摩竭陀国境内,还有如医王耆婆的事迹,阿阇世王弑父,提婆达多破僧,阿阇世王悔过得无根信,王舍城耆阇崛山(灵鹫山)等诸多事件,也都是发生在摩竭陀国。可以说,摩竭陀国与佛法的因缘甚深。

潘麟“导师”竟然敢说:“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没有回到他的国家(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弘扬佛法,而是在这个当时的超级大国——舍卫国弘扬佛法。”
这完全是倚仗其对佛教史实的无知,信口胡说。

略晓佛教史的人都知道,佛陀成道后,最开始主要是在摩竭陀国境内弘扬佛法,到舍卫国祇园精舍,那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纵观佛陀一生,其实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国境内度过。甚至佛涅盘后,佛教徒的四次结集中,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和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也都在摩揭陀国内举行。有关佛陀生平的胜迹在王舍城附近地区有许多,所以直到今天,摩揭陀国一直被视为佛教圣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0:26 | 只看该作者
正如第十品所云,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断然地回答:“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不都说得很清楚了嘛,但须菩提在此还是假装不懂,反过来问佛:“佛陀,您真的没得法吗?”佛陀回答说:“是的,是的,我真的没有任何法可得。正因为我认为无法可得,才不被法束,才能超越诸法而成就佛道。我若认为有法可得,即进入了有为法,只能成为贤人,成为罗汉,但永不会成为佛,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潘麟“禅定讲法”错误之低级令人啼笑皆非。明明经文中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内容,却编造没影的佛说,诽谤佛法。
潘麟根本不清楚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差别,又胡乱判定圣贤境界。别说阿罗汉了,初果就已经入圣者之流,绝不会认为有法可得。“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阿罗汉怎么可能“进入有为法”,成为贤人呢?
40#
发表于 2018-6-28 18:56 | 只看该作者
潘麟“导师”错说祇树给孤独园的建立经过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于是给孤独长者直接地向王子表明想要购买花园的意图。然而王子相当喜爱这座林园,又不忍当面拒绝这位仁厚善良的长者,于是就故意刁难道:“要买祇陀洹园可以,但价码是铺满整座花园的金币。”王子打的主意是:任您再富有,也无法弄出那么多的金币来铺满我的花园吧!到时不必我开口,您就会自动打退堂鼓了!然而,虔敬的给孤独长者并未因此退缩,他打开家中的金库,变卖所有值钱的物品并换成金币,一块一块地铺在花园之中,最后,还差一小块空地未能铺满,但金币已用尽了。此时,祇陀王子来到花园中,告诉长者:“既然这块土地和旁边的树木都未被铺上金币,那么它们仍然是属于我的。不过,看到您如此诚心尽力,使我深深感动,这件事也算我一份,就用我的树木在这块空地上盖一座精舍(即修行者的居所),献给那位大智者吧!”就这样,由祇陀王子捐树、给孤独长者购地的这座林园精舍,被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祇树给孤独园,又名祇园精舍、祇洹精舍、胜林给孤独园、逝多林给孤独园等,是与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齐名的著名佛教园林精舍,因其建立经过极具传奇色彩,可谓众口能详、妇孺皆知。然而,这样一个天下驰名的佛教圣地,其建设经过,却被潘麟“导师”说的错谬不堪。

1.谬说给孤独长者买园林时钱不够用
潘麟“导师”说给孤独长者“变卖所有值钱的物品并换成金币,一块一块地铺在花园之中,最后,还差一小块空地未能铺满,但金币已用尽了。”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煽情,大富的长者为了佛教事业倾尽了所有家产,很感人。但实际上问题很多。
一者于理不合。因为给孤独长者在这里建立精舍,需要建设各种生活设施,例如要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及香室等建筑。
比如:
“彼为十力者于中央构筑香室(佛之房室)环绕香室,为八十位大长老各别室。又有一重壁、二重壁绘白鸟、鹑鸟之长室,无顶之棚舍,其他坐卧处、莲池、经行处、夜间居住场所、昼间居住场所等。”
如果但只买地皮就花光了所有的钱,那么用什么去建立上述诸多房舍呢?仅靠祇陀太子布施的树木,是不可能建成这些房舍的。
其二潘麟“导师”大大的低估了给孤独长者的财力。经中说给孤独长者“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使。不可称计。”当时有一小块地没有布满黄金,并不是长者没有钱了,而是长者库藏中的黄金没有运来,长者的库藏太多,考虑用哪一个比较合适。
比如:
“是时给孤长者。还家敕诸僮仆。以车象牛驴担负筐笼。运载其金。至誓多林用布其地。有少未遍。于时长者心自思惟。若取大藏金即太多。欲开小藏复恐不足。又作是念。诸藏之中何者不多不少。而得充足
  尔时太子。见长者默住思惟。即便生念。给孤长者心应生退。为一园林。岂能舍此积集多金。作是念已告长者曰。汝心应退。当却收取金。其园还我。长者告曰。太子。我心不退。然心中所计。欲开何藏不多不少而得充足。太子闻此语已便作是念。世尊威德不可思议。其法亦不可思议。是故长者能舍积聚无量金宝。作此念已告长者曰。其地金未遍处。应收却还。我为世尊而作寺门。长者报曰。随意可为世尊而作寺门。”
“尊者舍梨子。我即入舍卫国。还家取钱。以象马车举负辇载。出亿亿布地。少处未遍。尊者舍梨子。我作是念。当取何藏。不大不小。可此余处持来布满。时。童子胜便语我曰。长者若悔。钱自相归。园地还吾。我语童子。实不悔也。但自思念。当取何藏。不大不小。可此余处持来满耳。时。童子胜便作是念。佛必大尊。有大德祐。法及比丘众亦必大尊。有大德祐。所以者何。乃令长者施设大施。轻财乃尔。吾今宁可即于此处造立门屋施佛及众。
时。童子胜便语我曰。长者且止。莫复出钱布此处也。吾于此处造立门屋施佛及众。尊者舍梨子。我为慈愍故。即以此处与童子胜。尊者舍梨子。我即于此夏起十六大屋.六十拘絺。尊者舍梨子时见佐助。”
可见,事实并不是如潘麟导师所说的,给孤独长者变卖家产,金币用尽,还有空地没有铺满。而是相当于给孤独长者出于慈愍的原因,卖了一个人情给太子胜,使两人共同完成了供佛及僧精舍的善举,两人也因此得以千古留名。

