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58|回复: 1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含中的三乘解脱之道浅述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1 22:47 编辑

阿含中的三乘解脱之道浅述

(一)

现在,基本上有人一听到阿含,第一个反应,大概就是:那是声闻法,是小乘经典。
也难怪,自阿含译成汉文,就被视为小乘经典,束之高阁,少有人问津。
作为佛金口所说的诸法汇集,真的只是小乘法?佛为何说自己说法已毕才入涅槃?
不如亲自读下阿含,看佛陀在其中,是只说了小乘法,还是已将三乘法和盘托出。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1 22:48 编辑


如果 要省事的话,直接看《增一阿含 。序品》:
(1)
  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
  永在生死长流河,世尊今为度黎庶。
  尊长迦葉及圣众,贤哲阿难无量闻,
  善逝泥曰供舍利,从拘夷国至摩竭。
  迦葉端思行四等,此众生类坠五道,
  正觉演道今去世,忆尊巧训怀悲泣。
  迦葉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
  最尊种种吐言教,总持怀抱不漏失。
  谁有此力集众法,在在处处因缘本?
  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贤善无量闻。
==========
评: 世尊入灭,迦叶欲总集佛法,令法久住,需合格人众 。

(2)
  即击揵椎集四部,比丘八万四千众,
  尽得罗汉心解脱,以脱缚著处福田。
  迦葉哀愍于世故,加忆尊恩过去报,
  世尊授法付阿难,愿布演法长存世。
  云何次第不失绪?三阿僧祇集法宝,
  使后四部得闻法,已闻便得离众苦。
  阿难便辞吾不堪,诸法甚深若干种,
  岂敢分别如来教,佛法功德无量智!
  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旧,
  大迦葉今为众人,如来在世请半座。
  迦葉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总持智慧业,能使法本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净眼,亦复能知他心智,
  一切众生种种类,无有能胜尊阿难。
=============
评:阿难总持佛法,多闻第一,不二之选。

(3)
  梵天下降及帝释,护世四王及诸天,
  弥勒兜术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
  弥勒、梵、释及四王,皆悉叉手而启白:

  一切诸法佛所印,阿难是我法之器。
  若使不欲法存者,便为坏败如来教,
  愿存本要为众生,得济危厄度众难!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
  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迦葉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
  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
=============
评:阿难众望所归。

。。。。。。。。。。。。。。。。。。
(4)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
==========
评: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因根而有三乘之解,法有侧重,人有拣择。

(5)
“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
迦葉问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葉,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
所以然者?
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
诸善奉行,心意清净;
自净其意,除邪颠倒;
是诸佛教,去愚惑想。
云何,迦葉,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
意清净者,则不颠倒;
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
评:佛法皆是一味。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2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1 23:09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1 22:17
如果 要省事的话,直接看《增一阿含 。序品》:
...


(二)

这样举例,显然 是不够的。
还需要从中,找出更多,更详细的经文,来验证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全面。
话题本身就大,若铺得太开,太散不行,要一步一步来。

先找共同的,看看佛(菩萨 ),声闻,辟支三乘的共同解脱之道 。

然后,再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2.1

先说佛,是如何(在最后生)证得解脱的。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增上品第三十一》

(菩萨在菩提树下)
【“梵志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说彼人极为愚惑。
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于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虚妄,意不错乱,恒若一心,无贪欲想,有觉、有观,念持喜、乐,游于初禅;
是谓,梵志,是我初心于现法中而自娱乐。

若除有觉、有观,内有欢喜,兼有一心,无觉、无观,定念喜,游于二禅;
是谓,梵志,第二之心于现法中而得欢乐。

我自观知内无念欲,觉身快乐,诸贤圣所希望,护念欢乐,游于三禅;是谓,梵志,第三之心。若复苦乐已除,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是谓,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觉知游于心意。

  “当我在闲居之时,有此四增上之心。
我以此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尔时,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败之劫,皆悉分别:‘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乐,从彼终而此间生,死此生彼。’因缘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当知:我初夜时而得初明,除其无明,无复暗冥,心乐闲居而自觉知。

复以三昧心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在定,得无所畏。复知众生生者、死者,我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行善恶,皆悉分别。诸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恒怀邪见,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有众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诽谤贤圣,恒修正见,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
  “梵志当知:若中夜时得第二明,无复暗冥,而自觉知乐于闲居。

