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破茧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杂阿含经》 卷一

[本贴链接]
51#
发表于 2007-1-17 16:14 | 只看该作者

请问,“佛陀的古道”里面的那位法师的法怎么样?

请问,“佛陀的古道”里面的那位法师的法怎么样?
52#
发表于 2007-1-17 1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9 破茧生 的帖子

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这段经文中“诸数”的“数”应该是“趣”的意思。
【趣】 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本帖最后由 真净 于 2007-1-17 18:37 编辑 ]
53#
发表于 2007-1-17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 净土 的帖子

净土兄认真的学习态度令人敬佩!但是,净土兄对于下段经文的翻译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原帖由 净土 于 2007-1-17 16:12 发表

象这样精神上达到了解脱的人,如果要想自己证悟,也就可以自己证悟:我迷惑的一生已经结束,清净的行为已经完成,应该做好的事情已经做好,清楚知道今后不会再受后有胞胎,不会堕入迷妄的生死轮回之中。


净土兄对于上段经文的翻译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我生已尽,不是“我迷惑的一生已经结束”,而是不再来三界受生,永断生死。

【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数】

梵行已立,翻译成“清净的行为已经完成”,不够准确,如果译成“净行已经成就”就确切了。

【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证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FROM:【三藏法数】

不受后有,这句的翻译中“今后不会再受后有胞胎”,对受“生”的方式的理解有些狭窄。

【不受后有】 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FROM:【三藏法数】

而后有,不是一定要有“胞胎”的,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只有胎生是由胞胎的,其余三种都是没有胞胎的,比如天人只有化生。

【四生】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
  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
  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 本帖最后由 真净 于 2007-1-17 19:35 编辑 ]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9: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5#
发表于 2007-1-17 1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看见曙光 于 2007-1-16 11:30 发表
看了大家的帖子,有些感想,请大家评议。
1 上面《杂阿含经》总共几十篇,但总结下来基本上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要正观、正思维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这样就会不会被取所缚,就会心得解脱,最后脱离生老病死,至于涅磐。
2 有些篇章虽然词语晦涩,不太好理解,但是参照别的篇章就会知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3 我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严重地受到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教育体制影响,往往陷于抠文字表面,我们应该反省一下。因为这给我们学习佛法造成很大障碍。
4 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凡夫一个,有着很多的毛病。小时候就暴露出来有严重的虚荣心、色心,而且爱撒谎。但是善根还不是很差劲的。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所以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但是初中、高中以后接触到社会的很多阴暗面,受到很大打击,对社会很失望。后来无意中接触到气功,被其中的“玄妙”所诱惑,练了很多种功法,也没什么效果。后来又误入邪教,身心备受摧残。偶然有一次,我自己的善根爆发,决心放弃所追去的东西。这时我的心境从来未有的清静,唾液也是甜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我想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可是不行,几天后就消失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接触到《金刚经》,虽然我读不大懂,但是读到某个地方我就眉开眼笑,乐不可支。因为其中说到的情况和我的经历太吻合了。我说这一段经历想表达一些想法:(1)我认为我们自身有个真正的自我,它是永久不变的(2)我们之所以不能证到它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妄想或污染覆盖着它(3)我的这个经历不是因学习佛教而得,但是我的经历印证了佛教所说真实不虚
5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观无常,有些体会:在观察、思维中内在的执着会反抗,脑袋、胸部会难受,会觉的疼、胸闷。这时我就停止观色无常,而观察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问自己这种感觉会长久吗?这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很快消失。在观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比较强烈的恐惧感,通过这种方法都会很快消失。这时就会觉得身心轻松。所以我深有感触:恐惧、怕死都是人在自己吓唬自己,是在愚昧中。当通过止观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慢慢地就会了解世界和身心的真相,越来越会身心自在。
6 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应该要注意的就是:疑惑、问题很多是正常的,而且你的问题别人不一定能回答,或者回答得你觉得不好,有可能你会出现很强烈地反感、排斥。这时候不要被你的情绪牵着走,要观察它,并反问它,这种情绪就会消失。
7 我认为学习佛教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不要空谈。否则你的烦恼没有减轻,反而在和别人的交谈、争论中越来越强烈。这就于人于己都不 ...


