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61|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读经研修——《杂阿含经》 卷二

[本贴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
发表于 2007-1-20 21:25 | 只看该作者
(三四)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接着第一卷的问题,继续求问:
三三与三四经前面的论述几乎一样,后面“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是几果呢?

(三五)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阴无常,五阴是苦,安乐住的“乐”难道不是苦么?这个“乐”不属于五阴么? 
(三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提河侧伞盖庵罗树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四?何故何系著?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生长增广?”
  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有色,因色系著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1、与论坛诸君共勉。
2、为什么会“有色”?
3、 忧悲恼苦如何升起的?“自观察未生”作何解?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22: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07-1-20 22:24 | 只看该作者
(三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智慧无上,讲经说法应机有道,不仅常用譬喻形象说法,而且也用倒叙、质疑的方式来引人入“圣”。这段经文很重要,大家多读并体会。
【四识住】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着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着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着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1、取阴俱识。喜贪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攀援识,导致识住;同时,识驻于色、受 、想、行也中,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识于色、受、想、行住,攀援之,喜贪浇灌,于是识不断地生长增广。喜贪四取是多么的可怕,断此四取就已经是初果已上了。
2、若比丘离色、受、想、行,但是识仍然恍惚生灭,说破了嘴皮子也不是解脱的境界。
3、比丘于色、受、想、行离贪,另识无所住,才能断识!想起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缘四取阴识住。云何为四?色封滞识住,受、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滞故不解脱。云何不封滞则解脱?于色界离贪,受、想、行界离贪,乃至清凉、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封滞不离喜贪则不能解脱。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1 09:24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1-20 22:41 | 只看该作者
(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有诸外道出家来问汝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如是问者,云何答乎?”
  阿难白佛:“世尊,若外道出家来问我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者,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我实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也应遵从佛陀的指点,自修、教人修行应该于五阴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这与大乘经典多谈涅磐智不同。
(五七)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三十七道品】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6#
发表于 2007-1-20 22: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20 22:21 发表
引用:
(三三)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这段话的文字表面我理解的很模糊,大意应该是色的无常变化是“我”无法去控制的,所以这个“我”只是一种虚妄执取的产物。也因为如此,所以“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引用:
(三五)
“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这段话中的“心”、“意”、“识”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么样的呢?整句话的意思应怎样理解?希望哪位朋友能指点一下。我理解“当思惟此,莫思惟此”中的两个“此”中应有一个彼字,也就是应思惟色无常、变易、不正住。理解错误的话请大家指正。

愿与与破茧生兄提携共勉。
1、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色不是“我”(没说“我”是啥),如果色是“我”,不该在色中产生病、苦,后面的一句“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我知道意思但是不知道如何翻译好,真心的请求诸位指点。
2、 破茧生看出两个“此”中应有一个彼字是正确的,下面的解释可是在上一卷中出现了的啊!

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7#
发表于 2007-1-21 1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20 22:21 发表
引用:
(三三)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这段话的文字表面我理解的很模糊,大意应该是色的无常变化是“我”无法去控制的,所以这个“我”只是一种虚妄执取的产物。也因为如此,所以“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引用:
(三五)
“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这段话中的“心”、“意”、“识”三者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么样的呢?整句话的意思应怎样理解?希望哪位朋友能指点一下。我理解“当思惟此,莫思惟此”中的两个“此”中应有一个彼字,也就是应思惟色无常、变易、不正住。理解错误的话请大家指正。


[五九] 五群比丘1
一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二~三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则无致病,于色则得谓: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南、北传《阿含经》在这里产生了一些文字差异,南传比较容易接受一些。
8#
发表于 2007-1-21 16:24 | 只看该作者
( 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
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
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
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比丘白佛:
‘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
随(使)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比丘白佛:
‘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比丘白佛言:‘世尊!
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
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
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
广解其义’。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
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
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
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
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四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自念:我应随顺法,于色当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于色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已,于色得离,于受、想、行、识得离。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的书断句为:正信、非家、出家;有的断句为:正信非家,出家。
综合南传《杂阿含经》来看,断句为正信非家,出家应该是正确的。
南传《杂阿含经》如下文:

第一 蕴相应 一O七

相应部经典三 一0八
四 ‘比丘!执取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74 ‘世尊![我]承知矣,善逝![我]承知矣。’
五 ‘比丘!汝于我略说之义如何作广解耶?’
六 ‘大德!执取色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即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时,即为魔
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执取时,
则由波旬解脱。
大德!我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六2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善能广解我所略说之义。比丘!执取色时,则为魔
所缚,不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执取受……想……行……识时,则为魔所缚,不
执取时,则由波旬解脱。
比丘!应如是广劝我所略义之义。’
七 时,彼比丘欢喜、随善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而起,敬礼、右绕3世尊而去。
八 时,彼比丘独自静居、不放逸、热诚、专精不久而住,善男子之正当出家,以
出家之本意,
于现法无上梵行究竟具足自证知、现证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九 彼比丘得成阿罗汉。