我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得定,得无所畏,得尽漏心,亦知此苦如实不虚。
当我尔时,得此心时,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
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谓,梵志,我后夜时得第三明,无复暗冥。

云何,梵志,颇有此心:如来有欲心、瞋恚心、愚痴心,未尽在闲居之处?梵志,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如来今日诸漏永除,恒乐闲居,不在人间。
然我今日观此二义已,乐闲居之处。
云何为二?又自游闲居之处,兼度众生,不可称计。”】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2 20:05 编辑

再看,世尊如何通过观察世间众生生死流转,发现十二因缘,而获得解脱正智,成无上觉的。

《杂阿含。卷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0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2 20:0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09:23
再看,世尊如何通过观察世间众生生死流转,发现十二因缘,而获得解脱正智,成无上觉的。

《杂 ...


 
缘起法则,法尔如是: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谓缘起法为世尊作?为余人作耶?”
  佛告比丘: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
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闻发显示。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卷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09:35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09:30
 
缘起法则,法尔如是:

 诸佛皆以此道,证无上觉:

《杂阿含。卷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彼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已,从三昧觉,说此偈言: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因缘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诸受灭尽,
   知因缘法尽,则知有漏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诸受灭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因缘法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永离诸疑惑,知尽诸有漏。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
   普照诸世间,如日住虚空,
   破坏诸魔军,觉诸结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说。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10:1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09:35
 诸佛皆以此道,证无上觉:

《杂阿含。卷15》

四谛法。轮的三转十二行相:


《杂阿含。卷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柰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10:2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10:17
四谛法。轮的三转十二行相:

 从初果到四果,到辟支佛,到佛地,均是以证四圣谛得解脱:

《杂阿含。卷15》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2 20:59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10:23
 从初果到四果,到辟支佛,到佛地,均是以证四圣谛得解脱:

...


若解脱生死,(二十二根中)必成就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如是:


《杂阿含 。卷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诸比丘,若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

  “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2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19
若解脱生死,(二十二根中)必成就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如是:

声闻四果也如是,成就五根:信,念,精进,定,慧:

《杂阿含。卷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
若软、若劣,得阿那含;
若软、若劣,得斯陀含;
若软、若劣,得须陀洹。
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

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30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22
声闻四果也如是,成就五根:信,念,精进,定,慧:

《杂阿含。卷26》

成就五根者,必入四果,三乘之道 :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善聚品第三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善聚?所谓五根是也。
云何为五?
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比丘,有此五根。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须陀洹,得不退转法,必成至道;
转进其行成斯陀含,而来此世,尽其苦际;
转进其道,成阿那含,不复来此世,即复取般涅槃;
转进其行,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
所以然者?此最大聚,众聚中妙。
若不行此法者,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真、等正觉也。

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言善聚者,此五根为上。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4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30
成就五根者,必入四果,三乘之道 :

声闻弟子的解脱之道 ,与佛同:

《中阿含。卷19 长寿王品.迦絺那经第九》

彼时,尊者阿那律陀告诸比丘:
(发心出家)

“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哭懊恼、悲泣忧戚,欲断此大苦聚。诸贤,我厌已而作是观:‘居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修诸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持戒无缺)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粗言,断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粗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我于绮语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治生,断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不受财贷,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离欲清净,守根正知)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当复学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诸贤,我亦如是,随所游至,与衣钵俱,行无顾恋。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当复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当复学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蘘[卄/積],或至林中,或在冢间。
(除五盖,证四禅 )

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证六通,得解脱)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如意足智通作证。
诸贤,我得无量如意足,谓分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不碍石壁,犹如行空,没地如水,履水如地,结跏趺坐,上升虚空,犹如鸟翔。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天耳智通作证。
诸贤,我以天耳闻人、非人音声,近远、妙与不妙。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他心智通作证。
诸贤,我为他众生所念、所思、所为、所行,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无秽、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通作证。
诸贤,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生死智通作证。
诸贤,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

  “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
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以戒为基,成就定,慧三学,衣褐怀玉)
。。。。。。。。。。。。。。。。。。。

  “诸贤,我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以小方便观下露地,见千土墩。诸贤,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

诸贤,若王大象,或有七宝,或复减八,以多罗叶覆之,如我覆藏于此六通。

  “诸贤,若于我如意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天耳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他心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宿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生死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诸贤,若于我漏尽智通作证有疑惑者,彼应问我,我当答之。”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52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43
声闻弟子的解脱之道 ,与佛同:

《中阿含。卷19 长寿王品.迦絺那经 ...