色无常,受、想、行、识亦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
请问:您说的自我从哪里来的啊?从自身内来还是外在有个自我啊?这个自我是永恒不变的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杂阿含(三三五)经》

在下认为本经这两句最为关键,可是一直没有参透,可不可以说:此有故彼相续,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呢?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17 19:51 编辑 ]
56#
发表于 2007-1-17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可否说: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可否说:比丘于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与“心解脱”是什么关系呢?
比丘于心解脱者,视为几果呢?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视为几果呢?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视为几果呢?
比丘断苦,视为几果呢?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17 20:25 编辑 ]
57#
发表于 2007-1-18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3 真净 的帖子

谢谢真净姐姐的指正。。。。。。。。。。。。。。。。
58#
发表于 2007-1-19 1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净土 于 2007-1-17 16:12 发表
(一)

我是亲自听佛陀这样说的: ...

这段译文应该出自佛陀的古道-内观禅修-八正道 » 阿含译经堂.翻译者:佛陀的古道
鉴于该论坛的活动[阿含译经]和这里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现提供一连接,供读者参考:http://buddha-spath.com/forumdisplay.php?fid=48
59#
发表于 2007-1-19 1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名 于 2007-1-19 14:27 发表

这段译文应该出自佛陀的古道-内观禅修-八正道 » 阿含译经堂.翻译者:佛陀的古道
鉴于该论坛的活动[阿含译经]和这里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现提供一连接,供读者参考:http://buddha-spath.com/forumdisplay.php?fid=48

是的。。。。。。。。。。。。。。。。。。。。。。。。。。。
60#
发表于 2007-1-19 23:17 | 只看该作者

申请

恳请破茧生 先生
可否 一段原文然后就一“浅见”
也免俺鼠标疲劳
冒昧
见谅
61#
发表于 2007-1-19 23:20 | 只看该作者

补充

向 大 德 顶 礼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21: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3#
发表于 2007-1-21 15:18 | 只看该作者
南、北传《阿含经》对照读其意自现!南、北传《阿含经》对照本可在论坛中的资料汇集中寻找!


(一五)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第一 蕴相应 一O七

相应部经典三 一0八
四 ‘比丘!执取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74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于我略说之义如何作广解耶?’
六 ‘大德!执取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即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时,即为魔
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
则由波旬解脱。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六2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执取色时,则为魔
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
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义之义。’
七 时,彼比丘欢喜、随善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而起,敬礼、右绕3世尊而去。
八 时,彼比丘独自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当出家,以
出家之本意,于现法无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证知、现证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64#
发表于 2007-1-21 16: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17 20:11 发表

可否说: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可否说:比丘于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与“心解脱”是什么关系呢?
比丘于心解脱者,视为几果呢?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视为几果呢?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视为几果呢?
比丘断苦,视为几果呢?


比丘仅仅于欲贪心解脱者为三果。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此时于欲贪、色贪、无色贪均已心解脱,为四果。
65#
发表于 2007-1-21 16: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如是我闻 于 2007-1-21 16:21 发表


比丘仅仅于欲贪心解脱者为三果。
比丘于五蕴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此时于欲贪、色贪、无色贪均已心解脱,为四果。


非常感谢您!
66#
发表于 2007-1-21 1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如是我闻 于 2007-1-15 18:12 发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杂阿含(三三五)经》

认真参读,读不懂可不行,读懂了“四谛”之世出世间因果都明了了。


南传对应部分,但是没找到前面关于缘起法则相同的部分:

135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二[边],或有,或无。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实观世间之
集者,于世间不生无见。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实观世间之灭者,于世间不生有见。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近倚、取着、现贪所缚。然而不接近、此近倚、取着、意之摄
受、现贪、随眠3则不取着。则不摄受‘我体’,现生者则苦生、现灭者则苦灭、不
疑惑、不犹豫、无其他缘而智生。迦旃延!如是为正见。
一七 迦旃延![一切是有]者,此是一边:[一切是无]者,此是一边。迦旃延!
如来离此二边,依中而说法。谓: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乃至……如是
而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而,无余离灭无明,则行灭……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
苦蕴之灭。’’
一八 ‘友阿难!如是具寿为同梵行者,欲哀愍、利益、所说教导、教诫者,我亦闻
具寿阿难之说法,而现观于法。’
67#
发表于 2007-1-22 10: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17 19:35 发表