2.谬说精舍是用祇园之树所建
潘麟“导师”说精舍是用太子布施的树木所建,实在是天大笑话,祇园精舍屋宇众多,工程浩大,岂是斫伐些许棵树木即可建成之事?实可暴露出其于经律之无知,且看经律如何说之。
比如:
“时居士邠坻以十八亿金买地,十八亿金作僧房舍,十八亿金供养众僧,合五十四亿金。”
“于祇园各方隅布金,以一亿八千万两收购,起动工事。……费金一亿八千万两,于适于住居之土地上建立华美之精舍,……而给孤独长者精舍落成之庆典,继续九个月间。此庆赞共费黄金一亿八千万两,如是此一精舍合计共费金五亿四千万两之宝。”
可见,祇园精舍实乃给孤独长者投入巨资所建,并非如潘麟“导师”所说,以太子所布施之树建立。而且可知,购买祇园的土地,并没有使给孤独长者花光了所有钱财,只是花了其一小部分钱财。
41#
发表于 2018-6-28 18:59 | 只看该作者

潘麟“导师”乱说饿鬼、地狱众生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还有一类众生是无色众生,他们没有具体形象,比如说饿鬼、地狱中的众生就没有物理结构,你看不见他,纯精神性的存在,他们就叫无色众生。

1.乱说饿鬼没有具体形象、物理结构
大“导师”自己不具天眼,看不到饿鬼,认为普通人也看不到饿鬼,就放胆乱说饿鬼没有具体形象,其实,经中对于饿鬼的形象记说的十分生动具体。比如:

“是时世尊。渡弶伽河已。有五百饿鬼。来现于前。骸骨黑瘦。如火烧柱。头发蓬乱。腹如太山。其咽如针。遍体炽然。焰火烧聚。合掌恭敬。白世尊言。大德。我等由于先身。造诸恶业。于此身中。尚不得闻浆水之名。况获饭食。”

而且饿鬼也并非如潘麟所说的没有物理结构,而是具有四大所造的形体,同时身、口、头、手、发、咽、腹、骸骨等物理结构、生理结构皆有。比如:

“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
“或作饿鬼。长四大形。有受胎之厄。”
“作饿鬼形。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复以融铜而灌其口。”
“时二饿鬼伸手语沙门亿耳。乞我一口。乞我半口。我腹中饥如火烧。

2.乱说地狱众生没有物理结构
地狱众生也同样并非如潘麟“导师”无知乱说的没有物理结构,而是有血有肉,有皮有骨,手、足、口、鼻、肠、胃等物理结构、生理结构具足。比如:

“彼铁鍱林大地狱中。四方则有大热风来。热风来已。铁鍱便落。铁鍱落时。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及余支节。截身血涂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终不得死。要令彼恶不善业尽。复次。彼铁鍱林大地狱中生极大狗。牙齿极长。揽彼众生。从足剥皮。至头便食。从头剥皮。至足便食。彼众生等如是逼迫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终不得死。要令彼恶不善业尽。复次。彼铁鍱林大地狱中生大乌鸟。两头铁喙。住众生额。生挑眼吞。啄破头骨。取脑而食。彼众生等如是逼迫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终不得死。要令彼恶不善业尽。”
“彼地狱卒便捉众生着热铁床。洞然俱炽。强令坐上。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以沸洋铜灌其口中。彼沸洋铜烧唇。烧唇已烧舌。烧舌已烧龂。烧龂已烧咽。烧咽已烧心。烧心已烧大肠。烧大肠已烧小肠。烧小肠已烧胃。烧胃已从身下过。彼如是逼迫无量百千岁。受极重苦。终不得死。要令彼恶不善业尽。”

3.乱说饿鬼、地狱众生为无色众生
无色众生,是指三界中无色界的那些没有色身的众生,主要有四种,比如:

“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上文已经指出,饿鬼、地狱众生具有四大所造有形的物质色身,根本不是无色众生,大“导师”纯粹是不懂乱说。
42#
发表于 2018-6-28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6-28 19:05 编辑

潘麟“导师”关于“吃”的问题上的错误言说(之二)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释迦牟尼还有一个规定:无论施主给你什么,你都要吃。佛经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释迦牟尼端着钵,准备入舍卫大城乞食,走到半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在玩沙子,这两个小孩好奇地问走过来的佛陀干什么去,佛陀回答说:“我去乞食。”一个小孩子说:“我们正在做家家,我们以沙子为饭,来来来,给你一点饭。”小孩子抓了一把沙子放在了佛陀的碗中,佛陀以身守法,就把沙子吃了进去。因为佛陀规定“无论施主给你什么,必须吃下”,那么这个孩子供养了一把沙子,佛陀就必须吃下这一把沙子。而且因为布施给了佛陀,就会积攒无量功德,这个功德将会使布施者来生成为帝王。这个小孩在二百年后的来世果然成为帝王,他就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但是因为他布施佛陀的是沙子,得到成为帝王的福报,同时也得到了恶报:他全身布满着像沙子一般的皮屑,几乎一辈子都遭受着这种皮肤病的困扰。

1.错说供沙小孩在二百年后成为阿育王
这种说法不知道大“导师”所据为何,经中说:“阿难当知。于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统领一方。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安乐无量众生。”
阿难为佛侍者,直到佛陀入灭,总共二十五年,例如经云:
“自我得侍二十五年……”
“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
往多了说,就算阿难当侍者的第一天遇到供沙的这个小孩,到佛入涅槃,也只有25年,再加百年,总计125年,与潘麟所说小孩在二百年后成为阿育王,最少得有75年差距,不明白潘麟的算数是如何算的,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2.胡说佛陀把小孩供养的沙子吃了
佛陀吃马麦,已经属于苦报,但是马麦毕竟还是食物,只不过是属于粗糙的食物、粗粮而已。潘麟竟然说佛陀吃沙子,这种说法极有谤佛之嫌。
实际上佛陀并没有吃这个沙子,而是让阿难把沙子放在了经行之处。
比如:
“阿难。取此钵中所施之沙。舍着如来经行处。当行彼处。
阿难受教。即取钵沙。舍经行处。”

3.妄说无论施主给什么都要吃
潘麟“导师”说:
释迦牟尼还有一个规定:无论施主给你什么,你都要吃。

这纯粹是打着佛陀的名号,无底线的乱说。
施主供给的食物,有些虽然是在家人、白衣可吃之物,作为出家人,也是有许多不允许吃的。
出家人允许吃的食物,主要有五类:“食者五种。谓饭糗饼鱼肉。”其中肉类,只允许吃三净肉。而且佛陀在戒律中明确规定了诸多不应食的肉类,比如:

“不净鸟兽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鷰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鸱鹫鸟等肉不应食。若食突吉罗。虾蟆肉不应食。若食得突吉罗。水蛭不应食。若食得突吉罗。”
“有五种肉不应食。象肉马肉人肉狗肉毒虫兽肉。是为五。复有五。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罴肉。”

而且律中明确规定,如果供养的食物中有肉类,要问清楚,如法方可食用。比如:
“凡行食时。若有肉食上座应问。此是何肉。观彼答已。知是合食。方可食之。若上座不言次座应问。若不问者俱得恶作。”

43#
发表于 2018-6-28 1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6-28 19:09 编辑