阿罗汉所证的解脱与佛所证解脱(涅般),是一样的: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
“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
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2 21:0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52
阿罗汉所证的解脱与佛所证解脱(涅般),是一样的:


无佛(法)之世,证得解脱,即是辟支佛: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马王品第四十五》

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

阿难当知:或有是时,众生之类颜貌寿命,转转减少,形器瘦弱,无复威神,多诸瞋怒、嫉妒、恚痴、奸伪、幻惑,所行不真。或复有利根捷疾,展转诤竞,共相斗讼;或以手拳、瓦石、刀杖,共相伤害。是时,众生之类执草便成刀剑,断斯命根。

其中众生,行慈心者无有瞋怒,见此变怪,皆怀恐惧,悉共驰走,离此恶处,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克己自修,尽有漏心而得解脱,便入无漏境,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已胜怨家。’阿难当知:彼名为最胜。”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佛部?为佛部耶?”
  佛告阿难:
“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
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

************************************



以上所引的资料,是讲三乘解脱相同之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07:29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2 20:58
无佛(法)之世,证得解脱,即是辟支佛:

当然,这样一来,虽然引用的资料很可靠,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
那就是,上面的标准,是有点太高:
一个是佛地,一个是辟支佛,声闻又是俱解脱阿罗汉,对今 人来讲,差不多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标。
佛法,应该是三根普被 的。

有没有稍微简化的步骤呢?

《中阿含 习相应品。惭愧经下。第五》

“诸贤,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
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
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
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
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
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诸贤,犹如有树,不害外皮,则内皮得成;内皮得成,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得成就。

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
这个要求,仍然是戒定慧三学,会不会有更简单的呢?

再看:
《长阿含。大本经》
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
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

======
这个是不是较为简单?当然,只有佛才有这个能力,把最复杂的原理,用直白的话讲出来。
具体的过程,分析起来,却非常复杂,放到三乘区别之后再说。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0:06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3 07:29
当然,这样一来,虽然引用的资料很可靠,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难题:
那就是,上面的标准,是有点太高:
一 ...

为了避免有人落入佛所说法,即是声闻法起见,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所说法,会把人一直带入涅般之境,干脆利索,这只是表面现象。

我们看“小乘”律中怎么说三乘的,三乘实是一乘:

1,《十诵律。卷36》

“佛知众生深信柔软。随其所应为说道法。
是众中。有人得暖法者。顶法者。顺道忍法者。三毒薄者。离欲者。世间第一法者。
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者。
有种声闻乘因缘者。
有种辟支佛乘因缘者。
有种佛乘因缘者。
如是利益无量众生。"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9》

尔时世尊。观察大众意乐烦恼根性差别。随其所宜而为说法。
既闻法已。有得暖,顶,忍,世间第一法。
或得预流,一来,不还果者。
或有出家尽诸有漏获阿罗汉。
或于声闻菩提。
或于独觉菩提。
或于无上菩提心生希愿。
复令大众于三宝所生极信心。
尔时世尊。为大利益。广调伏已舍之而去。

也就是说,佛以一音说法,众生以自己的根器,形成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解脱 之道 。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 20:27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3 20:06
为了避免有人落入佛所说法,即是声闻法起见,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所说法,会把人一直带入涅般之境, ...


2。2
前面大致说了,三乘解脱之道 之相同处,下面,说一说不同之处;

《杂阿含 经。卷3 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
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惟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也就是说,佛是在无佛法之世,自证,自觉三十七道 品,获得解脱之后,再把这解脱之道 广 说与众弟子,广 度众生的修行者,此时他已自觉,觉他,并觉行圆满。
而闻其法,而在其指导下修行,而获得解脱的,叫声闻弟子。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0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4 14:18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3 20:27
2。2
前面大致说了,三乘解脱之道 之相同处,下面,说 ...