至于“正当出家是否等同于“出家不久,还缺少北传《杂阿含经》的对应印证。

相应部经典三 一三六
四 时,世尊静居宴默,心生如是思念:
五 ‘我虽退却比丘众,但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不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
见我,成生别异,或生变易。犹如幼犊不见母,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六 如是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我,或生别异,
或生变易,犹如种子不得水,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七 如是此处……乃至……彼等不见我,或生别异,或生变易,我宜如前往摄取比
丘众,如是今应摄取此比丘众。’
八 时有索诃主梵天,知世尊心之所思念,譬喻力士之屈伸腕,伸屈腕,速没于梵
天界,现于世尊之前。
92 九 时,索诃主梵天,偏袒上衣之一肩,合掌奉世尊,白世尊曰:
‘世尊!如是,善逝!如是。大德!世尊难避却比丘众。
一O 此处有新参之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世尊,或生别异,
或生变易。犹如幼犊不见母,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一一 如是此处有新参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见世尊,或生别
异,或生变易。犹如种子不得水,或生别异,或生变易。
一二 如是此处有新参诸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此法与律,彼等不得见世尊,或生
别异,或生变易。
一三 大德世尊!令比丘众欢喜,大德世尊!令比丘众欢呼!大德世尊!应如先前
之摄取比丘众,如今当摄取比丘众。’
一四 世尊默然而许。
一五 时,索诃主梵天知世尊之允许,敬礼世尊,若绕即没于其处。
一六 时,世尊暮时,由宴默而起,到尼拘律园。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
尊如是示现神通变化。彼诸比丘,独2自或各二人以怀惭愧之色,令来我处。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1 16:29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6: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07-1-21 16: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21 16:28 发表


我也很高兴与您交流。
对这句话我的理解还是更侧重与“我”能否对色进行控制上,因为无法控制色的变易衰败所以才会有“我”所能感受到的苦。这种苦和色是不是“我”没有甚么关系啊?色是“我”就不苦了么?

另:
五阴无常,五阴是苦,安乐住的“乐”难道不是苦么?这个“乐”不属于五阴么?

我理解这里的“安乐住”是指无所著而不生苦,并非是另外又通过对五阴的抓取而产生的“乐”。


1、您再看一下后面引用的南传经文吧。
无我怎么还能有我所呢?
我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色身和意识,还有主宰、不变、不坏的意思。
苦也不是简单是个人感受到的苦楚,无常即苦,苦也有变坏、生灭之意啊。
2、您回答对了。

[ 本帖最后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1 16:38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发表于 2007-1-21 19: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21 18:41 发表


确实如您所说,受教了。


问您一个问题,无常、苦、空当中“空”字作何解?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中四个“空”、四个“色”都是一样的意思么?
空性与性空有差别么?
13#
发表于 2007-1-21 20: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五点三十 于 2007-1-20 21:25 发表

接着第一卷的问题,继续求问:
三三与三四经前面的论述几乎一样,后面“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是几果呢?

五阴无常,五阴是苦,安乐住的“乐”难道不是苦么?这个“乐”不属于五阴么? 

1、与论坛诸君共勉。
2、为什么会“有色”?
3、 忧悲恼苦如何升起的?“自观察未生”作何解?

 

最近如实知见栏目非常热闹,演武厅却毫无战事,毛毛也忍不住想参与学习,没有报名就做个“旁听生”吧。
五点三十不像是初学,问题问得个个较真,还能参照南北传经文,值得赞叹随喜!
无漏就是无学的四果阿罗汉。您前面已经说出“无漏离无蕴”了,怎么还对此不净信呢?
后面几个问题留给大家做思考题吧。
14#
发表于 2007-1-21 2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7-1-21 20:21 发表

最近如实知见栏目非常热闹,演武厅却毫无战事,毛毛也忍不住想参与学习,没有报名就做个“旁听生”吧。
五点三十不像是初学,问题问得个个较真,还能参照南北传经文,值得赞叹随喜!
无漏就是无学的四果阿罗汉。您前面已经说出“无漏离无蕴”了,怎么还对此不净信呢?
后面几个问题留给大家做思考题吧。

在下真的是初学,对于很多佛学概念都不了解,就是最近因为此次活动才开始静心研修的。在下自知论坛上还有很多“高手”,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向大家多学习啊。
经过您和如是我闻兄的解说,在下对五蕴与证果的关系终于敲定了。
后面几个问题在下认为比较重要,其实在前一卷中也有所涉猎,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不回答呢?
还有很多如木在水、惭愧、真实、青山、净土、时空、无名、雾里看花等等仁兄怎么都“默摒”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23: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发表于 2007-1-22 2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破茧生 于 2007-1-21 23:52 发表