潘麟“导师”妄称所谓的“龙洋活佛”生下来就是佛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我在几个月前幸运地拜见了有“当代佛陀”之称的龙洋活佛。他生下来就是佛,根本不需要修行,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活佛了。在西藏活佛转世的法系传统中,即使找到了小活佛还要带着他修行,直到某一天才能开悟。但龙洋活佛这个法系,是不需要修行的,生下来就是佛。”
“……但实际上这些大成就者们与释迦佛一般无二,没有任何差别,佛陀所达到的究竟成就,他们全部达到了,而且某些人比释迦牟尼成佛的速度还要快。释迦牟尼用了六年的苦行后才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而像龙洋活佛这样的人一生下来就是佛,连六个月都不需要,何况是六年?还有六祖慧能大师言下大悟,顿悟成佛。从成佛速度而言,他们远超释迦牟尼。”

1.未出家的人不可能成佛
潘麟竟然说“龙洋活佛”刚生下来就是佛,实在是弥天大谎。
必须具三十二相,出家穿法衣,经过勤苦修行方可成佛,此乃一定之规,比如:

“佛初得道时着袈裟不。答曰。无有白衣得佛者。要有三十二相。出家着法衣。威仪具足舍离烦恼。而复一切种智入其身内。”

即使大“导师”想狡辩说“龙洋活佛”刚一出生就出家了,也不可能。且不说“龙洋活佛”本就不具三十二相,律中明确规定,出家最小要满七岁,比如:

“如世尊说。若满七岁能驱乌者。得与出家。大德。有满六岁。于僧伽食厨处。能作驱乌。彼亦合与出家不。佛言。不合。要满七岁为定量故。”

可见,说某些人是刚一出生就是佛,纯粹是痴人说梦。

2.诸佛皆是经过三阿僧祇劫种种苦行乃得成佛。
潘麟“导师”说“这些大成就者们,比释迦牟尼成佛的速度还要快”,这个马屁拍的实在是叭叭响。三世诸佛皆是经过三阿僧祇劫种种苦行才能成佛,这是诸多经律中的共说,比如:

“一切诸佛有三事等。一者行等。二者法身等。三度众生等。一切诸佛尽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尽具五分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尽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于泥洹。”
“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
“菩萨报曰。我已曾于三阿僧祇劫。常行苦行求无上菩提。于一切众生拔诸苦难。”
“如来三阿僧祇劫种种苦行乃得成佛。”
44#
发表于 2018-6-28 1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6-28 19:15 编辑

潘麟“导师”诽谤佛陀为怪物、驴、马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释迦牟尼是人,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说话是不可能的,那是怪物,那是驴,是马。只有驴一生下来就会走路,马一生下来就会跑,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的。这不符合生理学常识,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潘麟“导师”实在是孤陋寡闻,目光短浅,他肯定难以相信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这种事情的。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走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真实案例。

巴西一家妇科医院,一名女婴刚出生,医生想带她去清洗身体,婴儿居然扶着医生的胳膊站起来,并愉快的向前走了起来。一名护士急忙叫来了其他人并将宝宝走路的视频录了下来,上传至YouTobe上,这段视频很快就在网上疯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索观看。

潘麟实为井底之蛙,不能知晓诸佛之不可思议事;自己没有智慧,不能了知诸佛未曾有之法,还要拉低别人的智慧跟他作伴;自己不具有净信而欲毁他人之净信,其心何其歹毒!
世尊出生之后,不用别人扶侍而行七步,此乃诸佛之常法,而且是南北传诸多经律之所共说,比如:

“菩萨生时帝释亲自手承置莲花上不假扶侍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观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语。此即是我最後生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世尊复告阿难陀曰。我于此林中。亦既生已。南行七步。不假人扶。观察四方。便作是言。此最後身。更不受生。”

“菩萨以立起平等之足,而此七步,辖步而行,被白盖,朝望一切诸方,以说伟言──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胜者,我是世界之长者,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事。”

“诸比丘!此[诸佛]之常法:菩萨出生则以两足平稳而立,向北方行七步,于白伞下,观望十方,而大声曰:‘我是世间之首位者,我是世间之最胜者,我是世间之至尊胜者,此是最后生,无再生也。’此乃[诸佛]之常法。”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惧。观察诸方。若世尊初生之时。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畏惧。观察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

“菩萨常法。生已在地。无人扶侍而行七步。观察四方便作是言。此是东方。我是一切众生最上。此是南方。我堪众生之所供养。此是西方。我今决定不受後生。此是北方。我今已出生死大海。”

潘麟“导师”因为自己的无知,如此明目张胆的诽谤佛陀“是怪物、是驴、是马”,难道他就不怕遭报应吗?希望潘麟能够及早回头,忏悔自己的口业,免遭地狱之苦。

45#
发表于 2018-7-1 22:58 | 只看该作者
看图说话之错在自己,功在师傅!

IMG_20180701_220641.jpg (500.3 KB, 下载次数: 510)

IMG_20180701_220641.jpg

IMG_20180701_220729.jpg (423.44 KB, 下载次数: 495)

IMG_20180701_220729.jpg
46#
发表于 2018-7-3 08:22 | 只看该作者
潘麟邪师乱说蝴蝶生命的出生方式为化生


  ★潘麟邪师:“‘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何为‘众生’?佛陀从不同角度对众生作了归类说明。先从出生方式给众生归类,分为‘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何为化生?有这样几类化生。第一种化生就像蝴蝶,开始是蛹,从蛹中转化出来,谓之化生。”(潘麟著《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一、生命的出生方式与其生长变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谓胎、卵、湿、化四生,是指生命初生的形式,总归有此四类。至于在该生命出生以后,在已经具有生命的情况下,在其生命成长期中间又发生了身体状态或生存行为的变化,比如蝌蚪变为青蛙、女人变性成为男人等则不在此列。所谓化生者,如《三藏法数》云:“无而忽有也。”而蛹化为蝶,在其蛹期乃至卵期就已经具有生命,其成虫(蝴蝶)破壳而出时并非从无到有,不属此类。

  二、蝴蝶属于卵生而非化生
  1、蝴蝶属于卵生,在《大藏经》中古人早有明察:净棠李居士曰。弟子近阅今时金刚经诸注。各解不一其中玄理奥义固非俗子所知。至于事相。亦各不同即如胎卵湿化四生。事当楷定不易之论。何以各解亦异......言化生谓是蝉蝶之类。然蝉则俗子未审。蝶本卵生。卵成虫。虫出壳为蝶。人皆知之。今请和尚详示以决俗疑。师曰。余亦久见其谬。但未有咨者。《木人剩稿○室中答问》
  原来稍有智慧的居士或法师即能明白:蝶类为卵生而非化生。并且,蝴蝶生命的“出生方式”也不是从蛹开始的,而是从卵。所谓“人皆知之”,即使是常人亦能明白。
  2、现代对昆虫研究,关于蝴蝶一生的成长过程,也可以佐证。昆虫从幼虫发育为成虫的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及行为本能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昆虫变态。蝴蝶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完整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会飞的蝴蝶只是蝶幼虫的成年期,不管它是处于成虫期、蛹期、幼虫期、卵期,它都是蝶。它的生命早在受精卵中就已经有了,是以卵的方式出生的。