那么,佛又有哪些出众之处呢?
也就是诸佛常 法:

《 长阿含 。大本经》

1,菩萨从兜率天下生;
2,入胎;
3,出生;
4,观老病死而出家;
5,树下证道 ;
6,梵天请佛;
7,转法*轮;
8,入大涅般。


诸佛佛法相同,只是家族,姓氏,寿命,精进不同。

《增一阿含。卷37》

。汝今,阿那律,当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为八?此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超越成佛。
  “阿那律知之: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而无有异,亦复同空、无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身,视无厌足,无能见顶者,皆悉不异。唯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

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为最为上,为尊为贵,为无有喻。犹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上,为无有比;此亦如是,精进之念,于八大人念中最上,实无有比!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0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4 11:27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06:14
那么,佛又有哪些出众之处呢?
也就是诸佛常 法:


在《大本经》中,还提到佛有三十二相。

南传《长部》,约对应于北传《长阿含》,有一部《三十二相经》,北传没有。
什么内容呢?全文很好找,只帖一节:

“诸比丘!如来于前世,其昔日之生存处及生来人间,舍离杀害有情,不用刀剑、刑杖而爱悯、怜愍利益一切生物。彼遂行、积蓄、积聚、增大此业,身坏命终后,再生于善趣天界……乃至……彼于彼处命终,来生此世间,得此三种大人相。谓:跟长广、诸指长、身肢直如焚(梵)天。”

什么意思 ?
佛得此三种大人相。谓:跟长广、诸指长、身肢直如焚(梵)天。
由菩萨时,舍离杀害有情,不用刀剑、刑杖而爱悯、怜愍利益一切生物。而成。

========
如果把《三十二相经》,放入同部的《大本经》中,就成了解释三十二相的由来。《大本经》则讲诸佛常法。
还有超过其上的吗?没有。

另外,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因为没有解脱生死,故不能与佛比。

声闻弟子,辟支佛,虽然也可成就诸相好,但并不完全具足。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08:03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07:54
在《大本经》中,还提到佛有三十二相。

南传《长部》,约对应于北传《长阿含》,有一部《三十二相经》, ...

如来十力

《杂阿含。卷2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亦如是说。若复比丘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解脱者,是名阿罗汉慧解脱;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诸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种种别异?”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惟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身知,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说道,为众将导,然后声闻成就随法随道,乐奉大师教诫、教授,善于正法,是名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种种别异。


  “复次,五学力、如来十力。
何等为学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是名第二如来力。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应、等正觉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是名如来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是名如来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是名第五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是名第六如来力。若于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是名第七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是名第八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是名第九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复次,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来力。若此力成就,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能转梵轮,于大众中师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1:24 | 只看该作者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08:03
如来十力

《杂阿含。卷26》

如来四无所畏 

《增一阿含。卷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世有四无所畏,如来得此四无所畏,便于世间无所著,在大众中而师子吼,转于梵轮。

  “云何为四?
我今已办此法,正使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蜎飞蠕动之类,在大众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于中得无所畏,是为第一无所畏。

  “如我今日诸漏已尽,更不受胎,若有沙门、婆罗门,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诸漏未尽者,此事不然,是谓第二无所畏。

  “我今已离愚暗法,欲使还就愚暗之法者,终无此处!若复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我还就愚暗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三无所畏。

  “诸贤圣出要之法,尽于苦际;欲使不出要者,终无此处!若有沙门、婆罗门、魔若魔天,众生之类,在大众中言如来不尽苦际者,此事不然,是谓如来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之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是,比丘,当求方便,成四无所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4 12:01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11:24
如来四无所畏 

《增一阿含。卷19》


一世无二佛
《增一阿含。卷32》
此,比丘,诸辟支佛若如来不出世时,尔时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来在兜术天上欲来生时,净居天子自来在此相告:‘普敕世间,当净佛土,却后二岁,如来当出现于世。’
  “是时,诸辟支佛闻天人语已,皆腾在虚空,而说此偈:

  “‘诸佛未出时,此处贤圣居,
    自悟辟支佛,恒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罗汉,终无空缺时。’

  “是时,诸辟支佛即于空中烧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无二佛之号,故取灭度耳!一商客中终无二导师,一国之中亦无二王,一佛境界无二尊号。


所以然者?过去久远,此罗阅城中有王名喜益,彼恒念地狱苦痛,亦念饿鬼、畜生之痛。尔时,彼王便作是念:‘我今恒忆地狱、畜生、饿鬼之苦痛,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恶道中。今宜尽舍国王、正位、妻子、仆从,以信坚固,出家学道。’
  “尔时,大王喜益,厌此酸苦,即舍王位,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在空闲之处,而自克已,观五盛阴,观了无常。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尽,痛、想、行、识,亦复如是,皆悉无常。当观此五盛阴时,诸可集法,尽是灭法;观此法已,然后成辟支佛道。
  “是时,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便说此偈:

  “‘我忆地狱苦,畜生五道中,
    舍之今学道,独逝而无忧。



《长阿含。卷5。典尊经》"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4 1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4 19:50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11:37
一世无二佛
《增一阿含。卷32》
此,比丘,诸辟支佛若如 ...