谢谢真净姐姐的回复,"诸数"即等于"诸趣"的根据是什么呢?求法事大,不敢马虎,烦请您能再指点一下.:



破茧生兄认真求实的精神令人赞叹:
请看下段经文(杂阿含四七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若剎利,
婆罗门,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苦
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
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著受,苦贪著受,不苦不乐贪著
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說偈言:「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
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此身亦如是,
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於此
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永处般涅槃」。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2: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9#
发表于 2007-2-14 09:19 | 只看该作者

几个疑问

不好意思,我什么基础都没有,所有的名词都是我现查破茧生推荐的在线词典才知道的,所以我问的问题很小儿科的,希望各位先学多多指导!我的问题如下:

1、“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否为:正确地理解无常,苦、空、非我也和无常一样?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2、前几段经文中是否包含着一种修行上的递进关系:正观→正思维→知→明→断→离欲→断苦→越生老病死怖?
3、五蕴之间是否也有一种递进关系,先是有色(外界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然后人才能利用色身去感受外界物质和自身——受,在印象、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了经验、概念(想),在概念不断强化的前提下形成了意志、行为,而种种的意志、行为的积累必然会形成“心”?
70#
发表于 2007-2-14 2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ihuobujie 于 2007-2-14 09:19 发表
不好意思,我什么基础都没有,所有的名词都是我现查破茧生推荐的在线词典才知道的,所以我问的问题很小儿科的,希望各位先学多多指导!我的问题如下:

1、“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否为:正确地理解无常,苦、空、非我也和无常一样?如果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
2、前几段经文中是否包含着一种修行上的递进关系:正观→正思维→知→明→断→离欲→断苦→越生老病死怖?
3、五蕴之间是否也有一种递进关系,先是有色(外界物质包括自己的身体),然后人才能利用色身去感受外界物质和自身——受,在印象、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了经验、概念(想),在概念不断强化的前提下形成了意志、行为,而种种的意志、行为的积累必然会形成“心”?

问题没有大小, 您尽管多问,大家也会从您的问题中获益的。
1、“如观无常”,应翻译为就像观五蕴无常,五蕴也是苦、空、非我。后面的经文还有提到。
2、在下觉得这部分的经文反复在说五蕴无常、苦、空、非我的重要性。
3、人并不是先有物质然后才有精神的。您可以看看论坛中讨论缘起法则的相关贴子。
71#
发表于 2007-2-15 04: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啊,太好了!本来我以为大家已经学了很多了,我的进度远远落后于大家,可能没人会注意到我的问题。非常感谢五点三十!诚心的请您多多指教。
72#
发表于 2007-7-19 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友好!您帖上内容有些我没看明白,比如,“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这句话什么意思?“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是说人不同于木石对环境有觉知吗?如是,那“心”与“受”又有什么区别呢?
“心行”与“意行”的区别也没看明白。麻烦您详细讲一下,可以吗?
还有“梵行已立”中的“梵行”具体指什么?是所谓的身、口、意三妙行吗?
73#
发表于 2007-7-19 0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五点三十 的帖子

朋有好!您说,“五蕴皆有漏,无漏离五蕴。”我不明白。阿罗汉不是漏尽阿罗汉吗?还有佛陀他们没入灭时的五蕴也有漏吗?有漏也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吗?
74#
发表于 2007-7-19 21:35 | 只看该作者

这句有问题,无名兄说得对。

原帖由 夔民 于 2007-7-19 08:10 发表
朋有好!您说,“五蕴皆有漏,无漏离五蕴。”我不明白。阿罗汉不是漏尽阿罗汉吗?还有佛陀他们没入灭时的五蕴也有漏吗?有漏也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吗?

无漏的五蕴是灭贪、嗔、痴,无明永尽的阿罗汉的五蕴。佛陀的五蕴当然无漏。
75#
发表于 2007-7-23 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4 毛毛刘 的帖子

多谢毛版主的帮助!…………………………………………………………………………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9 , Processed in 0.1032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