1 我理解这个“空”是指无自性,也就是无我。任何组成其他事物的东西本身也是由许多因缘促成的,要求其本质的话是毕竟空的。

2 四个“空”和四个“色”是一样的意思。修行的目的就是消除人基于“我”而有的种种分别之心。

3 性空是指以五蕴的本质而言是皆空的,而空性我以前一直把它当性空一样来理解,经您这么一问似乎是有些差别的,但我不知应如何表达。感谢您的问题,诚心的向您请教。


您对有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查查字典,“自依止,莫依异止”。
17#
发表于 2007-1-22 21:34 | 只看该作者

回破茧生师兄

(三三)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我自己是这样理解为---色不是我主宰,如果色是我主宰,那么我让它不病,它就应该无病苦生,就没必要希望色象这样或不希望色象那样了,正因为色不受我主宰,所以会有病苦生,会有希望色能想这样,不象那样等等

非我:无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之我,故非我

空:五蕴因无常,故不实在,亦不虚无,即为空。
18#
发表于 2007-1-22 21: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真实 于 2007-1-22 21:34 发表
(三三)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我自己是这样理解为---色不是我主宰,如果色是我主宰,那么我让它不病,它就应该无病苦生,就没必要希望色象这样或不希望色象那样了,正因为色不受我主宰,所以会有病苦生,会有希望色能想这样,不象那样等等

非我:无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之我,故非我

空:五蕴因无常,故不实在,亦不虚无,即为空。

您且看以下南传的经文:
[五九] 五群比丘1
一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二~三 于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2我者,此色则无致病,于色则得谓: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四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于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我=主宰,您的翻译多加了一个我,改变了原来的经文原意。
此外对于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您看南传经文直译即可。
19#
发表于 2007-1-22 21:51 | 只看该作者
于色则得谓: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因该是我所。
20#
发表于 2007-1-23 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17#真实和18#毛毛关于“非我”与“无我”的问题

我觉得两位在这里似乎将“非我”与“无我”当成一回事了。其实,“非我”与“无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问题,如是我闻兄在第一卷的学习中已经澄清过了:

原帖由 如是我闻 于 2007-1-13 14:18 发表
“非我”不等同于“无我”。
某某“非我”,是说某某不是我,有没有我呢?我在哪里呢?都没说,只是说某某一定不是我。
某某“无我”,是说某某根本就没有我,没有主宰,没有归属,某某也就不可能属于某个我所有,即某某一定不是我所。


而第二卷的开头的两篇经文正好涉及这两个概念:
(三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三四)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请两位参看如是我闻兄的回答,好好理解一下“非是我”与“非有我”、“非我”与“无我”的细微差异。
21#
发表于 2007-1-23 11:42 | 只看该作者
经文中反复出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请问各位兄弟姐妹,“想在”是什么意思呢?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2: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3#
发表于 2007-1-23 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山 于 2007-1-23 11:42 发表
经文中反复出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请问各位兄弟姐妹,“想在”是什么意思呢?

青山兄说的是“相在”吧?
在下理解的意思是 “不是我,不异于我,没有一个不变化、生灭的相主宰”。
24#
发表于 2007-1-23 17:30 | 只看该作者
33经 :色非我,若色是我,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
34经:色非有我,若色有我,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

可否这样翻译:
色不是我。如果色是我,(我)不因该从色中产生病苦,也不应该让贪喜缘色,不让贪喜缘色。
色(中)没有我。如果色(中)有我,(我)对于色不因该产生病苦,也不得(谓)让贪喜缘色,不让贪喜缘色。

(三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本帖最后由 毛毛刘 于 2007-1-23 18:43 编辑 ]
25#
发表于 2007-1-23 2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毛毛刘 于 2007-1-23 17:30 发表
33经 :色非我,若色是我,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
34经:色非有我,若色有我,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
可否这样翻译:
色不是我。如果色是我,(我)不因该从色中产生病苦,也不应该让贪喜缘色,不让贪喜缘色。
色(中)没有我。如果色(中)有我,(我)对于色不因该产生病苦,也不得(谓)让贪喜缘色,不让贪喜缘色。


毛毛兄这段经文的翻译中存在两个问题:
1、就是对“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中的“欲”字理解有问题,或者是说断句断的不对。这里的“欲”就是想要、希望的意思,而不是欲望、欲贪的意思。
2、还是关于“非我”与“无我”的问题。这有直接涉及“相在”的概念。

那么,青山翻译一下就是:
  色不是我。如果色是我,我(色)就不因该产生病苦,也不应该想要让它(色)这样,它却不这样。(说白了就是,如果我是主宰,我应该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在色的情况不是这样,所以,色不是我,不是主宰。)
  色没有我(这里不应该翻译成“色没有我”,因为这里只是说明色无我,没有主宰,没有归属,而我在哪里呢?没有说)。如果色有我(色有主宰,色就是我所),色就不应该产生病苦,也不应该想要让它(色)这样,它却不这样。


(三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三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鉴网 ( 吉ICP备06001587号 )

GMT+8, 2021-8-18 15:29 , Processed in 0.1632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