如来十号

《中阿含。卷36。象迹喻经》

“梵志,如是,若世中出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乃至天、人,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

由于翻译的原因,如来十号,《清净道 论。第七。说六随念品》中,又有以下几种:


一、佛随念

  于此十随念中,先说为欲修习佛随念而证信具足的瑜伽行者,当于适当的住所独居静处禅思(3)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阿拉汉)
(1)远离故,(2)破贼故,(3)破辐故,(4)应受资具等故,(5)无秘密之恶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随念于世尊阿拉汉。

(二)(等正觉者)(8)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

(三)(明行具足者)(11)
因为明与行具足,故为明行具足者。这里的「明」是三明、或八明。
三明当知如『怖骇经』12中所说:八明,即如『阿摩昼经』(13)中所说的观智及意所成神变加以六神通为八明。
「行」即戒律仪,防护诸根之门,食物知量,努力醒觉,(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的七种妙法,色界四种禅,当知共为十五法。因为依此十五法行,圣弟子得行于不死的方向,所以说「行」。
即所谓:「摩诃男(大名),兹有圣弟子具戒」等,一切如在中分五十经14中所说。世尊对于这些明与行都已具足,所以称为「明行具足者」。

(四)(善逝)
善净行故,善妙处行故,正行故,正语故为「善逝」。

(五)(世间解)
完全了解世间,故为「世间解」。
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灭,依灭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达于世间。

(六)(无上士)
因为他自己的德更无超胜之人,故以无过于他之上者为「无上士」。
即是他的戒德为一切世间最胜,而定、慧、解脱及解脱知见之德亦然。

(七)(调御丈夫)
他能御其应调御的丈夫为「调御丈夫」,调御即调伏的意思。
应调御的丈夫是说未调御而当调御的畜生丈夫、人类丈夫及非人类的丈夫。

(八)(天人师)
以现世,来世及第一义谛而适应的教诲,故为「师」。
又如「商队」故为「师」。世尊如商队的首领。譬如商队的首领引导诸商队度过沙漠的难处,度过盗贼的危险地带,度过野兽的恶劣处所,度过饥饿的困难,度过无水的难处,如是令度种种难处得达安稳的地方;世尊为师!为商队之主,令诸有情度诸难所,度生的难所等的意义,可为这里的解释。

(九)(佛)
以他的解脱究竟智业已觉悟一切所应知的,故为「佛」。
或者以自己觉悟四谛,亦令其它有情觉悟,以此等理由故称为「佛」。

(十)(世尊)
这是与德之最胜,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师是同义语,所以古人说:
  世尊,是说他最胜,
  世尊,是说他最上,
  那值得尊敬的师。


  才称他世尊。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5 08:0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4 17:42
如来十号

《中阿含。卷36。象迹喻经》


也就是说,三乘虽然解脱一样,但是,区别在于其能力不同(如来众中出三乘,皆在出家众中《增一阿含。卷45》。)

从大到小依次是佛,辟支,声闻。

前面,讲了 普通人如何中证阿罗汉,但其中具体顺序,语句不详。
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法蕴足论》喟然也有说,但,对于刚接触它的人,还是太难了一点。

那么,能不能再简洁一点呢?
让人感到解脱生死不再遥远?
《俱舍论》中所述,倒是不二之选。
还是看看《俱舍论》是怎么说的吧。。。。。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5 0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高云飞 于 2018-10-5 08:46 编辑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18-10-5 07:19
也就是说,三乘虽然解脱一样,但是,区别在于其能力不同(如来众中出三乘,皆在出家众中《增一阿含。 ...


依《俱舍论。卷22。23。分别贤圣品》,看一下从凡夫到证道是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当一个人认知到三界不安,生死无常之后,感受轮回之苦,下决心出离。

1,
先亲近善知识,如实闻法,然后,如理作意思维。得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待取得正见之后,依此起修。

2,

先严持戒律,使身口意清净。
然后,少欲知足,不再为世间诸事所缠绕,具足远离之品性。
仅仅需要一点能维持生命的衣物,饮食,卧具,并乐于为解脱而修行:这又称为"四圣种"。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3 13:46 , Processed in 0.0925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