  综上所述,只有其生命的初生方式为“无而忽有”,才可称为化生。若将其生长期间形体状态、生存行为的变化(比如从幼年到成年、从无翅到有翅的变化)也称为化生,那么蝌蚪变青蛙、女人变男人岂不也要称为化生,这就混淆了生命的出生形式与形体的成长变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怜潘麟邪师以“导师”自居,却想当然地以讹传讹,自然常识与逻辑思维还不如常人。
47#
发表于 2018-7-3 09:26 | 只看该作者
潘麟“导师”昧于因果,乱说善恶相抵的“无记业”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如果是好的行为,则储存为好业,或名善业、白业;如果是坏的行为,则储存为恶业,又名黑业。还有第三种业叫无记业——没有记录的业。不是说所有的行为都有记录吗,怎么还会有无记业?无记业是黑业和白业相互抵消了,就叫无记业。不是没有记录,也是有记录的,但是这个记录为中性的,既不属于白业也不属于黑业,它属于中性业,故名无记业。
哪一些属于无记业呢?比如说一个穷人看到他母亲快饿死了,想给他母亲弄一点吃的。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一点吃的都没有。情急之下,他就去别人家偷了一点米回来。把米做成饭给他母亲吃,救了他母亲一命。
现在我们用善恶业来分析。
如果不吃饭,这位母亲就会死去,所以做米饭给母亲吃是一个善举,是一个孝行,应该归到白业中。但是,这个米是偷来的,偷窃这个行为属于黑业。那这个穷人偷米给母亲做饭的行为,到底属于白业还是属于黑业呢?因为善恶均有,于是相互抵消了。这一抵消就产生了无记业,没有办法归纳。归到善不行,他偷窃怎么能归到善呢?归到恶也不对,难道孝敬母亲是恶吗?所以,没有办法归纳,那就只好把它归为无记业。”


1.大“导师”关于无记业是否有记录的问题,解释的乱七八糟、自相矛盾
大“导师”关于无记业是否有记录的问题,解释的实在是乱七八糟、自相矛盾,估计把自己都绕迷糊了。前面刚说无记业是“没有记录的业”,后面又说“不是没有记录,也是有记录的,但是这个记录为中性的”,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记录是中性的也是有记录,怎么能说是没有记录呢?怀疑大“导师”的智商可能真是是负数。

2.昧于因果,妄说善恶可以抵消
因果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外道的理论基础。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杂业有杂业报,善恶业不相抵消。比如:

“苾刍当知。造纯黑业者。得纯黑报。造纯白业者。得纯白报。造杂业者。得杂业报。”

汝等应知。作纯黑业者得纯黑异熟。作纯白业者得纯白异熟。作杂业者得杂异熟。是故汝等应弃纯黑及以杂业。当可精勤修纯白业。

按照大“导师”的理论,为了救十个人杀死十个人,刚好也是善恶相抵消,也不会受善恶报,这纯粹是昧于因果的歪理邪说。
总之,穷人偷米,属于黑业,当受黑报;救母活命,属于白业,当受白报;所以关于偷米救母这件事,综合来看,属于杂业——有黑业也有白业。因此这个穷人在未来世,将要受杂报——既要受黑报又要受白报,而不是如大“导师”所说成为“无记业”。

3.无记业
关于什么是无记业,古人给出如下几种解释:
瑜伽九卷六页云: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二解: 瑜伽九十卷三页云: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故;立无记业。
三解: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非前善不善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四解: 品类足论七卷一页云:无记业云何?谓无记身语业,及无记思。

大意皆是所作之业没有明显的善恶属性,无法用善业、恶业的标准加以区分。可见皆非如大“导师”所说,无记业是由于善恶相抵消所形成。


48#
发表于 2018-7-3 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7-3 09:50 编辑

潘麟“导师”错说诸圣


一个世间法中数学、地理、历史等基本的、常识性知识都讲得乱七八糟、不明不白的伪“导师”,竟然想要解说出世间法中诸圣境界,其结果必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错说初果须陀洹
1.错说须陀洹要七次来人间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入流果又名‘七还果’。七还就是要来人间投胎七次。”
“须陀洹果要七返人间,是为了来人间消业还债的,……故入流果又名七还果。”

“七还果”之名,纯粹是大“导师”自己杜撰的新词,翻遍大藏经都没有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从道理上都说不通。要想七次从天上还来人间,必须先往生到天上七次,如此则为二七共十四次往生,成何道理?所以,初果圣者须陀洹,并非如潘麟所说的要七次来人间,而是在天上与人间一共转生最多七次,也有可能少于七次,便得以解脱轮回之苦。这种七次往来于天上、人间的须陀洹,也被称作“极七返”,比如:

“记说彼人得须陀洹。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
“彼即三结尽,故为极七返者,于天、人中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

少于七次往来于人间、天上的须陀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一种子”,只需要来人间一次就可解脱轮回之苦,比如:

“彼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之有而作苦之边际。”

第二种为“家家”,需要天上、人间往来二到三次不等,即可于人间得究竟解脱,比如:

“彼三结尽故为家家。或于三家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
“彼即三结尽,故为家家者,轮回流转于二家、三家而作苦之边际。”

综上所述几类须陀洹的情况,皆非如大“导师”所说的要来人间投胎七次,足见其为胡编乱造、无知乱说。

2.妄说须陀洹因消除全部业债而解脱轮回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须陀洹果要七返人间,是为了来人间消业还债的,当所有的业债全部消除后,全部偿还后,就不再来了,就超越了轮回。”

大“导师”不知众生于无始劫所造之业无穷无尽,如果须陀洹来到人间想通过消除全部的业债来解脱轮回之苦,必将永无解脱之日。
认为业是导致众生轮回的根本,妄想通过“业尽则苦尽”来达到解脱轮回的目的,这正是佛陀在《中阿含经·尼乾经》中反复所破斥婆罗门外道的邪见。
根据佛陀十二因缘法,无明惑才是生死根本,唯有断除无明惑方可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烦恼若断则大苦聚尽。若断尽无明惑则为究竟解脱者,于命终时必入无余涅槃,无始劫来乃至其最后生所造一切善行与恶业,皆必不再受后有之业报。
所以说须陀洹“七有天人往生”,其目的是为了断惑证真,断除无明惑即可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不是如大“导师”无知妄言的为了消除业债。

3.妄说入流果(须陀洹)会退转回凡夫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如果获得了入流果以后沾沾自喜,那就完了!起心动念了。靠心如死灰才好不容易获得的果位,好不容易修来的这么点成果,就没了,又掉下去了!所以,千万不敢有‘我得入流果’这样的想法!一有这样的想法,入流果就没有了,就退回凡夫了,跟凡人一般无二了。”

入流果(须陀洹)皆是“决定正向三菩提”的,已经住于不退转位,根本不可能退转成凡夫,比如:

“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我证须陀洹果,住不退转法,必到达正觉。”

说须陀洹会退转成凡夫,实乃对初果圣人的诽谤。

4.于须陀洹是否为圣人说的自相矛盾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罗汉道分四个阶层,即四个次第,或者叫四个果位。初果须陀洹,又叫入流果、预流果,或七还果;第二果斯陀含,又叫一还果;第三果阿那含,又叫不来果;第四果叫大阿罗汉果,简称罗汉果。”
“在佛家,贤者就是菩萨和罗汉,圣者就是佛;”
“须陀洹果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流果。入什么流呢?入圣人之流。罗汉道就是圣人道,入阿罗汉就是入圣人之道,入解脱之流,入圣贤之流,简称入流。”

大“导师”的逻辑思维一定是出问题了,前面刚说罗汉是贤者,圣人是佛,后面马上又说入流果是入圣人之流,罗汉道就是圣人道……估计大“导师”自己都掰扯不明白了。

入圣流就是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都是圣人,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被大“导师”说的乱七八糟。

二、错说二果斯陀含
错说斯陀含一次来人间即得解脱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斯陀含(梵名Sakadagami),又名一还果,死后还要来人间投胎一次。他不已经是圣贤了吗?不是可以超越六道了吗?怎么还要来呀?也是为了消业还债的,但他只要来一世就可以了。所以,罗汉道的第二果,又名一还道,只要来一次,还一世就够了。”

“一还果”、“一还道”之名,也是大“导师”独创之新名词,未见于诸经律。
二果斯陀含,又名“一往来”,因其须一度往来天上、人间,便得究竟解脱,故又称之为“一来”。并非如大“导师”所说,只要来人间投胎一次就可以(得解脱)了,还一次就够了。比如:

“于此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究竟苦边。”
“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

三、错说三果阿那含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阿那含(梵名Anāgāmin),又叫不还果——不来了,一次也不来了。获得罗汉道第三果的贤人们,在临终之前要说一句话(这是约定俗成的),说什么呢?《佛说五蕴皆空经》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大“导师”继之前连续两次错说初果为“七还果”及二果为“一还果”后,这次终于算蒙对了——三果阿那含确实也叫“不还果”。估计大“导师”是因为三果叫“不还果”,自作聪明,想当然的认为初果“极七返”应该叫“七还果”,二果“一往来”应该叫“一还果”,岂知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么回事。

1.三果阿那含还未做到“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三果阿那含命终后,还要往生到色界上层的净居天,也叫五不还天,继续进修,最后在那里入无余涅槃,得究竟解脱。因为阿那含行者命终之后再也不还来欲界的人间受生,所以叫“不还果”。比如:

“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此人如是由断灭五下分结,成为不还者,于其处直入涅槃,决不再生来此世。”

甚至有的三果阿那含由于根基等原因所限,需要转生多次,依次上流升至色究竟天必于其处般涅槃,绝不会再往生它处。
比如:
“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为上流以至于色究竟天。”
“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

可见,三果阿那含还有生死,并未达到“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境界。

2.“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乃是四果阿罗汉的究竟解脱境界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根本就不是有学圣者三果阿那含的境界,乃是无学圣者四果阿罗汉的究竟解脱境界,比如:

“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3.诽谤三果圣者说未证言证的大妄语
依上文可知,如果三果阿那含自己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记说自己已经得阿罗汉果了。实际没得阿罗汉,而自记说自己得阿罗汉,是为“未证言证”,为大妄语罪,比丘犯之得波罗夷。比如:

“若比丘不实得过人法。自言我得阿罗汉。是知而妄语。非波夜提是波罗夷。”
诸圣皆已圣戒成就,根本不可能犯未证言证的大妄语罪。所以也根本不会出现像潘麟所说的,三果在临终前,约定俗成,说一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种情况,这实在是大“导师”因为无知对三果圣人的恶意诽谤。

而且在《佛说五蕴皆空经》中,“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句话也并非如潘麟所说,是三果临终所说。这句话实际是四果的自知自证。为了便于大家了解真相,经文不是很长,故全文录入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白言大德。色是无常。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不尔世尊。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其中,“心得解脱”,正是慧解脱阿罗汉的境界,比如:

“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意即,当佛说此经时,五比丘得四果慧解脱阿罗汉,而非如潘麟“导师”之无知乱说。

4.妄说三果会退堕为凡人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第三果的罗汉,如果不小心再来到世间的话,他所有的道行都将消失,什么都会忘掉,又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凡人。阿那含名为‘不来’,要么是不想来,要么是不敢来。总之,他不能来。一旦来了,就会成为凡人,”

这纯粹是大“导师”的无知乱说,初果就已经得不退法,决定正向究竟解脱,三果更不会退堕为凡夫,比如:

“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
“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说三果会退堕为凡夫,实乃对三果圣人的恶意诽谤。

四、错说四果阿罗汉
大“导师”在前文对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等有学圣者的解读已是错谬百出,可以想见,其对层次、境界更高的四果阿罗汉无学圣者的解说,定然是错上加错。
1.错说阿罗汉还要继续经历生死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在梵文中叫Arhat,音译为阿罗汉或阿拉汉,意译为应供、无生、杀贼。”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跳出三界之外,停息六道轮回。”
“凡夫和罗汉的生命叫‘分段生死’。意思是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经历一次生死。出生后活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必然地死去,死后又重新投胎出生,再活过一段时间后,又必然地死去,如此反复,以至无穷。”

四果阿罗汉已经究竟解脱,已达“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境界,前文已经说明,兹不赘述,根本不可能再经历任何的生死,比如:

“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说阿罗汉还要经历生死,意即阿罗汉还未解脱轮回之苦,这其实就是对阿罗汉的恶毒诽谤。而且,大“导师”关于阿罗汉的解释也是自相矛盾,前文刚说阿罗汉是“无生”,已经“是不生不灭,跳出三界之外,停息六道轮回。”——已经解脱生死;后文紧接着又说“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凡夫和阿罗汉)就要经历一次生死。”——还要继续轮回,这嘴巴实在是自己打的叭叭响,反正大“导师”脸皮厚,不在乎。

2.妄说阿罗汉会退堕为凡夫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从初果罗汉到第四果位大阿罗汉,都不敢到人世间来混,只要他敢到人世间,就有来无回。世间的万丈红尘可以把各果罗汉迅速淹没,让其找不到自己,迷失自己,让其产生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这便是人世间的威力,也是人世间的可怕之处。”
“著相就是执著,一执著就不是阿罗汉了。阿罗汉与执著是水火不容的,有此不能有彼,要么著相,要么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得名阿罗汉,著相——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则名凡夫,不名罗汉。”

大“导师”因其对佛法的无知,妄说阿罗汉会因为著相退堕为凡夫,实为对阿罗汉圣者的诽谤,口业已经造下,未来定受苦报,望其及早回头,悔过迁善,庶几可减免其灾殃。
依据佛陀正法,初果就已经见四圣谛,具有清净的法眼,根本不可能著相,何况四果阿罗汉,必定于诸外相,既离于乐着,又不起憎恶,系念而住,无碍解脱。比如: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乐着。不可念色不起憎恶。系念而住。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于彼已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阿含经》)

所以说阿罗汉根本就不可能著相。
而且,前文已经说过,初果就已经住不退转,决定正向解脱,根本不可能退堕为凡夫。已经断尽五上分结的四果阿罗汉,更是如此,因其诸漏断尽,不再复起,亦悉如是得不退法。比如:

“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增一阿含经》)
“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中阿含经》)

3.错说阿罗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一是阿罗汉的‘有余涅槃’。”
“阿罗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虽然说他们没有业了,但他们仍然有障。这个障是什么障呢?所知障,或称为法障。”
“佛陀所追求的是至少让众生全部进入‘无余涅槃’,而不是‘有余涅槃’。换言之,释迦牟尼要带领所有的众生都成菩萨或者成佛,而非成为罗汉。因为成罗汉是‘有余涅槃。’”

关于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经中主要根据有余烦恼或者有余身心而有两种界定方法。

其一:
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于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槃界。

可见,在这里,三果阿那含尚有余烦恼,故称有余涅槃;四果阿罗汉已烦恼灭尽无余,即为无余涅槃。

其二:
尽离色欲慢自高无明等。得最胜第四沙门果。成阿罗汉住有余涅槃。次渐舍离诸有。随待时节身坏命终。即入无余涅槃。

可见,按照这种界定方法,证得四果阿罗汉,命终之前尚有余身心,故而称为有余涅槃;待阿罗汉身坏命终身心灭尽无余时,即入无余涅槃。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界定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四果阿罗汉最终所入涅槃都是无余涅槃,而并非如潘麟无知乱说的“阿罗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

4.错说阿罗汉于法不能通达
潘麟“导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阿罗汉于法不能通达自在,因为他们获得成就和造诣所采用的是极度消极之方法。”

大“导师”又开始信口开河了,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阿罗汉于法不能通达自在,实际上,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极通达法,断疑度惑,于法得无所畏。比如: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于诸谛实得不坏信。超越爱河断诸疑网。自然通达诸微妙法。”
“皆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亦复见法得法极通达法。究竟坚法越一切希望。度一切疑惑不假他缘。于大师教余不能引。于诸法中得无所畏。”

诸圣智慧定然正向增上,四果阿罗汉的智慧必定高于初果须陀洹,所以四果阿罗汉亦必定通达一切法。比如:

“诸比丘!今了悟、通达苦圣谛,了悟、通达苦集圣谛,了悟、通达苦灭圣谛,了悟、通达顺苦灭道圣谛,断有爱、尽有索、更不受后有。”
“已断生与死 净行又全整
卸重无系缚 作已作无漏
通达一切法 无执著心安”

而且大“导师”关于阿罗汉是否通达法,所说亦前后自相矛盾。前面刚说“阿罗汉于法不能通达自在,”紧接着后面又说“因为须菩提通达佛法,……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样的不顾节操,自打嘴巴,实在是没谁了。


49#
发表于 2018-7-20 1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8-7-20 18:33 编辑

潘麟邪师错说诸圣之二:

五、错说独觉
潘麟邪师在《<心经>直解》中说:
“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即苦行)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
潘麟邪师不明佛理,误以为独觉的“独”是单独的意思,乱说独觉(辟支佛)没有与其同等根器的众生、师长、同学等,其所犯错误实在是令人喷饭。
独觉因其无师自悟,自己独自觉悟十二因缘法得究竟解脱,所以称为独觉,根本不是单独无伴的意思。
独觉在世时,并非如潘麟邪师所说没有相同根器的众生为伴,而是有很多,甚至多到非止一百、二百,而是其同伴多到数以五百计。
比如:
“于婆罗痆斯城有一陶师。其作坊内有四独觉来为求止宿。”(《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尔时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 (《增一阿含经》)
“时有五百辟支佛。往至迦私俱娑罗国。到已乞食。得已还入此山。”(《善见律毗婆沙》)
50#
发表于 2018-7-21 13:50 | 只看该作者
潘麟邪师错说诸圣之三

六、错说大觉佛陀
前文已就潘麟邪师于佛陀之声闻圣弟子及独觉之错谬言说,择其二三,加以破斥指正。今次,将择其关于大觉佛陀的代表性错语谬言,进行如理辨析。
一、错说佛陀讲法49年
潘麟邪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佛陀涅槃一个月后,佛陀的另外一个弟子大迦叶……发动五百罗汉聚集在一起,欲将佛陀49年的教导结集为经典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
“佛陀在开悟后49年的讲法中,从未说过一句曲学阿世之话,这就叫‘如语者’。”
“佛陀49年讲了那么多的经都是什么?”
“佛陀没有度众生,那他49年的讲法是为了什么?”
佛陀在成道后究竟讲法多少年?潘麟邪师言之凿凿,在文中反复宣说佛陀成道后讲法49年,实际真是这样吗?且待在下徐徐道来,真假对错,诸位自可一目了然矣。
1.佛陀在29岁逾城出家
佛陀在29岁时,因为厌患生老病死,于中夜逾城出家。
比如:
“尔时菩萨年二十九。欲在王宫。受五欲乐。既见生老病死。心生厌离。中夜踰城。往诣林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杂阿含经》)
2.佛陀经6年苦行得成正觉
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最终于菩提树下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比如:
“时菩萨即于彼处六年苦行。”(《四分律》)
“尔时世尊。先六年苦行。然後成无上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往诣林薮。六年苦行。……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3.佛陀于80岁时入无余涅槃
佛陀是在八十岁时,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比如:
“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长阿含经》)
“然阿难陀。我身有疾将欲涅槃。便作是念。吾今病苦必定命终。诸苾刍等各在余处。我念不应离斯大众而般涅槃。宜自用意以无相三昧观察其身痛恼令息。即便入定。所受诸苦悉皆除愈。得安隐住。阿难陀。我今衰迈身力羸弱年将八十。”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4.佛陀于45年间为诸众生一味说法
佛陀成道后,从初转法轮为五比丘说四圣谛,直到为最后阿罗汉弟子须跋说法,然后入无余涅槃,中间共为众生一味讲法45年。
比如:
“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涅槃时。于一中间四十五年。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是为一味。”(《善见律毗婆沙》)
佛陀29岁出家,6年苦行成正觉,到80岁入涅槃,中间共说法度众45年,可见,潘麟邪师说结集佛陀49年讲法,是因其于史实无知而乱说。


二、错说佛陀31岁证得圆觉
潘麟邪师在《<心经>直解》中说:
“‘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
关于佛陀何时出家,何时成道,传法多少年的等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潘麟邪师可谓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笔者亦只好见其一次,批其一次,好让潘麟邪师也长点记性。
1.佛陀在29岁逾城出家
佛陀在29岁时,因为厌患生老病死,于中夜逾城出家。
比如:
“尔时菩萨年二十九。欲在王宫。受五欲乐。既见生老病死。心生厌离。中夜踰城。往诣林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杂阿含经》)
2.佛陀经6年苦行得成正觉
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最终于菩提树下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比如:
“时菩萨即于彼处六年苦行。”(《四分律》)
“尔时世尊。先六年苦行。然后成无上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往诣林薮。六年苦行。……便证无上正等菩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佛陀29岁出家,6年后成正觉,正当35岁,根本就不是潘麟邪师无知乱说的31岁。
而且,佛陀35岁成道后开始说法,到80岁涅槃时,共说法45年,显然潘麟邪师所说佛陀驻世传法49年也是错误的。


三、错说佛陀在午时入城乞食
潘麟邪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释迦牟尼一生都遵守他自己制定的制度,过午不食,日中一餐。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过了上午11点,释迦牟尼穿上大衣,端上讨饭的钵,徐徐进入舍卫大城,依次乞讨,乞讨完了之后,‘还至本处’,端回来吃。”
过了上午11点,已经属于午时,已经是中午了。佛陀与诸比丘皆是在后夜已过的早晨,也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夜过晨朝”入城乞食,而不是到了中午才入城乞食。
比如: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杂阿含经》)
而且,也并非如潘麟所说的,“乞讨完了之后,”“端回来吃。”而是根据乞食后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端回来吃。如果乞食时间较长,将食物端回精舍吃,可能午时将要过去,就需要在城中用食,食后再回精舍。
比如:
“难陀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毕。还精舍。洗足已。入安陀林坐禅。” (《杂阿含经》)
所以,说佛陀在11点之后入城乞食,纯粹是潘麟的无知乱说。

四、妄说佛陀还礼
潘麟邪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释迦牟尼在舍卫大城生活多年,有许多的熟人。如果遇到熟人就可以远远地同他打招呼,因为他的眼睛始终看着前方,就可以及时看见对方并还礼。”
潘麟邪师是不是脑袋裂纹了吧,竟然说佛陀会向给他敬礼的人还礼。根据佛学大词典,还礼,又作回礼,意思是“即于接受他人之礼遇时,亦给予对方同等之对待者,称为回礼。又作还礼、复礼。”难道潘麟邪师五体投地向佛陀敬礼,还等着佛陀也五体投地还礼?实际上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还礼。佛者最极尊于世间,理应接受众生的敬礼,只有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向佛陀敬礼的份,根本就不会有佛陀还礼的事。
比如:
“婆罗门!我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中,无有见我起立问讯敬礼或持座请坐。婆罗门!若如来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者,实彼头当破。”(《南传律》)
“世尊告曰。梵志。我初不见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谓自来诣。能令如来礼敬尊重。而从坐起。请令坐者。梵志。若有来诣。欲令如来礼敬尊重。而从坐起。请令坐者。彼人必当头破七分。”(《中阿含经》)
可见,如果佛陀向对方礼敬,对方的头将破为七分,估计是潘麟邪师的头痒痒欠揍,等着佛陀还礼,以便破为七分。


五、错说佛陀每天打坐两次
潘麟邪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佛陀……每天打坐两次,第一座是吃完中饭,第二坐是晚上开始打坐到天亮。”
“到了晚上11点以后上床打坐,4点下坐……他的“不倒褡”就是模仿佛陀的。”
1.古印度历法一天的划分
为了便于了解实情,简单说一下古代印度的历法。
古代印度诸国历法,不同于我国将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每一时当我国两个时辰。
比如:
“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大唐西域记》
“如佛一日六时观众生。随应度者不失时宜。”(《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尔时佛有常法。日夜六时观诸有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然佛世尊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律中明确记说,夜间两次坐禅,为“二时相应法”,
比如:
“复有二时相应法。初夜时後夜时。应翘勤坐禅经行。何故不劝三时。行者中夜一时以自消息。是故不得教竟夜行。所以劝初夜後夜者。欲令行道不懈。是名二时相应。”(《毗尼母经》)
3.佛陀及其弟子一天中,皆是昼日、初夜、后夜至少三次坐禅行道。
比如: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安陀林。坐一树下。昼日禅思。” (《杂阿含经》)
“时世尊初夜着一衣。在有觉有观三昧。”(《摩诃僧祇律》)
“尔时。世尊夜起经行。至于后夜。洗足入室。敛身正坐。专心系念。” (《杂阿含经》)
“圣弟子昼时,以经行、坐禅,由诸障碍法使心净化。夜时,于初夜分,以经行、坐禅,由诸障碍法使心净化。于夜中分,作右胁狮子卧,以一足置他足上;具念、正知、作意[寤即]起立想。于夜后分,以经行、坐禅,由诸障碍法使心净化。”(《中部》)
“此难陀族姓子昼日经行坐禅。夜亦经行坐禅。初夜时经行坐禅。降伏心不使睡眠。中夜之时襞忧多僧使四叠而敷坐上。举僧伽梨着头前右胁着地。累足更互。申脚系想在明。何时当晓。後夜即起经行坐禅。降伏心法。此是难陀族姓子初夜後夜不失时。”(《鼻奈耶》)
可见,潘麟邪师纯粹是不懂装懂地乱说佛陀每天打坐两次。
而且,潘麟邪师说:“到了晚上11点以后上床打坐,4点下坐……”这个也有问题。晚上11点,已经属于中夜,正是右胁着地、卧眠休息的时间;(早上)4点已经属于后夜,正是该坐禅的时候,并非下坐的时间,足见潘麟邪师所说,实在是混乱错谬不堪。

六、妄说所谓的“大成就者们”比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速度快
潘麟邪师在《<金刚经>的智慧》中说:
“但实际上这些大成就者们与释迦佛一般无二,没有任何差别,佛陀所达到的究竟成就,他们全部达到了,而且某些人比释迦牟尼成佛的速度还要快。”
1.诸佛皆是经过三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乃得成佛。
三世诸佛皆是经过三阿僧祇劫勤苦修行才能成佛,这是诸多经律中的共说,
比如:
“一切诸佛有三事等。一者行等。二者法身等。三度众生等。一切诸佛尽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尽具五分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尽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于泥洹。”(《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无上道。”(《增一阿含经》)
“菩萨报曰。我已曾于三阿僧祇劫。常行苦行求无上菩提。于一切众生拔诸苦难。”(《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2.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未来诸佛中最为精进,所以成佛速度最快
诸佛智慧、解脱、戒律等诸功德悉皆平等,唯有精进程度不同,以致成佛有快慢之别,越精进则越快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最为精进,所以释迦牟尼佛比过去未来诸佛成佛的速度都要快,是所有诸佛中成佛速度最快的。
比如:
“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 (《增一阿含经》)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而无有异。亦复同空。无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身。视无厌足。无能见顶者。皆悉不异。唯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 (《增一阿含经》)
“此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超越成佛。(《增一阿含经》)
“阿那律知之。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而无有异。亦复同空。无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身。视无厌足。无能见顶者。皆悉不异。唯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 (《增一阿含经》)
3.妄言众多人同时成佛
潘麟邪师号称西藏地区有众多与释迦佛一般无二的活佛,若不作此魔说,则根本无法圆谎喇嘛教“即身成佛”之邪说。
若言真正即身成就觉行圆满的大觉佛陀,从释尊降生即身成佛,下一例即身成佛者,就要一直等到弥勒佛出世,此间数亿年,将无二佛出世。在释迦灭后、弥勒出世中间,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是绝对不可得的。
诸佛“终无二言”、“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世无二佛之号……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增一阿含经》)潘麟邪师等所谓成佛的“大成就者们”,无一例外犯大妄语者,成魔罢了!
总之,成佛皆要经过三阿僧祇劫勤苦修行方可,不可能有捷径。释迦牟尼佛因为最为精进,所以成佛最快。比释迦牟尼佛成佛速度还要快、有众多大成就者成佛等等诸如此类的大妄语狂言可以休矣!


七、错说佛以一声演说法,众生随类皆得解
潘麟邪师在《<心经>直解》中说:
“佛以一声演说法,众生随类皆得解。就是说,佛陀只用了一种声音在讲法,所有的众生全部理解——狗听了狗理解,猫听了猫理解,地狱里的众生听了也理解,天道里的众生听了也理解。总之,所有的众生听了,都获得了教益。此名之曰‘广舌音’。”
其实,佛陀会根据众生各自的因缘、特点,选择使用该众生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某一种语言说法,并不能保证其他的众生也能理解。
比如:
“即时四大天王。与无数百千眷属后夜来。见佛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以圣语说四谛法苦集尽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为二天王。以驮婆罗语说法。吚甯(苦谛)弥甯(习谛)多咃陀譬(尽谛)陀罗辟支(道谛)佛闍陀(知也)萨婆休(一切)蠰舍摩遮(灭求)萨婆多罗(一切离)毗楼利多咃欲(远离)萨婆休(一切)鞞罗地(不作)波跋(恶也)头吃想妒(苦边尽也)涅楼遮谛(如是说也)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复作弥梨车语。摩舍兜舍那舍婆萨婆多罗毗比谛伊数安兜头却婆阿地婆地。四天王尽解。示教利喜已。礼佛足而去。”(《十诵律》)
可见,佛陀最先使用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圣语(巴利语)为四大天王说四圣谛,两个天王听懂了得初果,另外两个没听懂。佛陀又为没听懂的两个天王用驮婆罗语说法,又一个天王听懂得道,为最后一个天王用弥梨车语说法,最后一个天王也听懂得道了。
佛陀先后使用三种不同的语言为四大天王说法,方才使其全部得道,可见潘麟邪师说的“佛陀只用了一种声音在讲法,所有的众生全部理解,”纯粹是瞎说。用一种声音说法,同属于一个层次的四大天王都有理解的有不能理解的,何况层次、福报等差别巨大的猫狗等畜生、地狱及天道众生,怎么可能全部理解呢?是可信孰不可信?
而且,所谓的“广舌音”,也是潘麟邪师独创之新名词,大藏经中根本就没有。佛陀正法中,只有广长舌,能够舐耳覆面,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比如:
“广长舌者。从口出舌。尽覆其面。”(《中阿含经》)
“广长舌。左右舐耳。”(《长阿含经》)
“佛知其念。即出广长舌相。舐耳覆面。” (《长阿含经》)

八、错说佛陀每次讲法,阿难都在场
潘麟邪师说:
“阿难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的记忆力最强,因是佛陀的侍者,佛陀每次讲法,阿难都在场,故被尊为‘多闻第一’。”(《<心经>直解》)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多闻第一”。多闻有两层含义,其一为释迦牟尼每次说法时,他都在旁边听着,一场法会都没有落下。”(《<金刚经>的智慧》)
佛陀成道时,阿难尊者才刚刚出生。
比如:
“释迦牟尼今不舍命。见证无上正智。时净饭王及诸眷属。并劫比罗城人众。闻此语已不胜欢跃。时耶输陀罗。闻世尊菩萨证无上智。生喜悦曰。诞一息。斛饭王亦生一息……此子生时罗怙障月。因此应以为名罗怙罗……此子生日。劫比罗城人众欢喜。可名此子为阿难陀。”(《律》)
佛陀成道六年之后,重回迦比罗卫,之后才度阿难等诸释子出家。
比如:
“佛世尊六年苦行。成觉之后更住六年。满十二岁重还于此(迦毗罗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尔时,世尊住阿奴夷国名为阿奴夷之摩罗种村邑。其时,著名释种诸童子随世尊之出家而出家。……时,释氏跋提王、阿那律、阿难、婆咎、金毗罗、提婆达多及剃发师优波离七人,……俱诣世尊处。……世尊先令剃发师优波离出家,后令彼诸释氏童子出家。时,具寿跋提于其雨安居中,现证三明,具寿阿那律生天眼,具寿阿难现证预流果,提婆达多成就异生位之神通。”(《南传律》)
所以从佛陀成道后到回到迦比罗卫国之前,佛陀这段时间讲法时阿难尊者根本不可能在场。例如佛陀初转法轮为五比丘讲法,讲法度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及千弟子,初次为瓶沙王讲法,讲法度舍利弗、目建连及其二百五十弟子等等。
且不论上面所说的这些阿难没见到佛陀之前,佛陀说法时阿难尊者肯定不在场,即使后来,阿难尊者见到佛陀之后出家,也有很多场合佛陀说法时,阿难尊者不在场,此种事例经中比比皆是。佛陀说法共45年,阿难当佛陀的侍者只有25年,肯定会有许多场合阿难尊者不在场。
再退一步讲,甚至阿难已经成为佛陀的侍者,有时佛陀说法阿难尊者也不在场。
比如:
“尔时。世尊不告四部之众。复不将侍者。如屈申臂顷。从祇桓不现。往至三十三天。……尔时。世尊渐与彼诸天之众说于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为秽恶。出要为乐。尔时。世尊以见诸来大众及诸天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普与诸天说之。各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复有十八亿天女之众而见道迹。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是时。如来母即从坐起。礼如来足。还入宫中。……是时。人间四部之众不见如来久。往至阿难所。白阿难言。如来今为所在。渴仰欲见。 ……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增一阿含经》)
所以,潘麟邪师说佛陀每次讲法,阿难都在场,一场都没落下,纯粹是不顾事实的信口胡说。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31 , Processed in 0.1342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